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段话说明了( )。
A.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B.认识要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
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质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2.(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是山”“不是山”“只是山”的过程表明( )
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感性认识无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
④思维抽象要上升到思维具体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在数学中,我们抽取出对象的空间形式,而撇开对象的性质、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就会得到“形”的概念;抽取对象的数量关系,而撇开其质的方面进行研究,就会得出“数”的概念。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4.(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望、闻、问、切合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病症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病症进行分析时,强调“四诊合参”。这一过程( )
①要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结合 
②贯穿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原则 
③形成了正确认识 
④要反对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段论述( )
A.没看到事物的动态性,犯了形而上学错误
B.没看到事物的静态性,犯了诡辩论的错误
C.正确坚持了动态性思维
D.看到了事物发展的绝对静态性和相对动态性
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这说明( )
①纯粹理想化的状态并不存在 
②理想化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③提纯能够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 
④分离无需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 )
A.分离
B.简略化
C.提纯
D.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
8.(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走向思维具体的过程中,既是认识深化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是( )
A.某一认识领域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B.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C.思维飞跃的终点
D.随着认识的深化,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
9.(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其目的在于( )
A.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B.获得对事物的外部形象的认识
C.获得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D.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
1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党中央指出:只有努力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重视,提高认识,掌握政策的实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好群众。提高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是因为( )
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②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不能把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③思维抽象还只是一种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 
④思维抽象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马克思说过:“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1.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条道路”是指( )
A.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B.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C.完整的认识过程
D.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
12.要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需要经历的重要环节主要有( )
A.分析、综合、简略化和理想化
B.分离、提取、简略化和理想化
C.分离、提纯、简单化和理想化
D.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
13.(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对此错误的认识是( )
A.分离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
B.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
C.分离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
D.一项具体的认识活动,不可能对现象之间的所有关系加以考虑,必须将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进行分离
14.(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其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当初,不少人曾因担心人工生殖技术可能将培育出科学怪物或畸形人而进行激烈的争论甚至反对现在,人工生殖技术不仅用于治疗不育症,而且为治疗癌症、胚胎干细胞研究等提供了线索和方向。材料说明( )
A.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实践是适应认识的需要产生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15.(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有些真理无需经过实践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定的逻辑证明 为补充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6.(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7.(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以下关于真理的相对性,理解正确的是( )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8.(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下列成语全部蕴含辩证思维的是( )
A.居安思危 仰观俯视 藏器待时
B.群龙无首 水火不容 生龙活虎
C.否极泰来 革故鼎新 祸福相倚
D.周而复始 刚柔相济 龙吟虎啸
二、材料分析题
19.(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识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试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2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中石化“天价酒”事件似乎已尘埃落定:该降职的降了,该罚款的罚了。然而,中石化监管失控、“三公消费”超标的“标志性事件”,给网民、给社会留下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不少网帖仍在追问:“国企如何彻底告别肆意‘三公消费’的时代?”
众说纷纭之时,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必须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包括要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中石化之所以出现“天价酒”事件,除了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管不到位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级公司的大小“账本”捏在负责人的手里,“三公消费”的账单职工看不到、搞不清。要根治这一现象,须建章立制、完善监督,猛药得下、责任得究。只有当权力受到制约、监督机制日臻完善,各级部门的财务费用支出、成本核定、效益考核等都经严格把关、审核和控制时,“天价酒”事件才能真正画上句号。
上述材料体现了“领会思维具体”的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BCD:材料中“能”与“不能”,“用”与“不用”,“近”与“远”分别是真相与假象,”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明仅仅认识现象不可靠,还必须认识本质和规律,即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A、C、D说法本身都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A
【详解】
①④:“见山是山”得到的是感性具体的认识,“见山不是山”得到的是思维抽象的认识,“见山只是山”得到的是思维具体的认识,这体现了认识的上升过程,表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①④正确切题。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无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③排除。
故本题选A。
3.C
【详解】
A: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故A不符合题意。
B: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B不符合题意。
C:抽象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题中我们抽取出对象的空间形式,而撇开对象的性质、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就会得到“形”的概念;抽取对象的数量关系,而撇开其质的方面进行研究,就会得出“数”的概念故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B
【详解】
①②④:“四诊合参”坚持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坚持了辩证思维,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对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四诊合参”是一种认识过程,不能保证认识结果的正确,排除③。
故本题选B。
5.C
【详解】
A:认识到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看到了事物的动态性,故A不选。
B: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看到了事物的静态性,故B不选。
C:材料中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坚持了动态性思维,既看到了动态性也看了静态性,故C正确。
D:事物的动态性是绝对的,静态性是相对的,故D不选。
故本题选C。
6.B
【详解】
②③:“理想液体”是在思维中设想的特殊状态、理想情形,有助于人们加深认识,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理想化思维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
④:分离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④错误。
故本题选B。
7.C
【详解】
AD:两项均属于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AD不符合题意。
B: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B不符合题意。
C: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C正确。
故本题选C。
8.D
【详解】
AB:A、B两项是走向思维具体的起点,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最基本单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AB不符合题意。
C: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 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 。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飞跃的终点,不是桥梁,C不符合题意。
D: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矛盾会还一展现出来。 这些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9.D
【详解】
AB:选项AB两项是就感性具体而言,不符题意,不选。
C:选项C是就思维抽象而言,不符合题意。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故选D项。
故本题选D。
10.A
【详解】
③: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属于感性具体,故③不选。
④:感性认识、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故④不选。
①②:提高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是因为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不能把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故①②正确。
故本题选A。
11.A
12.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及经历的重要环节相关知识。
11.
