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精神与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十八大精神与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

资源简介

十八大精神在《经济生活》教学中
为指导中小学校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教育部制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建议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体建议;第二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各必修模块教学的具体补充建议。我想就《经济生活》的教学结合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对教材中的变动作一个简单介绍。
十八大精神与经济生活教学有关的表述及其相关要求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关于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内容:十八大报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其中包括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教材相关内容、变动及教学建议:
1、《经济生活》第四课P30第二目标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两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教材30页第一段第3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教学中可以增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段P58介绍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教学中应增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二、关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有关要求
十八大内容:十八大报告的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明确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要求包括五方面内容,涉及《经济生活》的内容有三方面: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教材相关内容、变动及教学建议:
1、《经济生活》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一框第二目P86“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的第一项要求应调整为: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经济生活》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一框第二目P86“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的第二项要求应调整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3、《经济生活》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一框第二目P86“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的第三项要求应调整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十八大内容: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要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教材相关内容、变动及教学建议:
1、《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P32最后一段“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P35第一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教学内容要调整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P83最后一段教学应增加“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四、关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
十八大内容:十八大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教材相关内容、变动及教学建议:
1、《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P8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增加“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P88《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增加“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
增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增加“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二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96最后一段应改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P98第二段增加“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P98第三段增加“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五、关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
十八大内容:十八大第七部分《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教材相关内容、变动及教学建议
1、《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P42第一段应增加“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P44增加“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P61应调整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P62第一段增加“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P65第二段增加“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十八大内容:十八大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教材相关内容、变动及教学建议:
1、《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二框《做理智的消费者》P22“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教学可增加“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P79第一段介绍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可增加“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3、《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P88《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增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