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一、课内阅读(一)小林准备和大家分享一个爱国故事,他被课文中的邓稼先所深深感动了,但是有一些疑问需要你的帮助。“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 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 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 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1.能否将这个部分的标题改成“忠于职守”?为什么?2.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3.划线句中“他只说了一句话”加点的“只”有什么表达效果?4.小林想给邓稼先写一个爱国人物卡片推荐词,你觉得应该怎么写?(二)阅读《说和做》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5.“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表现闻一多先生什么品质?6.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7.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完全一致,选文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三件事来表现?8.对选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说”的含义是吹嘘炫耀。B.写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目的是反衬闻一多先生不讲秩序。C.选文主要是写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的成就。D.“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将四方竹纸本子比作群蚁排衙,生动形象。(三)阅读《老山界》(节选)完成下面小题。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③“不要掉队呀!”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⑤“我们顶着天啦!”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9.“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10.文段中对红军战士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1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2.选文①⑦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阿长与<山海经>》选段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⑧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13.“我”想买《山海经》,选段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作用?14.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用原文句子回答),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15.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表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16.下面对文中内容表述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B.我有钱却不能买《山海经》,其中一个原因是《山海经》属于闲书。C.文中说“她的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是指“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D.“宝书”一词体现了书籍的精美和珍贵,正是因为书的来之不易,再难获得,所以作者才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二、课外阅读(五)读《爱处无声》一文,完成文后题目。爱处无声①自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几乎不开口说话了。一场大病将他的听力完全毁掉。他自己又是个极自尊的男人,便唯有这样一年年沉默寡言。②记得小时候,我走在他的身边,常有淘气的男孩子在后面跟着高喊“哑巴”。他当然听不见,照例大踏步地往前走。我被他的大手紧紧拉着,想停下来跟那些男孩子拼一架的时间都没有。那时候的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保护他的欲望。③后来我读了中学,他每隔两天就送我最爱吃的饭菜到宿舍传达室,留下字条,告诉我下次他再来时将换下的衣服放在楼下就好。他知道一开口就会给我丢面子,所以他宁肯不见我,只给我一张张面孔与他一样严肃冷淡的字条。我是很少给他写什么字条的,有什么事能自己做的,就尽量地不去依靠他。我不知道他是否心里难过。听朋友说,他们在叛逆的年龄,常常会和父母大声地吵闹,我有时候会羡慕他们这样的经历。其实读书时的我,与他们一样,想把郁积在心里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可是站在我对面的父亲,却是什么也听不见。即便他看见我皱了眉头,又能怎样呢?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④所以在我最不可一世也需要父亲来安慰的时候,我选择了与他一样的“失语”。我带着男孩子到家里来玩,将电视开得震天响,还关起门来在书房里疯狂地跳舞。那些没有礼貌的男孩子都会觉得抱歉,怕吵得父亲无法休息。我听了从来都是只有一句话:他要对我还有一点点的爱,为什么不说出来呢?那时候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父亲对我的爱,远远没有对他自己的多。他躲在无人注意且不会被嘲弄的角落里,守着一颗敏感高傲的心,过自己的寂寞日子。他是自私的,他宁肯冷落我,也不会在我的同学面前用高得惊人的声音说一句关爱的话给我。而我,不也自私地在他将棉衣盖在我身上的时候,假装睡着了翻身,将衣服抖到冰冷的地板上去?⑤这样不出声地与他较劲,持续了我整个的青春期,直到我后来工作了,彼此离得远,才慢慢地学会对他好。而父亲,也开始用写信的方式,将以前没有对我说的话,一点点地邮给我看。每有来信,同事们都惊奇地说,都什么时代了,怎样还有人给你这么执著地两周写一封信?我淡淡地笑称父亲不会发短信,也不会用电脑。其实,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么聪明的父亲,他什么学不会?