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下)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课题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内容与过程目的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1)把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距离可长、可短),然后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实验现象: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很难击中红色球。(2)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直线轨道上,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3)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曲线轨道上,二者之间有50cm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实验现象: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中红球。(4)观察比较蓝色球在平整桌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分析: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很难击中红色球。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中红球。重点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难点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授课方式 演示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蓝色球、红色球、纸质的直线轨道、纸质的曲线轨道。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下)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课题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内容与过程目的 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探索一、观察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地滑下来。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3、探索二、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实验材料:自制斜面、小六棱柱(可用六棱柱的铅笔代替)、小球。实验步骤:(1)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2)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实验现象:(1)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滚下来。(2)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重点 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难点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斜面、六棱柱形铅笔、小球、立方体木块、小玻璃瓶、电池。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滑动。如滑冰时冰刀在冰上的运动。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如车轮在地上的运动。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下)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课题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内容与过程目的 探究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验材料: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红、黄两个颜色的小球。实验步骤:(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红球的轨道坡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后确定实验结论。实验分析:轨道长度相同,同时释放,先到达终点的说明运动的快。重点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难点 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授课方式 探究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长度相同的纸质轨道、红色小球、黄色小球、秒表。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越慢。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下)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课题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内容与过程目的 探究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探索一: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提问:如果让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你能比较出他们运动的快慢吗?实验步骤:(1)两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停止走动。用软尺分别测量运动的距离,记录下来运动的快慢。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探索二: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提问:两名同学都沿着直线行走,从不同地点出发,而且出发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实验准备:两名同学、两名计时员、软尺、秒表。(1)分别在不同地点进行实验。(2)各组同学按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直线行走,计时员发令、计时10秒最终分别记录同学10秒后行走的距离。同学依然采取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3)测距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重点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难点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授课方式 探究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软尺、秒表。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距离远,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下)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课题 影子的秘密 内容与过程目的 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4)打开手电筒,照射铅笔,观察是否产生了影子。(5)关闭手电筒,观察是否产生了影子。(6)想一想:不同的材料模拟的是什么?(7)它们对影子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操作:利用实验材料做模拟实验,产生影子。打开手电筒,看到影子。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打开手电筒,像电灯一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发光的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木圆柱模拟的是遮挡物。桌面模拟的是投影面。重点 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难点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手电筒、铅笔。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下)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课题 月球—地球的卫星 内容与过程目的 探索环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如何证明环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彻地掌握模拟实验。 1、实验过程:①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②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③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④借助镊子等轻轻取出大大小小的球。2、实验发现了什么?提示:托盘的细沙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坑,有的大坑套小坑,有的坑与坑是重叠的。3、把制造的环形山与真实环形山比一比,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展示对比图片)重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难点 探索环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如何证明环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彻地掌握模拟实验。授课方式 分组探究、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沙子、1个大球、1个小球。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月球上的环形山有可能是小行星、彗星、陨石等撞击形成的。科学分组实验教案年级:三年级(下) 时间: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课题 地球的形状 内容与过程目的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模拟行船:A、实验材料:大球(如篮球等)、船模、桌子。B、分析材料用途 大球模拟地球,船模模拟帆船,桌面模拟平面。C、实验过程 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退,分别观察现象。D、温馨提示①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②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③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实验发现①当船模在球面上模拟时,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②当船模在平面上模拟时,是一直都能完整地看到船身的。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授课方式 演示实验、讨论。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实验器材 地球仪、纸质小船。说明: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