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理性的声音》作文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统编版必修下册)(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倾听理性的声音》作文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统编版必修下册)(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倾听理性的声音
专题 第八单元作文话题训练(部编教材必修下册)
主题阐释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活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凭借理性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知,因为理性思维是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理性思维的情趣,不是自我心理的意向,而是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则,哪怕是对“人”的理解,也会将“人”放到一个客观的位置之上,对人的各种欲望也要做出一种合乎客观规律的解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理性思维”的培养列入其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命题方向
1.理智与情感
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 而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则说:“你愿意征服一切事物吗?那么就让你自己服从理智吧。”激情和理性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背相反却又相融相通,不可分割。
2.思维与方法
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理性思维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辩证法,防止极端化,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
3.交际与交往
坚持理性思维就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与人交往必须尊重他人。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采取的策略也应不同。应该因人而异常,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不能搞形而上学。
高分论点
1.呼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
2.善于反思,理性地看待事物
3.爱国也需要理性思维
4.坚守个性,善于独立思考
5.冷眼向洋看世界,冲动是魔鬼
素材 名言名句
1、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意识到有无数事情是它力所不及的。——帕斯卡
2、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陀思妥耶夫斯基
3、你愿意征服一切事物吗?那么就让你自己服从理智吧。——塞涅卡
4、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果戈里
5、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莫洛亚
6、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郁达夫
7、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罗曼·罗兰
8、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9、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纪伯伦
10、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弗·培根
素材 人物事件
1、《越来越狠的中国人:戾气从何而来》
2、《鲁迅文学奖一地鸡毛:国人谈奖色变!》
3、《中国式慈善:尴尬成长,前路漫漫》
实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攀比。在唐代,李白能够因为好诗“天子呼来不上船”,白居易能够因为好诗而在长安“易居”……那是一个诗人牛气哄哄的年代,不会写诗根本没法混,在写作方面玩命攀比,可以理解。在今天,人们绝无可能为了一句好诗而动手的,为了“肾7”倒有可能。其实,就像今天的商人宣扬消费至上、奢侈享受的文化,暗中怂恿人们沉湎于物质的攀比一样,历史上的攀比也有各种让人心惊肉跳的策划,例如战争浩劫之后对英雄母亲的鼓励,让女人们互相攀比,谁孩子生得多谁就仿佛“高人一等”;又如在人口达到高峰的明清时期,皇帝甚至亲自从国库拨钱为“贞女”立牌坊,各地政府开始攀比谁建的贞节牌坊高大全,而那些可怜的“贞女”也互相攀比谁更贞洁,谁更能守得住:你守二十年,我就守三十年!
所以,攀比有时是很变态的,尽管策划攀比的人在偷笑。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可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思路点拔】
1.攀比应有度。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写“攀比”最好的作品之一。在《项链》中,女主人公通过十年辛劳,完成了自我救赎,面对昔日的女友,她不再有当初的自卑和胆怯,只因为她不再攀比了。或许,攀比就是一剂药,人人需要,但用过量就会出问题。
2.人要善于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古往今来,很多“攀比”,其实都是有心人出于利益需要而策划出来的。不明真相的人为了种种虚名而竞相折腰,不过是因为他们被社会舆论蛊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惯性思维不可取。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被惯性思维所左右,而我们在思考事情时因惯性思维产生的误会也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要学着打破惯性思维,客观地看待所有问题。
考场范本
比能明方向 也能迷路径
雨,细细密密地在空中斜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一切。我落寞地坐在空前,任凭家中电话的铃声一次次地重复。
月考的失利成为我不见任何人的一个坚定的理由。受不了,受不了同学满怀真诚的安慰,受不了父母一如既往的呵护,受不了亲戚们不无善意的怜惜……我宁愿他们羞我骂我打我,让我疼痛,丢下我一个人独自悲伤,然而得到的却是他们更大的关注。我不怪别人,只恨自己,别人那么优秀,为什么偏偏自己这样无能呢?
