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与叙述课件(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与叙述课件(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与叙述
一、选例
事实论据的主要选择途径:
课本、名著、报刊、杂志、影视、网络、生活……
选例应注意什么呢?
例1:要论证“勤能补拙”的观点,选用下面的事例合适吗?问题在哪里?
“王羲之非常勤奋,他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一、选例
1、选例要准确、典型、新鲜
(1)材料应准确可靠,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
(2)材料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3)材料尽可能采用新鲜的,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如果非得用陈旧的材料也要努力开掘出新的东西。
把王羲之的例子换成下面的事例,你认为如何?
“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事例一:在女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中,杜丽终于完美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最终以690.3环的成绩破奥运会纪录,勇夺金牌。由奥运第一金的失利,到短短4天后的成功,杜丽酸甜交织。这见证了什么?见证了一份运动员的责任。
事例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他,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身下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但他却永远地离去了!。这见证了什么?见证了一份人民教师沉甸甸的责任 。
强化训练:以下两个事例是用来论证“见证责任”这个论点的,哪个更典型?
例2:下面的文段分别从哪些角度来选材?给你什么启示?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选例要多角度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 。
常用的选例角度:
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
不同性质:正面、反面
不同国别:中国、外国
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
二、述例
1、述例要简明扼要
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少使用描写,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二、述例
例3:下面这段话是用来论证“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论点的,你认为有何不妥?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 的负担。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的人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地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修改后: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例四:下面两则材料,你认为哪则叙述得更好,为什么?
(文段一)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凭借轮椅上的机械和电脑,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畏缩,走向人生的顶峰。——《说勤》
(文段二)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整日不知疲倦地从书中吸取“养分”来丰富自己,每天习惯在一到两点入睡,早上七点半、八点左右就起床,他利用自己的勤奋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畏缩,勤奋工作,终于走向人生的顶峰。——《说勤》
结论
2、叙述材料要紧扣论点,要有侧重点
同一材料可以提炼不同的论点,同样也可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在述例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去表达,要有所侧重 。
二、述例
强化训练: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贞观政要》
译文:唐太宗进入游猎的园林视察庄稼,看见蝗虫,拾取了几个并祝告说:“百姓有过失,原因在我。你们如果有神灵,只应当啃蚀我的心,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吞吃那几个蝗虫,左右大臣急忙进言说:“吃了恐怕要得病,不能吃!”太宗说:“希望的正是把灾祸移到我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于是吞下那几个蝗虫。
1、以上述材料为论据,以“忘记和铭记”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2、以上述材料为论据,以“说‘安’”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3、以上述材料为论据,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示例1、以上面这则材料为论据,以“忘记和铭记”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当时的他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却铭记着百姓的安乐。他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2、以上面这则材料为论据,以“说‘安’”为中心,如何运用材料?
示例: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安则天下安。《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庄稼乃百姓之根本,百姓乃国家之根本,抓住了根本,方有社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
3、以上面这则材料为论据,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示例: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