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4.5 天体运动的三类热点问题(word版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4.5 天体运动的三类热点问题(word版学案)

资源简介

第5节 天体运动的三类热点问题 学案
突破一 卫星的发射与变轨问题
1.变轨原理及过程
(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如图所示。
(2)在A点(近地点)点火加速,由于速度变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卫星在轨道Ⅰ上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卫星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轨道Ⅱ。
(3)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Ⅲ。
2.各物理量的比较
(1)两个不同轨道的“切点”处线速度不相等。图中vⅢB>vⅡB,vⅡA>vⅠA。
(2)同一个椭圆轨道上近地点和远地点的线速度大小不相等。从远地点到近地点万有引力对卫星做正功,卫星的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图中vⅡA>vⅡB,EkⅡA>EkⅡB,EpⅡA(3)两个不同圆轨道上线速度大小不相等。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图中vⅠ>vⅢ。
(4)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的机械能E不相等,“高轨高能,低轨低能”。卫星变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图中EⅠ(5)卫星运行的加速度与卫星和中心天体间的距离有关,与轨道形状无关,图中aⅢB=aⅡB,aⅡA=aⅠA。
[典例1] (2021·四川省遂宁市高三下学期5月三诊)2021年1月,“天通一号”03星发射成功。发射过程简化为如图所示:火箭先把卫星送上轨道1(椭圆轨道,P、Q是远地点和近地点)后火箭脱离;卫星再变轨,到轨道2(圆轨道);卫星最后变轨到轨道3(同步圆轨道)。轨道1、2相切于P点,轨道2、3相交于M、N两点。忽略卫星质量变化(  )
A.卫星在三个轨道上的周期T3>T2>T1
B.由轨道1变至轨道2,卫星在P点向前喷气
C.卫星在三个轨道上机械能E3=E2>E1
D.轨道1在Q点的线速度小于轨道3的线速度
[典例2] (多选)若“嫦娥五号”从距月面高度为100 km的环月圆形轨道Ⅰ上的P点实施变轨,进入近月点为15 km的椭圆轨道Ⅱ,由近月点Q落月,如图所示。关于“嫦娥五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轨道Ⅰ运动至P时,需制动减速才能进入轨道Ⅱ
B.沿轨道Ⅱ运行的周期大于沿轨道Ⅰ运行的周期
C.沿轨道Ⅱ运行时,在P点的加速度大于在Q点的加速度
D.在轨道Ⅱ上由P点运行到Q点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卫星变轨的实质
两类变轨 离心运动 近心运动
变轨起因 卫星速度突然增大 卫星速度突然减小
受力分析 G<m G>m
变轨结果 变为椭圆轨道运动或在较大半径圆轨道上运动 变为椭圆轨道运动或在较小半径圆轨道上运动
能量分析 重力势能、机械能均增加 重力势能、机械能均减小
突破二 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
1.相距最近
当两卫星相距最近,从运动关系上,两卫星的角度关系为(ωA-ωB)t=2πn(同向)或(ωA+ωB)t=2πn(n=1,2,3,…)(反向),两卫星转过的圈数关系为-=n(同向)或+=n(反向)。
2.相距最远
当两卫星位于和中心连线的半径上两侧时,两卫星相距最远,从运动关系上,两卫星运动角度关系应满足(ωA-ωB)t′=(2n-1)π(n=1,2,3…)(同向),或(ωA+ωB)t′=(2n-1)π(n=1,2,3…)(反向)。两卫星转过的圈数关系为-=(同向)或+=(n=1,2,3,…)(反向)。
[典例3] (多选)(2021·山西太原市质检)如图,在万有引力作用下,a、b两卫星在同一平面内绕某一行星c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轨道半径之比为ra∶rb=1∶4,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a、b运动的周期之比为Ta∶Tb=1∶8
B.a、b运动的周期之比为Ta∶Tb=1∶4
C.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12次
D.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14次
[典例4] (多选)三颗星a、b、c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其中a、b转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c转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a、b、c三颗星的周期分别为Ta =6 h、Tb =24 h、Tc=12 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每经过6 h相遇一次
B.a、b每经过8 h相遇一次
C.b、c每经过8 h相遇一次
D.b、c每经过6 h相遇一次
突破三 双星或多星模型
1.双星模型
(1)模型构建:绕公共圆心转动的两个星体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双星系统,如图所示。
(2)特点:
①各自所需的向心力由彼此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即
=m1ωr1,=m2ωr2。
②两颗星的周期及角速度都相同,即
T1=T2,ω1=ω2。
③两颗星的轨道半径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为:r1+r2=L。
2.多星模型
(1)模型构建:所研究星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除中央星体外,各星体的角速度或周期相同。
(2)三星模型:
①三颗星体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质量相等的环绕星围绕中央星在同一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甲所示)。
②三颗质量均为m的星体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如图乙所示)。
甲         乙
丙         丁
(3)四星模型:
①其中一种是四颗质量相等的星体位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沿着外接于正方形的圆形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丙所示)。
②另一种是三颗质量相等的星体始终位于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另一颗位于中心O,外围三颗星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丁所示)。
