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 制取氧气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 制取氧气 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体会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2、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第一课时 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学习目标:1、工业上是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的?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3、如何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什么叫“一变两不变”?
教学过程
Ⅰ、预习: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下列问题
1、空气中含有约 %的氧气,能否用空气作原料来制取氧气?
(阅读书P40 《资料》 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2、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是 。制取过程如下:
这种方法我们叫做分离 法,发生的是 变化。
3、在实验室里,常采用 、 或 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探究:参考P38请共同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解决下表中的问题
实验步骤 现象 原因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在试管中加入约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放出的氧气很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放出的氧气很
分析:是什么物质使过氧化氢分解加速的?
将步骤2中试管内的液体倒入废液缸中,然后向该试管内加入少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放出的氧气很
分析:又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请你猜想一下:重复步骤3,带火星的木条还会复燃吗? 。再重复呢? 。
结论: 改变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过氧化氢发生了 变化。
4、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称量,你会发现: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 没有发生变化;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还可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其 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也没有发生变化。
5、像二氧化锰这样在化学反应里能 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和 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又叫触媒)。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我们可归纳为:
“一 两 ”,你是如何理解“改变”一词的? 。
6、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 。 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也是过氧化氢分解的 。
7、除了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在实验室里还常常用加热 或加热 的方法制取氧气。请认真观察下面实验,解决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现象 原因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把少量氯酸钾加入到试管中加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把少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均匀后装入试管中加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把少量高锰酸钾加入到试管中加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8、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由 反应物生成 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由此你可归纳出分解反应的特点是“ 变 ”
Ⅱ、释疑点拨,归纳总结
1、 回顾学习目标。
2、 练习巩固: 【同步导学】
3、 Ⅲ、知识迁移,巩固提高
第二课时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方法
学习目标:1、你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吗?
2、制取氧气需要哪几个步骤?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过程
Ⅰ、预习: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下列问题
1、 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水+氧气 (2) ———→氯化钾+氧气
(3)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参考书P110<活动与探究>)
(1)根据 和 来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
发生装置主要有两种类型:①固液不加热型(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
②固固加热型(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需要加热的反应)
(2)根据密度比空气的“大”还是“小”和溶解于水的情况来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
收集装置也有两种类型:①排水型(适用于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称之为“排水法”②排空气型(适用于密度与空气相差较大的气体。如果该气体的密度比
空气大,那么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如果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那么采用向下排空气法。)
3、【讨论与思考】 根据1、2两题综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你将选择哪种类型的发生装置? 。
(2)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你将选择哪种类型的发生装置? 。
(3)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你将选择哪种类型的发生装置? 。
(4)若收集氧气,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收集? 。
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1)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2)实验步骤:
①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仪器: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何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带火星的木条立即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⑦移出导管: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⑧熄灭酒精灯。
⑨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⑩仪器的洗涤:将仪器洗净,保持桌面清洁。
实验步骤可简记为:检查、 、固定、 、收集、 、 。
Ⅱ、释疑点拨,归纳总结
1、 回顾学习目标
二、实验操作时要注意
1、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 。)
2、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稍露出橡皮塞即可。(有利于将产生的气体排出)
3、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 。)
4、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排出集气瓶内的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5、 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 ,炸裂试管。)
三、练习巩固: 【同步导学】P20 <同步导练> 第1、2、3、4题
Ⅲ、知识迁移,巩固提高
附: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一、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氧气(O2)
二、注意事项:
1、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2、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3、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4、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5、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升温-196℃
升温-183℃
氧气
二氧化锰
PAGE
第 2 页 (共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