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资源简介

新课标解读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DI1ODU1NA==&mid=2650519165&idx=4&sn=b93479c12c79b536005550cea43a4615&chksm=88017b68bf76f27edfa4f0e08ed60546b1368c5a161ec8fc044d1dd9362303ffea33747055d5&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各位老师好,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新课标。
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的是教师的视角,也就是我们老师如何看义教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开始今天的讨论以前,我想用左传里面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叫做除旧布新。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一个0~1从无到有的变化,其实里边还有很多除旧布新的点,这是我今天想给大家讨论的。 在开始讨论以前,我想回顾一下自从义务教育课标在4月下旬颁布以来,我和大家做过哪些讨论。记得在4月27号那个时候距离课标颁布大概一个礼拜的样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大附中一起搞过一个研讨会。我在里面讲到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一个从0~1的过程,也就是从没有到有的过程。在这个报告里边我谈了两个点,一个点是为什么信息科技必须是国家课程。过去不是国家课程,过去曾经作为一个。综合实践里边的子部分出现过。成为国家课程,这是第一次。第二个我给大家讨论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如果我们没有把信息技术改成信息科技,可能我们仍然不会成为国家独立的课程,不会有这样一个国家标准。
两天以后,4月29号中国电子学会又搞了一次研讨会。我当时讲的是自从高远脚踏实地,也是讨论了两个问题,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怎么样志存高远。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远大理想、远大抱负、鸿鹄之志。让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成为把下一代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义务教育为国家的发展,为国家的人才战略服务。我同时也谈到:信息科技课程除了志存高远以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脚踏实地。就好像我们平常说的顶天立地,你如果没有一步一步实实在在的推进落实。远大理想变成一句空话。
今天是因为谈教师的视角,我在后面还会稍微展开一点儿。教师如何来看志存高远,教师如何来践行脚踏实地。
5月初中国教育学会搞了一个论坛,《信息科技与素质教育》是我的讨论主题。我主要讨论了信息科技课程,你必须走素质教育的道路。一个观点就是信息科技课程不能够例外。不能够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都在践行素质教育,而信息技术还要坚持去操作,讲编程。
为什么会讲到这一点?
在信息科技课程还不是国家课程的时候。很多一线老师找我们反应,这个课程应该成为国家课程,当教育部颁布了国家的课标以后,也有少数的一线老师来跟我们申诉,我们不想学新的东西,我们就想教传统的操作,教传统的编程。所以我当时强调的特别重要的一点,信息科技课程不能够例外。一样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下一代。我谈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信息科技素质教育如何落实。 5月初,上海市教育学会和《新民晚报》社共同搞了一个外滩教育论坛,讨论整个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我在中间发言讨论信息科技课表,我重点谈到了课程的融合。因为这个是一个覆盖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的论坛。有不少校长事先问我,到底这个课信息科技的课标有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应该怎么贯彻,怎么落实、怎么执行。所以我一个谈了课标的变化,一个谈了独立开课和融合开课的关系。 大家知道我们搞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我们有三个追求。 一个追求是1~12年级的青少年的信息素养表现。在一二年级学段,三四年级学段,四、五年级学段,七八九年级学段,10、11、12年级学段。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第二个追求是我们希望有一个1~12年级的一个全程的课标,我们中间不能够中断。国家给了我们机会是三~八年级全国范围必须独立开口。一二九年级有条件的地方也要独立开课,但是暂时条件不具备的地方要融合开课,所以我在外滩的论坛上着重谈了怎么样去融合开课。 今天早上北京市的教育媒体融合中心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搞了一个论坛,他们叫做探索与创新,面向未来的信息科技课程。我刚从那个会场过来。面向未来,我觉得特别对信息科技课程如何面向未来呢?两个要素,一个信息科技课程从0~1这样的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我们应该不断的更新什么。所谓的不变与变,坚持与变化。
今天来给大家讨论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如何来看信息科技课程。 这个课程,这个课标我今天也讲两个点。一个点是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师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点我是讲新课堂、新学习、新生态。 第一个点围绕教师多一些,第二个点围绕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组织多一些。我们先来说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师,我们先说新课程,显然原来不是国家课程,这是中国第一次把信息科技列为国家课程。
我做过一点儿研究,大概全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把信息科技认为国家级课程的国家不多,中国应该是走在领先的位置。上个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专门出过一个全球人工智能教育的一个文件。里边就明确标出,在中国人工智能教育是信息科技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国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全省有全国的信息科技的独立课标,独立课程。
这种0~1的变化非常巨大,但是不简单。新的含义,当我说新课程的时候,它不仅仅是指0~1的变化,他还有更多的东西在里头,比方说新的目标。我们这个课程的建设,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新的目标,为谁培养人。两个100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个大局,中国如何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讲过。中国的道路是从跟随同步到第一梯队,到领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义务教育一样。我们也应该是和发达国家从跟随到同步到第一方阵到领先这样的进展。这种国家的战略、国家发展的战略,国家人才的战略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培养什么人。大家如果读过中国的教育法学,都知道有理想、有本领、有文化、有纪律。
