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

一、课题分析:
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对于微观粒子并不能系统掌握。所以从本课题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查阅资料、探究实验、小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点,使学生系统认识微观世界,让学生的宏观理念过渡到微观世界。
二、教学对象分析:
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设计思想: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我通过对客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当然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教学:
第一、情景激发。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总结分子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 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⑴.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⑵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⑵让学生有一颗未满的心来对待生活对待学习。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入】生活实例与实验现象相结合 进入情景学生观察、倾听、思考 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产生求知欲望。
问:大家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导言:今天的课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为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板课题:分子和原子 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二)科学手段,证实分子存在。酒精可否再分呢?【课件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看完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要和老师分享的吗 (板书)一、物质的微粒性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练一练酒精是由 构成的 水是由 构成的 氧气是由 构成的 观看图片讨论、思考、归纳。(确信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再次点题,启迪思维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板书)二、分子的特征活动与探究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设问:我们以水分子为例,究竟有多小呢?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想象、理解:分子质量和体积有多小?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一个特征。 提高学生的 阅读能力采用”数据”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四)引导探究,培养能力。设问:分子还有哪些特点?活动与探究二:分子是运动的吗设疑:实验探究提出假设:分子是运动的寻找证据::初步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问题:谁使酚酞变红的呢 作出假设:(1)空气(2)浓氨水(3)水对比分析,实验论证结论:浓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设问: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是否直接接触?能说明了什么?板书2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活动和探究三: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吗?【分组实验】:分别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同时滴入少量的红墨水(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静置观察。现象: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慢,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学生猜疑动手,观察现象,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二个特征。 “逐步引导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让学生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继续探究、获取新知一瓶石子看似满了,但还可以倒入沙子,看似又满了,但还可以倒入水,为什么呢?,活动和探究四:那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分子之间有没有间隔呢 【分组实验】: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观察现象【演示实验】: 空的注射器为什么能被压缩为什么吸了水的注射器很难被压缩 。现象: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液态物质较难压缩。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间隔>液体间隔[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体>液体>固体 对比、思考、交流、讨论,观察现象,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三个特征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练习 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学以致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和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七)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通过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过程以以及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的微观过程,让学生知道分子都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为原子。 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知道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八)总结评价、形成体系[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九)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一、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