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3届高三5月查缺补漏题(9科10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海淀区2013届高三5月查缺补漏题(9科10份)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3年高三数学查漏补缺题
文 科 2013年5月
1.函数图象的两条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A. B. C. D.
2.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A. B. C. D.
3.若向量满足,且,则向量的夹角为
A.30° B.45° C.60° D.90°
4.已知函数,则,,的大小关系为A.        B.
C.         D.
5.某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_____,
体积为_____________.
6.设、是不同的直线,、、是不同的平面,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 若 则 ②若,,则
③ 若,则 ④若,则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
7.设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若直线上存在区域D上的点,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
8.已知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则的面积是_____;
设点,当最小时,点坐标为_____.
9.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前项和为.则“”是“”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10.设函数在区间上有两个零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1.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过椭圆的一个顶点和一个焦点,圆心在此椭圆上,则满足条件的点的个数是( )
A. B. C. D.
12.如果直线总不经过点,其中,那么的取值范围是_____.
13.如图所示,正方体的棱长为1, E、F 分别是棱、的中点,过直线E、F的平面分别与棱、交于M、N,
设BM= x,,给出以下四个命题:
①平面MENF平面;
②四边形MENF周长,是单调函数;
③四边形MENF面积,是单调函数;
④四棱锥的体积为常函数;
以上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 )
A.1 B.2 C.3 D.4
14.直线与抛物线相切于点. 若的横坐标为整数,那么的最小值为
15.已知数列的前项和 若是中的最大值,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解答题部分:
1. 已知函数
(I)求的最小正周期和值域;
(II)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若且,试判断的形状.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是单位圆上的动点,过点作轴的垂线与射线交于点,与轴交于点.记,且.
(Ⅰ)若,求;
(Ⅱ)求面积的最大值.
3. 已知函数,且
﹙Ⅰ﹚求的值.
(Ⅱ)求函数在区间 上的最大和最小值.
4.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其前项和为.
(I) 若,求的值;
(Ⅱ) 若且,求的取值范围.
5.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前项和为,且对任意,都有.
(Ⅰ)求的值;
(Ⅱ)求证:;
(Ⅲ)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6. 已知正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又,且,点分别为的中点. 求证:
7. 如图,四棱锥中,⊥底面,⊥.底面为梯形,,.,点在棱上,且.
(Ⅰ)求证:平面⊥平面;
(Ⅱ)求证:∥平面
8. 设、是函数的两个极值点.
(I)若,求函数的解析式;
(Ⅱ)若,求的最大值.
9. 已知函数.
(Ⅰ)若,求函数的极值;
(Ⅱ)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10. 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且经过点,又是椭圆上的两点.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若直线过,且,求.
11.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短轴长为.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已知点,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直线交椭圆于点,求△面积的最大值.
2013年最后阶段高三数学复习参考资料
文 科 2013年5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C C A ,
题号 6 7 8 9 10
答案 ①③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1
解答题部分:
1. 解:﹙Ⅰ﹚
所以
﹙Ⅱ﹚由,有,
所以
因为,所以,即.
由余弦定理及,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为等边三角形.
2. 解:依题意,所以.
因为,且,所以.
所以.
(Ⅱ)由三角函数定义,得,从而
所以
因为,所以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面积的最大值为 .
3.解:(I)
(Ⅱ)因为
设因为所以
所以有
由二次函数的性质知道,的对称轴为
所以当 ,即,时,函数取得最小值
当,即,时,函数取得最大小值
4.解:(I)因为所以
所以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又,所以,解得,所以
(Ⅱ)因为且
所以,得到
5.证明:(I)在已知式中,当时,
因为,所以,
所以,解得
(Ⅱ) 当时, ①

当时, ①

①-②得,
因为 所以,
即 因为适合上式
所以(n∈N+)
(Ⅲ)由(I)知 ③
当时, ④
③-④得-
因为 ,所以
所以数列是等差数列,首项为1,公差为1,可得
6. 证明:因为在正三角形中,为中点,
所以
又平面平面,且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所以
在中,
所以可以得到,所以,
即,又
所以平面,所以
7.证明:
(Ⅰ)因为⊥底面ABCD,
所以.
又,,
所以⊥平面.
又平面,
所以平面⊥平面.
(Ⅱ)因为⊥底面,所以
又,且
所以平面,所以.
在梯形中,由,得,
所以.
又,故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
连接,交于点,则
在中,,
所以
又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8.解(I)因为,所以
依题意有,所以.
解得,所以. .
(Ⅱ)因为,
依题意,是方程的两个根,且,
所以.
所以,所以.
因为,所以.
设,则.
由得,由得.
即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所以当时,有极大值为96,所以在上的最大值是96,
所以的最大值为.
9. 解:(Ⅰ)因为 ,
所以 ,.
令,即.
因为 函数的定义域为,
所以 .
因为 当时,;当时,,
所以 函数在时取得极小值6.
(Ⅱ)由题意可得 .
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为,
所以 当时,令,解得或;
令,解得;
当时,令,解得;令,解得;
当时,令,解得或;令,解得;
当时,.
所以 当时,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单调递减区间是;
当时,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单调递减区间是;
当时,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单调递减区间是;
当时,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10. 解:(Ⅰ)因为 点在椭圆:上,
所以 .
所以 .
所以 椭圆的方程为.
(Ⅱ)因为 .
设,得
,.
因为直线过,且,
所以 .
所以 .
所以
所以 .
所以 .
所以 .
所以 .
11. 解:(Ⅰ)椭圆的方程为.
(Ⅱ)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得,
由,得,
所以 ,.
因为是的中点,
所以 .
由 ,
设,
则,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此时△面积取最大值,最大值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3海淀高三物理查漏补缺题
选择题
13.从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A.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
B.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
C.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
D.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
14.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
15.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1所示.这时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
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
16.在地球大气层外有很多太空垃圾绕地球转动,可视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每到太阳活动期,由于受太阳的影响,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增加,从而使得一些太空垃圾进入稀薄大气层,运动半径开始逐渐变小,但每一周仍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若在这个过程中某块太空垃圾能保持质量不变,则这块太空垃圾
A.运动的角速度逐渐变小 B.地球引力对它做正功
C.受的地球引力逐渐变小 D.机械能可能不变
17.如图2所示,MN和PQ为处于同一水平面内的两根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垂直导轨放置金属棒ab与导轨接触良好。N、Q端接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变压器的输出端有三组次级线圈,分别接有电阻元件R、电感元件L和电容元件C。在水平金属导轨之间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若用IR、IL、Ic分别表示通过R、L和C的电流,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若IR=0、IL=0、IC=0,则ab棒一定处于静止
B.若IR≠0、IL≠0、IC=0,则ab棒一定做匀速运动
C.若IR≠0、IL≠0、IC=0,则ab棒一定做匀变速运动
D.若IR≠0、IL≠0、IC≠0,则ab棒一定在某一中心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
18.A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一列水波,使水面上漂浮的小树叶在3.0s内完成了6次全振动。当某小树叶开始第10次振动时,沿水波传播的方向与该小树叶相距1.8m、浮在水面的另一小树叶刚好开始振动,则
A.水波的频率是2.0Hz
B.水波的波长为0.40m
C.水波的传播速度为0.20m/s
D.若振源振动的频率变小,则同样条件下波传播到1.8m远处树叶位置所用时间将变短
18B.教材中的做一做(电容器放电)
图3是观察电容器放电的电路,电源直流电压为8V。先将开关S与1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然后把开关S掷向2端,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曲线如图4所示。根据I-t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电容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大约是8.0×10-3C
B.该电容器的电容大约是1.0×10-5F
C.图1电路还能研究电容器充电过程的I-t曲线
D.充电过程的I-t曲线与放电时的一样
19A.在如图5所示的空间中,存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同时存在沿y轴负方向,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一电子(电荷量为e)在该空间恰沿x轴正方向以速度v匀速运动。据此可以判断出
A.运动中电势能减小,沿z轴正方向电势升高
B.运动中电势能增大,沿z轴正方向电势降低
C.运动中电势能不变,沿z轴正方向电势升高
D.运动中电势能不变,沿z轴正方向电势降低
19B.长木板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B以水平初速度v0从A的一端滑上A的水平上表面,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v-t图线如图6所示。则根据图中所给出的已知数据v0、v1和t1,可以求出的物理量是
A.木板获得的动能
B.A、B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C.木板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D.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0A.如图7所示,虚线a、b、c表示O处点电荷为圆心的三个同心圆的一部分,且这三个同心圆之间的间距相等。一电子射入电场后的运动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其中l、2、3、4表示运动轨迹与这三个同心圆的一些交点。由此可以判定
A.O处的点电荷一定带正电
B.a、b、c三个等势面的电势关系是φa>φb>φc
C.电子从位置1到2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W12;从位置3到4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W34,则W12=2W34
D.电子在1、2、3、4四个位置处具有的电势能与动能的总和一定相等
20B.如图8所示,平行长直金属导轨水平放置,导轨间距为l,一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整个导轨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根质量为m的金属杆置于导轨上,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已知金属杆在导轨上开始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v0,方向平行于导轨(规定向右为x轴正方向)。忽略金属杆与导轨的电阻,不计摩擦。可以证明金属杆运动到总路程的λ(0≤λ≤1)倍时,安培力的瞬时功率为 ,则金属杆在导轨上运动过程中瞬时速度v、瞬时加速度a随时间或随空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实验题
21.(1)A有一根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薄壁管(如图5所示),现用游标为50分度(测量值可准确到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其外部的边长l,卡尺上部分刻度的示数如图6甲所示;用螺旋测微器测得其壁厚d的情况如图6乙所示。则此管外部边长的测量值为l= cm;管壁厚度的测量值为d= mm。
(1)B某同学利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测定某一光的波长,已知双缝间距为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L,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一亮条纹的中心对齐,并将该条纹记为第一亮条纹,其示数如图7所示,此时的示数x1= mm。然后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n亮条纹的中心对齐,测出第n亮条纹示数为x2。由以上数据可求得该光的波长表达式λ= (用给出的字母符号表示)。
(1)C某同学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先采用图8(甲)所示装置,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球A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捶打击的力度,即改变球A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 。
后来,他又用图8(乙)所示装置做实验,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M的末端是水平的,N的末端与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 ,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AC距离保持不变),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 。
(2)某同学做“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
① 需要通过实验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                        
(写出名称和符号)。
② 这位同学采用伏安法测定一段阻值约为5左右的金属丝的电阻。有以下器材可供选择:(要求测量结果尽量准确)
A.电池组(3V,内阻约1);
B.电流表(0~3A,内阻约0.025)
C.电流表(0~0.6A,内阻约0.125)
D.电压表(0~3V,内阻约3k)
E.电压表(0~15V,内阻约15k)
F.滑动变阻器(0~20,额定电流1A)
G.滑动变阻器(0~1000,额定电流0.3A)
H.开关、导线。
实验时应选用的器材是             (填写各器材的字母代号)。
  请在下面的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这位同学在一次测量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下图所示。由图9中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可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为        。
③ 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电阻存在系统误差。为了减小系统误差,
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其中Rx是待测电阻,R
是电阻箱,R1、R2是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合上开关S,灵
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将R调至阻值为R0时,灵敏电流计
的示数为零。由此可计算出待测电阻Rx         。  
(用R1、R2、R0表示)
计算题:
22.如图10所示,在距水平地面高h=0.80m的水平桌面一端的边缘放置一个质量m=0.80kg的木块B,桌面的另一端有一块质量M=1.0kg的木块A以初速度v0=4.0m/s开始向着木块B滑动,经过时间t=0.80s与B发生碰撞,碰后两木块都落到地面上。木块B离开桌面后落到地面上的D点。设两木块均可以看作质点,两者之间的碰撞时间极短,且已知D点距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s=0.60m,两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
(1)木块A开始以v0向B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大小;
(2)木块B落地时的速度;
(3)从木块A以v0向B运动时至两木块落到地前的瞬间,两木块所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23A.如图11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m1=4.0kg的平板小车,小车的右端有一固定的竖直挡板,挡板上固定一轻质细弹簧。位于小车上A点处质量m2=1.0kg的木块(可视为质点)与弹簧的左端相接触但不连接,此时弹簧与木块间无相互作用力。木块与A点左侧的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0,木块与A点右侧的车面之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现小车与木块一起以v0=2.0m/s的初速度向右运动,小车将与其右侧的竖直墙壁发生碰撞,已知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小车以v1=1.0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取g=10m/s2。
(1)求小车与竖直墙壁发生碰撞过程中小车动量变化量的大小;
(2)若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求小车撞墙后与木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大小和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3)要使木块最终不从小车上滑落,则车面A点左侧粗糙部分的长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23B.显像管的简要工作原理如图12所示:阴极K发出的电子(初速度可忽略不计)经电压为U的高压加速电场加速后,沿直线PQ进入半径为r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圆形磁场区域的圆心O在PQ直线上,荧光屏M与PQ垂直,整个装置处于真空中。若圆形磁场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都将使电子束产生不同的偏转,电子束便可打在荧光屏M的不同位置上,使荧光屏发光而形成图象,其中Q点为荧光屏的中心。已知电子的电量为e,质量为m,不计电子所受的重力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若荧光屏的面积足够大,要使从阴极发出的电子都能打在荧光屏上,则圆形磁场区域内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B<
24A.(20分) 据报道,北京首条磁悬浮列车运营线路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待命开工。磁悬浮列车它的驱动系统可简化为如图12模型:固定在列车下端的动力绕组可视为一个矩形纯电阻金属框,电阻为R,金属框置于xOy平面内,长边MN长为l,平行于y轴,宽为d的NP边平行于x轴,如图甲所示。列车轨道沿Ox方向,轨道区域内存在垂直于金属框平面的磁场,磁感应强度B沿Ox方向按正弦规律分布,其空间周期为λ,最大值为B0,即B=B0sin(2π),如图乙所示。金属框同一长边上各处的磁感应强度相同,整个磁场以速度v0沿Ox方向匀速平移。列车在驱动系统作用下沿Ox方向匀速行驶,速度为v(v(1)可以证明,当线框宽度d=λ/2时,列车可以获得最大驱动力,求驱动力的最大值;
(2)由于列车与磁场的相对运动,驱动力大小在随时间变化。写出驱动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
(3)为了列车平稳运行,设计方案是在此线框前方合适位置再加一组与线框MNPQ同样的线框M'N'P'Q',两线框间距离满足一定条件时,列车可以获得恒定的驱动力。求恒定驱动力大小及在两线框不重叠的情况下两组线框的MN与M'N'边的最小距离。
参考答案:
(1)为使列车获得最大驱动力,MN、PQ应位于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同为最大值且反向的位置,这会使得金属框中感应电动势最大,电流最强,也会使得金属框长边受到的安培力最大。此时线框中总的感应电动势为Em=2B0l(v0-v)
相应的,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m=
设此时现况MN边受到的安培力为Fm,根据安培力公式F=BIl
最大驱动力Fm =2B0Iml
Fm=
(2)从MN边在x=0处开始计时,MN边到达x坐标处,磁场向右移动了v0t
设此时线框中总的感应电动势为e,则
e= 2B0 l(v0-v)sin(2π)
相应的,感应电流为i=(v0-v)sin(2π)
驱动力:F= (v0-v)sin2(2π)
(3)为了使驱动力不随时间变化,即需要消除牵引力表达式中随时间变化部分,此时只需线框M'N'P'Q'所受力满足F'=(v0-v)cos2(2π)
从而使得F总=(v0-v)sin2(2π)+(v0-v)cos2(2π)
F总=(v0-v)不随时间变化
即MN边受力最大时,M'N'受力最小,而MN边受力最小时,M'N'受力最大,即M'N'边与MN边最少相距3λ/4
24B.速调管是用于甚高频信号放大的一种装置(如图11所示),其核心部件是由两个相距为s的腔组成,其中输入腔由一对相距为l的平行正对金属板构成(图中虚线框内的部分)。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为计算方便,在以下的讨论中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重力均忽略不计。
(1)若输入腔中的电场保持不变,电子以一定的初速度v0从A板上的小孔沿垂直A板的方向进入输入腔,而由B板射出输入腔时速度减为v0/2,求输入腔中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及电子通过输入腔电场区域所用的时间t;
(2)现将B板接地(图中未画出),在输入腔的两极板间加上如图12所示周期为T的高频方波交变电压,在 t=0时A板电势为U0,与此同时电子以速度v0连续从A板上的小孔沿垂直A板的方向射入输入腔中,并能从B板上的小孔射出,射向输出腔的C孔。若在nT~(n+1)T的时间内(n=0,1,2,3……),前半周期经板射出的电子速度为v1(未知),后半周期经B板射出的电子速度为v2(未知),求v1与v2的比值;(由于输入腔两极板间距离很小,且电子的速度很大,因此电子通过输入腔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3)在上述速度分别为v1和v2的电子中,若t时刻经B板射出速度为v1的电子总能与t+T/2时刻经B板射出的速度为v2的电子同时进入输出腔,则可通过相移器的控制将电子的动能转化为输出腔中的电场能,从而实现对甚高频信号进行放大的作用。为实现上述过程,输出腔的C孔到输入腔的右极板B的距离s应满足什么条件?
2013物理查漏补缺题参考答案
13.D 14.D 15.B 16.B 17.C 18 A.A 18B.B 19A.D 19B.D 20A.D
20B.B参考解答:取金属杆开始运动时为计时起点。设在时刻(在金属杆最终停止时刻之前),金属杆的速度为,所受的安培力的大小为,经过路程为,则有