A: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A正确。
BCD:选项不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本题选A。
12.
D: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由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抽象的几个重要环节。
ABC:选项不是由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ABC排除。
故本题选D。
13.C
【详解】
C: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提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C符合题意。
ABD:ABD三项都是对分离环节的正确表述,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4.C
【详解】
C:对人工生殖技术由怀疑到肯定,是在科学实践中得到验证的,逐步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故选C项。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A错误。
BD:选项BD均与题意不符,不选。
故本题选C。
15.C
【详解】
ABC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确定性是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具体的,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ABD错误,C正确。
故本题选C。
16.C
【详解】
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C正确。
故本题选C。
17.D
【详解】
A: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但是真理和谬误之间有明显的界限,A错误。
B:“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说法错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唯一的,B错误。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错误。
D: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D正确。
故本题选D。
18.C
【详解】
C: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否极泰来” 、 “革故鼎新” 、 “祸福相倚”都包含着辩证思维。C符合题意。
A:“仰观俯视”体现了观察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而不是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蕴含辩证思维。A不合题意。
BD:“群龙无首”、“生龙活虎”、“龙吟虎啸”只是在讲一种状态,没有蕴含辩证思维,B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9.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出来。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一般说来,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认识。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知识的考查比较具体,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思维抽象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主要涉及思维抽象的途径,然后运用这一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分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出来。②“提纯”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在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③“简略化”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一般说来,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认识。④“理想化”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20.①对相关人员撤职、罚款、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属于感性具体,这种思维是对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但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②根据相应现象,总结出“告别肆意‘三公消费’的时代”等,是思维抽象的过程。
③根据“三公消费”的原因、影响,指出要根治这一现象,须建章立制、完善监督,猛药得下、责任得究,各级部门的财务费用支出、成本核定、效益考核等都经严格把关、审核和控制等,体现了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详解】
设问要求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领会思维具体”的哪些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领会思维具体”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信息“该降职的降了,该罚款的罚了”、“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考生可得出这体现了感性具体的道理。
根据材料信息“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必须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考生可得出这体现了思维抽象的道理。
根据材料信息“要根治这一现象,须建章立制、完善监督,猛药得下、责任得究。只有当权力受到制约、监督机制日臻完善,各级部门的财务费用支出、成本核定、效益考核等都经严格把关、审核和控制时,‘天价酒’事件才能真正画上句号”,考生可得出这体现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导入新课
小明和松鼠
小明到林中游玩,见到了大量蹦蹦跳跳的松鼠,觉得非常可爱。回到家后,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松鼠的种类、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又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他觉得养殖松鼠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决定办松鼠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他和松鼠亲密接触,对松鼠的习性、生长发育、生活规律、市场需求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养殖场越办越红火,由一家到多家,由本地到外地。
思考:从小明对松鼠的认识过程中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好可爱的小松鼠!
养殖松鼠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呀,我可以办个松鼠养殖场
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第二框
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思维
意识
理性认识
广义
狭义
逻辑学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广义
狭义
方法
运用
狭义逻辑学
本册主线
《逻辑与思维》
本册主线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2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议题
1
从你对你所在的学校的看法谈起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01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
从你对你所在的学校的看法谈起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议题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1)这种具体认识是怎么形成的?(2)你现在对你的学校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刚上高中时你对你的学校的印象
当你刚刚步入现在所在的学校时,你对学校的初次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你首先就是看到的应该是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感性具体的认识对象。
探究与分享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反映
直观整体
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形 成
感性具体的认识
(1)这种具体认识是怎么形成的?
探究与分享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2)你现在对你的学校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学校的校风正,校纪严,精勤博学,学以致用是我校的灵魂!
我们数学老师的课讲的真好,不愧为高级教师!
现在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学校各处室的功能,深切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校纪,更能体会到这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再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开始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开始认识和把握一个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我们的认识就向前发展,这是运用思维抽象能够把握到的。
1、感性具体的认识
(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事物
现象
本质
感性具体的认识
思维抽象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我们的认识就向前发展了,
2、 思维抽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内容: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抽取
你所在的学校这个整体
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
好老师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维抽象的环节”的理解。
自由落体运动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识清楚落体运动规律。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试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探究与分享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喂!亚里士多德,你是不是考虑的太多了!!
我不管那么多!这只是纯粹状态下的裸体运动!