从信息科技的角度来讲,我们追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培养人,社会、家庭配合学校,辅助学校完成培养的过程。学校是主阵地,学校是主要负责人。我们还有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策。大家如果关注中央的有关政策文件,国家的有关发展规划,我们的定义是中国的数字经济战略,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的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战略。一步一步递进的。当谈到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健康两个字的时候。其实中央曾经明确在不同的文件里边指出中国要提升全民全社会的素质、素养与技能。这种提高全民、全社会的素质、素养与技能。就是教育的责任,那教育就承担着培养所有的下一代素质、素养与技能的增根。 求是网在今年年初专门发表了习总书记的一篇文章。习总书记说我一直重视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大家看我的这个接下来的这个文章里边的第一段。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全过程。提到了五个关键字,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全部是信息科技。乐意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全过程。非常明确的讲我们国家会朝哪一条道路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配合。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网信办和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在今年3月二号共同颁布的一个2022提升全民素质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其中吧,在中小学开信息科技课程变成了国家要求,国家要求中小学就必须开这门课。所以从0~1的背景。是国家有这样的战略需求。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专门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培养青少年素质素养,服务国家素质经济健康发展。青少年的素质素养成了未来国家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这就是我们的新的目标、新的国家战略。 这是两个礼拜以前我写的另外一篇文章,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素养,促进数字政府建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各种各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规划,现在都离不开数字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而要保证这样的发展健康持续,我们就需要全体的公民,包括干部,包括青少年都能够提升数字素养。预计了这就是时代的要求。 新课程还有一点新是新的育人价值。我们谈一个课程的育人价值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它的时代性。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我们的素质是什么样的要求,怎么样才称得上全面发展。 记得在2019年的2020年的9月份、8月份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在线社会悄然而至。我们今天的社会和过去的社会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农业社会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的经济推动力。工业社会是以电力机器为主要的经济推动力,信息社会是以计算机、以信息推动主要的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一些在线的行为在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座的各位每天网购,每天外卖,每天电子支付。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我们就活在一个在线的社会里头。一个课程的育人价值还表现在这个课程的担当。我们希望培养青少年一代的探索精神、创新理念、自主可控、国家安全观,其他的课程没有覆盖到,我们可以覆盖到我们课程,就应该有这样的担当。我们如果能够通过我们这门课,培养下一代那种从容感、幸福感、危机感、使命感或者说责任感。我们这个课程就有了新的育人价值,新的时代,新的国家战略,新的育人价值,才形成了我们这个新的课程。 有了新的课程,有了新的课程目标,我们就要想一想我们的课标怎么样去完成这个新的课程。在新课标的设计过程中间,我们最关注的是两个点,一个点强化素质教育,我提到过信息科技课能不能够例外。第二个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 在课标公布了以后的今天,我们来想,如果我们当初不坚持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我们能不能实现从0~1的变化还是个未知数。当我们叫信息科技的时候,这个课程就完全和语数理化生处在同等的地位。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素质、《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就有了抓手,让素质素养与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具有同等的地位。强化素质教育,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我们要坚守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就是学校。 学校在座的各位老师,我们是代表国家执行教育下一代,培养下一代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我们不能够把这个责任推给社会,我们不能够把这个责任推给企业,我们是完成了一种国家行为。如果是企业,如果是社会资本,他们追求的是年底的报表,他们追求的是业绩。和我们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我没有否定企业的价值观。但是他的价值观就是获利。 二、我们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的下一代,而不是只针对少数的经验。过去有一个不太好的现象,一些学校的老师、校领导过于关注学校那几个拔尖的参加竞赛的学生。出去打一个奥林匹克,得一个金牌回来,学校无上荣光。可是那样的人,你们知道,那样的学生可能只占全体学生的1%。我们另外的99%的学生不应该得到关注吗?不应该得到应有的教育吗?不应该得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吗?坚持素质教育,还要充分考虑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我会一会儿稍微展开一点讲。强调素质教育。在课标的设计过程中间,我们特别关注五个环节,第一,素养表现,第二,学科逻辑,第三,内容承载,第四,情景案例,第五,学业质量。 给大家展开讲一下,整个的这五个环节。中间我们的起点,素养表现相当于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把义教阶段加上普通高中阶段,分成几个学段,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第四阶段,七八九年级,第五学段,10、11、12年级。 信息素养有四个维度,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直接组成一个二维表,当我们把这个二维表想清楚、填清楚了以后,就相当于我们有了一个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在不同的素养纬度上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表现。这种培养目标直接反映到学业质量。 我们的学业质量衡量的标准就是是不是达到当时我们想要的素养表现中间的学科逻辑、内容存在倾向。你来支持这样的一个教育过程。素养表现的二维表,一个是素养表现的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第二个在义教阶段的四个学段,他们是这样组成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五学段,五、六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这个是义教的。10、11、12是普通高中的,这个是我们已经在2018年初公布的,2017年课标中间已经完成了。这是我们整个课标的起点也是终点,我们把它分成不同的纬度我们去表述。 比方说第一学段在信息意识纬度它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样子,他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表现。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学段都有了一个准确的描述。大家可以去看看课标。可能在课标里边,这些表述是放在学业质量的那一部分去表述的。就相当于学业质量是验收这一个教学过程,评价这个教学效果。而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这就是我说的五个环节。我们有六条逻辑主线。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什么是6条主线。为了达到我们预定的预设的培养目标,我们学科应该有一个逻辑去支持这个素养的教育。