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期 末 专 题 复 习【 知 识 梳 理 +达 标 检 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0 非连续性文本(说明文)阅读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1 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性说明文 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举例:《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事理性说明文 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于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举例:《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按说明语言分 平实性说明文 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举例:《中国石拱桥》运用大量数据对中国石拱桥作客观、科学的说明。文艺性说明文 以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举例:《大雁归来》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知识性、抒情性和思想性三者完美结合,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2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 判断方法 ①看题目。部分说明文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的标题正是它们的说明对象。但是有一些题目运用了一定的修辞,需要通过阅读正文进行判断。如《时间的脚印》就将说明对象化石比作时间的脚印,生动形象。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说明文往往在这样的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如《梦回繁华》第一段最后一句点明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首句就点出了说明对象是物候。③逐段阅读,总结概括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 定义 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判断方法: ①从标题着眼。看标题中是否有对说明对象的修饰、限制成分。②抓关键句。文段的首句或末尾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③从分析材料入手。逐段分析作者所介绍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总结。④根据每段段意归纳整合。抓住段落中心句或连接词,将每段段意进行归纳整合。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的区别 说明对象是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而说明内容则是指文章所介绍的那个对象的某些具体方面的情况,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内容就是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征,也就是说文章所要说明的是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一总的特征,而不是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其他方面。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3 说明方法作比较 特征 把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相同或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性质、变化、发展。句中通常含有“比、而、相对于、也、较……、与……不同”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示例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苏州园林》)举例子 特征 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句中通常含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示例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国石拱桥》)打比方 特征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句中通常含有“像、仿佛、好比、是、有如”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示例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中国石拱桥》)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3 说明方法列数字 特征 运用具体的数字资料介绍事物特点和本质。句中通常含有“数词、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有说服力。示例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梦回繁华》)分类别 特征 就是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门别类地逐一说明。句中通常含有“分为、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表序数的词”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加突出。示例摹状貌 特征 描绘事物形貌以表现事物的特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作用(答题规范)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示例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3 说明方法引资料 特征 为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引用诗句、名言、格言、谚语,以及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闻趣事等进行说明。作用(答题规范) 鲜明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趣味性。示例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作诠释 特征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解释说明。