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阅读专题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3. 诗歌赏析。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这首词描写_____________的一个场景,表现广大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指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②,岂能愁见轮台③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释】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祁连城:今甘肃张掖县西南。③轮台:这里指汉置古轮台,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11. 这首诗的首联有何作用?12. 说说这首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及蕴含的情感。2022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8.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A.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天的画卷。B.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视野开阔,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表现出江南春天的热闹场面。C. 第二句中的“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D. 末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二) (9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①。【B】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注:①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7. 这两首诗都是写给______(填人名)的诗;其中【A】【B】两个画线句都用到了“树”这一意象,前者诗中以“病树”比喻______,后者用“桑榆”比喻______,都传达出了一种______、________ 的人生态度。8. 两首诗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二)(10分)【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早兴①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释】①《早兴》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任刺史的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9. 下列诗歌与这两首诗体裁相同的是( )A. 《登幽州台歌》 B. 《龟虽寿》 C. 《渔家傲·秋思》 D. 《春望》10. 【乙】诗从哪里能看出是写的春天景色,试简要分析。11. 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二)渡荆门送别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宋代)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7. 这两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首联都是在______(叙事或抒情)。8. 请分别赏析《渡荆门送别》中“随”和《行舟忆永和兄弟》中“犹”二字的表达效果。9. 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尾联分别是如何表达对作者对故乡情感的?10. 同样是行舟离开故乡,两位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有何不同?古诗阅读专题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3. 诗歌赏析。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这首词描写_____________的一个场景,表现广大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答案】 ①. 行军 ②. 勇往直前、顽强不屈的性格和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答出一种精神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作答时要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情感。这首词描写的是1930年1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第二纵队抵达江西广昌县的塘坊,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向广昌县城疾进的场景。纵观整首词,“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而“广昌路上”是题目,点明在路上。词作的第一、二句描写了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进行对比,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而“红旗过大关”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第三、四句回答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写大雪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能看到行军的目的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速行军,句中一个“下”字,突出了工农武装力量不畏艰险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据此分析可知,整首词描写的是行军的场景,借行军路途中艰难和红军行军气势表现了工农红军一往无前、不畏艰险的精神。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指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意思对即可)(2)示例一:化用神话传说。词人由中秋赋月而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而与嫦娥对话,感叹白发欺人、壮志难酬,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示例二:比喻新颖奇特。词开篇便以“飞镜又重磨”喻月亮,用秋影金波写月色,十分新奇,形象生动,画面极具动感。示例三:想象神奇大胆。词人想象自己飞赴月宫,要斫去桂树,让更多清光照满人间,想象大胆夸张,极富浪漫主义气息。(意思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小问2详解】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关于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分析,我们一般从语言运用修辞的比喻夸张角度、丰富的想象角度、抒情的浓烈、事例的超现实角度作答,本题选一个即可。注意结合本诗句,不能偏废。示例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意思是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词人以“飞镜又重磨”来比喻月亮,用秋影金波来形容月色,比喻新奇独特,生动形象,使画面极具动态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示例二:“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词人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以浪漫的想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抒发了自己空有豪情壮志,却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唐】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②,岂能愁见轮台③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释】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祁连城:今甘肃张掖县西南。③轮台:这里指汉置古轮台,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11. 这首诗的首联有何作用?12. 说说这首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及蕴含的情感。【答案】11. 首联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是六月和李副使出塞途中的必经地火山、赤亭,描写出酷热艰苦、行人断绝的环境,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奔赴边塞的豪迈气概,也流露出诗人对李副使出行的牵挂。12.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李副使立功边关、创造英雄业绩的勉励,也抒发了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追求。【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作用。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的意思是“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六月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句,描写出酷热艰苦、行人断绝的环境。造成一个特殊的环境背景, 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情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意思是“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尾联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只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抒发了对好友的勉励以及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期盼。2022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8.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A.