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央革命根据地首都瑞金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1934年前的中国从1931年起,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又欲进犯华北。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第一至四次 1930年-1933年 敌 我10万 4万 毛泽东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 朱德 第五次 1933年10月-1934年 50万 8万 博古 李德博古李德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胜利失利想一想: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 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战略转移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延迟符1934-1936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学习目标:1. 通过表格对比,认识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目的2. 通过地图梳理红军长征的过程3. 通过遵义会议内容的分析,认识遵义会议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自主领导的核心)4.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和讲述长征的故事,感知红军长征的意义和精神005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湘江初期路线:初期受挫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005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强渡乌江改道贵州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湘江初期路线: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会议内容历史意义1935年1月贵州遵义路线纠正:纠正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组织调整:取消博古的军事领导权,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军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的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共诞生(1921年)由失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经受了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4年14年转折点幼年成熟失利胜利长征的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005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吴起镇1936年10月会宁会师激战腊子口渡过乌江,夺取遵义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后期路线: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三大主力会师途经11个省行程25000余里牺牲430营以上干部损失92%的战士历经380余次战争攻占700余县城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数字回顾长征长征精神主要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话长征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做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2)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铸就了长征精神。1.历史意义:2.现实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长征路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只要我们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忠诚于党,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习近平话长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