将区间[0, ]分为小段,设第小段的时间间隔为,杆在此段时间的位移为。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由动量定理得



由①②③式得

此即

当金属杆走完全部路程时,金属杆的速度为零,因而

由①⑤式得,金属杆运动到路程为时的瞬时功率为

由⑥⑦式得
21.(1)A 2.858~2.864;1.000
(1)B 0.776mm,
(1)C 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上面小球落到平板上时两球相碰
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1.(2)参考答案:
① 加在金属丝两端的电压U,通过金属丝的电流I,
金属丝的长度L,金属丝的直径D
② ACDFH   (含有错误答案不给分)
  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电流表内接不给分)
5.2   
③      
22.(1)2.4m;(2)m/s,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tan;(3)6.78J
23A.(1)12kg m/s
(2)3.6J
(3)车面A点左侧粗糙部分的长度应大于0.90m
23 B.B<
24A.参考答案:
(1)为使列车获得最大驱动力,MN、PQ应位于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同为最大值且反向的位置,这会使得金属框中感应电动势最大,电流最强,也会使得金属框长边受到的安培力最大。此时线框中总的感应电动势为Em=2B0l(v0-v)
相应的,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m=
设此时现况MN边受到的安培力为Fm,根据安培力公式F=BIl
最大驱动力Fm =2B0Iml
Fm=
(2)从MN边在x=0处开始计时,MN边到达x坐标处,磁场向右移动了v0t
设此时线框中总的感应电动势为e,则
e= 2B0 l(v0-v)sin(2π)
相应的,感应电流为i=(v0-v)sin(2π)
驱动力:F= (v0-v)sin2(2π)
(3)为了使驱动力不随时间变化,即需要消除牵引力表达式中随时间变化部分,此时只需线框M'N'P'Q'所受力满足F'=(v0-v)cos2(2π)
从而使得F总=(v0-v)sin2(2π)+(v0-v)cos2(2π)
F总=(v0-v)不随时间变化
即MN边受力最大时,M'N'受力最小,而MN边受力最小时,M'N'受力最大,即M'N'边与MN边最少相距3λ/4
24B.参考答案:
(1)设电子在输入腔中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根据运动学公式有
-v 02=2(-a)l
解得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eE=ma
解得E=
电子通过输入腔的时间t=
(2)在nT~(n+1)T的时间内,前半周期电子减速通过输入腔,设射出的速度为v1,则根据动能定理有 -eU0=mv12-mv02
解得v1=后半周期电子加速通过输入腔,设射出的速度为v2,则根据动能定理有
eU0=mv22-mv02
解得v2=
所以有
(3)设以速度v1经B板射出的电子经过时间t1到达C孔处,则s=v1t1
以速度v2经B板射出的电子经过时间t2到达C孔处,则s=v2t2
为实现放大作用,依题意应有t2=t1-T/2
解得
图1
图2
a
b
B
M
N
P
Q
R
L
C
t/s
0
I/mA
2.0
4.0
6.0
图4
1.0
2.0
图3
S
1
2
E
C
电 流
传感器
接计算机
x
O
y
z
v
图5
图6
0
t1
t/s
v/m·s-1
v0
v1
图7
O
a
b
c
1
2
3
4
图8
图9
A
v
O
t
B
v
O
x
C
a
O
t
D
a
O
x
图5
l
d
图6
3
4
5
6
7
8
2
4
6
9
10
0
1
3
5
7
8
0.02
m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10
0
1
3
6
9
1
2
4
5
8

0
4
5
0
5
45
0
0
5
45

50
0
mm
图7
25
30
20
35
图(甲)
B
A
Q
图(甲)
C
A
B
D
M
N
图8
P
V
5
10
15
0
 图9
A
0
1
2
3
R2
G
R
Rx
R1
S
M
m
v0
D
s
h
A
B
图10
图11
v0
m1
m2
A
U
K
Q
M
O
P
图12

x/m
B/T
0
B0
-B0
λ

N

x
y
z
O
M
P
Q
图12
图11
l
s
A
B
C


输出腔


输入腔
v0
u
t
O
图12
T
2T
U0
-U0
Rx
V
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3年海淀区高三地理查漏补缺题
一、选择题:
读“我国1998~1999年棉花价格与棉花生产关系图”(图1)。完成1、2题。
1.导致我国1998~1999年棉花播种面积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农业劳动力缺乏
C.市场需求减少 D.国家政策的变化
2.我国1998~1999年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适宜 B.交通条件改善
C.农业科技进步 D.土壤得到改良
(本组试题意图重视基础。)
图2为我国某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状况,甲、乙两地水平直线距离约为220千米。读图回答3~5题。
图2
3.甲、乙两地气候的最大差别表现为
A.气候类型 B.气温年较差 C.年降水量 D.盛行风向
4.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 C.大气环流 D.山地坡向
5.图中所示山地为
A.天山山脉 B.昆仑山脉 C.横断山脉 D.大兴安岭
(本组试题意图重视基础,明确区域各要素相互关系。)
图3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图3
6.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高山构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峡谷则构成气流上的通道。”其中的“气流”是指
A.西南季风 B.东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7.南迦巴瓦峰地区位于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壳变形极强烈。关于该地区的正确表述是
A.南迦巴瓦峰是受挤压形成的背斜山 B.最适宜人类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是多雄拉
C.5892高地是地垒形成的断块山 D.那木拉错是地堑形成的湖泊
(本组试题难度大,新颖,考查细致。)
图4为“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的土地、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读图回答8、9题。
8.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A.a、b、c B.c、a、b
C.c、b、a D.b、a、c
9.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A. 距城市中心远近对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小
B. 该城市东部交通通达度比西部高
C. ②与④两处运费的差异主要由交通通达度造成
D. 交通通达度是影响①和②两处土地成本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本组试题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知识之前考查有些少,试题较新颖。)
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15.46%,且成熟和过熟林比例高,具有较高的资源开发潜力。俄罗斯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其亚洲部分,这里也是我国森林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重点区域。读图5,回答10、11题。
图5
10.俄罗斯天然林的主要类型是
A.温带常绿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1.以下关于中俄森林资源合作重点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继续大力发展原木采伐,满足我国市场对木材日益增长的需求
②积极开展劳务合作,与俄方形成资源互补
③合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旅游
④切实推进林业科技合作,丰富我国东北的树种资源,提高森林质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本组试题意图重视区域。)
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C C D A A B B D C D
二、综合题:
1.(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藏波密至墨脱的公路被称为墨脱公路,该公路全长约117千米,穿越了嘎隆拉雪山和六条江河。该工程已于2010年12月竣工,至此,全国所有的县均实现了公路通达。
(1)分析该地区自然带的主要特征及成因。(10分)
(2)说明墨脱县境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分析该县水能开发程度较低的原因。(12分)
(3)简述墨脱公路在施工中遇到的自然困难。(8分)
(4)甲河流域附近是印度最大的茶叶产地,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答案
(1)特征:自然带垂直变化明显;垂直带谱较完整;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热带雨林带)。(6分)原因: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山麓所处的纬度较低。(4分)
(2)水文特征:径流量大;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6分)
原因:技术要求高,工程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经济较落后;人口稀少,对电力需求量小。(6分)
(3)自然困难:地形崎岖,山高谷深;穿越雪山、江河;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气候环境恶劣,降水集中;生态环境脆弱。(8分)
(4)地势起伏,排水条件较好;地处低纬,热量充足;降水量大,气候潮湿,空气湿度大;土壤呈酸性等。(6分)
(本组试题源于“2011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视区域。)
2. (26分)读图7,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尼日利亚的地理位置。(6分)
(2)比较图7中河流的A河段与B河段沿岸地区地形起伏的差异,并根据图中信息说出判断依据有哪些。(12分)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拉各斯是尼日利亚旧都和最大港口。现为西非第一大城市。也是尼日利亚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物流中心,尼日利亚80%的商贸活动集中在拉各斯。
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
(3)利用图和材料信息,分析拉各斯成为尼日利亚最大物流中心的区位因素。(8分)
答案
(1)①位于非洲西部(2分);②低纬度(或热带)地区(2分);③南临大西洋(几内亚湾)(2分)。
(2)地形起伏的差异:①A河段沿岸地区地势低平,起伏和缓;(2分)② B河段沿岸地区地形起伏大,呈阶梯状。(2分)
判断依据:①A河段沿岸地区等高线稀疏,(2分)②有沼泽分布;(2分)③B河段沿岸地区等高线密集,(2分)④有瀑布群分布。(2分)
(3)①位于大西洋沿岸,地形较平坦开阔(2分); ②是全国最大港口,水陆交通便利(2分); ③石油资源丰富(2分);④农业商品率高,工业相对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物流量大(2分);⑤是尼日利亚旧都,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能为物流业提供金融、信息等服务(2分);⑥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廉价。(2分)(任答4点得8分)
(本组试题意图重视区域。)
图1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9年
1999年
1999年
棉花收购指导价
(担/元)
播种面积
(万公顷)
单位面积产量
(千克/公顷)
617.5
下降37﹪
445.9
下降16﹪
372.6
1009
增长2﹪
390.0
1028
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千米)
0
20
20
20
10
30
0
40
40
60
60
西
单位产品成本(元)

