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分子的性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分子的性质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分子的性质------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分子的性质是学生开始接触微观世界的第一课。学好本课内容,为以后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由此开拓学生视野。
目标确立:
结合《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导的具体要求,本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性质。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分子运动”的探究性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形成“提出问题→就问题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3)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一些宏观的实验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认识到“微观粒子性质的表现决定了宏观现象”这一辨证关系。并教育学生只有重视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将来的大业;也只有努力发展个人的素质,才能保证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
二、教学方法分析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高,所以我努力创设情景。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游戏,并且综合应用了分析类比、合作探究、分组演示实验等的教学方法,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相关视频实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把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的游戏和实验探究活动中,主动地参与实验,讨论交流。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1.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难点:分子间有间隙
五、教学过程:
设问:我们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分子的一些知识。分子是否是真实存在?有没有证据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回答:有!闻到花香,闻到臭味等等。
设问:那么有没有哪个同学亲眼看到分子?
学生:没有
设问:为什么没有亲眼看见分子呢?
学生:因为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
讲述: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但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分子的存在。
设问:翻开课本P50,看图P3-6及相关文字,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学生:分子确实存在,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
设问:分子很小,究竟小到什么程度?
观看视频:分子很小┅┅
讲述:翻开课本P50,第3段阅读,对于这个数据,大家可能不太明确,下面我用一个具体的数据来分析。
讲解: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 X1021个水分子,这些水分子让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由此可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是分子的一种基本性质。
板书: 1、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
引言:分子除了小之外,还有哪些性质呢?
设问:老师有个难题想不明白,希望大家帮忙解决。前一段时间老师买了一些清新剂,打开盖子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清新剂变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这是分了运动的结果。
讲述: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来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创设实验情景:实验一
P50,活动与探究,图3-8,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回答:烧杯A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烧杯B的无色酚酞溶液无变化。
设问:A、C两杯溶液并没有混合,为什么A烧杯溶液会变成红色呢?是不是老师的功力这么厉害呢?还是什么原因导致烧杯C溶液变红?你能否提出你的假设,并用简单的实验验证你的假设。
提出假设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可能提出如下的假设:
1、 试管C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慢慢溶解到试管B的溶液中,使试管B溶液变成红色。
2、大烧杯D内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试管B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是浓氨水溶液中的水蒸汽进入试管B中,使试管B的溶液变红
。。。。。。。。。。。。。。。。。。。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请3个同学做实验来验证3个假设
教师:及时做出评价与指导
获得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烧杯C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逸出,有些粒子进入了烧杯A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没有混合,但烧杯A中的溶液仍能变色 你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捂鼻子
学生总结:是浓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填空P50-P51,活动与探究的有关现象与解释部分。
引入:接下来我们来观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视频:分子扩散实验
教师活动:当视频播到关键时刻暂停,让学生猜想即将出现的现象及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加以分析。
学生回答:从试管口到试管底部滤纸逐渐变红,原因是氨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教师活动:继续播放视频,并对刚才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评价。
板书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设问:你能否举出一些身边的例子来说明分子是不断动动的。
学生回答:学生举例说明,
板书:例如:扩散、挥发、闻到所味。
引入:同学们晚上放学回家,肚子很饿了,回到家妈妈正在炒菜,我们闻起来特别香,但如果菜放凉了,香气就会大大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设问:从以上例子说明分子运动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学生实验:实验二:分别在冷、热水的锥形瓶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注意:女同学冷水的锥形瓶中先加入少量的KMnO4 )
观察现象:高锰酸钾固体溶解,最后消失,水变红,高锰酸钾在热水中的扩散速度较快。
板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学生阅读并划书:P51第1段。
引入:1+1=? 10+10=?
讲述:1+1=2在数学的一般的范畴中是正确的,但在化学的领域里呢,就不一定了
设问:半杯玻璃球与半杯泥沙混合,能否得到一杯混合物?
学生回答:不能,少于一杯混合物。
解释原因:玻璃球之间有间隙。
引言:那么如果粒子小到我们看不到的话,它们之间是否也有间隙
视频:把50mL的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观察仪器刻度
得到结论:溶液体积小于20mL,说明微小的分子间也存在间隙
板书:3、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引入:那么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中,哪种间隔最大?
学生猜想:有的说气体,有的说固体,还有的说液体。
实验探究:请一男一女同学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同时用力将栓塞推入,看哪个同学快,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装有空气的注射器较容易压缩,说明气体的间隔较大,液体的间隔小。
设问:如果将同体积的冰和水置于注射器中,冰与水哪种容易被压缩?
学生回答冰比水难压缩,说明气体间隔最大,固体间隔最小。
板书:气体间隔最大,液体间隔较小,固体间隔最小。
阅读:P51,第二段,并划书
板书:例如热胀泠缩;50毫升水+5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练习:P53,1(1)
P54,3(2)(3)(4)(6)
小结与巩固:今天学习了分子的3个基本性质,请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反映分子具有以上性质
作业:同步课题2分子和原子,8-12题
六、板书设计
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肉眼看不见)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例如:扩散、挥发、闻到气味
3、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固体:较小 液体:较大 气体:最大)
例如热胀泠缩;50毫升水+5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我最初的设计意图,也达到了几个纬度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
(1) 教学中以实验探究学习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2) 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主要通过启发指导给学生以帮助。
(3) 授课语言风趣、幽默、实验、游戏设计精彩,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4)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评价、鼓励其进步。
(5) 有意识的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