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选自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主持编撰,每册教材有六个单元,一共有22篇课文。本册教材的单元主题都与精神、情怀有关,而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生活哲理”,与其他单元主题构成由情入理的层层深入的关系。本单元有八篇选文,除《紫藤萝瀑布》以外,还有《一颗小桃树》《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紫藤萝瀑布》作为该单元的第一篇选文,需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描写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为其他选文学习作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中动人的形象和情境,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紫藤萝瀑布》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文本分析
本文的内容是:作者惊叹偶然遇见的一树紫藤萝的繁盛,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感悟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本文的特点是:内容美好有生气,着力描写紫藤萝花的形状、颜色和香气极富生命力的一面;语言俏皮有新意,运用拟人、比喻等将紫藤罗花写得十分活泼、热闹;情感真挚有深度,情感随着美景欣赏自然地变化,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学生分析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深意在于由藤萝引起生命的思考,学生容易体会观察与喜悦的感受,但可能难以理解与生命的联系。初一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能够从不同角度阅读文本,但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较弱,对文本的认知与感受比较简单、片面。
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对观察和欣赏自然景物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情感上,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有一定认识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喜欢阅读、赏析紫藤萝花景物,可能会疑惑文中提到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是什么,也许不理解文中提及十多年前紫藤萝的用意,或者猜测文章的写作背景。
因此,我将依据新课程标准“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先实现本课“品读优美语言”的初级教学目标。然后以朗读桥梁,促进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从对紫藤萝美好形象的感受和文章优美语言的品味,提升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进而感悟生命的哲理,实现本课“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的高级教学目标。
四、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景物描写的手法、特点及效果;
(2)能仿用景物描写中最主要的手法。
2.技能目标
(1)能解决作者描写语用中的思维创新;
(2)能联系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写作背景。
3.情感目标
(1)能欣赏描写语言的形象美;
(2)能树立在自然景物观察中的哲学思考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景物描写的手法、特点及效果。
(三)教学难点
能解决作者描写语用中的思维创新。
(四)教学策略
《紫藤萝瀑布》是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出于为后文学习铺垫的目的,我将采用替代型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
1.教学顺序
在知识教学中,采用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
在技能教学中,先让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及要求自主学习作者描写语用中的思维创新;进而让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联系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写作背景;最后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文本的内容、形式与情感。
2.教学方法
采用直接式与开放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讲授法、提问法、发现法、合作学习法、问题解决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3.教学媒体
教科书、板书、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媒介。
五、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板书:瀑布)——瀑布,你们一定不陌生,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一首关于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一起背一背(学生齐背诗歌)。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出瀑布万里一泻的雄奇壮丽的景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将花与瀑布联系在一起,这会是一幅怎样的场景,请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随机点几位同学说说)。从同学们的猜想中,老师知道大家已经等不及想要一睹为快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藤萝瀑布”,看看宗璞在这片景色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朗读调动班级气氛,进而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与课文标题,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迁移,引起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和想象,导入《紫藤萝瀑布》的学习。
(一)初读感知,描紫藤萝之画面美
【独立学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读完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再用几句话分说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并据此将全文划分为几个部分。要求:简洁、准确、全面。时间:3分钟左右。
【班级交流】自主学习完成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学生交流结束,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或小结。例如——
本文的内容是:作者惊叹偶然遇见的一树紫藤萝的繁盛,联想到当下的境况以及回忆起以往的事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本文分别写了紫藤萝花的情态、颜色和芳香,按照赏花、忆花、悟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7自然段,从作者赏花写起,沉浸在紫藤萝的情态和花色中;第二部分是8-9自然段,写由紫藤萝花香勾起的往日的回忆;第三部分是10-11自然段,写作者从花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再次描写花形、花色、花香。