这个肯定不是信息科技的全部,但是它是六条主线,六条主线之间可能有一些是相互交叉的,每一条主线还是螺旋上升的。 比方说数据,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数据从哪儿来。就牵扯到数据的采集、数据的获取。我们的数据是不是要考虑编码,才能够为后续的记录、存储、处理做准备。我们有很多的数据,我们这些数据应该怎么去组织。数据是不是要考虑安全。我们有了数据以后应该怎么去做交流,怎么呈现给对方。怎么展示出来,数据对这个社会有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这都是在讲数据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是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段,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够接受的点,能够接受的水平线在哪儿,是我们要考虑的。 算法这一条线。首先就一定是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以后就有了问题,怎么去描述,怎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如果一个问题比较大,可能我们还需要分解问题,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把它分解为小问题以后,可以一个一个的去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算法。有了这个算法我们就要去执行。执行完以后我们还要去评价。什么样的方法效率高,什么样的方法效率低,什么样的算法需要更多的资源,什么样的算法需要比较少的资源。这就有了算法这一个逻辑主线。 网络,网络要解决不同设备之间、不同人之间、人与设备之间各种各样的相互连接。我拿手机给爸爸妈妈发一条信息,这就是一种连接,而这个连接是通过手机发信息实现的。我的手机可以从爸爸的电脑里边。传输一个视频过来。电脑跟手机就产生了连接。我用一个遥控器,我说帮我找一个什么什么电影,电视上就出现这个电影,你的遥控器和电视就产生了一种连接。所有的这些连接都是一个互联的过程,可能也包括互联。有网络,那你一定有信息的获取的过程,有网络你就一定有信息分享的过程,当你能够获取又能够分享的时候,他很容易就形成一种协同工作的机制。几个同学之间可以分配任务,每个人有不同的角色,最后完成一个大任务。大家协同分工、协同进度、协同质量、协同方式方法、协同呈现方法。Keep。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网络无处不在。拿着手机,我有一个虚拟的身份,带了一个电子表,我有一个虚拟的身份去做一个核酸,我有一个真实的身份。甚至于我走在马路上,摄像头照到我面部识别,我也有一个身份。这种网络的泛在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是什么样的影响。对呀。我们如何利用这样的一些能力?这样的一些设备,这样的一些机制,这样的一些互联,这样的一些协同去做一些创新性的奉献,创新性的工作。所以网络不仅仅是要讲网络本身。物联网,可能我们需要让学生根据物联网去做一些探索。互联网我们可能希望学生利用互联网去做一些创新。因为这两个是最容易产生直接关联的。 信息处理。既然是信息处理,我就牵扯到信息的输入、输出。可能很多时候就表现为人机交互,但还是有编码的问题。我采集了一个视频,我采集了一个音频,我怎么样把它做成变换,我可以记录,我可以存储,我可以处理。所以存储、传输都变成了信息处理中间重要的环节。处理同样的一条信息,完成同样的一个任务,我是不是有不同的过程。这就有了流程的概念。信息处理完干嘛也可以是保存,也可以是呈现,也可以是应用,最后就变成它可以产生作用。我喜欢举的一个家里面的空调的例子。我把遥控器设定26度,我还有个开机,空调打开。如果室温高于26度,压缩机启动,开始智能调节室内的温度,降低室内的温度。当室内的温度降低到26度以下。空调的温度检测器判断到室温已经低于26度,压缩机暂停。省电、安静。这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个里边包括过程,包括控制,包括返回,包括迭代,包括优化。 信息安全是当今最重要的,在教育小朋友的时候要关注的点。首先是他的安全观念,个人安全和团队安全,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从小要让他们认识到信息安全对于保护他自己,保护他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这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他的隐私。他利用网络时候的风险在哪儿,他如何规范的严肃的。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建立他们那种安全的策略,口令不能太简单。还得记得住。慢慢的训练他们那种适合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还要养成,他们健康的网络道德观,信息安全道德观。 人工智能现在太热了,遍布我们的身边,我们想让小朋友就会去开发一个人工智能,软件有,一点儿天方夜谭。社会上有很多的人发广告交几万块钱三岁我。就让你开始学学习人工智能六岁就让你不要输在起跑线九岁就让你成为程序员啊。很难做到不符合认知规律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社会的影响如此之,大无处不在我们要让我们的小朋友能够适应这种。 社会的变化所谓的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首先是要让他去体验、去感悟人工智能在改变我们。要让他有一种积极的接受的心态。这种人工智能对我们社会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可以拒绝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回避的,积极的接受适应这个变化,这就是适应力。如果你还能够融入这个变化,那你就是到了胜任力的档次。如果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间在使用人工智能,或者一点的开发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间扬善除恶。那就真的实现了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我们这六条主线中间。数据与信息处理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算法与人工智能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网络与信息安全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
六条主线是要让我们的老师清楚,为了培养学生成为这样的素养表现在我们这个学科的逻辑里,我们应该抓住哪一些点,在符合小朋友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实施我们的教育,这是学科的要素,学科的抓手。内容承载所有的内容必须围绕的一个主题展开。大家知道这次课标我们强调大概念、主题式、体验性、综合化。 我一会儿还会展开讲这四个点,我先讲内容承载,一定要做主题式,因为大学的教材和大学的课程特别特别看重系统性。你拿一本大学的教材,不管是讲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目录一看,它就非常非常的系统,非常非常的完整、非常非常的结构化。有一个阶段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也照着这个套路写,就非常失败。很多的基础我们的小朋友根本就达不到。我们刚才为什么要把学科逻辑六条线这样列出来。我们是要在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瞄准这个培养的素养的目标展开。我们采取主题式,在一个主题里边,我们怎么样把知识全移进去,怎么样把素养默化在中间,我在很多场合讲义教。甚至于普通高中的课程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呈现方式都应该是主题式的,紧贴学生的生活真实情境、学习场景。而不能把大学的系统化的教材缩减了照搬拿来做中学、小学教材。这个是义教的。信息科技和大学的计算机课程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内容的系统性在哪?内容的系统性在作者的心中,在老师的心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主题,如果你能够在心中有主线,而呈现出来的是主题式,那就是一个好的课程,好的老师。 情景案例,我们的情景案例一定要照顾全体的青少年,而不是只照顾发达地区的青少年,而不是只照顾城市的情况。在上一次的2018年以前的信息技术的普通高中的基本教材中间,我就发现了特别不好的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情景,所有的案例全部是关于大城市的。
