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课件(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屈原列传》文言文复习课件(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屈原列传》
复习目标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三段;
2.掌握重点句子理解性默写;
3.围绕目标自主梳理本文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实虚词如“伐、穷、属、盖、与、因、竟、短”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4.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5.拓展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课时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三段。
2、重点句子理解性默写: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 , , 。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 , 。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4)在《屈原列传》中,“ , ”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5)《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 , 。
2、重点句子理解性默写: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在《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5)《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3.自主梳理本文重点文言知识:
(1)重点实虚词如:伐、穷、属、盖、与、因、竟、短等;参考:
《课后达标检测》522页课文文言知识梳理;
《素养提升锦囊》2页被、本,4页察,10页盖,32页属,37页微,57页因,58页与……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三段。
2、情景式默写句子:
(1)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 “ , 。”
(2)《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 , , , 。
(3)《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 , , 。
(4)《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是 , , , 。
2、情景式默写句子:
(1)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3)《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4)《屈原列传》中,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是: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重点句子翻译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2)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边走,一边吟咏着。脸色憔悴,模样瘦削。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3、重点句子翻译
6.拓展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眤。”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B.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C.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D.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书令,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
B.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位代称。
C. 践阼,“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践阼”指的是天子即位。
D.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问张九龄,张九岭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
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 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D. 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因为严挺之把他推举的萧炅贬了官。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自是谏争路绝矣”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句意: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安危”是一个词,“相林甫”的意思是“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陛下”,所以“陛下”应该放后一句,据此排除AC。“时”意思是“当时”,时时间状语,应该放后一句;“为上所重”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
(2)A A.“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错,中书令为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3) D 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怨恨”错,根据原文“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可知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是在李林甫怨恨严挺之之后,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 ①李林甫日夜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
得分点:“短”,动词,诋毁,说人短处;“短九龄于上”,状语后置句,“于上短九龄”,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浸”,逐渐。
②而严挺之一向傲气,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没去拜访他。
得分点:“素”一向;“负气”,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薄”,看不起;“竟不之诣”,宾语前置句,“竟不诣之”,最终也不去拜访他。
(5) ①李林甫独揽大权;
②明令谏官不准上书言事;
③把上书言事的杜琎贬为下邽县令。
积累
1.委屈 委曲
委( )求全:
2.垂
永垂不朽
垂暮之年
垂询
3.讫 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
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如果
B.君臣皆贺 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断绝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招致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B.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10.陈轸为什么会认为秦国不会给楚国商於的土地呢?
(二)
6.B [吊:表示哀痛。]
7.A[“是”不是判断词,也不译作“正确”,而是代词,意为“这”,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因此要在“是”前断开,排除B、D两项。这段话的后半部分,说的是“得志”与“不得志”两种情况,要在“不”前断开,排除C项。故选A.]
8.C[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9.(1)若替您考虑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2)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1)得分点:计、阴、阳,“于齐”状语后置。
(2)得分点:因、亡,“于秦”“于齐”状语后置。
10.(1)陈轸对各国关系认识深刻,意识到秦国的真正目的是让楚国失去齐国的支持,从而削弱楚国;(2)而被削弱后的楚国变得孤立无援,秦国不给土地,楚国也无能为力。
反思错题,明析错因,做好补偿,切忌浅尝辄止;
利用对题,积累经验,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