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 说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 说课教案

资源简介

氧 气




氧 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的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中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氧气的学习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的性质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质时能做到系统、全面、(二)、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木炭、铁丝、蜡烛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会写文字表达式。
知道氧气的性质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并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实验2-2 ] 至 [ 实验2-4 ] 补充” 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氧气的用途的录像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说学法:
1、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 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 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物理性质 1、 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183c 液态氧 -218c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雪花状)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 采用学生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提供背景资料]:
将点燃的木炭放在氧气中会怎么样呢
[提供]仪器:集气瓶、 酒精灯、火柴
药品:木炭、 石灰水、氧气
学生上前做实验,同学们观察, 相互讨论
[注意]:发现问题要思考、讨论
[小结]:
[实验2-4]采用 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完成,并且对实验的顺序也做了调整
[实验2-4]: 铁在氧气中燃烧
活动与探索:1)、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
3)、 如果温度很高的物体落在玻璃上会出现什么后果?
共同讨论后,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① 剧烈燃烧 ②放出热量 ③ 发出耀眼的白光
结论: 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总结:1、为什么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能燃烧?
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为什么点燃后铁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
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上有所创新、提高。
[实验2-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仪器:集气瓶 火柴
药品:蜡烛 石灰水 氧气
学生先做实验,同学们观察,相互讨论。
注意:发现问题思考、讨论
小结:
补充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 [ 教师解释加少量的水作用——为了防止空气的污染 ],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
活动与探索: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因如何改进实验?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的设想、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①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③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结论: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为了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 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意见,要求各组再讨论,再发言,经过反复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2)氧气具有氧化性。
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所查阅的资料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
三、氧气的用途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 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分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所学的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活泼流畅,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并保持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
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
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
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
硫粉与咱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
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
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
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
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五)、巩固新知,能力提升:
对于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我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对检测题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开始同学抢答都很积极,由于不假思索而答错扣分后,学生变的谨慎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各组分数有升有降,学生情绪起伏不定。同时各组同学又紧密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精神。竞赛题量较大,内容具体,易于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五、说板书设计
氧 气
一、 物理性质
二、 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供给呼吸
三、 氧气的用途 支持燃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