只是在与我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尽管每次我收到了他的信,都是用电子邮件或短信简短地回复给他。⑥我结婚的时候,他开心地写信祝我幸福,并寄来了礼物,他自己却以路远为由没有出席。结婚前一天,我躲开所有人,一个人一遍遍地看父亲寄来的礼物。那是一张他自己制作的光碟。他用DV断断续续地拍了一年的时间。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对我的思念,无声地收录在他拍摄的故事里。上面的文字,很少,但我看得懂每一个镜头里的含义。我会说话时,他给我买的识字磁带;我开始读书时,他送我的漂亮背包;我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得到的所有奖状和证书;被我揉皱了的小熊枕;为了学习,我忍痛剪下来的长长的辫子;每年生日时,他帮我在门框上刻下的长大一岁的印痕;我在他怀里几欲挣脱掉的照片;他给我送饭时专用的保温盒;他打印出来的我写给他的所有的短信和邮件……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我以为他与我一样在时间的流逝里忘记了。没想到的是,他一样不差地记得那么清晰!⑦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深深刻到人的心里去。17.文中的“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18.请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章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②只是在与我的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19.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20.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1.文章第四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处于青春期的“我”对父亲的态度。请针对这部分内容谈点感想。(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相遇伊瓜苏瀑布①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起飞的飞机从1万米高空逐渐降落的时候,机舱里忽然听到了一片惊呼:“伊瓜苏!伊瓜苏!”我这才发现,在莽莽苍苍无尽的由亚热带雨林组成的绿色森林里,静静地悬挂着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白色的瀑布,大的、小的、单独的、间隔开来的、分散了又聚拢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瀑布展开自己的姿态,从高处向下坠落——那么地安静和从容,没有一声喧哗。②伊瓜苏果然不同凡响。峰回路转之际,它好像为了给人一个惊喜,突然地出现,展开于一个断壁,数十条白色的蛟龙扭结在一起,编织成上下两幅巨大的水珠帘悬挂在那里,装饰着周围绿色的森林。它垂直地悬挂着,静静地等待着风的吹动,然后掀起一角,让我瞥见黑黝黝的山岩断壁的一点儿真相。③水珠帘只是一个序幕。④山路曲折,瀑布的情节也曲折。我们又走进一条绿色的长廊,走进密密匝匝的树林。高大的落叶松、山毛榉树,支撑起雄健的体魄直冲云霄,然后在天空中绽开它们繁茂的枝叶,遮掩了下午的烈日。在它们周围,那些阔叶树伸出自己的枝丫,与那些长长的蔓藤缠绕在一起,构成纵横交叉的布局,光影投射下来,露出一处又一处空白。空处不虚。远处,耳际,忽然传来了大水澎湃的声音。情不自禁地往空白处张望,搜寻瀑布的身影。只见它又在河的对面,我的眼前。变化了,变化了。一会儿,它是匹练悬空一线如注;一会儿,它又是浪漫组合飞流直下。曲折而下如轻盈的旋转,激情奔泻似威猛的跳跃。刚与柔的结合,壮与细的比较,单纯与复沓的递进,一个梦幻的群舞的世界。一条不到4000米的弯月形的峡谷走廊,却形成了275股大小瀑布——世界最宽的瀑布。看到那种丰富与气势,不禁要问,来自人间还是天堂?⑤绿廊不尽,瀑布不断。我们还是兴冲冲地往前走,然后又折向下行。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伊瓜苏瀑布的高潮在“波塞蒂”,意为“鬼喉”的地方。亿万年前频繁的地球运动,在巴西的南部挤压成许多裂缝,随岩浆的喷涌而出,形成玄武岩熔岩高原的地理特征。然后又产生断层,成为河谷,垂直切至伊瓜苏河的河心。突然地又在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塌落一个大洞,形成了落差近百米的壮观的U形大瀑布。耳边,一个惊雷紧接着一个惊雷;眼前,一团白雾连续着一团白雾。白雾的水汽弥漫在河谷间,又升腾于天空,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然后又变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天上的桥。走上天桥可以到达天堂,在天堂上看伊瓜苏,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来不及想象。地上也有一座桥。桥下是一条奔湍的大河。闪着绿松石般的光亮,扑腾着浪花。我走上栈桥,跨过河心,一步步接近瀑布,顾不得雨花淋湿了衣衫。雷再响,雨再大,我也要走近了,再走近。走到了桥的尽头,抬眼看那劈头盖脸的瀑布,势从天落,滚滚而下,在U形的几百米宽面的峡谷,奔流咆哮。前面一排的巨流刚刚呼啸而下,后面一排的巨流又接踵而至。只听见“轰隆——轰隆”的巨响,震得天惊,震得山摇。⑥铺天盖地的飞瀑,是水的意志和伟力的抒情,它要冲垮一切,淹没一切。人在它面前,渺小得如同它的一滴水珠。水是白色的,又不纯粹是白色的,巨大的白色中掺杂着几股墨绿色,像是一种泼彩,没有遮拦地倾倒,倾倒了,再倾倒,无休无止,只不知道这颜色是怎么变幻出来的。于是彩色的瀑布,与彩色的河流、天上的彩虹一起走向高潮,演绎和展示人间最壮丽的一幕。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高潮。⑦伊瓜苏,印第安语的意思是大水。大水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密林深处的河流。22.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描写眼中的伊瓜苏瀑布,请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表。观察点 瀑布特点机舱 (1)(2) 曲折而下,激情奔泻。(3) (4)23.从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两个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24.第⑤段“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一句中的“大戏”“序幕”“情节”“高潮”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5.第④段“看到那种丰富与气势,不禁要问,来自人间还是天堂?”