a
b
c




图4
图6
A
B
图7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3年海淀区高三生物查漏补缺题
《分析与细胞》
1.对于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
A.只有通过细胞分化才能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
B.只要发生细胞分化就一定表现细胞的全能性
C.各种分化程度的细胞都有相同大小的全能性
D.分化程度较高的细胞相应具有较高的全能性
2.下列各项与ATP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ATP中的“A”与DNA和mRNA中的“A”是同一种物质
B.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会使胞内ADP的含量增加
C.颤藻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产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D.细胞内Na+浓度偏高时ATP消耗会增加以维持Na+浓度稳定
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内膜上,参与ATP的合成
B.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既可以是叶绿体也可以是线粒体
C.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有助于有机物的积累
D.在剧烈运动时,人体主要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取能量
4.图1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据图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相同温度下不同pH酶活性不同
B.随温度改变该酶的最适pH不变
C.相同pH下不同温度酶活性不同
D.随pH改变该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5.四环素是一种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原理是能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而抑制其功能。以下关于四环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对人体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无显著影响 B.可以阻碍大肠杆菌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
C.能与核糖体结合是因为四环素是蛋白质 D.其抗性基因可用作基因工程的标记基因
6.地表水体污染有两种,即有机型污染是变黑发臭;无机型污染一般是变绿。据分析,这与其中的生物类型有关,生活在前、后两个环境中的生物类型依次是 ( )
A.光能自养生物、异养厌氧生物 B.异养厌氧生物、光能自养生物
C.化能自养生物、异养需氧生物 D.异养需氧生物、化能自养生物
《遗传与进化》
1.某种蜗牛形成的上下相互叠压的群体中,位于下方的个体通常发育成雌性,而位于上方的个体则通常发育为雄性。这一事实不能表明环境因素会影响 ( )
A.雌雄性别分化 B.性染色体组成
C.遗传信息执行 D.细胞分化方向
2.图2表示某细胞(含4条染色体)的分裂示意图,①~⑥代表细胞。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细胞①中有8条染色体 B.细胞②为第一极体
C.细胞③有2个基因B D.细胞⑤的基因型为a
3.某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精子,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请推测这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 ( )
A.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无法判断 D.位于一对或者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图3为某单基因遗传病(A、a)遗传系谱图。已知患者的LDL-R基因发生突变,在突变处出现一个新的 Mae I 酶切位点。将III-7和III-8的LDL-R基因片段经Mae I 酶切后,电泳结果如图4所示(bp代表碱基对)。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可推测该遗传病是由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造成的。
(2)III-7的基因型为 , III-8的基因型为 。
(3)III-6与正常女性结婚,生育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 。
(4)如果患者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不能与细胞膜上的LDL-R(LDL-R基因的表达产物)结合,说明该突变发生在基因的__________区,导致 。
5.人类第7号染色体和第9号之间可以发生相互易位(如图5-甲) ,但易位后细胞内基因结构和种类未变化;后代如果出现9号染色体“部分三体”(细胞中出现某一染色体的某一片断有三份),则表现为痴呆病患者,如果出现9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细胞中出现某一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则会使孕妇早期流产。图5-乙为由于发生第7和第9号染色体之间易位而导致的流产、痴呆病系谱图,已知Ⅰ-2、Ⅱ-2为图5-甲所示染色体易位携带者,II-1为染色体正常。
(1)个体Ⅰ-2的7或9号染色体上基因的 发生了改变。
(2)个体Ⅱ-2能够产生 种配子,分别为 (用甲图中的数字表示)。
(3)写出个体Ⅲ-1的7和9号染色体组合 (用甲图中的数字和符号表示)。
(4)Ⅲ-3已出生,其为7/9染色体易位携带者的概率是 。Ⅱ-2与Ⅱ-1再生一个染色体正常孩子的几率为 。
(5)为防止生出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孩子,建议婚前进行 ,妊娠期间进行羊水检查或产前诊断,需要使用 (仪器)检验胎儿细胞的 是否异常。
《稳态与环境》
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利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某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
B.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无关
C.碳循环属于气体型循环,其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D.现代生态农业的原理是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利用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6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3.图7-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7-乙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7-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会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2)图7-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若图7-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3)由图7-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
(4)若图7-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8所示。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 kJ(用所给字母表示)。
《选修》内容
1.人们用蔗糖、奶粉和经蛋白酶水解后的玉米胚芽液,经乳酸菌发酵可生产新型酸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蔗糖消耗量与乳酸生成量呈正相关
B.酸奶出现明显气泡说明有杂菌污染
C.乳酸菌是一种异养厌氧型的细菌
D.只有奶粉为乳酸菌发酵提供氮源
2.下列关于基因文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构建基因组文库时可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B.水稻基因组文库中的每个重组DNA都含有完整的水稻基因
C.利用cDNA文库可研究某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D.可以从小鼠肝脏细胞的cDNA文库中获取过氧化氢酶基因
3.关于平板划线法和涂布平板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接种过程均需要无菌操作 B.只能应用于固体培养基接种
C.接种培养后均可获得单菌落 D.使用接种用具时需干热灭菌
参考答案
《分析与细胞》
1.A 2.D 3.B 4.D 5.C 6.B
《遗传与进化》
1.B 2.A 3.B
4.(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隐 显 (2) aa Aa (3)1/4
(4)编码区 LDL-R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功能丧失或异常
5.(1)排列次序(或位置)
(2) 4 79 79— 7+9 7+9— (3) 7+799 (4) 1/3 1/4
(5)遗传咨询 显微镜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
《稳态与环境》
1.C 2.D
3.(1)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少
(2)Ⅱ同化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1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25A/(1+4X)
《选修》内容
1.D 2.B 3.D
A
B
a
b

染色体
复制
A
B
b





图2
图 3 图4
图5
图7
图8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3年海淀区历史查漏补缺题
第Ⅰ卷
1. 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封对象是天子的同姓亲族 B.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
C.分封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分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
本题考察内容: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2.1989年冬,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日用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
C.南方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开发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本题考察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集镇
B.在政治中心基础上形成商业中心
C.各国币制不统一不利于商业发展
D.一些诸侯国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本题考察内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4.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治国主张,下列观点属于儒家政治理想的是
1、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 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为勇者尽之于军。
3、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4、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本题考察内容:中国古代思想主张
5.虎符是古代调兵的信物,在秦时多有发现.如阳陵虎符(右图)中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等错金文字,十分精美。由此可以推断
A.当时的将领与君主相互制约
B.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
C.贵族与君主联合执掌军权
D.统兵权与调兵权有效分离
本题考察内容: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发展
6. 中医学博大精深,医学理论、施治思想和药物总结十分丰富,其中系统阐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理论和辩证施治原则的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
本题考察内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7.晚清时期,龚自珍建议朝廷在新疆设立行省,全国各省应迁徙人口到新疆,只有两省不用迁徙。一是浙江,龚自珍认为浙江人孱弱;另一省商人富甲天下,这一省是
A.云南 B.四川 C.陕西 D.山西
本题考察内容:中国古代经济
8.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是古代历史重大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1 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②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
③削弱贵族依靠血缘垄断政权的特权 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本题考察内容:比较思维,中外历史综合需要加强训练.
9.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装载的物品通常90%是黄金白银,有时甚至高达98%,只有10%的装载物是各种货物,这种现象说明
A.中国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中国是英国主要的对外贸易顺差国
C.工业革命前西方对中国没有经济优势 D.自然经济基本隔绝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本题考察内容:18世纪的中外经济各自的优势与发展趋势。大分流即将到来前的东西方经济概况需要明确。
10.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爆发背景之一是外国商品倾销 ②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③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④《资政新篇》启发了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1 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的变革
2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0—11题考察内容: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两次农民革命比较。
12.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
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B.“采西学,制洋器”
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 D.“敢以帝制自卫者,天下共击之”
13.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13题考察内容:通过12题可以梳理近代前期思想及救国主张的发展变化,通过13题可以梳理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个阶段。
14.“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新思潮对旧文化的态度,在积极一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的一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工夫。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么?是再造文明。”体现此新思潮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5.民族主义、公众舆论和群众游行是近代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先体现了此三种形式的革命运动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6.共产党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共产党的发展状况,下表反映了1934年到1936年共产党发展情况。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 )
(单位:千人)
年份 党员 正规军 共产党控制地区人口 中国人口(大陆)
1934 300 350 9000 552000
1936 30 50 600 553000
A.党员人数的下降是因为国民党清党的结果
B.正规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造成部队减员
C.共产党控制地区人口减少是因为反围剿失利根据地丢失 D.日本侵华造成中共党员、正规军和控制地区人口减少
文物见证了历史。右图部队编号的出现,说明
A.中共党员积极参加国民革命战争
B.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
C.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的军事侵略
D.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扩充军事编制
军歌凝聚力量,鼓舞战士奋勇杀敌。一首军歌中唱道: “铁流两万五千里,指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该军歌的名称是
A.《国民革命军军歌》 B.《新四军军歌》C.《八路军军歌》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7.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接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格局和中国当时的战局时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发表这一谈话的背景是
A.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B. 抗战结束,毛泽东赴重庆参加谈判
C.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 D.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准备抗美援朝
14—17题考察内容:中国近代史内容的考察以前多侧重于宏观,大框架的线索梳理,细节照顾不够,补充几道题考查细节,复习时要注重细节的把握。
18.“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上,洋呼洋呼?盖洋洋呼!”。这一材料表明当时
A.欧风美雨开始影响中国 B.崇洋媚外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C.国人衣食住行全盘西化 D.西化影响的加深引发人们担忧
19.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轮船招商局成立引发外国轮船公司不安②唐胥铁路的火车开始运输开平煤矿的原煤
③北京丰泰照相馆开拍电影《定军山》 ④政府命令警察督查民众的 “剪辫”行为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8—19题考察内容:近代文化的成就容易忽略,补充两题提示:一要弄清基础知识的要点,二要理解知识之间联系,比如文化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之间的联系。文化科技现象不能孤立记忆。
20. 1949年,新中国建立,美国不承认新中国政权,中美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1971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下列各组政策或口号与上述“开始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时间分别相符的是
A.“求同存异”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
C.“另起炉灶” “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断交、废约、撤军”
2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考验,而且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这一时期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和政策有
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1题考察内容:外交虽然12年已考,但较偏,今年重大外交问题尚要准备。鉴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发挥大国外交作用已考,补充20、21题。
22.右面的邮票是为了纪念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这次会议之所以值得纪念是因为会议( )
A.确定了党的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
B.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C.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基本制度
23.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历经曲折。20世纪50年代城市数量增长较快,60年代前期 我国城市数量减少,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城市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的后果
③长时间社会动荡的影响 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②③
24.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深化。下列理论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②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①②
22—24题考察内容:国史部分政治经济问题仍为复习重点,具体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
25.历史上, 财产曾经是参政和分享政治权力的基础。下列改革中明确体现了这一特点的改革是
A. 梭伦改革 B. 商鞅变法 C.明治维新 D.戊戌变法
26.民主的实现依靠制度的保证。构成古代希腊民主制度的基础是
A.长老会议定期召开 B. 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C.陶片放逐法的施行 D.官职向公民开放
27.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是:①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②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③公民需要提高文化素养;④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 ①③
28.希腊被罗马征服以后,适合于该地区的法律应该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25—28题考察内容:古代世界史的内容,智者学派为漏点,现补充完毕,其他题供参考。
29.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叙述 历史时期
A 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 古代希腊
B 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 文艺复兴
C 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 宗教改革
D 从自然法则走向道德法则 启蒙运动
30.关于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人权宣言》影响了《独立宣言》的制定②《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都反对政府专制
3 推动了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④都维护了民众的基本权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1.拿破仑加冕称帝时说:“我是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共同点有
①都是通过选民普选而上台执政 ②都领导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③都为战胜封建专制做出贡献 ④都维护了资产阶级政治成果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31题考察内容:综合比较思维为学生的弱点,29题注重综合,30--31题注重比较,但都建立在知识准确把握基础上。
32.美国现今两党政治的格局初步形成于
A.独立战争期间B.1787制宪会议期间 C.工业革命期间 D.垄断资本主义初期
33.文物是历史的遗产。据报道法国皮诺家族将在今年下半年向中国捐赠两尊圆明园的鼠首、兔首两件文物。圆明园被焚毁时法国的当时的政府是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D.法兰西第二帝国
34.唯物史观是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史观,首次系统阐述这一史观的著作是
A.《神圣家族》        B.《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德法年鉴》
35.1866年,在第一国际的组织下,伦敦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要求缩短工时、提高工资、扩大选举权。英国政府迫于压力,同意了选举改革,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增加了选民总数。由此可见
A.工人运动被资产阶级利用 B.工人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实现解放
C.工人运动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进程 D.工人运动还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2—35题考察内容:知识细节把握,32题美国政治,33题法国政局,34—35 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36.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 25亿,1700年为7. 1亿,1800年突破9亿。以下关于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开辟造成的世界贸易的增长 ②世界范围内农作物品种的重新分布
③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 ④工业革命带来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7.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人和物自由,政府只保卫国家,建立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在其他方面应无为而治。”对这段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在经济上自由放任 B.为反封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C.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D.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
36—37题考察内容:理解材料与调动知识,36题调动知识,分清现象与原因的关系,不是前面的现象都是后面事件的原因。37题理解材料,注意答题技巧——斯密。
38.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是
A.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 B.为了消除由竞争引发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推行计划经济 D.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39.20世纪30年代,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两大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苏两大水利工程得以建立的共同原因是
A.国内拥有大量剩余物资 B.国家投资进行工程建设
C.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D.计划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4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经济政策,国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A.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B.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C.二战后的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38—40题考察内容:补充一些世界史经济部分的内容,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整合。
4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使用的能源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一伟大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牛顿的三大定律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C.量子论和相对论 D.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
42.某一思想家在从技艺进步的角度论证今人优于古人时说道,唯有自由政治才是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唯一适宜摇篮。此人生活在
A.15世纪的意大利 B.16世纪的德国
C.17世纪的中国 D.18世纪的英国
41—42题考察内容:补充近代自然科学的有关内容,这是本学期几次模拟考试均未涉及的部分。
43.二战后,西欧国家可以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借鉴的经验有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②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③金融货币制度化体系化 ④通过立法维护劳工权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4. 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43—44题考察内容:罗斯福新政是历年考试重点,补充两道题。
45.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部著作,其共同的作用是
A.有利于政府调节与企业的关系 B.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 D.有利于西方政府消除经济危机
46. 某班就《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
A.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是全球化的推动者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D.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45—46题考察内容:研究方法是一个幌子,怎么样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补充两道题。
47.在苏联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但苏联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8.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D.苏联综合国力的不断衰落
49.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动荡并存。下列各项中严重干扰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①霸权主义横行 ②南北差距加大 ③地区冲突不断 ④恐怖主义抬头
A. 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7—49题考察内容:战后世界史内容很重要,苏联改革考察较少,补充几道试题。
50.根据17~20世纪自然科学与科技成果统计表,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上半期 20世纪50~80年代
成果数量 106项 756项 546项 961项 2000多项
重大成果 牛顿运动三定律 瓦特改良蒸汽机 贝尔发明电话 莱特兄弟的飞机 电脑、网络
①科技发展史上美国创新能力始终领先于英国
②科技成果都直接运用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
③20世纪下半期的成果数量有超过前300多年总和的趋势
④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0题考察内容:近代世界科技成就,本部分内容多侧重记忆,文化部分要适当督促学生复习。
【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B 6.C 7.D 8.C 9.C 10.A 11.C 12.C 13.D 14.D 15.C 16.C 17.C 18.D 19.A 20.C 21.C 22.B 23.D 24.D 25.A 26.B 27.D 28.C 29.C 30.B 31.A 32.C 33.D 34.C 35.C 36.B 37.A 38.A 39.B 40.B 41.B 42.D 43.D 44.C 45.A 46.D 47.C 48.D 49.D 50.D
第Ⅱ卷
51.商业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业与思想观念】
明朝时“去农而改业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尤其是富商最多的安徽徽州地区,更是“出贾既多,土田不重,商贾虽余资,多不置田业”。徽商把理欲相通引申到士商关系的解释中,提出了贾儒相通的观念……徽州民间有所谓“左贾右儒”的说法,明朝以左为上,右为下,这说明在徽州人的心目中,甚至把贾放到了比儒更重要的位置上。在明代徽州,经商被看成是“第一等生业”,是他们谋生的首选。随着这股重商风潮的涌现,许多的官宦之家也开始从事商业,据明于慎行《谷山笔崖》中记载:江南一带的人靠纺织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黄省曾《吴风录》中也说“吴中缙绅士夫,多以货殖为急。”
——叶莼《重商思潮和崇官心理的变奏》
(1).从思想观念演变的角度对以上材料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
明朝时,许多地区的民众一改 “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重视商业发展,将经营商业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地区甚至将商人的地位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
这些观念的变化,改变了传统鄙视商人的做法,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观念的形成与明代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
(2). 【商业与对外开放】
商业发展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对外交往的扩大。近代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步对外开放。根据所学结合下图分析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末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异同。
图一:19世纪末期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示意图 图二:20世纪末期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参考答案:同:开放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加强了世界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异:前者被迫开放,以西方国家利益为核心,造成了国家主权的丧失。后者为发展经济主动开放,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3).【商业与经济理论】 不同时期的经济理论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同作用,根据所学完成下表(表格中楷书字体为参考答案,为学生需要完成的表格内容)
经济理论 流行时期 基本主张 主要影响
重商主义 16至18世纪 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推动了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欧洲的财富或原始积累,开拓了市场,增强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
自由主义 18--19世纪 它认为一国的真正财富不是金银总量的增加,而是其国民创造的商品服务的数量。它强调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 它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需求,也有利于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主张加强对国家的经济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造成了二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削弱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强调自由市场的机制,主张减少对于商业行为和财产权的管制。支持通过国际组织和条约(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他国施加多边的政治压力。支持私有化,反对由国家主导的直接干预和生产。 有利于消除福利国家的弊端,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推动经济的发展。
(4)【商业与社会发展进步】
飞钱 坊市制度 交子 丝绸之路 洋务运动 经济特区
三角贸易 工业革命 欧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 北美自由贸易区 WTO
阅读上表,从“商业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主题的提炼可以选择多元角度如地域划分,阶段划分,内容可以从商业要素如货币角度,组织角度,制度角度等提炼主题。所学关键词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
示例 :货币推动商业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飞钱 、交子 、欧元
添加的关键词:秦半两钱
简要阐释:中国古代,秦朝统一中国,秦半量钱的使用,统一了货币,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唐代商业发展,出现了飞钱,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推行纸币——交子,方便了商品交换。西方欧洲联盟成立之后,经济联系密切,欧元发行,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盟的经济实力 。
52.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时代的政治局势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古代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管子·治国》)

