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2017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学习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他们的学习方法仍需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理性思维和历史学科素养亟待加强。本课的设计,就是利用大量的史料、故事素材和问题引导,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看待历史、理解历史,培养辩证的、批判性的历史思维,内化为自身能力,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知识与技能:依时间的顺序,初步了解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分析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道路。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法,认识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通过故事法,讲述孙中山和革命志士们的革命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怎么理解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解决重难点措施:通过补充适当的材料、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背景、纲领等细节。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解读三民主义的内涵,了解三民主义的意义。在讲述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中,注意补充孙中山所处时代的背景和孙中山的经历,结合故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作为革命先行者的独特意义。四、整体构思关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部编版)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孙中山一生的事业和梦想。因此,本课决定以“梦想”为本课教学的主题,本课采用了学案导学和情境再现、移境异情、升华代入的教学方法,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建构课堂。整体流程:课前学案自学——中国梦导入——孙中山的救国梦和革命历程——学习孙中山精神 ——践行伟大的中国梦。通过教师引导、多媒体烘托、史料支撑、学生活动的手段来实现“复现情境——体验感受——激发情感——升华转化”的学习任务;通过生动的“筑梦——践梦——圆梦”的构思,让学生感触孙中山的那个时代,直观感受孙中山人生不同阶段变化。体验学习孙中山精神的伟大和他的人格魅力,并树立远大理想,实现历史教学培根铸魂的功能。五、教学方法教授法:学导式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迁移式指导法、谈话法、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发现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六、教学实施(一)导入新课(1)幻灯片展示图片:问你有梦想吗?(激发兴趣,引起注意)(2)教师提问:中国梦的内容?(呼应主题,渗透“三进”要求)学生齐答,教师引导。(3)幻灯片展示图片: 央广网节选“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近在咫尺。在中华民族即将复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位中华民族复兴的先驱者。”教师提问:这个“他(这位中华民族复兴的先驱者)”是谁?教师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走近近代民主革命的造梦师。 走进近代民主革命的梦工场。(二)讲授新课第一环节:【梦境一】筑梦追梦: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筑梦——少年孙中山的救国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孙中山少年时心中的英雄是谁?学生回答:洪秀全。教师活动:引申习近平总书记论英雄,并说明习总书记小时候心中的英雄岳飞和精忠卫国的故事,培养学生英雄情节和远大理想。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洪秀全会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英雄的原因,理解孙中山少年时的反抗精神。2、追梦——青年孙中山救国思想的演变历程教师活动: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师总结:(故事讲解)孙中山因为自少年时代起对反清人士的崇拜、受西方教育的影响、看到清政府的腐败,于是从“医人”开始走上“医国”的道路,那救国该往哪儿走呢?学生阅读学案出示材料——孙中山改志:(一)从医人到医国。材料: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寻求救国途径。【问题设计】依据材料,请回答:孙中山为什么会从“医人”转变为“医国”?(二)矢志革命独险行:从改良到革命;从起义到流亡。1.从改良到革命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年 6月材料二:(1894年11月)孙中山说:“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指国家)之将倾。”(1)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1894年11月,孙中山怎么看清政府与当时的国家?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纽约时报》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报道2.出示材料让学生体会革命的道路选择的艰苦卓绝的意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3、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创建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入会誓词(2)谋划广州起义失败讲故事: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他曾把父亲的遗产来资助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1895年他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决定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他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起义消息暴露后,陆皓东怕被清政府发现,一个人回去销毁相关资料,结果被清政府逮捕并杀害了。孙中山后来称他为“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就在陆皓东被杀害的第7天,孙中山愤然地剪去了自己的发辫,脱下长袍,以示自己与清政府斗争到底的决心。出示材料:“当初次革命之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孙中山在策划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社会上将革命视为“乱臣贼子”。教师过渡:也就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开始了海外流亡的历史。教师总结:孙中山早期的革命道路非常艰辛,受到反革命力量的阻挡和民众的误解,但革命事业没有就此停止,革命进程仍在向前发展,体现了孙中山伟大的革命精神的勇气。【本环节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生生合作,加深对孙中山早年经历的认识;通过学生阅读史料,理清孙中山早年经历的发展脉络,归纳概括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培养学生解读和运用史料解释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阅读和分析,了解孙中山早期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的外因和内因,突出孙中山的爱国之心,为后面孙中山踏上革命道路和持之以恒地进行革命斗争进行铺垫。第二环节【梦境二】探梦寻梦: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1、其他革命党人的早期革命活动教师活动:强调“当时”的国家形势,突出革命走向高潮的背景。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39—40页,口头归纳出现的革命思想著作和革命团体。教师展示:①革命著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②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特征这些革命活动有什么重要作用?有没有不足之处?(引发深入思考,为孙中山成为领袖做铺垫)(1)出示图片:(2)提出问题:请结合“革命团体建立”图分析同盟会建立的重要性。(方法突破:从空间上寻找各个革命团体的分布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提升。【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革命团体的建立”的图片,革命实行的发展和缺乏统一领导力量分散的不足,让学生同空间上体会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从而过渡到下一个探究问题。3、中年孙中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党公认的领袖(1)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启发,最后总结提炼。(2)教师总结概括:(PPT)【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对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领袖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历史思维,引出孙中山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贡献——提出并阐发形成“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第三环节【梦境三】践梦圆梦: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1、根据同盟会的创立思考孙中山做出了哪些贡献?幻灯片显示表格,学生梳理,按照提示总结。2、三民主义的提出教师展示图片,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及三民主义的内在关系?3、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教师提问:孙中山圆梦了吗,虽然没有完成但是革命精神尤为宝贵,引导学生总结。【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意识。以“畅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抛出问题,课堂讨论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民主义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到这时期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了一种思潮,知道孙中山的革命目标,认识孙中山会汇聚革命力量、提出科学理论指导作出的努力。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设置问题“孙中山最终圆梦了吗”, 分析革命的任务的复杂与艰巨,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共产党人接续革命的必然性,为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分析孙中山伟大精神做好铺垫。(三)课堂升华践行伟大的中国梦。教师提问:通过本课我们应该学习孙中山哪些精神?【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革命历程和百折不挠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学而有悟、学而有获,使学生的情感有所升华,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并让学生深入理解本课主题——“革命先行者”。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纪念孙中山的讲话,加深学生岁孙中山“革命先行者”的认识,实现学生树立以孙中山为榜样、励志成才、为国为民的理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事业更加光荣伟大,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七、【教学反思】1、 本课采用了学案导学和情境再现、移境异情、升华代入的教学方法。设计流程:课前学案自学——中国梦导入——孙中山的救国梦和革命历程——学习孙中山精神 ——践行伟大的中国梦。教师引导、多媒体烘托、史料支撑、学生活动的手段来实现“复现情境——体验感受——激发情感——升华转化”的学习任务;通过生动的“筑梦——践梦——圆梦”的设计让学生感触孙中山的那个时代,直观感受孙中山人生不同阶段变化。体验学习孙中山精神的伟大和他的人格魅力,并树立远大理想,实现历史教学培根铸魂的功能。2、本课的知识点在学习的时候侧重让学生在整体上加以把握,并且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在老师指引下得到新的结论。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点。3、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课件资料丰富,还配合材料分析,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昂。从多种角度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4、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语言方面还需锤炼,在授课中要尽量把话讲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同时注意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小组活动更加充分。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