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我只要结果!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
理想化
思维抽象的环节
物体的这种状态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 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 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对事物的情况作单一状态的考察本身就是一种简略化。表述认识的结果,也要简略化。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理想化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 思维抽象
(4)局限: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议题
02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这位母亲的推理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父亲会游泳,儿子必定会游泳
楚国从前有个擅于游泳的越国人,生了个儿子刚满月。他的母亲就要把儿子丢到水里去。有人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母亲回答:“他的父亲是个游泳的高手,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
探究与分享
这位母亲是想用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来推导儿子一定会游泳的。儿子和父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游泳不是这两个不同个体的共性,这位母亲并非抽取了丈夫和孩子的共性,而只是运用了类比的推理方法。
父亲
儿子
两个不同的个体
游泳不是这两个不同个体的共性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这位母亲的推理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思维具体的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雷电,知道漆棒、玻璃棒与毛皮、丝绸摩擦可以吸引纸屑、头发等轻微物质,还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屑等现象,还发现电流的导线会使磁针发生偏转现象.
电磁感应定律
电磁原理设计制造发电机、电动机等推动了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发射机、接收机被制造出来,产生了现代遥控、导航等新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感性具体
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
到思维具体
具体
具体
抽象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谈谈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作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马克思就是经过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探究与分享
商品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
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的基本单位
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资本论: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2、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怎样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
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商品一货币一资本等一系列范畴作了深刻的分析,循序渐进,逐步上升,最后形成《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
最一般的抽象规定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1)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思维过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4、思维具体的作用
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但这还不是纯熟的阶段。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但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时,庖丁才能纯熟地解牛。
小试牛刀
试从认识深化过程的维度,说说“庖丁解牛”对你的启发。
感性具体阶段
从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
参考答案:
庖丁初学解牛时,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是一个感性具体的阶段。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而且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个阶段,庖丁已经从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认识再次走向深化。
小试牛刀
本框小结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的含义与局限性
思维抽象的含义与局限性
思维具体的含义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齗上升环节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 理解认识从“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发展过程。
2. 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为“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发展历程。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必修中学习了哲学的相关内容,加上这一单元开始,从辩证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讲起,介绍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介绍了适度原则和适度的思维方法,在辨析简单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危害基础上介绍了辩证否定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框阐述认识的途径为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描述与分类:感性具体的含义,思维抽象的含义,思维具体的含义。
2.解释与论证: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关系。
3.预测与选择:思维抽象的环节,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4.辨析与评价:感性具体的局限性。
【核心素养】
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感性具体的含义和局限性,正确认识思维抽象的含
义和环节,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关系。
2.公共参与:积极思维、科学思维,实现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
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升华。
【教学重点】感性具体的含义,思维抽象的含义,思维具体的含义。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思维抽象的环节,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教学方法】:正确理解联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文分析《小明和松鼠》
小明到林中游玩,见到了大量蹦蹦跳跳的松鼠,觉得非常可爱。回到家后,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松鼠的种类、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又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他觉得养殖松鼠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决定办松鼠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他和松鼠亲密接触,对松鼠的习性、生长发育、生活规律、市场需求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养殖场越办越红火,由一家到多家,由本地到外地。
思考:从小明对松鼠的认识过程中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教师: 从小明对松鼠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认识发展的历程要经历两个阶段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总议题: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议题1:从你对你所在的学校的看法谈起——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议题2: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第一幕: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议题一:从你对你所在的学校的看法谈起——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探究活动一:图文分析《我们刚上高中时你对你的学校的印象》
当你刚刚步入现在所在的学校时,你对学校的初次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你首先就是看到的应该是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感性具体的认识对象。
探究问题:(1)这种具体认识是怎么形成的?(2)你现在对你的学校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探究结果
现在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学校各处室的功能,深切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校纪,更能体会到这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再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开始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开始认识和把握一个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我们的认识就向前发展,这是运用思维抽象能够把握到的。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的认识
(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2、 思维抽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内容: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探究活动二:材料分析《自由落体运动》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识清楚落体运动规律。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试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维抽象的环节”的理解。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对事物的情况作单一状态的考察本身就是一种简略化。表述认识的结果,也要简略化。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理想化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4)局限: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第二幕: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议题二: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探究活动三:材料分析《父亲会游泳,儿子必定会游泳》
楚国从前有个擅于游泳的越国人,生了个儿子刚满月。他的母亲就要把儿子丢到水里去。有人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母亲回答:“他的父亲是个游泳的高手,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
探究问题:这位母亲的推理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这位母亲是想用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来推导儿子一定会游泳的。儿子和父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游泳不是这两个不同个体的共性,这位母亲并非抽取了丈夫和孩子的共性,而只是运用了类比的推理方法。
2、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的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探究活动四:材料分析《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作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马克思就是经过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探究问题:谈谈怎样才能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马克思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继续探究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怎样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2、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
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商品一货币一资本等一系列范畴作了深刻的分析,循序渐进,逐步上升,最后形成《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1)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4、思维具体的作用
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试牛刀: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但这还不是纯熟的阶段。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但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时,庖丁才能纯熟地解牛。
试从认识深化过程的维度,说说“庖丁解牛”对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
庖丁初学解牛时,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这是一个感性具体的阶段。经过反复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认识从感性具体深入到思维抽象,又经过不断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而且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这个阶段,庖丁已经从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认识再次走向深化。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