[商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
③ ④
产何得不蹶。(《汉书·食货志》)
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 则民安得不饥寒 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
⑤ ⑥
则国危矣。(《潜夫论》)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生产力水平低,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材料中划线部分选出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叙述。(写出相应的序号。)
(2)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还有哪些原因
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举出晚清时期不平等条约的三类条款,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如列出三类以上的条款,阅卷时只取前三个)
不平等条约条款 影 响
例 战争赔款 加重人民负担,造成中国财政状况恶化和发展资金流失
l
2
3
(4)图反映了德意志政治格局的什么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与德意志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1)③④⑤
(2)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避免大商人于预政治;抑制商人的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3)
不平等条约条款 影响
l 开放通商口岸 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 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影响中国财政收入,便利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3 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便利列强共同掠夺中国。
4 资本输出 便利列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从分裂走向统一。
分裂不利于德意志经济发展,缺乏统一国内市场,不利于国际竞争。经济发展推动统一。统一的有利影响: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二位。
53.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实力和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 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际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讨论问题三:国家实力与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为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基,各国不同的实力决定了它们在这一体系中的不同地位。经过二次大战,各国的国力状况是:
(3)完成下列表格
讨论问题四: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宗旨和作用是:稳定国际汇率,使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进行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该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依赖美元的特权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4)依据以上材料,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评价。
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
对该体系变化的展望:
参考答案
(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影响: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如学生回答“以政治目的为主”亦可。)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
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
(3)
(4)积极作用:稳定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展望:(从多极化趋势或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角度回答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4. ( 34分)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回答以下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指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深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会)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孟子这一主张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什么
社会契约思想的比较
(2)结合材料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试分析这种情况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什么破坏 客观上带来哪些机遇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
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完成下表。
参考答案
(1)有利于发展。孟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以达到社会的富裕和安定。
(2)继承: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发展:霍布斯认为人民不能反抗国家政 权;洛克认为人民有权反抗暴政。
影响:有利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3)破坏:沦为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加剧了贫困和落后。
机遇:带来了近代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

55.教育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各具特点,但对社会进步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6分)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重视教育。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⑴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8分)
参考答案
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兴办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2分)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分)
目的:通过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⑵结合所学概括伦敦大学建校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时代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城市化速度加快,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分)
创新原因: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2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使神学被逐步排斥,要求教育侧重科学性,实用性;(2分)英国开拓世界市场,通过发扬英语传播本民族文化。(2分)
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学科 程 度 (内 容) 每星期钟点
史学 泰西近时政治史 日本明治变法史 2
地理 外国地理 2
格致 化学大要 2
法学 商法 各国刑法 各国诉讼法 警察学 监狱学 5
交涉 国事交涉 民事交涉 3
理财 银行论 货币论 公债论 统计学 3
商政 商业理财学 商事规则 附海陆运输及邮政电信规则 3
兵政 军制学 附海军陆军学校制度 战术学 4
合计 24
注: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愿习与否均听其便。
⑶根据材料概括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设置课程的背景(12分)
特点:介绍西方政治制度(2分)和外交、法律、经济,(2分)设置自然科学学科。(2分)
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分)迫于形势,清政府实行“新政”,(2分)西方思想的传入。(2分)
⑷上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教育发展与国家的推动密不可分。分析图表中所体现的信息并分析其原因。(8分)
信息:建国后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文盲总数和成人文盲率均呈下降趋势。(2分)
原因:(6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推动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推动教育改革。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56. 某班学生做了一个关于世界历史发展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中国的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参考答案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探究二:西方模式
就制度而言,在近代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复杂组织特别重要——民族国家及系统化的资本主义生产 ……从由这两种伟大的转变所导致的生活方式而言,近代是一项西方的工程吗?对此问题,直截了当的答案一定是“Yes”。
——吉登斯《现代化的结果》
⑵依据材料,以英国为例,说明西方近代化的进程。
参考答案
15世纪(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强大。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确立。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探究三:苏联模式
苏联经济减速的一个原因是,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供应不断减少,这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斯大林时期人力和自然资源都可以大量获得。另一个原因是经济规模日渐扩大,其内容日趋复杂,这使中央计划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也愈来愈无效。不过也许苏联减速的主要原因还在政治方面的——苏联的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⑶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单一公有制,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大量需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指令性调控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探究四: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
1978年大事记 1992年大事记 2007年大事记
3月18日-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月18-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 3月,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着重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破解民生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4月,国务院要求进行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 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眯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京召开。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月15-21日,中共十七大在京召开。大会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依据经济观察报编著《开放中国》改编
阅读上述材料,请分别给1978年、1992年、2007年大事记赋予一个主题。(8分)
1978年;思想解放,工作重心转移,开始实行改革开放。(3分)
1992年: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分)
2007年:重视民生问题。(2分)
57.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几经变化,不但影响着国家的命运,也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结合所学回答问题。(20分)
图一 图二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图一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依据所学分析图一格局的形成过程。(6分)
(2)判断图二反映的历史时期。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处历史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 (8分)
(3)结合三则材料,以“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为题写一篇短论。(8分)
参考答案:(1)形成过程: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4分)特点:东西方对峙,两极格局形成。(2分)
(2)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8分)
(3)短论角度一:国际关系变化概况。短论角度二:国际关系变化的原因。短论角度三: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宏观影响为教材结论,微观影响为民众生活。短论角度四:未来期待与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及启示。(8分)
58. [2013佛山二模]36.(26分)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4分)。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2分) 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2分) 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4分)。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4分)。
(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希腊与罗马各2分,每个角度只要写出一点即给2分,如果列举具体史实,给1分,如写希腊的民主具体内容。)
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4分,英国与美国各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史实,同等给分)
(2)法德和解(2分)。欧洲走和联合(2分)。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
(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4分,写出两点给4分)
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写出两点给4分)
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4)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
59.[2013佛山二模]39.(26分)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王张民主立宪 未表明态度
篇数 11 2 3
材料二: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态度 持相应人态度的人数比例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0%
是一场灾祸 16%
其他 14%
材料三: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
年份 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1949 16‰ 20‰
1958 17.24‰ 11.98‰
1960 负增长 25.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2分)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4分)
(1)《大公报》进行君主立宪问题的征文,说明清政府的控制放松了;民众参与程度比较高,说明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高;获奖作品多为主张君主立宪的文章说明《大公报》倾向君主立宪政治;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主张有多样化倾向。(4分,答出两点给4分)
(2)持肯定态度的明显高于持否定态度的,整体看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是基本肯定的(2分)。
肯定因素: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俄罗斯民众的大国心理。(6分,答出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否定因素: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政治上高度集权,民主程度不高;斯大林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导致苏联的解体。(6分,答出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变化:1949—1958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2分,只写出其中一个信息给1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社会动乱局面,政局稳定;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4分,写出两点给4分,言之有理,同等给分)。
变化:1958—1960年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2分,只写出其中一个信息给1分)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出现,使经济遭到破坏。(2分,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同等给分。)
(4)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论从史出,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史料的收集。
(说明:广东佛山的两道题其命题角度和考察方法比较新颖,老师们可以参考使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3年高三数学查漏补缺题
理科 2013年5月
1.函数图象的两条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A. B. C. D.
2.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A. B. C. D.
3.若向量满足,且,则向量的夹角为
A.30° B.45° C.60° D.90°
4.已知函数,则,,的大小关系为A.        B.
C.         D.
5.某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_____,
体积为_____________.
6.设、是不同的直线,、、是不同的平面,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 若 则 ②若,,则
③ 若,则 ④若,则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
7.设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若直线上存在区域D上的点,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
8.已知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则的面积是_____;
设点,当最小时,点坐标为_____.
9. 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10. 计算 .
11.若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其中为参数,则直线的斜率为_______.
12.如图,已知是圆的切线,切点为,交圆于两点,
,则
13.如图所示,正方体的棱长为1, 分别是棱,的中点,过直线的平面分别与棱、交于,
设,,给出以下四个命题:
①平面平面;
②四边形周长,是单调函数;
③四边形MENF面积,是单调函数;
④四棱锥的体积为常函数;
以上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 )
A.1 B.2 C.3 D.4
14.直线与抛物线相切于点. 若的横坐标为整数,那么的最小值为 .
15.已知数列的前项和 若是中的最大值,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解答题部分:
1. 已知函数
(I)求的最小正周期和值域;
(Ⅱ)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若且,试判断 的形状.
2.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是单位圆上的动点,过点作轴的垂线与射线交于点,与轴交于点.记,且.
(Ⅰ)若,求;
(Ⅱ)求面积的最大值.
3. 已知函数,且
(Ⅰ)求的值.
(Ⅱ)求函数在区间 上的最大和最小值.
4.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前项和为,且对任意,都有.
(Ⅰ)求证:;
(Ⅱ)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5. 已知正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又,且,点分别为的中点.
 (I) 求证:
 (Ⅱ) 求二面角值.
6. 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2个白球和3个黑球.
(Ⅰ)采取放回抽样方式,从中依次摸出两个球,求两球颜色不同的概率;
(Ⅱ)采取不放回抽样方式,从中依次摸出两个球,记为摸出两球中白球的个数,求的期望和方差.
7. 已知函数在处有极值.
(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Ⅱ)若直线与函数有交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8. 已知函数,其中.
(Ⅰ)求的单调递减区间;
(Ⅱ)若存在,,使得,求的取值范围.
9. 设函数,其图象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分别为.
(Ⅰ)求证:;
(Ⅱ)若函数的递增区间为,求的取值范围.
10.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且经过点.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设为椭圆上的两个动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轴于点,求 的取值范围.
11.如图,已知,两点分别在轴和轴上运动,并且满足,.
(Ⅰ)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Ⅱ)若正方形的三个顶点在点的轨迹上,
求正方形面积的最小值.
12. 动圆过点且在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记动圆圆心轨迹为曲线.
(Ⅰ)求曲线的方程;
(Ⅱ)已知是曲线上的两点,且,过两点分别作曲线的切线,设两条切线交于点,求△面积的最大值.
13.已知椭圆的左右两个顶点分别为,点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直线,分别与椭圆交于不同于两点的点,点.
(Ⅰ)求椭圆的离心率和右焦点的坐标;
(Ⅱ)(i)证明三点共线;
(Ⅱ)求面积的最大值。
2013年最后阶段高三数学复习参考资料答案
理科 2013年5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C C A ,
题号 6 7 8 9 10
答案 ①③ 15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B 1
解答题部分:
1. 解:﹙Ⅰ﹚
所以
﹙Ⅱ﹚由,有,
所以
因为,所以,即.
由余弦定理及,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为等边三角形.
2. 解:依题意,所以.
因为,且,所以.
所以.
(Ⅱ)由三角函数定义,得,从而
所以
因为,所以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面积的最大值为 .
3.解:(I)
(II)因为
设因为所以
所以有
由二次函数的性质知道,的对称轴为
所以当 ,即,时,函数取得最小值
当,即,时,函数取得最大小值
4. 证明:(I)当时,
因为,所以
当时, ①

