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 郭沫若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促 织蒲松龄[清]学习目标了解蒲松龄与《聊斋》理清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理解文中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一、作者介绍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做塾师,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聊斋”作者的书斋名“志”记述“异”奇异的故事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二、《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歌颂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整篇小说内容主要有:(1)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鞭挞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人民疾苦并赞扬其反抗精神。《席方平》《胭脂》《促织》(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罪恶。《叶生》《司文郎》《颜氏》(3)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歌颂青年男女反抗礼教压迫的斗争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这在书中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婴宁》《连城》《小翠》《阿宝》(4)宣传道德教化的。《义犬》《种梨》《瞳人语》《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解题“帝酷好促织,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明朝小史》小说即以此为创作背景。迂讷 nè裨益bì爇香 ruò翕辟xī掭tiàn不啻chì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觇视 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三、通读课文,理清情节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2.紧扣线索给每个情节加一个标题,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三个字(促织,即“虫”)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四、分析情节序幕 第1段 朝廷征促织开端 第2段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发展 第3~4段 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高潮 第5~7段 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结局 第8段 成名献促织尾声 第9段 作者评促织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情节赏析①—— 一波三折报充里正,严遭杖刑(一落) 按图索虫,终获佳品(一起)毙虫失子,陷入绝境(二落) 魂化促织,出现转机(二起)比之他虫,惭怍不已(三落) 虫显异能,惊喜万分(三起)进献令宰,令宰怒呵(四落) 呈献皇上,裘马扬扬(四起)“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情节赏析 —— 一波三折5.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情节赏析——离奇、虚幻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作者虚构这个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的走投无路。1、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情节赏析——离奇、虚幻孩子惹祸竟到自杀的地步,令人感到可悲可叹。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2、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情节赏析 —— 离奇、虚幻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官场的黑暗现象,同时具有讽刺意味。3、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情节赏析——离奇、虚幻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情节赏析——离奇、虚幻总结1.借古讽今的曲笔叙述。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讲述前朝故事的形式寄托对现实的不满。作者所揭露的是清初时期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用了曲笔,开头点明故事发生在明代“宣德间”,借古讽今。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小说围绕一只小虫,紧扣人物生活的背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写出了成名一系列心理变化。一只小虫和人物命运休戚相关,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有力控诉。通过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小说主题鲜明突出。五、写作特色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而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忽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怒悲喜愁惊喜劣喜恐阅读课文“失促织和化促织”部分,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将成名这样的老实人精神折磨至此,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社会的黑暗使人民深受灾难祸害。六、“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主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画细腻逼真,语言描写摇曳多姿。《促织》的艺术特点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蒲松龄《聊斋自志》释义:集腋成裘,我像刘义庆妄续幽冥之录;浮起大杯酒来写作,独自酿成像韩非子的《孤愤》之篇;我的怀抱,在如此寒夜就这样寄托于文字中,这是一件让我足够伤怀、伤感的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