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内容主旨】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在加深民族危机的同时,激化了阶级矛盾。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它提出了反封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虽受阶级及时代局限最终归于失败,但其影响十分深远。
【教学目标】
1、了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2、识读《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等图片,阅读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重点难点】
重点:天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
【教具准备】
地图册、PPT
【学情分析】
学生可通过影视资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失败的原因等问题的理解难度较大,对该事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要尽量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图片、生动的史事将枯燥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帮助学生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说到农民起义,你们记得有哪些?(学生回顾历史上发生的较大的几次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白成等人领导的起义,说说它们发生的原因、大致经过和结果。)
这些起义规模和影响有大有小,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吗?(太平天国运动)
它发生在清朝末期,天下“太平”是中国老百姓数千年不变的愿望,“天国”是西方基督圣经给世人描绘的理想生活。如果能生活在“太平天国”,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19世纪中期,成千上万的农民在建立人间“太平天国”的理想指引下,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是谁为中国农民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环节1:学生回忆我们之前讲过的几次农民起义,之后提问: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是什么吗?是谁为中国农民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呢?由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太平天国是一场由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政权,本课在教学时,可以从往朝的农民起义谈起,让学生回顾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农民起义的经过、结局如何,感受农民起义的基本特点,为本课学习打好基础。从谈话质疑导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材料: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鸦片和棉纺织品输入大量增加,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万两,约合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持续上涨。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各州县连连下令催交捐税,急如星火,老百姓苦不堪言。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有哪些原因?(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2、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领导这一大风暴的人是谁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4 页“人物扫描”部分内容,了解洪秀全其人。
材料: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做过乡村教师。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1843年在广州从传教士手中得到一部布道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在该书启示下,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洪秀全创 立“拜上帝会”, 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自称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铲除妖魔,拯救百姓。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
他劝说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率先加入。后来,洪秀全由于反对儒家的偶像崇拜而失去乡村教师的位置,遂外出传教,发展反清力量。
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的洪秀全为了发动这场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
洪秀全和同学冯云山在广西传教,在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众两千多人,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基础。在洪秀全和冯云山发展的两千多会众中,骨干分子包括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
快速扫描教材,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式示意图》,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找出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事件。
过程:
①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材料研读:金田起义时,广西巡抚周天爵在一封信中写道:“二月初一日出省,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wéi坡,皆不愿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吏,未走先哭。乃于十二日甫抵武宣,而教匪偷越紫禁山而来,如虎兕sì出柙xiá。……方到时县官一人,一县皆空,而纷纷向西逃者渡江船无歇时。问县(官)刘作肃有何准备?答云‘只有一绳’,则大哭。我何等福气……”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本段文字第一句写的是出征之际,土兵居然如同徘徊在屠宰场门口的猪羊,说什么也不愿上路。“马嵬wéi坡”正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亡路上,六军不发的马嵬坡。“石壕吏”正是杜甫诗篇《石壕吏》中那些个深夜抓人当兵,闹得哭声连连的差吏。第二句写的是太平军势如破竹,无法抵挡。“武宣”是与桂平县相邻的县,“紫荆山”是金田村附近的。可结合地图指导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的位置关系,“虎sì兕出柙xiá”意思是老虎犀牛之类的猛兽从木笼里跑出来,此处指太平军如猛兽出笼。后面的内容写整个县城只剩下一个县官,其他人都向西渡江而逃,作战准备只是一根绳子。
这些描写说明当时的清军极其脆弱,几乎没有战斗力,无心也无力应战。正是因为清军如此不堪一击,洪秀全的军队才进展迅速,看看他们很快便攻破了哪儿,建立了什么政权?
(永安建制)洪秀全自称天王,他在永安建立政权后,封了几个王,他们分别是谁?之间的关之间的关系怎样?请学生通过自主识记,了解几个王所对应的人物分别是谁,以及东王管制其他诸王的事实。
东王 杨秀清
西王 萧朝贵
南王 冯云山
北王 韦昌辉
翼王 石达开
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清军仓皇失措、畏缩不前,毫无战斗力,太平军旌旗所向,民众纷起响应,说明清政府大失人心,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重重。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原因: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领导人:洪秀全
3、过程: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永安建制:攻克永安后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环节2:根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的原因,结合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过程。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统治阶级和劳动群众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所致,培养学生的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教材有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同时配备了一张“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教学时加以利用,带领学生把握运动进程,感受历史的风起云涌。
永安建制后,太平军从永安继续北上,历经艰难,逐步达到全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 页“定都天京”一目全部内容,分析并思考:太平天国是如何定都天京的?定都天京有何重大意义?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进行分析。
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队伍发展至50万人。次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1853年3月,攻占南京。1852 年,太平军在进攻全州时,冯云山不幸受伤牺牲。在攻打长沙时,萧朝贵也不幸殉难。由于长沙久攻不下,太平军绕道北上,于1853年1月攻克了武昌。一路上,他们杀贪官恶霸,把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沿途的农民纷纷加入太平军。太平军人数迅速发展到 50多万人。
在攻打南京城的日子里,附近人民给太平军以极大的帮助。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人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为太平军送来了各种各样的慰劳品。在人民的支持下,太平军经过12天的激战,攻占了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意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意义在于太平天国初步具备了立国规模,建立起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
太平军在定都天京后,对内整纲建制,颁布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教材,归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什么?想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反映了农民阶级怎样的愿望?它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理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规定体现了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这种不顾生产劳动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差别,企图一律拉平,必然会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地主占有土地,也就是说天下田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是啊!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天朝田亩制度》既有其革命性,也有其空想性。
《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哪些军事行动?学生再次阅读教材,归纳并发言。
1853年,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为什么要北伐和西征?(要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必须北伐;要巩固天京,必须西征。)
北伐和西征的战况如何?