作用(答题规范) 具体解释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示例 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中国石拱桥》)下定义 特征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或事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句中通常有“……是……、这就是……、……叫(作)……”等判断句式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示例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大自然的语言》)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3 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是……”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题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成“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行,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4 说明文语言角度 特征 标志词 作用准确严密性(修饰限制性词语) 表程度 主要、近、极、几乎、比较、相当、更、最、很大程度上、稍微 “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推测或估计 大概、大约、左右、也许、可能 “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时间 到那个时候、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 “当时”限定了时间,只说明了××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频率 往往、经常、常常、通常、总是、有时、一般 “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4 说明文语言角度 特征 标志词 作用准确严密性(修饰限制性词语) 表范围 全、都、大部分、大多数、大面积、少数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数量 之一、多、有余、很少 “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关联词语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举例:《中国石拱桥》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递进的句式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4 说明文语言角度 特征 作用生动形象性 修辞的使用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举例:《大雁归来》中“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雁描写得生动形象。表达方式的使用 使用记叙、描写(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举例:《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用“苏醒”“萌发”“次第开放”“孕育果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描写四季景色,生动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5 说明文结构总分式 “总——分”式:如《苏州园林》(具体见“说明顺序”)“总——分——总”式:如《被压扁的沙子》中第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第二至十六段具体说明了关于恐龙的两种对立理论,最后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分——总”式:这种结构较少被采用,这里不做解说。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承接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6 说明顺序类别 标志词 概念及用途 举例时间顺序 时间名词:年、季节、月、时代、朝代等 概念:说明事物的制作、发展或演变过程,常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用途:常用于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中国石拱桥》:公元282年的“旅人桥”、公元605年左右的赵州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和1961年的“长虹大桥”。空间顺序 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概念: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用途: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注:一般介绍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 《梦回繁华》: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逻辑顺序 排除法:没有具体的时间、空间名词,即为逻辑顺序 概念:按照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用途: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注:常用的逻辑顺序有: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主要→次要、抽象→具体(一般→个别)、特点→用途。 ①从概括到具体。《中国石拱桥》:先从石拱桥的基本特点(概括),说到它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主要优点(概括),然后再说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解说(具体)。②先总说后分说。《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加以分说。③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的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7 段落作用段落作用 开头 结构角度 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②呼应文章标题。③总领全文。内容角度 ①首段内容是否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②开篇点题。表达效果角度 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增加说明文文学色彩。中间 结构角度 承上启下。内容角度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结合其与前后段落的关系,分析中间段落存在的必要性。结尾 结构角度 收束全文。内容角度 ①是否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补充说明。②是否表达愿望,提出愿景或呼吁行动等。二、达标检测(一)【2021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8分)【材料一】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二、达标检测【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二、达标检测【材料三】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二、达标检测1. 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A. 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B. 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C. 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D.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1. D(2分) 【解析】由【材料一】第①段“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可知,A项中“最终汇合成……两个中心”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②段“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可知,B项中“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②段“中唐以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超过北方旱地农业”可知,C项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表述错误。