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期末复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期末复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期末复习
【甲】《孙权劝学》
【乙】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选自《说苑》)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瞽者,故自称盲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年七十(年纪)        B.恐已暮矣(恐怕)
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嬉戏)    D.老而好学(喜欢)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臣 闻 之 少 而 好 学 如 日 出 之 阳 壮 而 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二)【甲】《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
④或问“三余”之意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 有 从 学 者 遇 不 肯 教 而 云 必 当 先 读 百 遍。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的?
(三)【甲】《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少习骑/少时,一狼径去 B.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夫君子之行
C.市鞍马/东市买骏马 D.长而益精/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溯 黄 河 度 黑 山 转 战 驱 驰 凡 十 有 二 年 数 建 奇 功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与【乙】文都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有什么异同点
(2)在【甲】文中,与【乙】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表达类似的句子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两句都有何用意
(四)【甲】《卖油翁》
【乙】南方多没人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岁而能涉/但当涉猎 B.故北方之勇者/温故知新
C.以其言试之河/以钱覆其口 D.未有不溺者/尊君在不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日 与 水 居 则 十 五 而 得 其 道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从内容上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试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比较二者有何不同
(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五)《卖油翁》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选自《陈母教子》)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务:致力,从事。⑤伎:同“技”。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百发百中
B.无他,但手熟尔/尔辈不能究物理
C.以我酌油知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杖之,碎其金鱼/拄杖无时夜叩门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荆 南 当 要 冲 日 有 宴 集 尧 咨 每 以 弓 矢 为 乐 坐 客 罔 不 叹 服。
(3)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陈尧咨射箭,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
(六)【甲】《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 
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其 茎 叶 既 生 则 又 日 高 日 上 日 上 日 妍
4.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 、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 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  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  ”的特点。
(七)【甲】《爱莲说》
【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芳:散发出芳香。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李唐来/自非亭午夜分
B. 濯清涟而不妖/水尤清冽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又有所不同,简要分析。
(八)【甲】《陋室铭》
【乙】吾斋之中,不尚①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②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③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④之交,如斯而已。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尚:崇尚。②随分:随意。③侈:显扬夸耀。④臭(xiù)味:气味,比喻同类的东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德行美好)
B.苔痕上阶绿(苔藓痕迹)
C.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D.可以调素琴(雅致的琴)
甲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简要分析。
“陋室”主人与“吾斋”主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九)【甲】《活板》
【乙】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③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④中独茧缕⑤,以芥子许腊缀⑥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⑦其理。
【注释】①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缕悬:用丝线悬挂。④纩(kuàng):丝绵。⑤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⑥缀:连接,这里指粘。⑦原:推究。
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理有疏密/莫可原其理
B.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
C.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可以为师矣
D.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同予者何人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 浮 多 荡 摇 指 爪 及 碗 唇 上 皆 可 为 之 运 转 尤 速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期末复习答案
【甲】《孙权劝学》
【乙】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选自《说苑》)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瞽者,故自称盲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吾年七十(年纪)        B.恐已暮矣(恐怕)
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嬉戏)    D.老而好学(喜欢)
解析:戏弄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臣 闻 之 /少 而 好 学 /如 日 出 之 阳 /壮 而 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少年时要学习,中年时要学习,老年时也要学习;晚学比不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乙】【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二)【甲】《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推托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到,等到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___另,另外______
④或问“三余”之意__有的人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 有 从 学 者/ 遇 不 肯 教/ 而 云/ 必 当 先 读 百 遍。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的?