①-②得,
因为 所以,
即 因为适合上式
所以
(Ⅱ)由(I)知 ③
当时, ④
③-④得-
因为 ,所以
所以数列是等差数列,首项为1,公差为1,可得
5.(I)因为在正三角形中,为中点,
所以
又平面平面,且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所以
在中,
所以,所以,
即,又
所以平面,所以
(Ⅱ)以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
则,
由(I)得平面的法向量为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因为
所以解得,取
所以,
所以二面角的值为.
6. 解:(Ⅰ)记 “摸出一球,放回后再摸出一个球,两球颜色不同”为事件A,
摸出一球得白球的概率为,
摸出一球得黑球的概率为,
所以P(A)=×+×=
答:两球颜色不同的概率是
(Ⅱ)由题知可取0,1,2, 依题意得
则,
答: 摸出白球个数的期望和方差分别是,.
7. 解:(Ⅰ)因为,
所以
由,可得
经检验时,函数在处取得极值,

而函数的定义域为,
当变化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极小值
由表可知,的单调减区间为,的单调增区间为
(Ⅱ)若,则有,其中,
所以有大于的根,
显然,设
则其对称轴为,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知道,
只要
解得或 .
8. (Ⅰ)解:
① 当时,令,解得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单调递增区间为,
当时,令,解得 ,或
② 当时,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单调递增区间为,
③ 当时,为常值函数,不存在单调区间
④ 当时,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单调递增区间为,
(Ⅱ)解:① 当时,若,
若,,不合题意
② 当时,显然不合题意
③ 当时,取,则
取,则,符合题意
④ 当时,取,则
取,则,符合题意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
9.解:(Ⅰ)证明:,由题意及导数的几何意义得
,  (1)
, (2)
又,可得,即,故
由(1)得,代入,再由,得
, (3)
将代入(2)得,即方程有实根.
故其判别式得 ,或, (4)
由(3),(4)得;
(Ⅱ)由的判别式,
知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设为,
又由知,为方程()的一个实根,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当或时,,当时,,
故函数的递增区间为,由题设知,
因此,由(Ⅰ)知得
的取值范围为.
10.解: (Ⅰ)椭圆的方程为:
(Ⅱ)设,则 ,.
依题意有 ,即,
整理得 .
将,代入上式,消去,
得 .
依题意有 ,所以.
注意到 ,,且两点不重合,从而.
所以 .
11. 解:(I)
由已知则
(Ⅱ)如图,不妨设正方形在抛物线上的三个顶点中在轴的下方(包括轴),
记的坐标分别为,其中
并设直线的斜率为
则有……①
又因为在抛物线上,故有
代入①式得
……②
因为

所以
所以将②代入可得:
即,

正方形的边长为
易知, 所以
所以正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为.
12.解:(Ⅰ)设圆心坐标为,那么,化简得
(Ⅱ)解法一:设
设直线PQ的方程为,代入曲线C的方程得,
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
过P、Q两点曲线C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两式相减,得
,,
代入过P点曲线C的切线方程得,

即两条切线的交点M的坐标为(),所以点M到直线PQ的距离为
当时, ,此时的面积的取最大值
解法二: 设,则过P、Q两点曲线C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两式相减得,
,,
代入过P点曲线C的切线方程得,

即两条切线的交点M的坐标为(,)
设PQ中点为C,则C的坐标为(,),所以MC平行于y轴,所以
设点M到直线PQ的距离为d,那么(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
又因为,所以,
即,.
所以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
因此,,
所以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13.解:(Ⅰ),,所以,。
所以,椭圆的离心率。
右焦点。
(Ⅱ)(i),。设,显然。
则,。
由解得
由解得
当时,,三点共线。
当时,,

所以,,所以,三点共线。
综上,三点共线。
(Ⅱ)因为三点共线,所以,△PQB的面积
设,则
因为,且,所以,,且仅当时,,
所以,在上单调递减。
所以,,等号当且仅当,即时取得。
所以,△PQB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B
A
C
D
O
y
x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海淀区高三年级查漏补缺试题
政 治
2013.5
说明:查漏补缺试题是在海淀统练试题基础上的补充。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每道题的选题意图,选择使用。
1.2013年年初,雨雪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很大影响,导致多地蔬菜涨价潮来袭。另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用占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20%,这其中又以新鲜蔬菜最为典型。这表明
①新鲜蔬菜的价格不受生产蔬菜劳动时间的影响
②蔬菜价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流通成本
③气候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④提高生产蔬菜的劳动生产率可缓解其价格上涨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西方经济学家曼昆认为,政府不是喂养于天国的母牛,经济环境不好时,政府要出手救市。下列属于政府救市的措施有
①降低银行利率 ②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③减少国债发行 ④减少财政支出
A.①② B.⑧④ C.①③ D.②③
3. 2013 年 3 月 14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时指出:中美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分歧。只要本着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态度,中美在亚太完全能够有更大作为,让太平洋成为真正的太平之洋、合作之洋。这体现出
① 中美双方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② 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③ 我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④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2013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易建强说,准备提案,前期调研必不可少。调研不能是会前“一阵风”,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必须要花些时间精力深入一线、走进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代表责无旁贷。可见,当好人大代表
①需要广泛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
②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执政为民
③要参与行使国家权力,接受人民监督
④要审慎行使自己的提案权,反映民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丰富了人们对饮食的需求。但是,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其添加量,因为食品添加剂超过一定剂量时会显现其对人体的毒害性。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
③全局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要学会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
④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要注意把握事物量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科学家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了—种新的组合神经成像方法,在对大量的健康成人的大脑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当人一个大脑区域的功能丧失时,备用的次要大脑区域就会立即活化起来,取代不能工作的大脑区域。这告诉我们,当关键的大脑区域受伤后,人类能继续维持工作。科学家关于人脑的认识进一步佐证了
①没有大量的医学研究很难获得科学的医学结沦
②人脑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是产生意识的基础
③现代科技和方法有助于促进人们对人脑的认识
④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就不可能有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习近平说,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事物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8.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网络黑客攻击是全球性问题。近期,有某国家对我国进行无端的猜测和指责。中国本身就是黑客攻击的最大受害国,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黑客攻击行为,并愿就推动互联网安全和打击网络黑客攻击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际合作。这说明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B.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目的和依据
C.打击黑客攻击行为说明各国的国家利益相同
D.独立自主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0.“选举民主”和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②它是完善我国各个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的重要途径
③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汇民意、聚民智
④它是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条件  
A. 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1.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选择一个恰当的辩证唯物论原理,论述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必要性。
12.实现“中国梦”,政治民主是保障。“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是政治民主的重要表现。有评论指出:要把“权力关进笼子”,还需“把权利放出笼子”。
从政府和公民角度,分析“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的关系。
13.少数公共物品(如生产生活用水、电力、燃气、公交等)和公共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完全由市场调节会造成诸多弊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的价格一般由政府来制定。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行使公共物品定价权力时,政府应如何提高决策的权威和公信力。
14.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于2013年4月至10月在北京丰台永定河畔举办。园博会对于推动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国家级的园林博物馆落座北京园博园的核心。中国园林历史文化号称为“世界园林之母”,理应建设一处博物馆全面进行展示,使之永久性地成为行业展示、业务交流、教学研究、科普宣传的一处重要场所。
运用《文化生活》中关于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设想中国园林博物馆应如何布展?