二、达标检测2. 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大体”“始终”若删去,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B. 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C. 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实现产量的提升。D. 随着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的完成,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2. A(2分) 【解析】由【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必由之路”可知,B、C两项表述错误。由【材料三】“从长远来看……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可知,D项表述错误。二、达标检测3. 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4分)3. ①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相结合。②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共4分)二、达标检测二、【2021郑州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共10分)文本一横亘夜空的银河 其实是一座可靠的“时钟”横亘夜空的银河,不仅给世界各族人民带来许多遐想,还是一座可靠的“时钟”,昭告着不同的时令。它时而高挂南北,时而低垂东西;有时星光灿烂,有时又清辉淡雅。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它的明暗和走向,领悟着大自然的节律。正月初八,天河回家在北半球中纬地区,每逢初春时节夜幕降临的时候,春季星座的代表——狮子座刚从东方升起不久,冬季星空的标志——冬季大三角①正高悬于南天。这段时间正是农历的正月,旧时人们认为正月初八是天上的星君下界聚会的日子,家家户户在这天都会制作小灯来“接星”“祭星”,长辈还会教儿孙们认星。入夜后的银河在冬季大三角中穿过,从东南几乎横贯头顶再到西北,划出一道很高的弧线。但人们却很难看到它,因此有“正月初八,天河回家”一说。原来,这段时间露出地平线的正是银河较窄较暗的部分,本身就很不醒目,再加上正月初八的上弦月恰好位于银河附近,月光的干扰很容易就让银河“隐身”了。其实不止是正月初八,由于高度、亮度这两个因素都不太有利,整个春季我们都难以看到银河。二、达标检测银河朝南北,雨来如桶倒6月往后的傍晚,银河较亮的那一段开始从东方露出地平,并且高度日渐增加。一年中最适于夜观银河的时段终于到来。到了盛夏时节,甫一入夜,就可以看到它从南往东斜跨夜空。随着夜色渐深,银河越升越高,而且最灿烂的银心部分——南边的天蝎座、人马座也正在此时登场。所以夏季银河最为耀眼,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星空主角。7、8月份入夜后的银河,从南往东再向北如拱桥般横跨天穹。这时我国多地正值雨季,正如谚语所说,“银河朝南北,雨来如桶倒”。每年的七夕,妇女们要乞巧,农家要仰望银河,希望通过它来知晓一年的收成。在湖南的一些地区,有“天河搭屋脊,家家有饭吃;天河盖屋角,家家没吃喝”的说法。二、达标检测天河东西,收拾锦衣秋季也是观看银河的好时节。9月到10月夜幕低垂之时,头顶附近的夏季大三角②和银河正当中天。在南偏西方向,明亮的银河中心尚未落山,星光尽洒,惹人注目。随着夜转深沉,银河向东西偏转,银心也徐徐落下。这时银河由亮转暗,变得“清浅”“淡薄”,更增添了夜色的清凉。文人墨客对这段时间的银河着墨最多,例如“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日落星稀河汉微,清秋一点水萤飞”等。中秋往后,天黑之后的银河日渐西偏,银心的下落时间也越来越早。待到10月下旬,一年中欣赏银河的最佳时段就接近了尾声。初冬时节,入夜后的银河已经转成了东西方向,从东经北再到西,高度不算低但并不明亮,只有西边这一段比较清晰。这时候天气转冷,人们要准备冬天的衣服了,所以又有“天河东西,收拾锦衣”的说法。此时,银河流经的御夫座、英仙座等天区,是在背向银心的方向。相比于夏季银河,这里恒星稀疏、黯淡无光,只能隐约感觉到它的存在。要想再次领略银河的壮美,就需要耐心地等到来年了。(作者李鉴,选自2021年03月16日《科技日报》,有删改)注:①冬季大三角,冬季星空主要景象。由大犬座的天狼星、小犬座的南河三及猎户座的参宿四所形成的三角形。②夏季大三角,夏季东南方高空里由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鹅座的天津四及天鹰座的牛郎星组成的三角形。二、达标检测文本二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当地时间2020年12月3日,欧洲航天局根据盖亚太空望远镜提供的数据绘制了一幅“史上最全面”的银河系地图,这幅地图包含18亿个天体的位置、距离和相对运动的详细信息,还有距离太阳326光年范围内的30多万颗恒星。通过这幅地图,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标。带着“全面描绘银河系”的使命,盖亚太空望远镜于2013年12月发射升空,在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轨道上运行。在那里,地球引力和太阳引力达到平衡,天空景象也能一览无余。盖亚每分钟可以测量大约10万颗恒星,每天可以测量8.5亿个天体,两个月可以把整个天空扫描完毕。过去几年里,盖亚传回的数据被广泛应用。通过盖亚,科研人员发现了100亿年前被银河系吞食的一个古老星系的残骸;观察到20颗恒星正在向银河系中心高速运动;识别出大约1000个可能允许生命存在的近日星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甚至根据盖亚数据改变了新视野号探测器的轨道,使其成功造访了太阳系中最遥远、最古老的天体之一Arrokoth。(选自2020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二、达标检测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本一首段点明银河在领悟自然节律中的作用,总领全文;后面三部分说明不同季节我们看到的银河的变化。B. 银河各部分明暗不均,在北半球中纬地区,夏秋两季适于观察银河,主要就是因为能看到其中最明亮的银心部分。C. 文本一用七夕之夜妇女们乞巧和农民仰望银河为例,是为了说明夏季银河的方位会影响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D. 文本二是科技新闻,首段介绍科技成果“史上最全面”的银河系地图,后两段介绍盖亚太空望远镜的使命、功能等。1. C(2分) 【解析】根据文本一第5段中“每年的七夕,妇女们要乞巧,农家要仰望银河,希望通过它来知晓一年的收成”,可知C项中“是为了说明夏季银河的方位会影响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说法错误。二、达标检测2. 文本一按时间顺序,说明银河“昭告时令”的方式,请梳理相关内容,完成下表。(4分)2. ①银河较暗(暗淡/几乎看不见) ②从东南到西北 ③由亮转暗 ④由东到西(从东经北再到西)(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时令 银河的明暗 银河的基本走向春季 ① ②夏季 最为耀眼 6月份从南往东斜跨夜空,7、8月份从南往东再向北秋季 ③ 初秋,银河渐渐向东西偏转;中秋往后,银河日渐西偏冬季 暗淡无光 ④二、达标检测3. 文本一和文本二使用的说明方法明显不同,前者多处引述资料,后者大量使用数据。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选用说明方法的原因。(4分)3. 因为文本一重在说明银河的不同状貌具有昭示时令的作用,而我国有不少谚语和诗句能体现银河与时令关系,恰当引用这些资料,可使观点依据充分(增强说服力),同时还能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性;而文本二重在说明史上最全面的银河系地图及盖亚太空望远镜对绘制地图和开展相关研究的巨大贡献,大量使用数字,能够准确清晰地说明这一点,令人信服。(数据还展现了“盖亚”计划耗时之长、耗资之巨、观测之广、作用之大,让读者对科技的神奇力量心生赞叹)人们对宇宙中的未知星体充满好奇,而发现、识别、观测星体是盖亚太空望远镜的主要任务,使用数字能具体准确地说明这一点。