飞机场啊,高铁呀,超市啊,购物中心呐,图书馆呐。各位要知道全中国还有多少小朋友没有坐过飞机,没有去过飞机场?没有坐过高铁,没有去过高铁站,没有买过飞机票,没有买过高铁票。还没有去过游乐场,没有去过大型超市,没有去过购物中心,没有去过图书馆。 所以我们选择情景案例的时候,我不反对你用诚实的案例,但是你一定要照顾到乡村的孩子。我们反对你用发达地区的案例,但是你一定要照顾到偏远地区的孩子。青海、宁夏、甘肃的小朋友应该受到和北京、上海、天津一样的教育。如果你跟农村孩子每天讲城市、农村的孩子很难鼓起兴趣和你的思想有共鸣。如果一个老师讲的东西不能够吸引学生,不能够引起学生与你的思想共鸣,这个教育就失败了。所以我们说选择情景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全体的青少年,一定要照顾到你当地的学生。用他们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和案例,他们才会跟你进入到你那个场景。
学业质量,关注效果学业质量一个是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瞄准的就是我们开始说的素养表现,它是我们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它也是我们的未来下一步教学活动和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依据。这学期这个课这样讲,我们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养有没有提升,品格有没有提升,能力有没有提升,提升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还有弱项。 我们通过学业质量的评价,可以调整我们明年我们下一轮的教学。我们可以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吸取一些更新的东西,服务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五个环节不是相互独立的,我们最新设定素养表现,根据素养表现呢,我们来选择学科逻辑。当我们在选择学科逻辑的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不排除还会返回到素养表现的重新定义。 内容承载也是一样,情景案例也是一样,学业质量也是一样。这样我们就把这五个环节变成了一个整体,它有迭代的过程。通过迭代实现优化,也是我们这个行当最基本的能力,最基本的工作。信息科学、信息科技在很多的场景都有返回,可能是正反馈,可能是负反馈,都有迭代,通过迭代实现优化。今年不展开讲,至少我们在设计课标的时候也是在通过迭代实现优化。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也是这次新课标特别关注和夏利很重的一个点。 信息进入到信息科技,我们的考虑也是要服务素质教育。我认为如果我们坚持技术,我们很难服务素质教育,很难通过技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技术也很难覆盖全体学生。我一会儿会稍微展开说两句,如果是技术,可能可以关注到一些探索,但是不容易关注到创新,就是有为探索和创新的这种目标。如果我们变成科技呢。服务素质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关注探索和创意,就变得顺利成长。 我们做过分析,如果是科学可以覆盖100%的学生的话,技术大概只覆盖40%的学生。原因是有的地方不具备技术条件,没有设备,没有机房,或者是有不少的学生对技术没有需求,他一天到晚电脑都碰不到,可是你让他每天打字,他怎么打,为什么他将来就是种地,你要他去,你要他会编程。而科学里面的科学道理,不管你未来做什么,你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你都必须去懂操作。可能是50%的学生有需求能够覆盖,还是那个道理,你如果连设备都没有,他怎么操作?编程就更少了。大概主要现在集中在大城市,被一些企业,被一些公司忽悠的,多数是在校外,在变成竞赛就别说了,竞赛是学校热衷的,但是覆盖的学生可能就是1%的样子。所以我们坚持科学就可以完成对所有的青少年覆盖这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里面的知识重不重要?重要。但是知识一定要支持素质教育,我们不要把我们的教育变成知识的罗列,知识的传递,一切以知识为主。
如果我们完全是靠知识考一个定理,考一个规则,靠死记硬背,那就是应试教育,那就不是素质教育。技能,也要服务素养的养成,但是既能在道德品质、价值观的指导下,在必备品格的指导下,才是技能的展示。操作可以作为训练的基础,是一种训练,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训练。编程可以作为有条件、有兴趣的同学的活动,竞赛就更是这个样子。 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课程,新课标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就有这样的定位。这种定位是想表达的是不管你知识也好,技能也好,操作也好,编程也好,它必须服务于科学教育。所以我们叫信息科技,它必须服务于素质教育。我们是为了培养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围绕着这个人,围绕着我们的下一代,他的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他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其中有一些同学可能需要一个技能,可能有一些同学需要这个操作,对不起,不是全部。可能少数同学我就喜欢编程,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够把这个编程变成对全体同学的要求。我们对全体同学的要求是他的素养的提升,技能的养成。 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不一样的是,他要覆盖全体青少年的素质素养和技能素养。这样才能够和语数理化生取得同样的地位,才能够让信息科技从零变到一。很难想象,如果我们一直坚持信息技术不改成信息科技,我们还有没有机会成为国家独立课程?因为信息记录过去被很多的校长,被很多的老师质疑,你就不是一门课。你可以作为一个课外实践,你可以作为一个课外活动,你可以自己在家里面练打字,你可以自己到社会上去学编程。这是我们的新课标,那我们有了新课程,有了新课标,我们就一定要有新教师。 过去听过我报告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在谈课程建设的时候,特别愿意谈教师,我今天加了一个新字儿,为什么是新教师?原来在座的各位,如果你是讲信息技术的话,你是在综合实践里头,你是一个地方课程标准,拿的是一个地方教材。你就在学校里面是一个副科老师,今天变成了国家课程。你就是一个主课老师。这个科目就和语数理化生没有两样,你就是一个全新的教师,这是一个角度。 在这个角度里头,我开场提到过,有一些老师非常高兴,哎呀,我们终于是主科教师,马上来了,就有一些思想上的包袱。那我是不是要学的东西太多。极少数的老师。不想要新课表,我就要原来的讲一下操作,讲一下编程,还跟我们课表组的专家在那儿待着,这样的老师也有。这种变化,如果我们老师的心态不变化,你就成不了新老师。如果你还是一个老的、传统的、信息技术的老师,不能够迎难而上。不能够趁着这个浪潮更上一层楼。说不定两年、三年以后就会被淘汰。历史的洪流就是这样。信息科技课程变成了国家课程上了一个台阶,老师必须跟着上台阶,这是我说的第二个新。如何上台阶。我在第二次的报告中间,中国电子学会的那个报告中间,我当时对一线老师提了四个之心,敬畏之心、敬业之心、克己之心、实干之心。 所谓的敬畏是应该抱着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国家的人才战略、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的那种敬畏之心。一定不能被国家的发展。国家人才战略、世界科技的发展大小敬业咨询。我是一个老师,我就要做一个好老师,我就要为国家实现国家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克己之心,这是我常说的。信息科技不能例外,不能说我们没有课的时候,我们说我们想成为国家课程,有的国家课程说我不想学习,那就会被淘汰。 实干之心是什么?有了课标,甚至于有了教材,有了教材资源,你照样要付出你的劳动。我一会儿会讲,在新课堂、新学习、新生态的时候,我要讲你的劳动。可能不亚于当时课标研制,不亚于写教材,不亚于课程资源的建设。所以新教师其实最能够反映特色的是他的再创作。 整个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课标的研制是一个起点,课标的公布也是一个起点,相对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而已,前面的路还长着呢。教材的研制、课程资源的建设都很重要。一线的老师尽管有课标,尽管有教材,尽管有课程资源,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个在创作的过程。好老师是能够把落实课标,利用教材,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自己,让自己对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呈现。差的老师就是把课标、教材、课程间直接搬到课堂上。 最近讲了几次报告以后,有一些反馈,我认真读了一些反馈,有些老师真的动脑筋,对课标的总结,对我们一些专家解读的总结,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有分析有论证,有结论。我们真的不缺这样的好老师。未来这些好老师就是我心目中典型的信息科技课程的新老师,他们会引领信息科技课程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对课标、对教材、对资源实现跨越式的进步。