我站起身,拿起电话,那边是焦急与惊喜交错的声音:“喂,喂,是晶晶吗?”是表姐的声音。表姐比我大六个月,成绩优异,与我形成地球的两极。我没说话,把话筒放在桌话筒里传来微小的声音。
“姐,我现在不想说话,以后再聊。”
我刚准备挂电话,那边急促地说:“等等,别挂。我有个礼物要给你。”
我拎起话筒:“我不需要。”“你找找,在你床头柜的书堆后面,上次来悄悄放的。”
果然,一只银灰色的方形盒子上着一只上,继续看天。雨渐渐小了,乌灰的天似乎变明亮,一株拂月草在微雨中摇曳。
“你在听,是吧?”淡粉的蝴蝶结做成的,我打开盒子,里面竟是一只三棱镜,透明闪着光。
我拿起来,对着电话:“这个,给我做什么?”
姐姐带着笑腔:“你看外面!”
我朝窗外看去,天不知什么时候竟偷偷地放晴了。阳光充斥着世界,那株拂月在闪闪发光,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映出大大的方块。
“来,把三棱镜放到阳光下面!”
我把三棱镜映在空前,顿时,一束光集聚般透过三棱镜映照在雪白的地上。那是什么,那是一段五彩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在墙上绽放出光彩。
“看见没有?你就是一束阳光,不要以为自己一片惨白,毫无色彩,别的什么都不谈,你的作文就比我强得多。你觉得自己平淡无光彩,那是你没有把自己放到三棱镜下。”
我静静地听着,看那纯洁的阳光透过三棱镜,在雪白的墙上绽放出的光彩,一抹弧度让嘴角上扬,一个灿烂若阳光般的微笑。
“别人越比越清醒,你越比越糊涂,你啊,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方法!”她突然又来了这么一句。
是的,比能明方向,长精神,也能迷路径,失斗志,我默默接受了表姐的批评。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构思巧妙,不落俗套。 月考失败了,“我”痛苦不堪,责问自己为什么别人那么优秀,而自己这样无能;后来在表姐设计的一个近乎游戏的活动里,认识到自己同样也有别人并不具备的优点;最后借表姐的批评升华主题,扣合文题:比能明方向,长精神,也能迷路径,失斗志。全文结构紧凑,叙事简洁,语言描写生动,富有个性化,环境描写要言不烦,既有烘托心情之功,又有推动情节发展之用,扣题自然巧妙。
02
高考真题例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有很强的思辨性。针对材料内容,需要开启三种思辨模式:因果思维,寻因导果,执果索因;对比思维,寻找异同,触其本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另有所得。
立意方向指导:
1.尊重客观现实,走出定势思维。英美军方对于作战飞的弹痕分布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人只有针对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出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该作文可以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破思维定势。
2.坚守自我认知,做到以理服人。统计学家沃德在对飞机弹痕进行分析后得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并且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守自我内心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3.树立全面思维,追寻正确答案。沃德并没有说只关注“弹痕少的部分”,而是说“更应该注意”,实质上是一种全面思考的过程,只有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才能接近问题真相。
4.抓住细节部分,考虑忽略内容。现实生活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任何科学的发现或许只是偶然的瞬间灵感。而作为个体的人,往往都有“从众心理”,那么这个被忽略掉的不起眼的部分,往往会被人们一直忽视,进而和真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写作时,可以感情真挚,真诚表达对科学精神的敬意;可以立意深刻,揭示弹痕多少与飞机返航的表面与实质的关系;可以材料丰富,最好能储备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材料,比如网络热点事件与事实真相的反转,比如中国科学家立足国情科学解决问题的品质和精神。考生切忌一味埋头冲进历史故纸堆,或者空泛无物。
●思路要点
这是一道思辩类新材料作文题,试题材料中往往提供或蕴含着两个或多个观点,考生可以只选取任一观点立意,也可以“兼顾多者,辩证分析”。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概括分析材料,确立写作角度的能力;一是行文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考生对材料所提供信息的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的认识深度和联系水平。本题材料选取的是一则二战中的真实故事。材料中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考生写作本题,可以采取“关键词提取”的方法分析材料,具体如下:
目的:加强对战机的防护
样本:作战后幸存的战机
聚焦:弹痕的分布
观点双方:
(英美军方)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依据)数据显示,这是弹痕集中的部位
(统计学家沃德)哪里弹痕少就加强哪里
(依据)弹痕少的部位一旦遭受重创,战机便很难返航,而这部分数据缺失了
结果:沃德的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聚焦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与“打破常规”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是敢于“力排众议”、坚持己见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进而可以具体立意如下:
