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粤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4.1光电效应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粤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4.1光电效应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光电效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什么是光电效应。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3、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4、科学态度与责任: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光电效应的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光敏电阻器、光电耦合器等等。 观看图片 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一、光电效应现象 播放光电效应的相关视频。 把一块锌板连接在验电器上,使锌板带上负电,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 ,观察到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变小,说明锌板所带的负电荷变少了。这是由于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缘故,这种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 观看视频。了解光电效应现象。 用视频播放学生未曾见过的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掌握新知识。
讲授新课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光电流的大小是否跟入射光的强度、频率及其光照时长等因素有关呢? 介绍光电效应演示器工作原理。 探究不同频率的入射光对光电流的影响 (1)存在截止频率 经研究后发现:对于每种金属,都相应确定的截止频率ν c 。 当入射光频率ν > ν c 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 当入射光频率ν < ν c时,无论光强多大也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 实验结果: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入射光频率大于被照金属的极限频率,电流表指针也几乎是随着入射光照射就立即偏转。 更精确的研究推知,光电子发射所经过的时间不超过10-9 秒(这个现象一般称作“光电子的瞬时发射”)。 光电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探究不同光强的入射光对光电流的影响 保持光照条件不变,逐渐加大两极之间的电压,大家分析光电流会怎样变化? (3)存在饱和电流 光照不变,增大UAK,G表中电流达到某一值后不再增大,即达到饱和值。 因为光照条件一定时,K发射的电子数目一定。 实验表明: 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5、保持光照条件不变,对调电源的正负极,逐渐加大两极之间的电压,大家分析光电流会怎样变化? (4)存在遏止电压 U=0时,I≠0,因为电子有初速度 加反向电压,如右图所示: 光电子所受电场力方向与光电子速度方向相反,光电子作减速运动。若 则I=0,式中UC为遏止电压 三、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人们知道,金属中原子外层的电子会脱离原子而做无规则的热运动。但在温度不很高时,电子并不能大量逸出金属表面,这是为什么呢 温度不很高时,电子不能大量逸出,是由于受到金属表面层的引力作用,电子要从金属中挣脱出来,必须克服这个引力做功。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 当光照射金属表面时,电子会吸收光的能量。若电子吸收的能量超过逸出功,电子就能从金属表面逸出,这就是光电子。光越强,逸出的电子数越多,光电流也就越大。 这些结论与实验相符。 ①光越强,光电子的初动能应该越大,所以遏止电压UC应与光的强弱有关。 ②不管光的频率如何,只要光足够强,电子都可获得足够能量从而逸出表面,不应存在截止频率。 ③如果光很弱,按经典电磁理论估算,电子需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获得逸出表面所需的能量,这个时间远远大于10 -9 S。 以上三个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矛盾的,所以无法用经典的波动理论来解释光电效应。 四、光电效应的应用 太阳能电池 自动门 微光夜视仪 根据视频中演示的现象,理解什么是光电效应。 分析讨论问题。 根据思考问题总结实验规律。 明确截止频率的概念。 了解光电效应的瞬时性。 结合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分析光电子的受力情况。 阅读材料,了解光电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什么是光电效应规律,知道什么是光电子。 以问题的形式讲解新知识,促进学生的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出更符合问题题意的答案。 根据思考问题总结实验规律。 通过对光电子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明确什么是遏止电压。 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了解光电效应的瞬时性。 让学生了解实验结论与经典波动理论的不符之处,引导学生学习下一课时新内容。
课堂小结 一、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光电子 二、光电效应的规律。 1、饱和电流 2、遏止电压 3、截止频率 4、具有瞬时性 总结知识。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建立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