(两个文本的分析各2分,其中能准确概括相关说明内容,1分;采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该内容的作用1分,或想要达到的说明效果或激发的阅读体验等,1分;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二、达标检测(三)【2021省实验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共12分)文本一深海生物,为何通体透明?①我国蛟龙号潜水艇数次深潜,工作人员已拍摄到不少深海生物的照片。我们应该都发现了:深海生物的颜色,并没有浅海生物的颜色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②有人说,那是因为深海没有光照,看不见物体,也无人欣赏,所以它们无须浪费能量去合成色素;也有人说,因为颜色都是光折射后才被分辨出来的,深海没有光照,所以看不到颜色;还有人说,黑暗中最适合隐藏自己,弱小的生物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中求生,透明是最好的避难之道。③那么,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动物,各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而在深海生存的生物,隐形是它们的绝技之一。在没有光线的深海区,这些生物因为透明,可以更容易地躲过捕食者。所以,透明身体的进化与形成,的确是一种为了逃避捕食者而进行的自我保护。人们也通常把变得透明的鱼,形象地称为“玻璃鱼”。二、达标检测④以玻璃章鱼为例。它们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只有消化系统、视神经和眼睛可见。而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它们的眼睛也进化得相当有特色——不是那种普通的、大大的圆眼睛,而是一种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这样结构的眼睛虽然会损失部分视觉,却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从而更不容易被下方的掠食者发现。而且研究者发现,玻璃章鱼一直都是直立向上地游动,这应该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身体投射到海底的影子。⑤玻璃鱿鱼也是如此。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身体已经完全透明,但大眼睛却不是透明的。所以,原本在它们下方游动的掠食者,可以很容易就发现玻璃鱿鱼的眼睛投下的影子。但玻璃鱿鱼却又进化出另一种功能让自己“隐形”——它们的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有点像阳光经过滤镜后照射下来,就不会让滤镜产生影子,玻璃鱿鱼也由此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自己。只不过,从其他角度看的时候,玻璃鱿鱼发出的光却十分明显——如同海水中吸引掠食者前来的灯塔。⑥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的。透明动物其实一样拥有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只不过这些组织中几乎没有色素细胞,看起来就像是透明的。二、达标检测⑦有一种被称为“海洋蓝宝石”的海洋生物叶水蚤,体型跟蚂蚁差不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本身是有颜色的,因为它们的皮肤表皮细胞具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的蜂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随着角度变化,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了。⑧总之,深海生物的透明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仅仅认为它们是为了隐形而变得透明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深海通常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也已经退化,是否能隐形并不是特别必要。况且,透明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深海没有阳光,生物不需要靠颜色来吸收阳光保持体温,而合成色素细胞反倒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透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摘自《羊城晚报》2021年3月22日 作者:克莉斯汀)二、达标检测文本二①有些动物具有控制光线的能力,能使自己变得近乎隐形。我们都知道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但如果是变得完全隐形呢?②海洋动物如果想躲藏起来,一般有两种选择:生活在深海的动物,它们往往与沙子或岩石融为一体,或者隐藏在珊瑚中。不过,深海通常是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已经退化,隐形并不是很有必要;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在躲藏时,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展示出令人炫目的色彩效果,使位于下方的掠食者误以为是阳光照射水面时产生的波纹。③而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则没有这两种选择。因此,变得透明也成为它们隐形的最简单方式,使光线能完全穿过身体。④在开阔的大洋中,由于缺乏可供躲藏的岩石、裂缝等,变得透明就成为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因此,变得透明是许多毫无关联的动物们共同的选择。(摘自《中关村在线》)二、达标检测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文本一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解释深海生物通体透明的原因。B. 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是因为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本身就是全透明的。C. 文本一中“几乎”“最大限度”“通常”“差不多”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捕食者”“隐形”“发光消影”“海洋蓝宝石”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D. 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这主要归功于它皮肤表皮细胞上的六边形微小晶体片,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原理。E. 文本二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列举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1. B D(一项2分,共4分) 【解析】根据文本一第⑥段“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的”可知,B项中“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本身就是全透明的”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一第⑦段“……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知,D项中“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表述错误。二、达标检测2. 文本一提到的三种深海生物,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各自还进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身体特征,请仿照示例,进行具体概括。(4分)示例:玻璃章鱼的身体特征——眼睛进化成被拉长的管状眼睛,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1)玻璃鱿鱼的身体特征——(2)叶水蚤的身体特征——2. (1)玻璃鱿鱼的身体特征——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自己。