和结尾段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安排又有何用意?(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带白蘑菇回家毕淑敏①妈妈爱吃蘑菇。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夭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③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④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⑤从马岛运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⑥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⑦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⑧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组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⑨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⑩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出黑汁了,而且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我束手无策。【A】青海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汁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青海大汉坐的窗口是迎风的一面,疾风把他的头发卷得乱如蒿草。若不是为了这一箱蘑菇,窗子原不必开得这样大。我几次歉意地说同他换换,他一摆手说:草原上的风比这还大。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B】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选自《毕淑敏散文》)26.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带白蘑菇回家”可谓是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故事内容。27.文中加点的“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28.文中【A】【B】两处的画线句子,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大汉”和“汉子”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29.从全文看,结尾“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青豆荚,终于熟了申宝珠①那一年,高考成绩出来了,他因为差录取分数线3分而名落孙山。他垂头丧气地从学校回来,脸上整整一个星期没有一丝笑容。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电视,一看一整天,实在没什么可看的了,就把自己重新丢回床上。父亲总是不时来敲门,讨好似的劝他出去逛一逛,而他只是冷淡地回一句:“别管我!”②有一天,房间的门被“啪啪啪”拍得山响,应该是外面的人用拳头敲的。打开门,只见父亲喘着粗气说:“娃,田里的绿豆熟了,往后几天都是艳阳天,再不摘,这些成熟的豆荚就会炸裂在地里。”③他一听,赶紧起床,跟着父亲走向自家的庄稼地。④晨光熹微,早起的人们偶尔与他擦肩而过,一股蓬勃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并没在意他,更没有问起他高考的事。⑤高考失利,他是那么害怕面对亲朋,可原来都只是自己内心想得太多。⑥他家的绿豆田,足足有一亩地大。他走近一看,一条条豆荚果真像父亲所说的,成熟得只要与一个大太阳会面,就会炸裂在田里。⑦他跟在父亲身后,一边摘一边接受凉风的吹拂。豆荚虽然已大片成熟,但叶下仍然有一些青涩的。它们耷拉着脑袋,就像高考落榜的他,萎靡不振。⑧他摘下一个尚未成熟的豆荚,想剥开外壳取出里面的豆粒。但它的外壳紧紧闭合着,没有一丝空隙,他一时竟没能剥开。那一刻,他心生感慨:豆荚想要成熟,需要积蓄多少生命的能量啊!可惜,这样一个没有成熟的豆荚,白白浪费了一场生命。⑨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他发现父亲不单采摘成熟的豆荚,连没有成熟的豆荚也会一起采摘。“摘这些没熟的豆荚有什么用?”他疑惑地问。⑩听他终于开口说话了,父亲开心地告诉他:“每年绿豆结荚后,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把没有成熟的青豆荚摘回家晾晒,这些青涩的豆荚,也会成熟。” 田间徐行,浓郁苍翠,涨满眼帘。“储存阳光,必有远芳。心中有暖,又何惧人生落榜?”他心里涌出诗一样的句子。那一刻他感觉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高考落榜的他,不就是一颗没有成熟的青豆荚吗? 那些被摘回家的青豆荚,真的在热烈的阳光下绽开了笑脸,变得成熟了。而他,也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学校复读。他相信父亲的话:只要储备了成长的能量,青涩的豆荚也会成熟。第二年,他考上了一所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喜极而泣。他明白,自己就像那田里的青豆荚,虽迟了点,但终于成熟了。(选自《意林·少年版》2021年第22期,有删改)30.请简析“实在没什么可看的了,就把自己重新丢回床上”一句中“丢”字的表达效果。31.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画线句子“那些被摘回家的青豆荚,真的在热烈的阳光下绽开了笑脸,变得成熟了”做简要赏析。3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题目“青豆荚,终于熟了”的含义。33.文章第 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不可以。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表明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决心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我不能走”这个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2.写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之恶劣、艰难,凸显出邓稼先坚忍不拔精神之可贵,同时把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暗示科学工作者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体现了作者对科学工作者们奉献精神的赞赏与钦佩。