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核心素养为准绳 主动学习少而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核心素养为准绳 主动学习少而精

资源简介

核心素养为准绳 主动学习少而精——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从体系、架构、内容等各方面进行了研制和修订,提炼出包括四个方面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国际科学教育发展水平,吸纳生物学教育研究和实践成果,是我国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指向标。教师需要重新理解生物学教学的价值、任务和目的,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做出必要调整和改进,并实现相应的专业发展。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历经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理论框架、素材准备、国内调研、国际比较等基础研究,确立了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内容框架等课程要素,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后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打磨、精致提高等环节,最终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新的课程标准将引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改革新发展。
一、修订原则与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国家课程实施、指引学科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这一次迭代,力图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在生物学学科中的全面落实,更好地反映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展示我国在生物学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积累,引领生物学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将研制“能用、管用、好用”的课程标准作为任务目标,确定了以下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特别是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并落实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之中,确保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方向性。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减负增效”的突破
依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选取契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生物学大概念为学习内容,精简课程内容,明确学习要求,注重深入理解,坚持“少而精”原则,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明确生物学教育关乎国家安全
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生态安全如今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生存与国家稳定。根据《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要求,将生命安全教育和生态安全教育有机渗透到生物学课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对一个地区乃至全球安全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围绕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目标,提炼生物学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坚持素养导向,以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评价设计的方向和依据,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质量标准和实施建议,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转化落地,充分体现生物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六)用大概念统整课程以实现中小学生物学课程的连贯一致、合理进阶
充分吸纳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大概念构建生物学课程内容,采用命题式的表述方式准确描述概念内涵,明确教学深度和学生应达到的理解水平,体现学习进阶。修订后的生物学课程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有效衔接,实现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12年级在生物学课程内容要求上的循序渐进和连贯一致。
(七)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依据生物学的特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生物学学习逻辑与教育规律,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打破知识间的分割,使各部分内容彼此建立有机联系,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生物学主干的、有价值的知识,引导和激发学习方式与育人方式变革。
(八)教学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
高度关注实践在学生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实践的过程,通过在现实情境中探讨解决真实问题的探究活动或跨学科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引领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九)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观,改变评价理念,由“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转向“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在评价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建立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使其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修订内容变化与突破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国内外生物学教育发展趋势,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充分吸纳和借鉴已有优秀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改革与创新,主要变化和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炼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为充分发挥生物学学科特点和独特育人价值,基于生物学课程本质,提炼了生物学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4个方面,描述了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等正确价值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必备品格,以及生物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和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提出,将宏观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生个体发展目标,是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准绳,也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实践的方向和总体要求。
(二)以学习主题和大概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依据学科逻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修订前10个内容主题、50个重要概念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以7个学习主题下的9个大概念作为课程内容框架,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这样既保证了生物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少而精”,在课程层面向着“双减”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在课程内容的要求和表述上,改变“行为动词+名词术语”的表述方式,采用概念内涵的准确表述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呈现方式保持一致、连贯,准确刻画了在生物学主题上的学习进阶,加强了内容的横向与纵向关联,有利于将学生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其小学阶段科学的学习和高中阶段生物学的学习进行有效衔接。
(三)科学探究与跨学科实践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体系
为解决科学探究与其他内容主题相对割裂的问题,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将探究实践融入课程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探究计划、实施计划、获取并验证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环节进行主动学习,将探究实践作为主动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将科学、技术、工程学等内容融入生物学课程中,增设“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的途径,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实践,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增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在每个大概念下,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围绕如何基于相应的大概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目标提供参考。同时,对各实施建议进行了细化,并新增了教学研究与培训建议,有助于在教学实践、教师培训等过程中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促使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得到贯彻落实,增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五)注重对评价与考试命题的指导作用
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从学业质量的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的角度阐述了对学业成就的要求,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之间形成内在统一,以利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使课程标准对教学与评价更具指导作用。此外,对评价的原则、内容、方式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规划、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案例,加强对评价与考试命题的规范、指导作用。
三、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设计中既考虑了时代性和发展性,又充分关注了延续性和可接受性。在课程内容主题方面,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主要做了“减法”处理,去除了非核心的内容,整合了一些细碎的内容,使课程容量和要求在聚焦大概念的同时较大幅度地减少,同时又保持了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习惯。在新增加的跨学科实践内容上,要求紧扣生物学学科的主题,既凸显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实现了向多学科的扩展和渗透,又充分考虑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重新理解生物学教学的价值、任务和目的。在实施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将面对新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都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并实现相应的专业发展。
(一)生命观念的形成需要以大概念为支撑
生命观念在本学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中排位在先,是其中独具生物学特性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描述了9个大概念,这些大概念也是9个大观念,是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要求,支撑了生命观念课程目标的实现。在生物学课堂上,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就是指向生命观念的实施途径。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间直接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实质,把握概念教学的相关策略和技巧,把握学生学习概念性知识的规律,把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一致性的特点,把握生命观念和其他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融合落地的要点,最大程度地实现课程要求。这对于多数教师来说都是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专业素养要求。
(二)科学思维的发展需要使用新的教学策略
科学思维连同科学探究和态度责任三个维度,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将这一要求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由于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思维,对于教师来说,科学思维“教什么”和“怎么教”将是需要思考的困惑和难点。目前,国际上的科学教育在这一问题上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课堂实践方面的成果,我国生物学教育在这一方面也有诸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积累。落实科学思维的要求,国内外主要采用论证式教学和建模教学的策略,教学研究也表明了相关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要特别关注这些教学策略和课堂实践。
(三)探究实践延续主动学习的改革方向
我国从2001年开始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在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二十多年中,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一直是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教学要求,这一方向在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依然保持。在生物学课堂上使用探究的基本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家怎样工作,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不同的是,前者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发展成为“探究实践”,显然是增加了实践的要求。这不仅是因为在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中新增加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主题,也是因为设计者要在该主题的教学层面倡导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融合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策略,特别是其中工程学的教学要点,将是教师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挑战,需要教师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发展相应的专业能力。
(四)态度责任要体现生物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态度责任在生物学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中突出体现了课程的育人价值,是课程思政的抓手和落脚点,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2022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个环节强化和渗透了态度责任的落实,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建议和途径。态度责任的教育常常和生命观念密切关联,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落实态度责任目标的诸多教学途径中,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策略是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较为成熟、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达成预期目标的一种。学习、掌握并很好地将这一策略应用于生物学课堂,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需要迈上的新台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