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课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教学设计
课题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课时 1个课时 执教者
解读课标 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要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公民教育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促进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义是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落脚在对当代中国的认同,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
解读学生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我国国情的知识。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见闻,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认识不够。本课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民族团结意识。
解读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要求要正确把握民族团结与进步的关系,明确增进民族团结是推动民族地区进步的基础,实现社会进步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方向。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看待和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坚持守法用法。本课不仅是前一课《共同保卫伟大祖国》的延伸 ,也是本单元的落脚点之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 提高正确看待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视频“视频歌曲:《中华民族唱起来》” 提出问题:试一试:你能从这首歌中找到哪些民族? 2.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 学生回答问题 视频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感受我们这个统一的、团结的多民族国家。 并能巧妙的引入本节课的要学习的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情感升华 国庆游行“民族团结”方阵中不断旋转的石榴甁 图一 图二 习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1.法律保障民族平等团结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材料二:《宪法》第三十四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 图片一:西部大开发 图片二:东盟博览会 图片三:教育支援西藏 图片四:高考加分政策 3.保护各民族文化 图片一:20元背景图 图片二: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图片 图片三:传统文化保护 图片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视频:“伟大历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 网上查找以下民族自治地方近几年的发展成就,同桌讨论、交流并分享。 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发展成就内蒙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1.民族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5)地方性的自治法规 2.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 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该团伙共有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落网。此案共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 2014年9月12日,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一审宣判,被告人伊斯坎达尔·艾海提、吐尔洪·托合尼亚孜、玉山·买买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帕提古丽·托合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5年3月24日,伊斯坎达尔·艾海提、吐尔洪·托合尼亚孜、玉山·买买提3名罪犯被依法执行死刑。 歌曲视频《我和我的祖国》 1.提出问题:石榴甁在其中有什么寓意吗?2.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 过度语:关于民族团结我们的习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 提出问题:从这些宪法条文里的内容,可以说明国家从哪个方面上保障国家民族平等、团结 提出问题:国家采取哪些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平等团结? 提出问题:国家采取哪些保护民族文化的举措? 提出问题:从视频中,你了解到哪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 引导学生完成该表格 通过视频案例引导学生解读民族工作的相关法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齐读指示 学生阅读、并分析两条宪法规定,得出相应结论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网上查找相关知识,并分享 解读法律法规 学生齐唱歌曲 通过分析“石榴甁”和石榴果的寓意,让学生理解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让学生知道国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视。 通过阅读宪法条文,让学生明白国家从法律上保障民族的平等团结,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的要求。 通过这些图片文字材料分析,让学生客观的理解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持续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平等团结的要求。 通过这些图片分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我国的一些民族政策,让学生深刻体会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保护。 运用视频讲解,让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背景有了客观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通过让学生课前网上查找、提前了解五个民族自治地方相关信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内容,让学生理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并知道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运用“民族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看待和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坚持守法用法,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通过让学生齐唱这首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的意识。
板书 设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点评反馈,学生 思考、回答问题时引导不到位。课堂节奏有些快,有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听课情况,学生的爱国情感没有激发、民族团结意识不够明确。总之本节课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