超越课标、超越教材、超越资源建设完全仰仗我们老师,所以我把它变成一个一个台阶上的过程,课标从没有到有,我们算是上了一个台阶。然后根据这个课标,现在有不少团队在研制教材,研制资源等,这些教材和资源的出版公布,我们就上了另外一个台阶。 教材和资源包括课标理论上来讲都不是直接针对学生的,都是针对老师的。老师如何呈现这个教材,如何呈现这个资源,如何实现?根据课标利用教材、利用资源的这种再创作,才是我们课程建设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我有一个定义,叫做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最后1km。我前面可能走了100km、1000km,1万km都没有到家,到家的最后那1km就是由教师走出来的。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是目标。课标、教材资源的建设是过程。教师的呈现是最后的实现,是课程建设落地,是课程建设落实。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研究新教师。 那么新教师应该怎么去做?从教师的这个角度,我今天是讲课标课程的教师视角,教师应该怎么办?教师既然是新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希望我们的教师在课程建设的时候再再呈现。在最后1km的过程中间注意3点,第一点,与时俱进的心态。第二点,探索创新的动机。第三点,协同共进的能力。 大家如果能够做出这3点一定就是一个好老师,好的新老师。我先说与时俱进的心态,你要理解新课程是什么意义,我们一开始讲新课程,然后讲新课标,再讲新教师,新课程从0~1,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它的意义在哪,新课标有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接受它,去融入这个过程。而不是说没有这个国家课程的时候,我们希望你们把我们弄成国家课程。有了这个国家课程以后,我希望我还拿原来的东西来讲。思想与身体要同时进入新时代。我说我们到了一个新平台,从0~1了,你还在零的这个平台上做零的事儿,那你就到不了。一,你说我都到了一了,你还要跳回去做零的事儿,身体进入了新平台,思想还在老平台那就完了。所以这个新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真正在站在一这个平台上去谈事儿。新课程有什么意思。新课不要,为什么这么改变,我们应该怎么做?与时俱进的心态,就是我一开始讲的。这个格言,叫除旧不新。一定要摒弃所有原来旧的东西,不要再从原来的旧教材、旧教案中间去找营养,一定要迎接挑战。融入新课程的建设,根据课标、根据教材、根据资源,扎扎实实的实现再创作,这样才能够成为新教师,这是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的动机。
有了新的课程,有了新的课标,我们老师是不是要思考配合这个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探索?适合这个新课标的教学是什么样子,我们要不要去做一些创新,落实新课标的案例是什么样子。我们要不要去做一些新的搜索、新的组织、新的规划、新的呈现?如果一个老师都没有探索和创新这样的动机,你怎么样带领学生探索和创新,何为身先士卒。何为率先垂范?你如果拿一个零时代的东西给学生去传递一时代的概念,那你非常非常困难。当我们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时候,在座的各位自己首先要有探索创新这样的动静。遇到任何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问题,我能不能够用一个新的方法去做,用一个新的手段去完成,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能不能够成为新老师?这个非常关键。探索创新的终结,包括新课程、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新的平台,一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从零到了一了。 在座的各位我在不止一个场合讲过,而这个平台有可能是信息科技老师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引领整个教育改革的新机遇。过去经常走访一些中学,很多老师跟我抱怨说教改我们都做不了,都是什么?数理化的老师做,我们就帮着写个PPT,我们就帮着做一个实验。未来教育改革不管是大学、中学、义教信息科技的老师是最有前途、最好的机遇。如果你们关注的话,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门有一个项目叫f0701。过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都是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的。F0701第一次开始支持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改革,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之一。 你本身是信息科技的老师。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你应该利用信息科技的方法手段改革你的信息科技的课程,你要有这样的东西,你就是一个新教师,还有双核要素。教育部在2020年的下半年颁布过一个双核要素的一个规定。 所有的老师,除了信息老师以外的所有的老师啊,包括信息老师在内的所有的老师都必须有双核要素。一个是本学科的要素,一个是信息科学的要素。也就是说你要讲物理,你要懂物理,你还要懂信息科技,你是化学老师,你要懂化学,你还要懂信息科技。这不就是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吗?这个双核要素,一个是你本学科的和一个是信息科学的和。我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也在不断的在不同的层级,包括国家领导人,包括教育部的领导,不断的在呼吁。他们一定要打造一个全新的、专业化的、高水平的义教的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应该很快教育部教师司会组织对全国义教阶段的信息科技教师的培训,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新教师还是一个个体,如果整个这个群体变成了一个新的专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个课程的建设就非常非常的顺利。因为我们有了课标,我们有了教材,有了资源,我们还有一个一个专业的队伍去走最后1km。这个课程建设就会成功。如果没有在座的各位把这最后1km走好,前面可能都是废话,前面都是零。 第二点,讲一讲新课堂、新学习、新生态。我们有了新课程,有了新课标,有了新教师,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学习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生态? 我们先说信息科技课程的新课堂,很多老师跟我说。什么时候就把我们的信息技术就变成了一定要到机房上了。其实你们要知道,必须到机房上课,是面向操作的。你必须有一个键盘发给学生,学生会敲键,我们就在上信息技术。有些学校没有条件把键盘画在纸上,发给每一个学生贴在桌子上面。敲键盘完全是面向操作,可以训练人的手指头,可以训练学生的这个快速的活动手指,这没问题,他和素养距离太远,它和科学距离太远,那就是一个训练,那就是一个熟能生巧,最多上升到技巧层次。就是在座的各位可能知道,我是反对到机房上课的计算机专家。大学我也反对。并且到机房上课,我在前面讲过的一个理论就是技术鸿沟影响教育公平。全国哪有每一个学校都有机房啊,那人家没有机房的学校就不搞信息科技教育了,没有机房人家就不用提升信息素养了。新课堂第一个排除必须到机房,基本上上课传统的照本宣科,完全不适合信息科技。 如果你拿着教材到教室里边给学生练。如果你是完全没有自己创造的,呈现一个教学资源。你可能活一年、两年。你要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快就超过。我跟很多的老师说过,如果你上课就是照念百度百科,学生比你查的快,学生比你记得牢。这两条是我定义的老课堂,我们把这两条去掉,我们就有了新课堂。这些个新课堂呢,我们可以关注的点在哪儿?有的老师说,哎呀,我们学校都已经有多媒体教堂了,多媒体教室不重要。多媒体教室是个形式啊,有个投影屏,可以放个视频,可以放个音频,有麦克风,有喇叭,那是手段。 我关注的新课堂是关注的这个课堂的实质、这个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这个课堂的教学的运行,这个课堂学生的反应,这个课堂师生的交互,这个课堂的学习成效,所谓的学业质量,师生的互动。如果你原来是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听,你现在仍然是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听,哪怕你用的是多媒体教室,你也是传统课堂。