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时间。孙权现身说法,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参考译文:
【乙】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你们一定要先读百遍书。”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三)【甲】《木兰诗》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少习骑/少时,一狼径去 B.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夫君子之行
C.市鞍马/东市买骏马 D.长而益精/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解析:A.年少/一会;B.出征/品行;C.买/集市;D.更加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溯 黄 河 /度 黑 山/ 转 战 驱 驰 凡 十 有 二 /年 数 建 奇 功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与【乙】文都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有什么异同点
同:都完整地写了木兰从军的过程,表达了对木兰、对女子的赞叹之情。
异:【甲】 文用诗歌形式,以描写为主,突出了木兰“女英雄”形象,辅以抒情。【乙】 文以简洁的叙述为主,目的是引出议论: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在【甲】文中,与【乙】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表达类似的句子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两句都有何用意
原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用意:结尾议论,赞美了木兰虽是女儿身,却不输男儿,具有聪慧勇敢、刚毅等特点。
【乙】【参考译文】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更加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买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四)【甲】《卖油翁》
【乙】南方多没人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七岁而能涉/但当涉猎 B.故北方之勇者/温故知新
C.以其言试之河/以钱覆其口 D.未有不溺者/尊君在不
解析:A.趟水过河/涉及;B.所以/旧的知识;C.用;D.表示否定/同“否”。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日 与 水 居 /则 十 五 而 得 其 道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从内容上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试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比较二者有何不同
【甲】文以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卖油翁倒油的经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熟能生巧;【乙】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反复实践的重要性。
(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参考译文】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 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就算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问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着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五)《卖油翁》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选自《陈母教子》)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务:致力,从事。⑤伎:同“技”。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百发百中
B.无他,但手熟尔/尔辈不能究物理
C.以我酌油知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杖之,碎其金鱼/拄杖无时夜叩门
B.句意是【解析】A.射中;B.句末语气词,罢了/代词,你;C.代词,这个道理/助词,的;D.杖打/拐杖。:华歆当即表示为难。难:对……感到为难。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荆 南 当 要 冲 /日 有 宴 集 /尧 咨 每 以 弓 矢 为 乐/ 坐 客 罔 不 叹 服。
(3)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甲文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告诉我们不能玩物丧志的道理。
(4)陈尧咨射箭,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
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术高超,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参考译文:
【乙】陈尧咨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特别的政令?”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我常常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于是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六)【甲】《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解析:“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这里有“而”,前后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停顿应在“而”前面,即“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 
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
解析:“上”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长。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其 茎 叶 既 生/ 则 又 日 高 日 上 /日 上 日 妍
4.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 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 、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 说明 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 可目”的特点。
【乙】【参考译文】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七)【甲】《爱莲说》
【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芳:散发出芳香。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李唐来/自非亭午夜分
B. 濯清涟而不妖/水尤清冽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
【解析】A.自从/如果;B.清澈;C.观赏/景象;D.少/新鲜。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又有所不同,简要分析。
甲文认为君子应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庄重质朴;乙文认为君子在无人赏识时,要耐得住寂寞;在屡遭打击时,要不改操守。
参考译文:
【乙】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兰花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八)【甲】《陋室铭》
【乙】吾斋之中,不尚①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②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③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④之交,如斯而已。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尚:崇尚。②随分:随意。③侈:显扬夸耀。④臭(xiù)味:气味,比喻同类的东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惟吾德馨(德行美好)
B.苔痕上阶绿(苔藓痕迹)
C.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D.可以调素琴(雅致的琴)
【解析】D.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甲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简要分析。
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机盎然。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优美、清幽、宁静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陋室”主人与“吾斋”主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①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品质。②高雅的生活情趣。③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
参考译文:
【乙】我的书斋中,不喜欢虚礼。只要进入书斋的都是知己。随便去留,开怀说笑。不说是非,不羡慕声名利禄。闲谈古今,把玩山水。清茶好酒只不过适合情趣。志趣相投的人,大家的品位一致罢了。
(九)【甲】《活板》
【乙】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③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④中独茧缕⑤,以芥子许腊缀⑥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⑦其理。
【注释】①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缕悬:用丝线悬挂。④纩(kuàng):丝绵。⑤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⑥缀:连接,这里指粘。⑦原:推究。
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木理有疏密/莫可原其理
B.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
C.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可以为师矣
D.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同予者何人
解析:A.纹理/原理;B.靠近/完成;C.用/凭着;D.我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 浮 多 荡 摇 /指 爪 及 碗 唇 上 皆 可 为 之 /运 转 尤 速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简述“活版印刷”与“指南针”的“活”分别体现在哪里
“活版印刷”的“活”体现在制作字模活、排版活、印刷活、做法活、拆版活,“指南针”的“活”体现在转动灵活。
(2)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两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是讲科学发明。甲文讲的是印刷术,乙文讲的是指南针的制作。启示:实践出真知。
【乙】【参考译文】行家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我家(的指南针)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朝西的)一样,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