“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不能被惯性思维、经验主义禁锢。 看得见的返航飞机的数据与被忽略的未能返航的飞机数据——应全面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力排众议”——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附和众议,不人云亦云,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统计学家”——科学(家)的力量,要有独到的眼光和视角。
被忽略的数据,很难有机会返航的战机——“幸存者偏差”,被“忽略”的部分可能决定着大局。
关于“幸存者偏差”,这里需要多说一句,“被忽略掉的数据,不会开口说话”,这被称为“幸存者偏差”,它是指忽略了数据筛选过程中的逻辑陷阱,从而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这背后关乎“样本”(战机)选择的问题,如果只拿“返航的战机”作为样本,而忽略了“未返航的战机”,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失偏颇。——错误选用样本(数据),往往会使人得出偏颇的结论。
写作本题,最怕观点不明,考生虽想辩证分析,却因能力有限,将多个观点杂乱地呈现在文章之中,进而造成中心不明确;或者多个观点平均用墨,因重点不突出造成文章结构比例失衡;或写不出二元矛盾或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文章肤浅空泛。因此,要想写好此类问题。就要着力在以下几个哲学理论方面进行储备: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拓展素材】
警惕“注意力陷阱”
何冠军
不少人体验过这样的小测试:面对同一张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却是正值青春妙龄的年轻姑娘。关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图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心理学中有个判断,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实”。客观事实是立体、生动的。把事实准确投射到认知,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换言之,粗浅、片面的观察,容易导向不完整、不正确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飞机经常被打得满身弹孔,盟军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加以改进。看到机身伤痕最多,多数专家决定在机身上加厚钢板以保护飞机。与会的一位教授却从整体出发,认为这些飞机能回来恰恰因为机身中弹,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弹的飞机都坠毁了,因此最需要保护的是引擎。由此观之,主观经验很容易遮蔽客观事实,一个人一旦坠入“注意力陷阱”,则如盲人摸象,极易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误区。
现实中,一些人受限于惯常的经验,往往撷取一点,不及其余。譬如,征求发展老年事业的意见建议,基层单位请来的都是“活跃的老年人”,结果相应措施就集中在增加文化健身场地和设施等方面,而最困难的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真实需求却难以得到反映。再如,置身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有的人只听信自己愿意看到的内容,用主观臆想代替理性分析,不还原真相、不了解全貌,忽略了自身注意力之外的丰富事实。凡此种种,难免让认知发生偏移,无法勾勒出客观实际的全景。
赫胥黎在谈及科学研究时说:“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许多时候,人们注意力中的“焦点”,其实只是事实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如果不加辨别、囫囵吞枣,就会掉进思维陷阱。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省意识,善于跳出认知的局限,摆脱局部因素的干扰,从更高的站位运用理性思考问题。许多事例启示人们,成一己之见易、谋长远之计难,只有视野宏阔、克服偏见,才能把握本质、洞见规律。
哲人有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关注注意力之外的事实,还应提醒自己多变换角度,多换位思考。苏轼被贬时并未沉沦,而是寄情生活,拥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造福当地百姓的实践中,拓展了人生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执迷于财富、权力、地位、名声,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功利的世界;从追求意义出发去观察世界,就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大门。
握着剩余的半杯水,有的人感到焦虑,另一些人却心生乐观。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凡事不拘泥于所见所闻,不囿于成见偏见,我们才能走出注意力陷阱,抵达不凡的人生境界。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6日 04 版)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