【设计意图】“一句话总说,几句分说”的学习要求明确且富有变化,有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梳理本文内容,理清全文思路,同时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研读赏析,品紫藤萝之语言美
【独立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的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2-4句,并说说欣赏的理由。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时间:10分钟左右。
【相互交流】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形成小组最佳观点。
【深入探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分享结束,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和提升。例如——
这篇课文描写紫藤萝的语言,特别有个性,特别有活力,特别有新意:把紫藤萝比作瀑布,比作船,比作人,在流动,在航行,在欢笑,在挑逗。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运用比喻,把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真是奇妙无比!瀑布的特点是壮观、有气势、有光彩,而且是流动着的,用瀑布来形容,就把一树紫藤萝花写得气势非凡,壮观无比,流动感十足。)
2.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运用拟人,把静的写活了,又赋予了人的感情,把一树紫藤萝花写得生机勃勃,而且可爱无比。)
3.“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作者的想象竟如此丰富和独特!紫藤萝花的生气扑面而来,令人满心欢喜。)
4.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色”“银光”描绘了藤萝花的色彩美,“水花”又与瀑布相呼应,“迸溅”与“挑逗”将藤萝花写得活泼又机灵。)
5.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形象且独特,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
6.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作者写花的芳香也是浅紫色的——运用了通感,用视觉来写嗅觉,将紫藤萝花写得十分梦幻和美好。)
7.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流着流着,流向”把花和人融合起来了,妙然天成,既写出了一树繁花的壮丽和活力,又写出了美好景物对人的心情的感染和影响。随后作者感悟到的生命意义也就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生动有活力的语言,多角度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让他们能自主发现语言的精彩,欣赏语言的精妙。
(四)精读探究,说紫藤萝之技巧美
【独立学习】
任务一:学生略读课文,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时间:5分钟左右。
任务二:在任务一的基础上,思考标题“紫藤萝瀑布”能否换成“紫藤萝”“瀑布一般的紫藤萝”等,并说出原因。要求:简洁、准确、全面。时间:3分钟左右。
【相互交流】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形成小组最佳观点。
【深入探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分享结束,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和提升。例如——
任务一:本文虽然是一篇状物散文,但却运用了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描写和议论。在描写性语言中,作者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紫藤罗花进行多角度描写,细腻而有层次感,而且写得新奇、独特,写出了紫藤萝花的亲切可爱和蓬勃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花儿的喜爱之情。运用比喻和拟人写紫藤萝花的情态,如“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等,突出紫藤萝花瀑色彩明丽,生趣盎然,就像在描写一群淘气的孩子在游戏、打闹,描写生动传神,极具画面感。运用通感,用“浅紫色的”来描绘香气,把味觉形象转换成视觉形象,加深了作者观赏紫藤罗花的享受、愉悦之情。运用对比,从眼前繁盛的“流动的”紫藤萝忽然回忆起十年前“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的紫藤萝,声色光影突变,紫藤罗花由衰而盛,由盛忆衰,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由此而发,自然深沉。
在议论性的语言中,作者不像一般的发议论注重理性和逻辑,而是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议论建立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描写越精彩,议论越出彩。文中典型的议论语言只有一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花及人,由花的生命写到了人的生命,过渡自然,且情感真挚,作者此时正为“生死迷、手足情”而“焦虑和悲痛”,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但看到如此灿烂美好的紫藤花,她深受感染,并深受启发,变得淡定豁达了。由景抒怀,既避免了说理的生涩,又提升了文章的高度。
任务二:本文“紫藤萝瀑布”的标题取得十分巧妙,全妙在“瀑布”一词。首先,在内容上,“紫藤萝”是静态的景,“瀑布”的动态感能起到化静为动、先声夺人的效果。且“紫藤萝瀑布”能给人一种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之感,这是一种力量的美,气势的美,生命的美,与本文的内容、思想、情感高度契合。其次,在形式上,“紫藤萝瀑布”是一个暗喻,两者是修饰关系,将花喻为“瀑”,是极其新颖的语言表达,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花之流长,又暗示了生命的活力与绵延长远。暗喻的语言更加简洁,能产生更加灵动、形象、深厚的表达效果,更符合标题的要求,若换成“瀑布一般的紫藤萝”之类的明喻,表述累赘,妙意荡然无存。再者,在结构上,“紫藤萝瀑布”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索,“像一条瀑布”“流动”“迸溅的水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流过”“花的河流”等表述或直接或间接地都建立在花瀑的基础上,作者对景物的欣赏、对个人的得失、对人生的感悟都是随着“紫藤萝瀑布”的流动而逐层加深的。
因此,标题决不能删去“瀑布”一词,否则不仅少了新意,更失了灵魂。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分析本文表达技巧的特征,深化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同时给予学生启发、借鉴,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细读体验,悟紫藤萝之哲理美
【独立学习】
任务一: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在赏花、忆花、悟花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结合文本说说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求:简洁、准确、全面。时间:8分钟左右。
任务二:在任务一的基础上,思考:1.“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为什么要独句成段;2.文中插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的事”是否多余;3.如何理解最后两段。
【相互交流】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形成小组最佳观点。
【深入探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分享结束,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和提升。例如——