(2)叶水蚤的身体特征——皮肤表皮细胞具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就无法看到它们了。(意思对即可。一个2分,共4分)二、达标检测3. 上面两个文本中,都提到了章鱼和鱿鱼通过变换身体色素细胞,达到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的自我保护效果,文本一详写,文本二略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3. 文本一是通过分别列举玻璃章鱼和玻璃鱿鱼将身体变得透明,来逃避捕食者,进行自我保护的身体进化过程,具体解释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详写;文本二是从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谈起,引出下文“变得透明”也是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所以略写。(意思对即可,文本一、文本二的分析各2分,共4分)谢谢聆听谢谢观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达标检测】专题十:非连续性文本(说明文)阅读一、知识考点梳理知识点1 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性说明文 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举例:《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事理性说明文 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于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举例:《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按说明语言分 平实性说明文 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举例:《中国石拱桥》运用大量数据对中国石拱桥作客观、科学的说明。文艺性说明文 以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举例:《大雁归来》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知识性、抒情性和思想性三者完美结合,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知识点2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 判断方法 ①看题目。部分说明文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的标题正是它们的说明对象。但是有一些题目运用了一定的修辞,需要通过阅读正文进行判断。如《时间的脚印》就将说明对象化石比作时间的脚印,生动形象。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说明文往往在这样的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如《梦回繁华》第一段最后一句点明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首句就点出了说明对象是物候。③逐段阅读,总结概括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 定义 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判断方法: ①从标题着眼。看标题中是否有对说明对象的修饰、限制成分。②抓关键句。文段的首句或末尾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③从分析材料入手。逐段分析作者所介绍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总结。④根据每段段意归纳整合。抓住段落中心句或连接词,将每段段意进行归纳整合。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的区别 说明对象是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而说明内容则是指文章所介绍的那个对象的某些具体方面的情况,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内容就是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征,也就是说文章所要说明的是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一总的特征,而不是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其他方面。知识点3 说明方法作比较 特征 把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相同或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性质、变化、发展。句中通常含有“比、而、相对于、也、较……、与……不同”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示例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苏州园林》)举例子 特征 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句中通常含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示例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国石拱桥》)打比方 特征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句中通常含有“像、仿佛、好比、是、有如”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示例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中国石拱桥》)列数字 特征 运用具体的数字资料介绍事物特点和本质。句中通常含有“数词、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有说服力。示例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梦回繁华》)分类别 特征 就是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门别类地逐一说明。句中通常含有“分为、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表序数的词”等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加突出。示例摹状貌 特征 描绘事物形貌以表现事物的特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作用(答题规范)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示例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引资料 特征 为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引用诗句、名言、格言、谚语,以及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闻趣事等进行说明。作用(答题规范) 鲜明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趣味性。示例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作诠释 特征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解释说明。作用(答题规范) 具体解释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示例 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中国石拱桥》)下定义 特征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或事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句中通常有“……是……、这就是……、……叫(作)……”等判断句式作为标志。