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天的画卷。B.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视野开阔,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表现出江南春天的热闹场面。C. 第二句中的“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D. 末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诗歌的鉴赏。B.“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中,“莺啼”运用了听觉,“绿映红”运用了听觉,此句并没有运用触觉;故选B。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二) (9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①。【B】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注:①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7. 这两首诗都是写给______(填人名)的诗;其中【A】【B】两个画线句都用到了“树”这一意象,前者诗中以“病树”比喻______,后者用“桑榆”比喻______,都传达出了一种______、________ 的人生态度。8. 两首诗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7. ①. 白居易 ②. 自己 ③. 晚年 ④. 豁达乐观 ⑤. 积极进取(意思贴近即可)8. 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酬乐天咏老见示》,语言直白易懂,特别是后六句语言通俗,读来极为亲切。(意思贴近即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的对比理解能力。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酬乐天咏老见示》这两首诗的题目可知,诗题中均出现“酬乐天”,而“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所以两首诗都是诗人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以此作为答谢。画线句A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联系诗作可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并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豁达的襟怀。画线句B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在诗句中,诗人以“桑榆”比喻晚年,以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它还能发射出满天灿烂霞光,表现了诗人对生死清醒、乐观向上的认识。由此可知,两首诗中的画线句都通过“树”的意象,传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颈联对仗极为工整,且颔联借用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两个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表现出乐观豁达的胸襟。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文雅工整。《酬乐天咏老见示》一二句“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写顾虑衰老是人之常情,接着四句用直白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顾老”的原因: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随后四句以“经事还谙事”“细思皆幸矣”等平实的语言将“老”的长处娓娓道来,最后运用比喻表明自己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也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由此可见,这首诗语言较为平实,通俗易懂,如与人交谈般娓娓道来,有亲切感。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二)(10分)【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早兴①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释】①《早兴》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任刺史的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9. 下列诗歌与这两首诗体裁相同的是( )A. 《登幽州台歌》 B. 《龟虽寿》 C. 《渔家傲·秋思》 D. 《春望》10. 【乙】诗从哪里能看出是写的春天景色,试简要分析。11. 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答案】9. D 10. 【乙】诗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或者“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11. 抒情方式:两首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都抒发了春天来临时诗人的喜悦之情。)【解析】【9题详解】《钱塘湖春行》《早兴》都属于律诗;A.《登幽州台歌》属于绝句;B.《龟虽寿》属于乐府诗;C.《渔家傲·秋思》属于词;D.《春望》属于律诗;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早兴》首联“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写晨光初照,早鼓正响;颔联“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写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写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与鸟,暗示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扣合诗题中的“早”字;颈联“新脱冬衣体乍轻”写诗人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冬去春来自然需要更换衣服(脱去冬衣),点明此时正值早春。11题详解】考查诗句抒情方式及情感的理解与分析。甲诗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意思是: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最爱”“行不足”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的快乐,“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抒发了春天来临时诗人的喜悦之情,满含对生活的热爱;乙诗的尾联“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喜悦,暗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二)渡荆门送别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宋代)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7. 这两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首联都是在______(叙事或抒情)。8. 请分别赏析《渡荆门送别》中“随”和《行舟忆永和兄弟》中“犹”二字的表达效果。9. 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尾联分别是如何表达对作者对故乡情感的?10. 同样是行舟离开故乡,两位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7. ①. 律诗 ②. 叙事8.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犹”的运用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9. 《渡荆门送别》:直抒胸臆,运用拟人修辞,从对面来写;《行舟忆永和兄弟》:运用典故,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10. 《渡荆门送别》:赋予故乡的水以人的情态,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其实在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行舟忆永和兄弟》: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诗歌体裁和表达方式。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渡荆门送别》和《行舟忆永和兄弟》都是格律诗。表达方式有叙事、抒情、议论、说明。《渡荆门送别》首联译为: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交待此次出行的缘由。是叙事。《行舟忆永和兄弟》首联译为:一只小船挂起了征帆,直下吴中,不知走了多远。只记得,几回回停舟,几回回解缆。记叙了出行这件事,也是叙事的表达方式。【8题详解】此题考查诗歌炼字。分析“犹”“随”两字的表达效果时,需要先解释两字的意思,然后把两字放入诗句中去理解其内涵,理解其包蕴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中“随”:“山随平野尽”译为山随着低平的原野逐渐出现消失。山原是静景,此处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行舟忆永和兄弟》中“犹”:“天寒有日云犹冻”译为天气寒冷,虽然有太阳,天上的运像是被冻住了一样。“犹”是仍然的意思。用云的状态来凸显天气的寒冷、天色的阴沉,同时也是运用环境描写来人物的心情,属于借景抒情,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9题详解】此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赏析。《渡荆门送别》: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行舟忆永和兄弟》:尾联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深沉的乡思乡愁。【10题详解】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行舟忆永和兄弟》这首诗首联记事,写诗人在征途上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颔联写景,天寒风浪,突出了旅途上的艰辛;颈联开始抒发无时不在的思乡之情;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全诗无一字写及手足情,而手足之情甚浓;无一句明叙家乡恋,而家乡之恋自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