任务一:在赏花、忆花、悟花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文中具体表现为:
1.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作者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是惊讶、赞叹。)
2.伫立凝望,这一条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流动的花色荡涤了作者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忽然记起十多年前,曾经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回忆十多年前花的稀零,与眼前繁茂的紫藤萝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唏嘘,也有欣慰。)
4.藤萝又开花了,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作者被紫藤萝花的壮丽和活力所感染,感悟到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
5.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加快脚步是因为被紫藤萝的生命声力所催促,此时的心情是振奋坚定的,精神是昂扬奋发的。)
任务二:
1.文首句“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紫藤花的美丽,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作者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吸引,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下伏笔,引出下文。
2.文中插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的事”并不多余。一方面,十多年前花的稀零与眼前繁茂的紫藤萝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紫藤萝花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枯转盛的景物暗示了希望,为下文作者感悟生命作铺垫。
3.文章倒数第二段是作者的生命感悟,其中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花和人遇到的不幸只是生命过程中一时一会的,生命是要继续成长继续向前的,不必因为一时的不幸而驻足不前,一蹶不振。非常精辟,充满了人生哲理,令人回味,给人启发。而后是对一朵小小紫藤罗花的描写,用“张满帆”“航行”呼应生命前行的寓意,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也对应精彩的生命的长河,继续点题,也传递出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文章最后一段,“不觉加快了脚步”,与开头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呈现出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变化,是一个思索人生的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首尾呼应,意脉流贯,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本文独特的谋篇布局的特点和效果;通过对紫藤萝盛美的景象以及作者对生命体悟的探究,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细腻的感受力。
(六)回观作者,凝思驭文之术
【深入体验】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面对盛开的紫藤箩瀑布,作者的思绪和情感为何会如此曲折?那压在作者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是什么?作者又为何忆起十多年前的紫藤萝?可结合课文注释或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宗璞的人生经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作者细说】教师综合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以深化学习并提升认识——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张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1966-1976年是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在那“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一株紫藤萝也会由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的原因被拆掉,自然景物都难逃一劫,何况俗世中漂浮的人呢。有这样的经历,“焦虑和悲痛”才会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心有余悸。但是,拨乱反正的时代终于降临,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不仅是熬过苦难终能迎来希望的暗示,也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宗璞的小弟身患绝症,宗璞非常悲痛。徘徊于院中时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又联想到祖国曲折但愈来愈光明的发展,所以宗璞了悟了,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生活中去。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情的深沉以及思想的深刻。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文本的内容、语言、技巧、情感之后,再介绍本文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七)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总结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首深沉的歌,她用细腻的笔法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明亮的色彩,更让我们触到了人生不易但仍要高歌前进的真理。在这篇课文中,无论是宗璞多样化写景状物的手法,还是昂扬的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拓展延伸】本文之所以能将紫藤萝写得如此出彩,一半在于自然生命的感染,一半在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了解了借景抒情的文章的一般写法,学以致用,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这种写作方法:请大家自选一种校园中的花,但应该是能够打动你或启迪你的花儿,要求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巩固本课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通过写作训练,强化本课技能目标的达成,深化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七、设计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关注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通过语文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本课注重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等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获得精神的成长和审美的成长。
教学设计可能存在的不足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和作者存在一定的距离,可能会出现“口欲言而不能之意”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及时调整教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