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建立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形成概念。【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分子原子。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课件展示花的图片【引语】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不少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某些变化现象中隐藏的奥秘。首先请大家关注几个现象:1、我们能闻到花香2、潮湿的衣服能在空气中晾干3、老师演示一个实验【演示】品红扩散实验(提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现象?(提示猜想)我们能闻到花香;潮湿的衣服能晾干;品红能向水中扩散,这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呢?请同学们作出大胆的猜想。【投影】课件展示猜想。(提问)物质真的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所构成的吗?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仪器,它能将拍摄到的对象放大几十万倍乃至上百万倍。让我们来看两幅用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照片,【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照片,这些既像云朵又像棉花的小家伙,就是苯分子;硅是一种制造半导体和电脑部件的重要材料,这是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硅的粒子----硅原子照片。他们借助特殊的仪器,移走硅原子形成汉字,这“中国”二字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两个汉字。刚才的图片告诉我们,物质的确是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所构成的。(板书)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提问】这些构成物质的粒子到底小到何种程度呢?让我们通过阅读来体验一下。【投影】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扩散和我们能闻到花香,潮湿的衣服能晾干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演示】浓氨水使酚酞变红【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追问】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追问】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影响?请同学们做出大胆的猜想。【投影】展示学生的猜想【提问】同学们能找到一些生活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的实例吗?(引导)在刚才品红在水中扩散的试验基础上,你们能不能再设计一个对比试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各组的同学思考并设计方案。【学生】把等量的品红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板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视频】将两支量筒中各量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然后都倒入200毫升的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毫升呢?【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3、分子间有间隔。【提问】物质的三态变化与分子间间隔又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实验4】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课堂小结】一.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巩固练习】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学生思考、猜想 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认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阅读、思考、总结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观察后回答:酚酞变成了红色。学生讨论、交流、进行总结。 做出猜想观察现象:热水中的品红扩散得快。总结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阅读、思考、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 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间隔 思考、试验、讨论 回答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兴趣。通过实验、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起悬念,为后面引出分子和原子做铺垫。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的运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观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反馈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今天下午我在初三2班上了一节《分子和原子》公开课,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我校“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走进花园闻到花香”、“酒精挥发”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了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在整个过程中,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学生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在教学中需要我还需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描述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