作用(答题规范) 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示例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大自然的语言》)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是……”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题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成“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行,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知识点4 说明文语言角度 特征 标志词 作用准确严密性(修饰限制性词语) 表程度 主要、近、极、几乎、比较、相当、更、最、很大程度上、稍微 “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推测或估计 大概、大约、左右、也许、可能 “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时间 到那个时候、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 “当时”限定了时间,只说明了××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频率 往往、经常、常常、通常、总是、有时、一般 “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范围 全、都、大部分、大多数、大面积、少数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数量 之一、多、有余、很少 “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关联词语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举例:《中国石拱桥》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递进的句式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生动形象性 修辞的使用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举例:《大雁归来》中“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雁描写得生动形象。表达方式的使用 使用记叙、描写(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举例:《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用“苏醒”“萌发”“次第开放”“孕育果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描写四季景色,生动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知识点5 说明文结构总分式 “总——分”式:如《苏州园林》(具体见“说明顺序”)“总——分——总”式:如《被压扁的沙子》中第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第二至十六段具体说明了关于恐龙的两种对立理论,最后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分——总”式:这种结构较少被采用,这里不做解说。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承接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知识点6 说明顺序类别 标志词 概念及用途 举例时间顺序 时间名词:年、季节、月、时代、朝代等 概念:说明事物的制作、发展或演变过程,常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用途:常用于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中国石拱桥》:公元282年的“旅人桥”、公元605年左右的赵州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和1961年的“长虹大桥”。空间顺序 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概念: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用途: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注:一般介绍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 《梦回繁华》: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逻辑顺序 排除法:没有具体的时间、空间名词,即为逻辑顺序 概念:按照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用途: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注:常用的逻辑顺序有: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主要→次要、抽象→具体(一般→个别)、特点→用途。 ①从概括到具体。《中国石拱桥》:先从石拱桥的基本特点(概括),说到它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主要优点(概括),然后再说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解说(具体)。②先总说后分说。《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加以分说。③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的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知识点7 段落作用段落作用 开头 结构角度 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②呼应文章标题。③总领全文。内容角度 ①首段内容是否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②开篇点题。表达效果角度 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增加说明文文学色彩。中间 结构角度 承上启下。内容角度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结合其与前后段落的关系,分析中间段落存在的必要性。结尾 结构角度 收束全文。内容角度 ①是否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补充说明。②是否表达愿望,提出愿景或呼吁行动等。二、达标测试(一)【2021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8分)【材料一】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材料三】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1. 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A. 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B. 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C. 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D.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2. 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大体”“始终”若删去,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B. 