此外这是作者与邓稼先在昆明一起背诵过的文章,也借此寄托哀思,诵文思人。同时为下文邓稼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却毫无退缩说“我不能走”的情节怍铺垫。3.“只”是表示范围的副词,意为“仅仅”。这里写出了邓稼先语言简洁却又铿锵有力,强调了他的坚决,在井下出现意外的危急关头选择坚守阵地,突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决心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扬之情。4.示例:他,坚忍不拔,只为中国原子武器的制造和研究;他,鞠躬尽瘁,只为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生活。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是我国国防事业上一座不朽的丰碑!5.闻一多做学术研究时潜心贯注,心会神凝6.总结上文7.撰写《唐诗杂论》、撰写《楚辞校补》、研究“古典新义”8.A9.“奇观”是指成千上万的人在攀登,人、夜色、高山整合在一起,瑰丽、壮观。体现了红军队伍庞大的气势,并歌颂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10.表现出红军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1.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从不同角度写出声音的变化,表现了深夜的静谧,突出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胸怀和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12.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两处景物都写到“之”字形、与天空相接,表现了山路的曲折陡峭;“向下看,简直是绝壁”,更突出环境的艰险,从而表现行军的困难,突出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超乎寻常的顽强意志。13.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14.“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15.“霹雳”是比喻,把我当时的感受比喻成遇到了一个霹雳,“震悚”原指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鲁迅从未想过阿长会给他买来《山海经》,很好的写出了“我”内心的激动与震惊。16.D17.经历了四个阶段。童年不懂父爱,反而将父亲视为需要保护的弱者;上中学(青春期)渴望得到如他人一样的父爱,却不能理解父亲无声的爱;工作后开始理解父亲的爱,并开始学着爱父亲;结婚时看到父亲寄来的DV,才真正理解了父亲虽无声却含蓄、深沉、真挚的爱。意思对即可。18.①表现了“我”因无法理解父亲的温情和深爱,而产生的不满和抱怨。意思对即可。②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的含蓄、深沉、真挚和独特。意思对即可。19.DV上的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记录着“我”的成长过程,包含着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意思对即可。20.第一,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意。第二,增加文章的真实性。21.这是成熟后的“我”的自我剖析,同时包含着深深的歉意和悔恨。虽然这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可也只有博大深沉的父爱才能包容我们的无知、幼稚、误解、刁难和对抗。父亲是一本大书,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阅读。父爱的无私和博大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回报。22.①数量多,形态多样,安静从容,没有一声喧哗;②河的对面;(3)瀑布之下;④声如惊雷,形似白雾,奔流咆哮,非常震撼。23.表现手法角度,以静写动,作者借“悬挂”一词将瀑布静态化,突出其壮美、对周围山川的装饰和美化作用。修辞手法角度,运用了拟人手法,“静静地等待”“掀起一角”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喜爱之情。24.“大戏”:伊瓜苏瀑布;“序幕”:断壁水珠帘;“情节”:峡谷走廊瀑布群的变幻美;“高潮”:彩色的瀑布与彩色的河流、天上的彩虹一起演绎和展示的人间最壮丽的一幕。25.设问式的照应关系(问答式的照应关系)。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美在人间这一主题。26.在青海出差时,我给妈妈买了一袋白蘑菇;白蘑菇不易保存,宾馆服务员告诉我保存的方法并帮我把蘑菇装箱;火车上,青海大汉和车友们无私地帮我;我最终把白蘑菇平安地带给妈妈。27.使用短句(“排比”也可),节奏明快;形象写出了飞奔的列车上风的呼啸,突出了一路“呼啸”的风是白蘑菇平安的保证,委婉含蓄地赞美了大汉和人们对“我”的帮助。28.【A】动作描写;“二话不说”“重新装箱”“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等一串动作,表现出“青海大汉”助人时的利索、豪爽和热心。【B】语言描写;一句“很要紧的事”竟是“白蘑菇炖鸡最鲜”,表现出“青海汉子”对妈妈的关心,细致、周到中体现着他的纯真、善良。29.这句话写出了白蘑菇的味道鲜美,同时也赞叹女儿的孝心,赞美陌生人的心灵。30.“丢”是对“他”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他”高考落榜后失落和沮丧的心理。31.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青豆荚以人的神态和情感,暗示“他”摆脱了消极的情绪,变得成熟。32.①表面意思是指青豆荚在经过阳光的晾晒后最终成熟;②深层含义是指“他”听了父亲的话后重拾勇气,走进学校复读,并考上大学,像青豆荚一样变得成熟。33.①渲染出田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情景;②烘托出“他”在听了父亲的教诲后心情变得释怀,有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为下文写“他”决定复读并考上大学做了铺垫。34.文章主要讲述了“他”高考落榜后在父亲的引导下决定复读,并最终考上大学的故事。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不要灰心,只要慢慢储备成长的力量,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