教学活动应该怎么组织。能不能够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做辩论,做讨论,做各抒己见,让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在协同。让学生有不同的角色。课程内容的呈现不是说你可以用音频,你可以用视频,你用好呈现。课程内容的呈现的时候,在老师的心目中,哪些点是和素养提升相关的,哪些点是和科学相关的。如何引导学生和老师有共鸣?能够通过这个教学内容的呈现,让学生有实质的认识的提升,这是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效果的评估。如果你不再依赖学生的作业,不再依赖期末的那个考试,你依赖的是学生平常在课堂上的表现。讨论中间的积极性、主动性、态度,对事情的看法、交流的能力。如果你关注的是这种伴随式评价、过程性评价。这就是一个新课堂。 所以新课堂的新是要有实质的新,新课堂我还是按照《课标》里边我们明确的一定要围绕着大概念主题式、体验性、综合化展开。 我稍微给你们展开一点讲新课堂的大概念是什么。大概念是我们这个学科的科学基础,但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避免,你是大概念,那我们就把概念解释在课堂上重举一遍。那你是大概念,我就把名词溯源给你讲一遍。解释一个概念,机械的解释一个概念不重要,学生在教材上都看得见,学生在百度百科上也看得见,甚至学生比你的早看见临时溯源完全不重要。 我们的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教育中间,过于关注一个名词从哪来。我给你们举过的例子,有一次省教材讲算法,一上来一页纸在讲算法的英文叫来自于希腊文,拉丁文原文是什么意思。分成几个字节。我说我们是信息课,我们不是语言课。关注他说原文叫什么的英文我也就罢了。因为考虑到小朋友未来可能看原文的书,你还要关注他的祖宗到底是希腊文还是希伯来文,还要关注它分成几个音节。这个对于作者来说太简单了,因为他在百度上抄的就是这样。
我们老师的心目中一定要想清楚,我们的大概念是为了服务素养,提升素养表现的这种目标,我们要用的这些学科逻辑。而这些学科逻辑哪些应该在什么样的学段去展开,怎么样实现这种螺旋的上升。我们从来没有说数据就在一年级讲,算法就在二年级讲。没有说数据在三年级讲,在四年级讲,到七年级、八年级一直都在用的算法在五年级讲,到六年级到七年级到八年级一直都在用。我们的学科逻辑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而大概念是什么?大概念是整体的,我们这个学科的这个概念的一个知识的网络,而不是独立的知识。
当你过于强调一个单独的知识点,你就是原来应试教育的套路,可能要考名词解释。我们一定要避免把这种大概念讲真,独立的知识点。教师的内力在大概念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所有的这些概念它的系统性的完整性,谁和谁是什么关联,是在老师的心中。包括我们说的学科逻辑的提升,包括我们说络可能都没有呈现在课堂上,自己不会呈现在教材里面。 教材也是主题式,课堂也应该是主题式。可是这些概念呢,在老师的心中,老师知道这个络知识,网络学科的逻辑是什么样子。主题式应该我们呈现出来的,课堂主题是一个主题,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在选择主题、开展主题式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其中的四个点。第一个叫做思想性,立德树人的大目标。我们在最近的教材审查中间仍然发现很多教材的。对西方的东西就恭维的很厉害,对中国的东西就变得很厉害,这是多少年来的顽固的毛病。叫做玉溪扁舟。其实我认为信息科学,中国这些年的进步举世公认。5G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太空通讯,中国有很多例子可以讲。我们的主题应该围绕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去展开时代性与时俱进的育人价值,我们应该讲比较贴近学生最新的那些科学技术的进步。 前不久就评一个课程,师生的课程所讲中国的通讯进步。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出来了,东方红的音乐,我说的完全没有错,在1970年是很好。我说今天我们的太空天空,天空一号在天上那么长时间了,空间实验室。我们的太空人在上面已经生活了半年。为什么不可以围绕着这个来讲。你说你要个小朋友呈现一个我们现在的太空课堂,我们的天空,《天空实验室》,学生有感受。还是你说70年连他的爸爸妈妈都不一定出生的那种年代的案例。科学性一定要考虑到我们这个主题是里边的学科逻辑去衔接大概念,不能够给学生错误的观念。 真实性这个主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感受,这种感受是让学生能够有这种感悟,能够有共鸣,这个就符合体验性。这是主题式课堂的选择主题的方法。体验性天下服务主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去展开,怎么体验,这个体验的过程贴近学生,以学生为本。我常常强调以学生为本,如果你离学生太远,学生就很难跟你产生这种思想上的触碰的火花。好学生的这种体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他通过在这种主题是指导下的体验,他可以在大脑里边建构他的知识。可以提升他的技能,并且把素养变成内化的东西,实现实质的信息素养的提升,这种体验可以走出课堂,可以是教育引导下的体验。 在聊普通高中的课标的时候,我就给很多老师建议,能不能够带高中的学生回去给义教的学生讲信息科技的东西。当他为了给弟弟妹妹讲清楚一个道理的时候,他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也是体验,我还真听说有一些学校组织学生给敬老院的一些老人讲一些新的科技。各种各样的体验,既实现了社会服务,融入社会,走出教室,他还真的有体验,有感悟。一定要选择学生身边的情景,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去体验。千万不要让一个从来没坐过飞机的人去谈怎么坐飞机。 综合化。坚持素养教育综合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去知识中心化过去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包括为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包括为了追求知识的应试的便利。而恰恰这种以知识为主线,知识中心化的东西是适合于应试而不适合于素养精神。我们现在强调的大概念主题式、体验性、综合化。都没有谈到知识的系统性,原因是这个系统性应该在老师心中,这是我们义教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大学不一样的地方。坚持素质教育,区域支持中心化是综合化的一个表现。 综合化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我们要去知识单调化。何为知识单调化呢?就是没有关注到一个知识的变化和发展。拿着一个概念就当做一成不变的东西,其实在信息科技里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的在发生变化。以一个数据为例,我们传统的说法,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没有错。可是自从有了大数据以后,每一条数据都是一个信息。数据和信息就不是那么分了,我们就没有办法再说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了,数据它本身就是信息。所有的知识在信息科技领域变化非常非常快,成长非常非常快,发展非常非常快。如果我们还是那种单调的去解释知识,忽略了一个知识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发展规律。我们这个教育就失败了。就没有综合化。可以说去支持中心化是在一个空间层面,去知识单调化是在一个时域层面。在一个时间轴上,去支持中心化是这个空间轴上。 然后综合化还包括去知识孤岛化。
我们不能把知识,刚才我们说的这条逻辑主线,比方说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我们把它全部都弄一个孤岛,把它圈起来。他们中间有很多的交叉,有很多的关联,有很多的交互,有很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甚至于信息科技和物理和化学和生物,和语文和数学都有交叉,都有负荷,都有融合。所以我们综合化的时候同样要考虑。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课标有一个叫做学科交叉的单元。他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科和相关的兄弟学科有一些交互综合的去利用所学的知识。 所以在新课堂的综合化方面,我们要强调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也应该强调如何有技能的展示和应用,怎么怎么样去展示你的技能。综合化还包括交流和协同。这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层面,他面对一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综合利用的信息科技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然后就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间如何跟人家交流,如何实现协同的问题解决。 大家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的课堂呈现有大概念,在我的心目中间,然后我们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网络化的知识,有一个学科的逻辑。