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本节课所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和强化,而且激发了他们做实验的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操作能力。(3)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归纳、、指导分析、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运用活动探究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3)通过对二氧化碳的用途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2.难点(1)CO2与水的反应。(2) 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教学用品:稀盐酸,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水、黄铜阶梯架(有两个阶梯),蜡烛、软塑料瓶2个、烧杯、集气瓶1个、导气管、双孔塞、玻璃片、细绳、酒精灯、2个试管、镊子、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的滤纸条。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播放视频,提问:导致这起事件的真正元凶是谁?为了避免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今天我们学习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 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二氧化碳。二、实验探究[提出疑点1].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人昏迷甚至致死呢,它真的有毒吗?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提出疑点21车里弥漫着二氧化碳,为什么女司机毫无察觉?板书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过渡: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是怎样的呢?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实验探究2:二氧化碳的密度[提问]: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请学生上台演示[提问]:人呼出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吗?为了更严谨的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请你在再动脑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学生实验1]:[总结]瓶子变瘪一定是里面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了,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学生实验2]:[总结]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板书]一、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1)(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根据常识回答学生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甲回答:取一支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看液面的变化情况学生乙回答:去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加水并振荡,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学生甲:可以吹一个气球,观察气球是否掉落学生上台演示,气球掉落学生乙:用一个放有上下两层蜡烛的烧杯,向其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哪层蜡烛先熄灭。[学生实验1]:①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约1/3体积的水。②立即旋紧瓶盖。③振荡。[学生实验2]: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向置有上下两层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学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1、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猜想,而后假设,近而实验,推出结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进一步加深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一知识点。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过渡:认识一个新物质,石蕊,一种色素,遇酸变红。演示实验:取做完溶解性实验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提问]:对于这个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提出什么猜想?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这三个猜想同学们提出的猜想非常好,从节约药瓶的角度考虑,我为大家修改了实验装置。 按照修改的实验装置,分组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CO2+H2O====H2CO3演示实验1:将变红的湿润的石蕊滤纸在酒精灯上烘干现象:红色消失结论: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学生回答:是什么物质是石蕊溶液变红的?学生回答: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三位学生提出猜想: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水2.把紫色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3.把喷水后的紫色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实验2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观察实验现象 1、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提问]借一位同学的一口仙气,将“清水”变为“牛奶”。演示实验2:学生向“清水”里吹气现象:清水变为牛奶 [讲解]“清水”实际上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板书] CO2+Ca(OH)2====CaCO3↓+H2O[提问]:大家都知道,汽水里含有二氧化碳,如何用实验证明汽水中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学生回答:用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振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1.加强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留有疑问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倾听二氧化碳的自我独白,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课堂练习[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用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用途①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制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②灭火: 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它来灭火。③光合作用的原料。④气体肥料。 ⑤化工原料: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⑥能溶于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梳理二氧化碳的用途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1.用新闻事件引课,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事件提出疑点,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过渡自然,联系生活。2.科学探究的思维始终贯穿始终,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3.联系实际,通过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验证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将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不足之处:1.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很常见,可以多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二氧化碳的用途讲解的有些仓促。2,在做比较实验时,个别问题不是很准确的方式,让学生不能快速回答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