15.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
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反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达到惠及更多百姓的目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全过程和深层次来把握,需要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加大“三农”投资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实施一系列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顶层设计”。
(1)结合材料,运用财政、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分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
16.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以及这一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17.关于中菲黄岩岛对峙;钓鱼岛问题。主要把握三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3年海淀区高三英语查漏补缺试题
1、 单项选择
1. —Excuse me. I want to buy some milk, but I can’t find a supermarket.
—I know nearby. Come on, I’ll show you.
A. one B. it C. that D. any
2. I don’t think the experiment is failure.At least we have gained experience for
future success.
A. /; the B. a; the C. /; / D. a; /
3. You can change your job, you can move your house, but friendship is meant life.
A. of B. for C. to D. on
4. Would you please keep me with the latest news
A. informing B. to inform C. informed D. being informed
5. After graduation, I’d like to find a job I can use what I have learnt at school.
A. whose B. which C. where D. that
6. I hope her health greatly by the time we come back next year.
A. improved B. improves C. has improved D. will have improved
7. The police need some more evidence they can make a conclusion.
A. before B. since C. after D. until
8. —I telephoned him twice and I couldn’t get through to him.
—The line might have been out of order,
A. don’t you B. wasn’t it C. do you D. hadn’t it
9. We have faith that the project, if according to plan, will definitely work out well.
A. carrying out B. being carried out
C. carried out D. to be carried out
10. Our manager has made it a rule that every goods in our store be paid in cash.
A. can B. shall C. may D. need
11. The girl was very naughty. She hid her mother’s wallet without anyone where it was.
A. knows B. knew C. known D. knowing
12. Not a single paper without spelling mistakes this term.
A. did Tom write B. Tom did write C. Tom wrote D. wrote Tom
13. Would you please keep silent The weather report and I want to listen.
A. is broadcast B. is being broadcast
C. has been broadcast D. had been broadcast
14. —Have you been to the United States
—Yes, only once. I there only for seven days.
A. have stayed B. was staying C. stayed D. had stayed
15. Many people can’t learn any lessons from the mistakes they’ve made they get hurt somehow.
A. whether B. as C. if D. unless
16. Sorry I’m so late, but you cannot imagine great trouble I took to find your house.
A. what B. how C. which D. why
17. We the difficulty together, but why didn’t you tell me
A. should face B. might face C. could have faced D. must have faced
18. If he ____ my advice, he wouldn’t have lost his job.
A. followed B. had followed C. should follow D. would follow
19.—Did you tell Mother you have passed the exam
—Oh, I forgot. I her now.
A. will call B. will be calling C. am calling D. am to call
20. The factory used 65% of the raw materials,the rest of which ____ saved for other purposes.
A. is        B. are C. was D. were
二、完形填空
Beware of those who use the truth to deceive(欺骗). When someone tells you something that is 1 , but leaves out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at should be 2 , he can create a false impression.
For example, someone might say, “I just 3 a hundred dollars on the lottery. It was great. I took that dollar ticket back to the store and 4 it in for one hundred dollars!”
This guy is a winner, 5 Maybe, maybe not. We then discover that he bought two hundred 6 , and only one was a winner. He’s really a big 7 !
He didn’t say anything that was 8 , but he deliberately left out some important 9 . That’s called a half-truth. Half-truths are not technically 10 , but they are just as not 11 .
Untrustworthy candidates in 12 campaigns often use this tactic(手段). Let’s say that during Governor Smith’s last term, the state lost one million jobs and 13 three million jobs. Then she 14 another term. One of her opponents runs an ad 15 , “During Governor Smith’s term, the state lost one million jobs!” That’s true. 16 , an honest statement would have been, “During Governor Smith’s term, the state had a net gain of 17 million jobs.”
Advertisers will sometimes use half-truths. It’s 18 the law to make false claims so they try to mislead you with the 19 . An ad might boast, “Nine out of ten doctors recommend Yucky Pills to cure nose pimples.” It 20 to mention that they only asked ten doctors and nine of them work for the Yucky Corporation.
This kind of deception happens too often. It’s a sad fact of life: Lies are lies, and sometimes the truth can lie as well.
1. A. false B. true C. interesting D. boring
2. A. included B. contained C. ignored D. referred
3. A. lost B. found C. donated D. won
4. A. changed B. took C. turned D. made
5. A. right B. well C. really D. though
6. A. books B. papers C. tickets D. balls
7. A. winner B. loser C. fighter D. thinker
8. A. true B. real C. doubtful D. false
9. A. details B. information C. mistakes D. errors
10. A. stories B. truth C. messages D. lies
11. A. pleasant B. exciting C. honest D. clever
12. A. political B. commercial C. personal D. public
13. A. stopped B. found C. avoided D. gained
14. A. seeks B. gets C. achieves D. searches
15. A. writing B. telling C. saying D. speaking
16. A. Otherwise B. However C. Meanwhile D. Because
17. A. one B. two C. three D. four
18. A. for B. to C. against D. in
19. A. words B. facts C. data D. truth
20. A. fails B. tries C. manages D. plans
三、阅读理解
A
I was riding my special motorbike this past weekend and stopped at a convenience store. As I was getting my wheelchair off the back, a man watched me from his car and I noticed a wheelchair in his back seat. We spoke for a moment and I asked him about the wheelchair. He answered that it was for his daughter. “Well, do you think she would like to go for a ride on my motorbike with me ” I asked. He seemed shocked that a total stranger would ask him this. He thought about it for a second and said, “OK, as long as I can follow you.”
He introduced me to Amy and he sat her on my back seat. Her father followed me for a few miles and she talked non-stop about what she wanted for Christmas.
As we came back to the convenience store, she said, “This ride is the best Christmas present I could ever receive. I have been in a wheelchair my whole life and didn’t know I could do this.” I told her about some of the other things I do (ski, travel the world by myself, etc.). As her father was taking her off my bike, she turned to him and said, “Oh Daddy, I’m going to be OK. Mr. Bryant does all kinds of things, and I will too.” Her father turned away as a tear of joy rolled down his cheek. He hugged me and said, “I was sitting here praying for a gift for Amy that would encourage her. She often felt that her life was dull compared to other children. God answered my prayer just now. Now I pray that God will bless you for your gift to Amy today.” I believed what he said. Being kind and thoughtful to others, we can be an answer to prayer.
1. How did the father feel at first when the author invited his daughter for a ride
A. He felt surprised because he didn’t know the author.
B. He was happy because his daughter could gain excitement.
C. He was moved because the author was willing to help his daughter.
D. He felt nervous because he was worried about his daughter’s safety.
2. What can we know about the author
A. He was a disabled man.
B. He usually drove too fast.
C. He worked in a convenience store.
D. He often helped people who were in trouble.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girl _______.
A. used to be a completely healthy person
B. was not allowed to do some fierce sports
C. usually felt sad about life due to her disability
D. was un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a stranger
4. What did the author’s gift refer to according to the girl’s father
A. The motorbike. B. The wheelchair. C. The blessing. D. The ride.
B
Dear Michelle,
My Dad hates my Mom. He tells me that she is a liar and that I should not trust her. Of course, they are divorced but they have “joint custody” (共同监护). What a joke! I am a 15-year-old girl, my brother is 9, and we have a life of hell, frankly.
We live one week on and one week off. This was the “brilliant” idea of both of my parents, which was fair to them but ruining my life. I cannot get away from his voice and his putting my mom down. Sometimes I think about running away. What should I do
A Hopeless Ant
Dear Hopeless Ant,
First, thank you for trusting me with your problem. If all you said is correct, then there are several things that you can and should do to help yourself, your brother, and oddly enough, your parents.
You need a family counselor. Such a person could listen to each family member alone and then meet together to talk about the situation.
If refused, you need to talk to a counselor in your school. You need to be heard, and you need an adult who will listen. A school counselor can organize a meeting with your parents.
Perhaps you need to write to your mother. Writing things down allows people to go over it more than one time.
I cannot imagine that she will stand passively by and do nothing at all to help once she reads how you feel. Your father needs a letter as well. He may not realize the destructive effect that it has on his children.
Lastly, have a plan in mind when all else fails that is not self-destructive. Life passes very quickly, sweetheart, and you will grow up and have your own life.
Until then, you need to keep yourself safe. Never doubt that it will get better. Write back and let me know how everything is going.
Michelle
5. The Hopeless Ant wrote the letter to _____.
A. explain her worries B. ask for advice
C. describe her family D. express dissatisfaction
6. The Hopeless Ant hated her father because he _____.
A. often told lies
B. divorced her mother
C. didn’t love his children
D. wasn’t friendly to her mother
7. In which part of a magazine will the text probably appear
A. Life. B. Advertisement. C. Entertainment. D. Education.
C
Can dogs and cats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in the same home People who are thinking about adopting a dog as a friend for their cats are worried that they will fight. A recent research has found a new recipe of succes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if the cat is adopted before the dog, and if they are introduced when still young (less than 6 months for cats, a year for dogs), 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the two pets will get along swimmingly. Two-thirds of the homes interviewed report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cat and dog.
However, it wasn’t all sweetness and light. There was a reported coldness between the cat and dog in 25% of the homes, while aggression and fighting were observed in 10% of the homes. One reason for this is probably that some of their body signals were just opposite. For example, when a cat turns its head away it signals aggression, while a dog doing the same signals submission.
In homes with cats and dogs living peacefully, researchers observed a surprising behavior. They are learning how to talk each other’s language. It is a surprise that cats can learn how to talk ‘dog’, and dogs can learn how to talk ‘cat’.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both cats and dogs have appeared to develop their intelligence. They can learn how to read each other’s body signals, suggesting that the two may have more in common than we previously suspected. Once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s presence and body language, cats and dogs can play together, greet each other nose to nose, and enjoy sleeping together on the sofa. They can easily share the same water bowl and in some cases groom (梳理) each oth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cats and dogs may go beyond pets---to people who don’t get along, including neighbors, colleagues at work, and even world superpowers. 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 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
9. The underlined word “swimmingly” in Para.1 probably means _____.
A. early B. sweetly C. quickly D. carefully
10. Some cats and dogs may fight when ______.
A. they are cold to each other
B. they look away from each other
C. they are introduced at an early age
D. they misunderstood each other’s signals
11. It is suggested in Para.4 that cats and dogs ______.
A. have common interests
B. have a common body language
C. are less different than we thought
D. are less intelligent than we expected
12. What can we human beings learn from cats and dogs
A. We should learn to live in harmony.
B.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C. We should live in peace with animals.
D. We should learn more body languages.
D
“Regardless of social class, race and age, men say they hate to shop.” says Zuki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ociology professor. Yet when you ask them deeper questions, it turns out that they like to shop. Men generally like to shop for books, music and hardware. But if you ask them about the shopping they do for books or music, they’ll say, “Well, that’s not shopping. That’s research.”
In other words, what men and women call “buying things” and how they approach that task are different.
Women will wander through several 1,000-aquare-meter stores in search of the perfect party dress. Men will wander through 100 Internet sites in search of the perfect digital camcorder. Women see shopping as a social event. Men see it as a special task or a game to be won.
“Men are frequently shopping to win,” says Ann, a marketing professor at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y want to get the best deal. They want to get the best one, the latest one and if they do that it makes them happy.” When women shop, “They’re doing it in a way that they want everybody to be very happy.” says Ann. “They’re kind of shopping for love.”
“Teenage girls learn to shop from their moms and older sisters, but they also learn to shop by examining articles in magazines like Seventeen,” City University Zukin says. “And although men’s magazines such as GQ and Esquire have long had shopping articles, it’s TV that has the eye of young male shoppers,” say Ann and Zukin.
“Television shows are used by young men in the same way Seventeen magazine or Lucky is used by girls,” says Zukin, “to help make clothing and toiletry choices.”
“Of course, there are men who love to shop and are proud of it.” Loyola’s Ann says. And that is important no matter whether you buy a car or a frying pan. All men love to buy but don't want to get cheated. Ann adds, “There actually are men who are interested, for example, in cooking or shopping or chinaware or things around the home---they become kind of girl magnets. Women like it.”
13.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we can know that _____.
A. men are all dishonest B. men are all book-lovers
C. men hate to shop actually D. men like to shop in fact
pared to women, men usually treat shopping more _____.
A. seriously B. honestly C. curiously D. foolishly
15. The underlined word “magnets” in the last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 _____.
A. magazines that attract young women
B. tools that can help housewives much
C. persons that have a powerful attraction
D. vegetables that make women beautiful
四、书面表达:
假定你是李华,将于今年七月从新星外语学校毕业.你从报纸上得知B&B公司要招聘一名英文秘书,你很感兴趣。请给该公司写一封求职信,包括下列要点:
1. 年龄;
2.学习情况及英语水平;
3.兴趣和特长;
4.性格特点。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为连贯;
3.开头语和结束语己为你写好。
Dear sir /Madam,
I learned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r company needs an English secretary.
Sincerely yours,
Li Hua
海 淀 区 高 三 年 级 查 漏 补 缺 试 题
英 语
参考答案 2013.05
单项填空:
1-5 ADBCC 6-10 DABCB 11-15 DABCD 16-20 ACBAD
完形填空:
1-5 BADCA 6-10 CBDBD 11-15 CADAC 16-20 BBCDA
阅读理解:
A篇:AACD B篇:BDA C篇:BDCA D篇:DAC
书面表达:
Dear sir /Madam,
I learned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r company needs an English secretary. I’m really interested in this position and hope I can work for you.
I’m 18 years old and will graduate from Xinxi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this July. I’m an excellent student, among the top 5 in my class of 50 students. I’m good at English, especially spoken English. Using the computer very frequently, I can type very fast. In my spare time, I read a lot. Poems are my favorite and I also enjoy music very much too. Being an active young person, I like sports and outdoor activities. Besides, I am easy to get along with and always ready to make new friends.
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Sincerely yours,
Li Hu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海淀区高三化学查缺补漏题
2013.5
说明:查漏补缺题是在高三全年五次统练基础上的补充,试题侧重知识、方法、题型或内容各有不同,请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题选题意图:化学与生活内容年年必考,引导学生关注教材。
1.下列关于一些营养物质及其在人体内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营养物质 淀粉 油脂 维生素C 铁元素
存在、性质 存在于大豆、花生、绿色蔬菜中;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存在于动物脂肪、大豆、花生等;可溶于水,常温均呈固态 存在于蔬菜、水果内,可溶于水,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存在于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内;可以跟某些蛋白质结合
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 用于水解形成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 保温、缓冲,帮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储存能量及必要时氧化释放能量 清除导致人体衰老的自由基,促进铁元素吸收等 用于合成甲状腺素,促进智力发育
参考答案 C
2题选题意图:加强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2.描述或解释下列现象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滴有蓝色石蕊的烧碱溶液里通CO2至颜色变红:CO2+2OH- = CO32- + H2O
B.稀醋酸溶解水垢中的碳酸钙:
2CH3COOH + CaCO3 = Ca2+ + 2CH3COO- + H2O + CO2↑
C.碳酸氢铵溶液中加足量石灰水:
NH4+ + HCO3- + Ca2+ + 2OH- = CaCO3↓+ NH3·H2O + H2O
D.漂白粉溶液中加氯化铁溶液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
Fe3++3ClO-+3H2O=Fe(OH)3↓+3HClO
参考答案 A
3题选题意图:训练学生对图像问题的分析,补充对溶解度曲线的复习和考查
3.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①可表示将SO2气体通入溴水时pH的变化
B.图②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a点是80℃的KNO3的不饱和溶液
C.图③表示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D.根据图④,除去CuSO4溶液中Fe3+,可加氨水调节pH=4
参考答案 B
4题选题意图:对模拟考试考点的补充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示一种吸水性高分子树脂
B.用于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不属于复合材料
C.pH=2的盐酸和NH4Cl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相等
D.常温时铝遇浓硝酸钝化,是由于铝元素有很强的金属性
参考答案 A
5题选题意图:强化对氧化还原基本概念的认识
5.从矿物学资料查得,一定条件下自然界存在如下反应: 14CuSO4+5FeS2+12H2O = 7X+5FeSO4+12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uS,它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5 mol FeS2发生反应,有10 mol电子转移
C.产物中的SO42-离子有一部分是氧化产物
D.FeS2只作还原剂
参考答案 C