我们有主题,是我们有一个很有思想性、很有时代性、很有科学性的主题。我们还有体验性。我们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用他自己身边的情景,身边的案例,你还可以走出课堂。最后实现了一个综合化的素养提升,综合化的解决问题,和其他学科还可以交叉,符合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新课堂。如果你的新课堂把这四个属性照顾到,这个课堂的建设不难。关键是你有没有那种探索和创新的动机。 我在上一条讲好新课堂讲完了,那我们再来讲学习,这个是面向学生的。我的新课程、新课标、新老师更多的是面向老师。我现在说的新课堂,学生在里面怎么活动;新学习,学生应该怎么去学习。还有新生态,整个的这个课程的生态后,三新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的新学习。 我们先说学习的目的和过程有不同的成绩。所有的学习,它的目的,它的过程都是为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由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然后变成大量的人群体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这个教育的过程,这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的过程。 尤其对于青少年,青少年的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他的学习非常重要,他成为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接班人非常重要。这个我说过是学校的责任,一个终极的层面,学习的目的和过程是什么?是他的知识的积累,通过阅读,通过读书,通过听课,通过实验,通过交流,通过他的阅历,待人处事,出去旅游,处理事情。他积累了他的知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校在这个里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 我们第一个做的这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层面。我们第二个说的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一个学校层面的,我们第三个叫做技能的掌握,也是一个学习的目的和过程。
我学会做饭,我学会木工,我学会开车,我学会行医,我学会摄影,我学会,这是属于技能层面的。学校也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可是你们知道这种在社会层面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学校层面学习知识,在学校学层面掌握一个技能。这都是不同的学习。这些学习有一个共同点,学生是主体,当我们说学生是主体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上这个教育是以学生为本。 我为什么专门要谈新学习。我是希望我们的课标的建设,课程的建设,我们一定要围绕绕着我们最终的目标,培养合格的人展开。所以我们就不能够缺少学习这一个要素。以学生为本看两个,一个他们的发展,二个他们的未来,学生的发展是什么。学生的发展是他今天的学习,它可以朝哪些方向发展,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第二个他们的未来,他今天的学习可以让他未来给社会贡献什么。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是不是学这个全面的一个发展德智体美劳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研究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他的发展目标和他的未来。 我们还是要说,新学习的目标应该定位为提升他的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培养他们有道德、有能力、有担当。让他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间有从容感、幸福感、危机感、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习我认为的目的。 有了这样的一个目的以后,我们可以展开一点说新的学习过程,我把它从四个角度给大家表述一下。
第一个角度是什么?如何从兴趣过渡到求知欲。如何从知其然到自己所有的。如何能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如何从探索到创新。在这个四个点上,如果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转换,我认为就是一种新的学习,就不是死记硬背,就不是那种应试的学习。而是真的为了全面发展的学习。 我展开再说。从兴趣到求知欲,这个学习的过程应该掌握什么东西。一是他的真实的体验,是他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他身边。我很难想象你给一个一辈子没有到过城市的小孩儿讲机场怎么样,他会有兴趣,离他的生活太远。可是如果他生活在山区。给他讲树木如何生长,树木如何成才,树木如何保护环境,树和树木如何利用,它可能就有感触,他可能就有兴趣。最后变成他有求知欲。 第二条未知且可知,就说这个东西暂时他不懂,他不了解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但是不是很远,他应该很快可以知道。如果你要对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儿说。人工智能是怎么编程的,距离它太远了,但是你要告他说,你拿着这个手机,你可以给我照个相发给爷爷奶奶,他会就有兴趣。爷爷奶奶收到照片给他回一个,给他回一句话,他可以在手机里面按一个键听,他就有兴趣,他未知,在你的引导下他变得有兴趣,而他可以得到收益,他可知符合他的认知规律。这是所谓我们说的快乐教学,这个过程是小朋友喜欢的。 有很多的小朋友在家里面学钢琴,学小提琴,有的学的很高兴,有的学的很不高兴。原因是什么呢?如果当你把这个过程变得不愉悦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它就变成了一种被强迫成就感。我当了几十年的老师,对学生99.9%都是表扬,都是鼓励,批评的很少,就是一直想给这些小朋友成就感。小朋友有成就感。就是我们符合从容感、幸福感的这些追求。从心理学的角度,他就可能产生更多的求知欲望,这是一种新的学习。
在信息科技课程的新学习中间,如何推进从兴趣到求知欲,每位老师都应该思考他的过程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从兴趣能够激发他的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对一些事情的好奇心,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到求知欲,兴趣的这个起点是被激发出来的,而真正到了求知这个点,它是积极的了。兴趣这个点可能他是被动的,可是到了求之欲,他就是主动的了。兴趣可能是短期的,求知欲是长期的,兴趣可能改变,求知欲是不会改变的。兴趣可能是一个点的,求知欲可能是一条线,一个面,一个综合体的。所以你不要简单的说他从兴趣到了求知欲。 信息科技,我们这一回的课标设计,我们特别强调在一年级让小朋友接触信息数据、设备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兴趣。观察、体验、感悟、好奇心、求知欲。为什么一年级的课就是你不独立,该跟人家融合开,我也说也不可以缺,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让小朋友能够通过兴趣发展到求职。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一年级都可以推动。
我们举个例子啊,从兴趣到求知的例子,双联手机、双联门禁刷脸、银行刷脸、无人售货停刷脸,小朋友刷个脸,他的思想过程是什么样的?有意思。手机可以认识我,一刷我,我就可以进家门儿。手机一刷我,我的身份证号就可以出来,一刷爸爸,爸爸的身份证号出来,一刷妈妈,妈妈的身份证号出来。我们要引导他们去想去思考:手机是怎么认识我的,他怎么就认识我是张三。如果手机可以认识我,那手机可不可以分辨我们庄稼地里边的麦子、谷子、韭菜。哦,原来有这样的软件,手机一照啊,这个是麦子,这个谷子,这是韭菜,跟我的认识是一样的。我们到山上还有那么多我不认识的花花草草,拿手机可不可以认出来。手机可以认识那么多的花花草草,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这就实现了通过一个刷脸小朋友从兴趣到求知欲,对信息科技的兴趣,对信息科技原理的求知,这就是学习。这个学习可能在课堂上,可能不在课堂上,可能是一个主题,是也可能是一个体验性,最后就自然而然就走到了综合化,从兴趣到求知欲。