(1)北伐
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5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北伐将土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北伐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
(2)西征
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必须西征。18531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55年,1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目的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结果 北伐失败,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
意义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二、定都天京
(3)定都天京: 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4)《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5)北伐和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
环节3:结合教材和《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分析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阅读教材,归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想要建立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的原因。设计意图:《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质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但它体现出的绝对平均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未能实施,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推演想象,感受制度的不合理性,从而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经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但也就在此时,内部争权夺势的矛盾激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最终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这一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大家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一下。
在永安建制时洪秀全分封诸王。其中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在前期斗争中先后牺牲;剩下的领导人都卷入了天京事变中。事变的焦点和起点是洪杨之争。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天京,韦昌辉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后,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对石达开动了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韦昌辉接着又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这样,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洪秀全却对他猜忌重重,不予重用,不久石达开带着十万精兵出走。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进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而此时清军却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向防御阶段。
事变后,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很想有所作为。他根据对世界大势、西方文明的了解,写了一部《资政新篇》,进呈天王。这部书主要提出了什么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资主张。)
时间:1859年
目的: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核心: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以法治国,严禁贪污;提倡广开言路,准卖新闻。
经济 发展工商业,兴银行办邮局修水利,准许私人开办工业,保护私人财产。
文化 兴办学馆,奖励科技发明,革除腐朽习俗。
外交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当时能实现么?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核心),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局限性:(1)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2)超越中国当时的国情,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3)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客观)。
文献 不同点 相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 ①产生背景不同:《天》盛/《资》衰②群众基础不同:《天》拥/《资》乏③作用不同: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发展/未能付诸实施。④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质是消灭私有制,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①都为巩固政权;②都反封建;③都脱离实际;④未能实施。
《资政新篇》
三、天京陷落
(6)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7)颁布《资政新篇》:洪仁玕写了《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环节4:简介天京事变,分析《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设计意图: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对比分析,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进行评价,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此时的太平军面对的敌人都有哪些呢?太平天国运动是如何走向失败的?
太平天国所面临的敌人除了以地主团练为骨干的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之外,还有满族贵族的八旗兵、以华尔率领的洋枪队为代表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这些反动势力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他们对农民战争的敌视却是一致的。这样,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着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的联合绞杀。
后期的防御战及最后失败:
1858年,破江北大营,取得浦口、三河镇大捷。
1860年,破江南大营,东征打到上海附郊,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1860~1861年,安庆保卫战
1861年9月,安庆陷落,英王陈玉成牺牲。
1862年,天京被围困。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8)天京陷落: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大家反思历史,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知识,小组讨论,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洋枪队是清政府勾结美、英、法侵略者为镇压太平天国组成的武装。1860年(咸丰十年)在上海组成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材料:分散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得作为个体小生产者的农民自私;不思进取,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宗教等形式;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太平天国领导人所犯的错误,与以往农民战争领袖所犯的错误相比,表现形式尽管不同,错误程度及其后果也不完全一样,但这些都是以往农民战争领袖常犯的错误。农民领袖之所以一再重犯他们前辈曾经犯过的错误,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弱点造成的。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受落后的生产方式的限制,不可能解决其斗争中所需要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他们很难在斗争中建立起一个自始至终都团结统一的领导核心。因此,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尽管如此,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的功绩却不可抹杀。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 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积极作用:
对内: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对外: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材料: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哲学家冯友兰
消极作用: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起义结果是失败的。
4、性质: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5、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观原因)
6、意义: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篇。
环节5:简介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的基本史实。根据材料分析失败的原因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设计意图: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把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四个要素,提炼出太平天国到达鼎盛时期迅速封建化转变的表现,综合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进行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最终仍以失败告终。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失败的过程,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评价,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了解到农民阶级不可能单独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同时,全社会都应当关注农民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和兴亡得失,任人评说,其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惨痛教训,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板书设计】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原因: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领导人:洪秀全
3、过程: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永安建制:攻克永安后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二、定都天京
(3)定都天京: 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4)《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5)北伐和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
三、天京陷落
(6)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7)颁布《资政新篇》:洪仁玕写了《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8)天京陷落: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4、性质: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5、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观原因)
6、意义: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篇。
【作业设计】
见导学案
【资料附录】
材料: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鸦片和棉纺织品输入大量增加,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万两,约合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持续上涨。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各州县连连下令催交捐税,急如星火,老百姓苦不堪言。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材料: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做过乡村教师。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1843年在广州从传教士手中得到一部布道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在该书启示下,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洪秀全创 立“拜上帝会”, 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自称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铲除妖魔,拯救百姓。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
他劝说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率先加入。后来,洪秀全由于反对儒家的偶像崇拜而失去乡村教师的位置,遂外出传教,发展反清力量。
材料:后期的防御战及最后失败:
1858年,破江北大营,取得浦口、三河镇大捷。
1860年,破江南大营,东征打到上海附郊,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1860~1861年,安庆保卫战
1861年9月,安庆陷落,英王陈玉成牺牲。
1862年,天京被围困。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材料: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洋枪队是清政府勾结美、英、法侵略者为镇压太平天国组成的武装。1860年(咸丰十年)在上海组成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材料:分散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得作为个体小生产者的农民自私;不思进取,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宗教等形式;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材料: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 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哲学家冯友兰
PAGE
1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