6题选题意图:加强对基本反应的考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6.下列各组物质之间不可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选项 X Y Z M
A C CO CO2 O2
B Fe FeCl2 FeCl3 Cl2
C AlCl3 Al(OH)3 NaAlO2 NaOH
D NH3 NO NO2 O2
参考答案 B
7题选题意图: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有机物官能团性质
7.贝诺酯具有抗风湿、解热镇痛作用,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贝诺酯可与水任意比互溶
B.贝诺酯可发生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和聚合反应
C.1mol贝诺酯最多可与9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贝诺酯完全水解后能得到3种物质
参考答案 D
8题选题意图:训练学生对探究型实验题的适应能力
8.削过皮的苹果过一段时间后颜色就会由白色变为褐色,食品科学上称为“褐变”。某学习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不同文献解释不同。
I.《化学教学》:苹果中Fe2+ 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3+而变色。
II.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苹果中的酚类物质在苹果中氧化酶催化下被空气氧化生成有色物质。
已知酚类物质遇FeCl3溶液常发生显色反应而呈现一定颜色。如苯酚显紫色,对苯二酚显绿色,甲基苯酚显蓝色。
(1)为探究苹果“褐变”是否为I的原因,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 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滴上2~3滴A溶液,继而再滴上几滴氯水。② 在“褐变”后的苹果上滴上2~3滴A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A溶液是     溶液(填化学式)。
若I的解释正确,写出 ① 中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
              ;上述①、②的实验现象分别应该为:
①                ;②            。
实际检验的结果是,①、②均无明显现象,说明观点I的解释是错误的。
(2)为探究苹果“褐变”是否为II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帮他们在表中完善实验③、④探究目的和结论。
序号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探究目的和结论
③ 将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隔绝空气的环境中。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探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将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90℃~95℃的水中2 min,再放在空气中。再将另一块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稀盐酸中浸泡2 min后取出洗净,再放在空气中。将盐酸改为酒精、醋酸铅溶液进行相同实验。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无明显变化。 探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在刚削皮的苹果上滴加FeCl3溶液。 苹果由白色变为绿色。 探究目的:探究苹果中是否含有酚类物质。结论:苹果中含有酚类物质。
参考答案
(1) KSCN (1分);
2Fe2++Cl2=2Fe3++2Cl-  ; Fe3++3SCN- Fe(SCN)3 (各1分);
①滴加A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氯水,变红色(2分);
②变红色 (1分);
(2)
③探究目的:探究空气中的O2对苹果“褐变”的影响。(2分)
结论:“褐变”是苹果中的某些物质与空气中的O2发生反应,生成有色物质。
(或:没有空气中O2的参与,苹果不发生“褐变”。) (2分)
④探究目的:探究氧化酶对苹果“褐变”的影响。(2分)
结论:经加热或稀盐酸浸泡,酶变性而失去催化能力,没有氧化酶的催化,苹果不发生“褐变”。(或:苹果发生“褐变”,必须在氧化酶的催化下才能发生。) (2分)
9题选题意图:高考题常考的一种形式,以工业流程图为载体,对化学原理进行综合考查
9.使用石油热裂解的副产物CH4来制取CO和H2,其生产流程如下图:
(1)此流程的第I步反应为:CH4(g) + H2O(g) CO(g) + 3H2(g),一定条件下CH4的平
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a。则P1_________P2。(填“<”、“>”或“=”)
100℃时,将1 mol CH4和2 mol H2O通入容积为10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H4的转化率为0.5。此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
(2)此流程的第II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 400 500 830
平衡常数K 10 9 1
从上表可以推断:该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若在500℃时进行,设起始时CO和H2O的起始浓度均为0.020mol/L,在该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 。下图表示该反应在t1时刻达到平衡、在t2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引起浓度变化的情况:
图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写出一种)。
(3)工业上常利用反应Ⅰ产生的CO和H2合成可再生能源甲醇。
①已知CO(g)、CH3OH(l)的燃烧热分别为283.0 kJ·mol-1和726.5 kJ·mol-1,则CH3OH(l)不完全燃烧生成CO(g)和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②合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H <0。在230°C 270℃最为有利。为研究合成气最合适的起始组成比n(H2):n(CO),分别在230℃、250℃和270℃进行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其中270℃的实验结果所对应的曲线是_____(填字母);当曲线X、Y、Z对应的投料比达到相同的CO平衡转化率时,对应的反应温度与投较比的关系是 。
③当投料比为1∶1,温度为230℃,平衡混合气体中,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保留1位小数)。
参考答案
(1)< 2.25×10-4
(2)放热 75% 降低温度,或增加水蒸汽的量,或减少氢气的量。
(3)①CH3OH (l) + O2(g) = CO(g) + 2H2O(l) △H=-443.5 kJ·mol-1
② Z 投料比越高,对应的反应温度越高 ③33.3%
10题选题意图:加强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相关实验的综合考查
10.A、B、C、D、E、F、G、H是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的气体,它们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具有如下性质:
①B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A、C、D不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色,E、F、G均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②F呈红棕色;
③G和H均能使品红褪色,A在H中安静燃烧并伴有产生苍白色火焰;
④C在D中完全燃烧生成E和H2O,同时放出大量热,工业上可利用该反应焊接或切割金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B的化学方程式 。
(2)若从a口通入气体G,从b口通入气体F,洗气瓶中装有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已知:
E(g)+3A(g) CH3OH(l) + H2O(l) △H=-53.66kJ/mol
2CH3OH(l) CH3OCH3(g) + H2O(l) △H=-23.4kJ/mol
写出E有催化剂时与A合成二甲醚(CH3OCH3)的热化学方程式 。
(4)气体C能使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产物之一是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参考答案
(1)2NH4Cl+Ca(OH)2 2NH3↑+2H2O+CaCl2
(2)产生白色沉淀,洗气瓶上方出现浅棕色 H2O+SO2+NO2+Ba2+=BaSO4↓+NO+2H+
(3)2CO2(g)+6H2(g) CH3OCH3(g) + 3H2O(l) △H= -130.72kJ/mol
(4)C2H2 + 2KMnO4 + 3H2SO4=2CO2+ K2SO4 + 2MnSO4+4H2O
11题选题意图:加强对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的训练
11.科学家设计出光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其工作流程示意图为:
已知a b c d四个电极均为惰性电极,请根据题意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中b为 极, 乙中c电池为 极。
(2) 有下列四种电解质溶液,你认为甲中可以放置: (填写字母)。
A. NaCl溶液 B. KOH溶液 C. HCl溶液 D. H2SO4 溶液
(3) 根据实际需要,乙装置中可以使用不同的电解质。
① 若使用熔融碳酸盐(钠、锂) (650-700℃),写出c电极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
② 若使用固体氧化物(Y2O3氧化钇、ZrO2氧化锆,高温下可直接传导O2-),写出c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
(4)已知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请写出水电解的热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 阴极 负极
(2) B D
(3) H2-2e-+CO32- = CO2+H2O 2O2-+2H2-4e- = 2H2O
(4) H2O(l) = H2 (g)+ 1/2 O2(g) △H = + 285.8 kJ/mol
12题选题意图:训练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加强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实验及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综合考查
12.已知:H2S是一种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易分解,能溶于水形成二元弱酸。某研究小组为研究H2S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FeS为黑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1)制取H2S:
编号 操作 现象
I 反应剧烈,试管中的黑色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的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II 只有少量的无色臭鸡蛋气味的气体产生,但溶液中却有一定量的淡黄色沉淀产生。
(1)写出实验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并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FeS溶解于盐酸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同学对实验II中产生的现象发生了兴趣,首先设计实验探究沉淀的成分。实验和现象:将实验II产生的沉淀进行 、洗涤、干燥。将沉淀放在燃烧匙中,伸入广口瓶灼烧。燃烧后向广口瓶中滴加少量品红溶液,振荡。品红溶液褪色,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可以推知该淡黄色沉淀为 ,写出沉淀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生成沉淀的原因。
提出假设:
① H2S不稳定,分解生成沉淀;
② 。
实验验证:
编号 操作 现象
III 将H2S通入蒸馏水中达到饱和,将该溶液分为两等份。一份静置,另一份在空气中不断振荡。 两份溶液在短时间内均未出现明显的浑浊现象。
(3)重新假设并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在Na2S溶液中经常含有多硫化钠(Na2Sx),多硫化钠稳定,但在酸的作用下生
成不稳定的多硫化氢,多硫化氢分解生成硫。即:
Sx2-+2H+=H2Sx H2Sx= H2S↑+(x-1)S
设计实验验证:
编号 操作 现象
IV 先通入一定量O2,几乎看不到明显变化;加入足量的盐酸,产生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溶液中有大量的淡黄色沉淀产生。
写出Na2S溶液暴露在空气里形成多硫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
参考答案
(1)FeS + 2H+ = Fe2+ +H2S↑ FeS在水中存在如下溶解平衡:FeS(s) Fe2+(aq)+ S2-(aq),加酸时,S2- + 2H+ = H2S↑,导致S2- 浓度减小,溶解平衡正向移动,FeS溶解。 过滤 S S+ O2点燃 SO2
(2)H2S 被空气中O2氧化
(3)xNa2S + O2 + H2O = Na2Sx + (x-2)NaOH
13题选题意图:以课本知识为切入点,考查实验设计、实验探究能力。
13.某课外小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将蘸有饱和氯化铁溶液的粉笔,用坩埚钳夹持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分钟内可观察到如下颜色变化:黄色(氯化铁溶液)——红褐色(A)——铁锈红色(B)——黑色(C)。
(1) 关于粉笔由黄色变红褐色,请你结合化学用语给出简要解释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A)→(B)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黑色产生的原因,讨论时形成了2种不同的观点,甲组同学认为是粉笔吸收了酒精未完全燃烧产生的碳粒所致,而乙组同学则认为可能是灼烧过程中铁元素价态发生了变化。他们仍只用粉笔和酒精灯解决了上述争议,直接证明了乙组观点的合理性。其实验方案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确认乙组的结论,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如图所示加热氧化铁,观察到红色粉末逐渐变黑。之后,移动酒精灯只微热试管底部,使黑色固体在乙醇气雾中慢慢冷却。停止实验,取下新制的氢氧化铜试管加热,试管中有红色沉淀生成。
(3) 写出加热盛有碱性氢氧化铜浊液试管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对黑色物质的成分,大家进行了分析讨论。之后取出黑色粉末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a.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微热,全部溶解,未观察到任何气泡产生;
b.取a步骤所得溶液少量,加入到酸性 KMnO4溶液中,观察到紫色褪去;
c.另取a步骤所得溶液少量,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出现血红色。
(4) 实验a说明黑色粉末中不含有__________;
(5)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黑色粉末的化学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确认黑色粉末的成分,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选填序号)________;
A.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 H2 充分还原,并用干燥剂收集所得水,获得水的准确质量,进行计算。
B.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溶解于足量盐酸,加热蒸干溶液并在空气中灼烧至质量不变,称量所得粉末质量,进行计算。
C.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溶解于足量盐酸,配成一定体积的溶液,设法测定其中 Fe3+ 浓度,进行计算。
D.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 CO 充分还原,在CO气流中冷却后准确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计算。
E.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与一定质量铝粉混合后点燃,充分反应后冷却,准确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进行计算。
(6) 假设铁的氧化物用FeaOb表示,请你写出上述酒精还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FeCl3 + 3H2O Fe(OH)3 + 3HCl,加热过程中HCl挥发,水解平衡不断右移,黄色的FeCl3转化为红褐色的Fe(OH)3。
(2)2Fe(OH)3 △ Fe2O3 + 3H2O 将粉笔直接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未发现粉笔变黑的现象。
(3)CH3CHO + 2Cu(OH)2+ NaOH △ CH3COONa+ Cu2O + 3H2O
(4)Fe (或“铁单质”“铁”)
(5)Fe3O4或Fe3O4与FeO的混合物 ABCD
(6)(3a-2b)CH3CH2OH + aFe2O3 △ 2FeaOb + (3a-2b)CH3CHO + (3a-2b)H2O
14题选题意图:对实验考点的补充,以有机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4.某课外小组同学拟用乙醇分解法制乙烯,并对该反应进行探究。
(1)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 ;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混合液变黑,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某研究小组同学经分析、讨论后认定:此现象是在该反应条件下,浓硫酸与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致。
(2)为证明产物中混有SO2、CO2气体,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他认为,只要观察到品红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确证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有SO2、CO2。你认为此看法是否正确 ,理由是 。
(3)为探究乙烯与Br2的反应,乙同学将制取的乙烯气体分别通过:① NaOH溶液,② Ba(OH) 2溶液,后用排水法收集于1000 mL的圆底烧瓶中(塞好橡皮塞),然后打开橡皮塞,向烧瓶中一次性加入1.5 mL液溴,塞上配有带乳胶管(用止水夹夹紧)的尖嘴玻璃管,摇荡,可观察到瓶内红棕色逐渐消失。然后按下图装好装置,
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有喷泉形成,静置一段时间后,在溶液下部,有一层无色油状液体(约1.5 mL)。
① 将乙烯气体通过Ba(OH) 2溶液的目的是 ;
② 用化学方程式和简单的文字表述说明产生喷泉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③ 请利用上述喷泉实验反应的产物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乙烯与Br2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 。
参考答案
(1)CH3CH2OHCH2=CH2↑+H2O 催化剂、脱水剂
(2)否 , 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存在SO2 但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不一定被品红溶液完全吸收,故难以判断CO2 是否存在。
(3)① 确认其中的SO2、CO2均已被除尽(实验过程中溶液不会变浑浊)
② CH2=CH2 + Br2 → Br-CH2-CH2-Br,溴跟乙烯气体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液态的1,2-溴乙烷,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③ 取少量烧瓶中的水层液体,用pH 试纸测定,发现不呈酸性,说明无取代反应产物HBr生成。故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3年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
一、语基部分
词语
1.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②不是首都,③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④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⑤,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A. 对 即使 也 还 所以 B. 对于 虽然 但是 还 总之
C. 对 虽然 但是 也 所以 D. 对于 即使 也 也 总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去反思: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B. 在政府和公众齐心协力的大环境下,正该破除那些蛊惑人心、扰乱视听的“房价危言”,惟其如此,严打炒房,保障民生才能有一个清明的舆论环境。
C. 电视剧《黎明之前》播出前并未大事宣传,可播出后却被认为是《潜伏》之后最好的一部谍战剧,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和议论不断升温。
D. 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FC队以大比分赢得了刚结束的比赛。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据有关人士称,房价问题涉及当地政府、开发商、投资公司、建材企业等诸家利益,平抑房价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操作殊非易事。
B. 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产自于内陆。由此可见,海水遭核污染与食用盐荒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C. 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组织部门就是要赶鸭子上架,让他们到基层单位挑起重担,在实践的风风雨雨中摸爬滚打,锻炼成长。
D. 媒体称,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施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是对“裸官”念起了紧箍咒。
答案:
1. B(①处,对应后面的“……来说”应该选“对于”;②③两处可以从语义上加以分析,承接前文,不是首都便缺少文化名城的要素,所以两个分句之间应构成转折关系,应为“虽然”“但是”;④处,承接前文的内容,是前文内容的补充,应该“还”;⑤后面的句子“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然是对整个段落论述的总结,属于结论,所以应该填“总之”。)
2. B(惟其,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此处应用“惟有”。A动辄,动不动就。C大事,中性,大力从事,如“大事渲染”;大肆,贬义,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如“大肆吹嘘”“大肆挥霍”“大肆活动”。D格外,非常、特别;额外、另外。此句是突出鲁能泰山队目前形势的困难处境,用“格外”很恰当。)
3. C(赶鸭子上架: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既然是优秀年轻干部,就有能力去做事,所以用“赶鸭子上架”比喻不恰当。A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B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D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衔接连贯
将序号按语意连贯的要求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乘船在两岸夹山的漓江上航行,最能让人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船舷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这一幅幅彩墨画,你不能不叹服诗人诗句的贴切: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情一般深啊梦一样美……
①山色虽无幽深,但青葱明丽:山石层层累累,刀劈斧削,触目是造化形成的溶洞
②江水穿峰过岩,曲曲折折,仿佛银河化为了大地上的飘带
③江峰临江陡起,谈不上海拔,但气势依然雄险;峰峦相连,蜿蜒形成一道道优美的曲线
④江面弥望中一抹抹深深的碧色,使人心醉;近处的江水却又清澈见底,荡人心胸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答案:
D (根据“桂林山水”的提示,应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由山写到水,由上写到下,由远写到近,由宏观写到微观)
文学常识
依据下列对联,依次判断所指的文学家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②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孔子 李白 李煜 陆游
B.屈原 陶潜 李煜 白居易
C.孔子 陶潜 李清照 白居易
D.屈原 李白 李清照 陆游
答案:
C
二、文言文部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取材于 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造:拜访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索:寻找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答案:B(“谢”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 彼与彼年相若也
答案:C(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同;第二个是连词,和)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参考答案:
(1)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与蒋氏父子交情深厚,况且我在武昌游山玩水很多次了,但是从没有比这一次更快乐的,所以(强撑病体)尽力地记述完这一次游历。我(把这篇游记)亲手抄录了一遍,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三、古诗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3题。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2.简要概括尧庙社日中村民们的活动。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哪首诗中的哪句诗?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本句并没有暗示出祭祀活动的季节,暗示点在诗歌的题目中“秋社”两字。)
2.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3.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完成1、2题。
[正宫]
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
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壮丽,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四、小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取材于张曙光《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1.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2.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
3.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C
2.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
  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③使人的自由全国发展成为现实。(意思对即可)
3.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 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
A(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
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信息源在第5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信息源在第6段,选项中说 “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为错误。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答案:
B(信息源在第4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
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
D“钟表的旋转”说明时间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是循环模式,并不是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五、大阅读部分
病榻观叶
韩静霆
①时常隔着窗子望那些杨树,每棵树的躯干上都不免有许多瘢痕,每块瘢痕都画出纺锤形轮廓线,中间一个黑色的圆,太像人的眼睛了,而且是文了眼线的那种。我越琢磨越觉得奇怪,大杨树怎么不要鼻子、喉咙和嘴,五官弃了四官,只长了浑身的眼睛呢?而且那眼睛只知道木木地瞪人,傻傻的,从来不闭上。
②白杨树身上的木眼徒有其形,真正可以展示杨树蓬勃生命力的,还是得看那些绿叶。把一片白杨叶子放在手里,感觉又光滑,又湿润,又柔软,又有弹性。叶面还有点毛茸茸的,是长了会呼吸的汗毛吧?还有纵纵横横的叶脉,不就是血管吗?凡是青春肌肤所有的优点,它都有。我这么说,会有人反对:叶子和肌肤从根儿上说就不一样,谁的脸是绿的呢?当然,我这里的是感觉,感受,是神似。设想再过上多少多少年,没准儿人的生活习性全变,人经了光合作用,太阳一照就不饿了。那会儿,人人的脸都绿,人要攀比谁的脸绿得狠些呢。哦,满世界,太阳底下,都晃着绿脸……绿叶那种勃勃生机所洋溢的神采、神话和诗篇,简直是不可抵挡的。散文家朱自清写过一篇《梅雨潭》,只因一个“绿”字,惹得手中的笔骚动不已,也要长出绿叶了。什么时候读这篇东西都是绿意盈眼。我还看过印象派画家画的绿池塘,画布铺满了绿,醉醺醺的浓酽的绿,涉世未深的绿,嫩嫩的绿,天真明媚的浅绿,成熟性感的深绿,在光与影中颤抖着,张扬着,层层叠叠的绿色,又有着蓝的橙的黄的紫的暗部或反光。画家心中这说不尽的“绿”,也都在白杨树上。白杨举着繁茂的绿叶,就是举起了丰富峥嵘的生命,举起了蓬勃的春天和夏天。
③绿叶们在风中的私语另有一番生机。每天早起,在那起于山谷和大地,带着棱棱角角的晨风掠过的时候,白杨树叶哗啦啦哗啦啦地说着,叫着,唱着,犹如金属的风铃在摇,特别提神。到了晚上,随着湿漉漉的晚雾,倦意的风行到了白杨的枝条之间,这时候可以听到叶子们喁喁私语,沙沙,沙沙,沙沙沙,轻轻的,柔柔的,如琴弦上的颤指,说的都是卿卿我我的情爱。绿叶这样放肆地,坦诚地,没有掩饰、做作和忌讳地说着一切生命的童话与现实,说着生命的向往、欢愉、调侃、爱恋和闲适。那些飞来的鸟儿呀,那些藏在叶隙间的蝉呀,也有了神聊海哨的空间和抒情吟唱的兴致,它们巴结着白杨的叶子们,也感激着这些叶子。它们和绿叶一起组合成了春夏两季的交响诗。
④绿叶是春夏两季的旗帜。绿叶们一同缔造了春天和夏天。我常隔着窗子凝视它们,心里一片绿茸茸的。它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没有谁超然,各色,说不上谁出类拔萃,作为群体才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仰看硕大树冠上的一片又一片渺小而又平常的叶子,与站在摩天大楼上看街上如蚂蚁般蠕动的人群,感觉是一样的。世界的存在全在于渺小的个体的组合,分裂,再组合;时间呢,也许就是不断重复创造、毁灭和再创造。是啊是啊,听那肃杀的秋风,不打招呼就径直闯入了天地之间,绿叶在严厉的秋天的无情围困之中,耗尽了最后的汁液,枯了,黄了,挣扎在它们所在的树梢,就要落了。要不了几天,隔窗看树,就难于找到枝头的青春色,难于找到那些绿衣灵物了。树枝光秃秃的,满眼的残臂断指。叶子们,全躺在了地上,显得萧瑟而凄凉。
⑤这时候,我忽然想起欧 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常眷藤上的绿叶永不凋落,到底是浪漫的艺术想像。当然,叶子们在秋日,也有一段最后的华采,甚至在夕阳配合之下,枫叶们,黄栌叶子们,银杏叶子们呈示出一生中最繁复、最绚丽、最成熟、最深沉的色泽,可这毕竟是最后的辉煌了。白杨树叶也加入了这辉煌的合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在这两句诗中所透露出的真理,因为带着一点惆怅与哀婉,才传世的。当然,绿叶黄了,在离开大树的刹那,发出的绝响,在风中所作的最后的美丽的舞蹈,也许可以称之为大自然最精彩的杰作之一,但是,这到底也只是“天鹅的绝唱”了。
⑥到了白杨树叶凋落的这些日子,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白杨树怎么生了那么多只眼睛,那些大大的眼睛又怎么终日终年地木然地瞪着。
⑦今年落下的黄叶,落了就落了,没有哪一片叶子感慨万千,因为,它们,每一片叶子,到底都绿过。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在写作他的《辩证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搞垮了自己。当采访者米雪尔问到他对这种垮掉的感想时,坐在轮椅上的萨特笑眯眯地说:“健康是为了什么?写《辩证理性批判》——我说这些并非骄傲,写一部长篇的、优美的和重要的著作,比好的身体更为重要。”这番生命价值的阐释,的确应当使世上一切庸人震惊,让一切精英叹服。
说不尽世上有多少辉煌过的生命,在中国历史上,荆轲踏易水的咏叹,嵇康临终的琴歌,岳飞在风波亭的狂草,还有,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这些人的生命过程再短,也可以说是一日长于百年。还有种树的郭橐驼,青楼的李香君,等等,等等,甚或是那些不知名的小人物呢,他们都活出了自己的模样儿。
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浓绿与圣节。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生命之树也不可能常绿。该绿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绿,绿个淋漓酣畅,绿个浓情如酒,绿上一个春,一个夏,甚至还包括半轮秋,绿个够。
(摘自《文心与画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段对白杨树躯干的描写不仅是为了引出对绿叶的描写和议论,更是为后文的“明白”作伏笔。
B.阳光与微风里的绿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它们不仅美了自己,也美了白杨树,更为鸟儿们带来了阳光。
C.庸人“震惊”的原因是世上竟有把创造看得比健康更重要的人,精英“叹服”是因为萨特能够把写作看得高于生命。
D.文章告诉人们健康其实并不重要,自己躺在病榻上也不是什么坏事,甚至还可产生更多的思考,写出更多的文章。
E.文章写绿叶也就是在写人,绿叶美过之后便凋零,人辉煌之后要死去,像荆轲、像嵇康等等,其实都是昙花一现。
2.第②段作者对“人人的脸都绿”的畅想、对朱自清《梅雨潭》、印象派画家“绿池塘”的联想是为了说明
3.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天鹅的绝唱”:
②“健康是为了什么”:
4.作者说“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白杨树怎么生了那么多眼睛,那些大大的眼睛又怎么终年地木然的瞪着”,联系全文,回答:
① 请想一想作者明白了什么?
② 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围绕“病榻观叶”选取材料,请概括文中与“病榻观叶”联系最明显的材料有哪些。