第二条,我们要关注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机器人是什么?就是这样的,他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瓜熟蒂落,树上果子,石头就掉地上就是这样的,我们是不是要引导小朋友,他为什么。水为什么就从高处流到低处,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表象,它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这个有没有科学的道理,有没有发展的规律。从一个现象能不能够到一类现象。这就是自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顺势的发展,还是用刷脸做例子。手机可以认识我真有意思,为什么手机可以认识我。我们课堂要给他解释,手机有摄像头,还可以拍到你的照片。然后手机过去寄存了你的照片,他就把你的照片和今天新拍的照片和原来的照片做比对。里面有些什么特征?怎么样就可以认识啊,他就开始去尝试、去理解。哦,原来这个里面是这样的道理,有这么多的环节,有硬件、有软件、有采集。他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那既然手机可以认识我手机还可不可以认识别的? 比方说这一个问题会解决了,我怎么样能够解决一类的问题。手机能够认识我,这是一个例子。可不可以让手机认识所有的东西,一个具体的手机认识,我,可不可以把它变成啊用一个设备可以认识所有的物质,这就到了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那样的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还不够。举一反三是一个设备做不同的事儿,一个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一个手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它变成还要会触类旁通。相近的事情啊,这个可以看到我的脸。那这个可不可以听到我的声音呢?可不可以通过我的声音来识别?是我要就开门,门就开了。我拿个电视里遥控器我就可以说给我放什么电视,这个电视就来啊,这两个小时不到了,它是信息采集、编码、存储、处理、加工,它可以这么做,那他还可以做其他的什么东西?为什么有的手机摄像头照的照片好看,有的手机摄像头照的照片不好看。里面有美化,它为什么可以美化?如果他可以美化,那我现在看到的一张照片,这个人和真人是不是一模一样?他有没有被美化过?这就从能力到了素养的层次。所以举一反三不仅仅是一个举一反三的问题,他有一个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从能力到素养的过程。 我们仍然用刷脸做例子,手机可以分辨人脸,手机可以上山分辨各种各样的植物,手机可不可以分辨其他的动物。他可不可以认识我们家的那个小狗和他们家的那个小狗的不一样。他可不可以认识我们家那个小猫和邻居家那个小猫怎么不一样?农村养猪专业户,那么多的猪,它可不可以认识每一只猪?另外的一只猪不一样,一头牛和另外一头牛不一样。这就是触类旁通。现在正在有科学家为了支持畜牧业建设,就在给所有的牛,所有的猪甚至于鸡鸭做档案。农村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在于我们会不会去找,就一个刷脸,它可以就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可以从兴趣到求知欲,可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可以从一个问题到举一反三。 从探索到创新,学过的方法,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新的方法,常见的手段,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新的手段,我们用过的一个资源,用过的一个平台,我可不可以用一个新的平台。他一定要有这种逆向的思维,这种反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就有机会实现探索和创新。我仍然用刷脸做例子,可以刷脸,但我现在如果化妆了会怎么样。我戴个眼镜会怎么样?我戴个帽子会怎么样。我戴个口罩会怎么样?新冠疫情我们要求大家都要戴口罩。刚开始的时候戴口罩你就没法认,你必须把口罩拿下来,人脸识别或者你把口罩带你就要输密码。现在最新的软件它就可以通过眼睛来识别,戴口罩也没有关系,这就是创新的所谓的学问上,专业上叫做有遮挡。
图像识别现在变成一个国际发展趋势,在口罩这块儿就用不上哦,可以刷脸。那我现在不是一个人,我拿着照片给他看会怎么样?我把我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照片拿上去看回去,这个就是触类旁通。如果老照片可以有遮挡的人脸识别可以,那有些破损的照片可不可以修复?可不可以还原?我可不可以看到我爷爷奶奶小时候的样子?那个时候只有黑白照片,我能不能够把它变成彩色,我能不能够把它变成动画,这就是探索和创新。 所以就这一个新学习就包括了从兴趣到求知欲,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从探索到创新,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要素,才可以建立我们新学习模式。
最后说说新生态,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变化的一个大环境,如果是一个植物,在这个生态里面,它的目标是生根,他的目标是成长,他的目标是着壮成长,不管你是生根也好,我们的课标、教材资源开课就算是生根,我们的成长是目标是什么。是我们这个树能长出来,我们的老师学生的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个算是成长了,还不算茁壮成长,茁壮成长是什么?是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信息科技能够走到第一方阵,能够走到引领的地位,这就是我们的新生态。这个生态建设的过程。课标只是一个很基础的工作,教材和资源可能是主要的树干。
而教学在座的各位每天完成的这些教学的环节,新老师、新课堂、新学习才是我们这个根深叶茂的那些叶子每天都长出来。新的叶子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好看。这个新时代中间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叫做教研活动。我们现在想要发展,一定是在一个交互的、分享的、协同的环境里面发展。老师之间应该互通有无,互相贡献聪明才智,开展交流讨论。我一直在建议教育部我们要建立一个好课平台,把全国的好课集中起来,可以在平台上播放,那其他的老师可以参考。当然这个选拔的过程、推荐的过程、推出的过程一定会非常复杂。可是这个模式可能会极大的支持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信息科技课程的开展。可能一些大城市老师见多识广,课讲的好一些。如果这些好课能够变成让青海、宁夏、甘肃这样的地方的老师有一个抓手,有一个推荐,有一个学习,可以打一个底子。那我们这个教学平衡就会比较好了。我认为是一个好的生态。我特别希望是全国能够共同发展。四支队伍的优化需要师资队伍的整体的提升,而不是一两个老师的提升。有发达地区的老师,有欠发达地区的老师,有已经开了很长时间课的地区的老师,也有新开课地区的老师。有北京、浙江、上海的老师,也有甘肃、宁夏的老师。
新生态还包括信息科技课程与与数理化生的协同建设,我们给他们贡献新的教改方向,新的教改手段,新的教改平台,让信息科技成为整个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力,新的潜力,这就是我追求的生态。生态建设。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报告,今天的报告其实我讲了两个专题,都是一个新词儿。第一个专题是新课程新,新课标新,新老师新,这有三个新。第二个专题讲了新课堂新,新学习新,还有新生态新, 我还有三个新是融在课程中间,没有单独拿出来讲的,我说我们从0~1,我们就到了一个新的平台,过去不是国家课程在零,今天是国家课程在一。我们就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你在这个平台上,身体、思想都要跨到这个新的平台,按照这个新的平台发展目标去思考、去研究、去教学、去进步。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跃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就给了我们所有的老师一个新的天地,你可以看的非常开阔,可以看得非常的远,原来我们信息科技课程有这么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这个新平台、新天地就给在座的每一位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但过去二三十年,信息科技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处于从属地位,从今天开始,在未来的五年、十年走到第一方阵,引领教学改革。
所以当你把教好学生,培养下一代和提升自己,搞好教育改革,引领信息科技发展,引领义务教育发展融为一体的时候。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就算是成功了。
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我们今天讲了这九个新,希望大家能够实现自己新的目标,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得到新的成绩,做出新的贡献。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