 双星模型
[典例5] (2021·广西梧州市高三3月联考)宇宙中两颗靠得比较近的恒星,只受到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互相绕转,称之为双星系统。设某双星系统A、B绕其连线上的某固定点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若A、B两星球到O点的距离之比为3∶1,则(  )
A.星球A与星球B所受引力大小之比为1∶3
B.星球A与星球B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1∶3
C.星球A与星球B的质量之比为3∶1
D.星球A与星球B的动能之比为3∶1
 三星模型
[典例6] (多选)太空中存在一些离其他恒星较远的、由质量相等的三颗星组成的三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观测到稳定的三星系统存在两种基本的构成形式(如图):一种是三颗星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星围绕中央星在同一半径为R的圆轨道上运行;另一种形式是三颗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并沿外接于等边三角形的圆形轨道运行。设这三颗星的质量均为M,并设两种系统的运动周期相同,则(  )
A.直线三星系统中甲星和丙星的线速度相同
B.直线三星系统的运动周期T=4πR
C.三角形三星系统中星体间的距离L=R
D.三角形三星系统的线速度大小为
 四星模型
[典例7] 宇宙中存在一些质量相等且离其他恒星较远的四颗星组成的四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设四星系统中每个星体的质量均为m,半径均为R,四颗星稳定分布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已知引力常量为G。关于宇宙四星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四颗星围绕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B.四颗星的轨道半径均为
C.四颗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均为G
D.四颗星的周期均为2πa
 解决双星、多星问题的四个关键点
(1)根据双星或多星的特点、规律,确定系统的中心以及运动的轨道半径。
(2)星体的向心力由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
(3)星体的角速度都相同。
(4)星体的轨道半径不是天体间的距离。要利用几何知识,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计算万有引力和向心力。
参考答案:
[典例1]C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k可知,卫星在三个轨道上的周期T3=T2>T1,故A错误;由轨道1变至轨道2,离心运动,卫星在P点向后喷气,故B错误;由轨道1变至轨道2,离心运动,卫星在P点向后喷气,机械能增大,而在轨道2、3上,高度相同,根据v=可知,速度大小相同,动能相同,则机械能相同,故E3=E2>E1,故C正确;轨道1在Q点的线速度大于对应圆轨道的线速度,根据v=可知Q点对应圆轨道的线速度大于轨道3的线速度,故轨道1在Q点的线速度大于轨道3的线速度,故D错误。]
[典例2]AD [要使“嫦娥五号”从环月圆形轨道Ⅰ上的P点实施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需制动减速做近心运动,A正确;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沿轨道Ⅱ运行的周期小于沿轨道Ⅰ运行的周期,B错误;万有引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G,沿轨道Ⅱ运行时,在P点的加速度小于在Q点的加速度,C错误;月球对“嫦娥五号”的万有引力指向月球,所以在轨道Ⅱ上由P点运行到Q点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对其做正功,它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D正确。]
[典例3]AD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半径的三次方与周期的二次方成正比,则a、b运动的周期之比为1∶8,A对,B错;设图示位置ac连线与bc连线的夹角为θ<,b转动一周(圆心角为2π)的时间为Tb,则a、b相距最远时:t1-t1=(π-θ)+n·2π(n=0,1,2,3…),其中t1≤Tb,可知n<6.75,n可取7个值;a、b相距最近时:t2-t2=(2π-θ)+m·2π(m=0,1,2,3…),其中t2≤Tb,可知m<6.25,m可取7个值,故在b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14次,C错,D对。]
[典例4]BC [a、b转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在相遇一次的过程中,a比b多转一圈,设相遇一次的时间为Δt,则有-=1,解得Δt=8 h,选项B正确,A错误;b、c转动方向相反,在相遇一次的过程中, b、c共转一圈,设相遇一次的时间为Δt′,则有+=1,解得Δt′=8 h,选项C正确,D错误。]
[典例5]D [星球A所受的引力与星球B所受引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故A错误;双星系统中,星球A与星球B转动的角速度相等,根据v=ωr,则速度大小之比为3∶1,故B错误;A、B两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二者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可得G=mAω2rA=mBω2rB,则星球A与星球B的质量之比为mA∶mB=rB∶rA=1∶3,故C错误;星球A与星球B的动能之比为 = ==,故D正确。]
[典例6]BC [直线三星系统中甲星和丙星的线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选项A错误;三星系统中,对直线三星系统有G+G=MR,解得T=4πR,选项B正确;对三角形三星系统根据万有引力和牛顿第二定律得2Gcos 30°=M·,联立解得L=R,选项C正确;三角形三星系统的线速度大小为v==,代入解得v=··,选项D错误。]
[典例7]B [四星系统中任一颗星体均在其他三颗星体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合力方向指向对角线的交点,围绕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几何知识可得轨道半径均为a,故A正确,B错误;在星体表面,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可得G=m′g,解得g=,故C正确;由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得+=m×,解得T=2πa,故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