6.第⑦段中作者提到了荆轲、嵇康、岳飞、林觉民这些著名的人物后,为什么还要提到郭橐驼和李香君?
7.在写作《辩证理性批判》累坏了自己身体的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说:“写一部长篇的、优美的和重要的著作,比好的身体更为重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D E
2.绿叶那勃勃生机所洋溢的神采、神话和诗篇,是不可抵挡的。
3.①白杨树叶在凋落之际仍是激情昂扬的,它凋落的过程极具美的意蕴。文中以“天鹅的绝唱”,表现出生命凋落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美的意蕴。
②生命不是“为健康而健康”的存在,它的本质和要义在于创新、创造。
4.①那些终年瞪着的眼睛,是对白杨树叶活出了生命的风采、极度张扬的生命力的惊异、惊叹。
②承上启下,既与第段中有关“木眼”的描写和疑问相呼应;又为后文由叶到人的议论做好铺垫。
5.有关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联想的材料;有关作家、哲学家萨特,在写作《辩证理性批判》过程中搞垮了自己的材料
6.作者在提到著名人物后又提到小人物,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英雄还是平凡者,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都能够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即使在最后的时光,也能散发出生命的绚丽与辉煌,这样的生命个体才有价值有意义。
7.含义: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累坏了身体,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2分)。联系现实,2分;思考与认识: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4分);语言:4分。
六、写作部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读下列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它的麦粒。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