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C. 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实现产量的提升。D. 随着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的完成,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3. 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4分)答案:1. D(2分) 【解析】由【材料一】第①段“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可知,A项中“最终汇合成……两个中心”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②段“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可知,B项中“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②段“中唐以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超过北方旱地农业”可知,C项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表述错误。2. A(2分) 【解析】由【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必由之路”可知,B、C两项表述错误。由【材料三】“从长远来看……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可知,D项表述错误。3. ①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相结合。②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共4分)二、【2021郑州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共10分)文本一横亘夜空的银河 其实是一座可靠的“时钟”横亘夜空的银河,不仅给世界各族人民带来许多遐想,还是一座可靠的“时钟”,昭告着不同的时令。它时而高挂南北,时而低垂东西;有时星光灿烂,有时又清辉淡雅。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它的明暗和走向,领悟着大自然的节律。正月初八,天河回家在北半球中纬地区,每逢初春时节夜幕降临的时候,春季星座的代表——狮子座刚从东方升起不久,冬季星空的标志——冬季大三角①正高悬于南天。这段时间正是农历的正月,旧时人们认为正月初八是天上的星君下界聚会的日子,家家户户在这天都会制作小灯来“接星”“祭星”,长辈还会教儿孙们认星。入夜后的银河在冬季大三角中穿过,从东南几乎横贯头顶再到西北,划出一道很高的弧线。但人们却很难看到它,因此有“正月初八,天河回家”一说。原来,这段时间露出地平线的正是银河较窄较暗的部分,本身就很不醒目,再加上正月初八的上弦月恰好位于银河附近,月光的干扰很容易就让银河“隐身”了。其实不止是正月初八,由于高度、亮度这两个因素都不太有利,整个春季我们都难以看到银河。银河朝南北,雨来如桶倒6月往后的傍晚,银河较亮的那一段开始从东方露出地平,并且高度日渐增加。一年中最适于夜观银河的时段终于到来。到了盛夏时节,甫一入夜,就可以看到它从南往东斜跨夜空。随着夜色渐深,银河越升越高,而且最灿烂的银心部分——南边的天蝎座、人马座也正在此时登场。所以夏季银河最为耀眼,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星空主角。7、8月份入夜后的银河,从南往东再向北如拱桥般横跨天穹。这时我国多地正值雨季,正如谚语所说,“银河朝南北,雨来如桶倒”。每年的七夕,妇女们要乞巧,农家要仰望银河,希望通过它来知晓一年的收成。在湖南的一些地区,有“天河搭屋脊,家家有饭吃;天河盖屋角,家家没吃喝”的说法。天河东西,收拾锦衣秋季也是观看银河的好时节。9月到10月夜幕低垂之时,头顶附近的夏季大三角②和银河正当中天。在南偏西方向,明亮的银河中心尚未落山,星光尽洒,惹人注目。随着夜转深沉,银河向东西偏转,银心也徐徐落下。这时银河由亮转暗,变得“清浅”“淡薄”,更增添了夜色的清凉。文人墨客对这段时间的银河着墨最多,例如“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日落星稀河汉微,清秋一点水萤飞”等。中秋往后,天黑之后的银河日渐西偏,银心的下落时间也越来越早。待到10月下旬,一年中欣赏银河的最佳时段就接近了尾声。初冬时节,入夜后的银河已经转成了东西方向,从东经北再到西,高度不算低但并不明亮,只有西边这一段比较清晰。这时候天气转冷,人们要准备冬天的衣服了,所以又有“天河东西,收拾锦衣”的说法。此时,银河流经的御夫座、英仙座等天区,是在背向银心的方向。相比于夏季银河,这里恒星稀疏、黯淡无光,只能隐约感觉到它的存在。要想再次领略银河的壮美,就需要耐心地等到来年了。(作者李鉴,选自2021年03月16日《科技日报》,有删改)注:①冬季大三角,冬季星空主要景象。由大犬座的天狼星、小犬座的南河三及猎户座的参宿四所形成的三角形。②夏季大三角,夏季东南方高空里由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鹅座的天津四及天鹰座的牛郎星组成的三角形。文本二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当地时间2020年12月3日,欧洲航天局根据盖亚太空望远镜提供的数据绘制了一幅“史上最全面”的银河系地图,这幅地图包含18亿个天体的位置、距离和相对运动的详细信息,还有距离太阳326光年范围内的30多万颗恒星。通过这幅地图,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标。带着“全面描绘银河系”的使命,盖亚太空望远镜于2013年12月发射升空,在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轨道上运行。在那里,地球引力和太阳引力达到平衡,天空景象也能一览无余。盖亚每分钟可以测量大约10万颗恒星,每天可以测量8.5亿个天体,两个月可以把整个天空扫描完毕。过去几年里,盖亚传回的数据被广泛应用。通过盖亚,科研人员发现了100亿年前被银河系吞食的一个古老星系的残骸;观察到20颗恒星正在向银河系中心高速运动;识别出大约1000个可能允许生命存在的近日星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甚至根据盖亚数据改变了新视野号探测器的轨道,使其成功造访了太阳系中最遥远、最古老的天体之一Arrokoth。(选自2020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本一首段点明银河在领悟自然节律中的作用,总领全文;后面三部分说明不同季节我们看到的银河的变化。B. 银河各部分明暗不均,在北半球中纬地区,夏秋两季适于观察银河,主要就是因为能看到其中最明亮的银心部分。C. 文本一用七夕之夜妇女们乞巧和农民仰望银河为例,是为了说明夏季银河的方位会影响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D. 文本二是科技新闻,首段介绍科技成果“史上最全面”的银河系地图,后两段介绍盖亚太空望远镜的使命、功能等。2. 文本一按时间顺序,说明银河“昭告时令”的方式,请梳理相关内容,完成下表。(4分)时令 银河的明暗 银河的基本走向春季 ① ②夏季 最为耀眼 6月份从南往东斜跨夜空,7、8月份从南往东再向北秋季 ③ 初秋,银河渐渐向东西偏转;中秋往后,银河日渐西偏冬季 暗淡无光 ④3. 文本一和文本二使用的说明方法明显不同,前者多处引述资料,后者大量使用数据。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选用说明方法的原因。(4分)答案:1. C(2分) 【解析】根据文本一第5段中“每年的七夕,妇女们要乞巧,农家要仰望银河,希望通过它来知晓一年的收成”,可知C项中“是为了说明夏季银河的方位会影响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说法错误。2. ①银河较暗(暗淡/几乎看不见) ②从东南到西北 ③由亮转暗 ④由东到西(从东经北再到西)(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3. 因为文本一重在说明银河的不同状貌具有昭示时令的作用,而我国有不少谚语和诗句能体现银河与时令关系,恰当引用这些资料,可使观点依据充分(增强说服力),同时还能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性;而文本二重在说明史上最全面的银河系地图及盖亚太空望远镜对绘制地图和开展相关研究的巨大贡献,大量使用数字,能够准确清晰地说明这一点,令人信服。(数据还展现了“盖亚”计划耗时之长、耗资之巨、观测之广、作用之大,让读者对科技的神奇力量心生赞叹)人们对宇宙中的未知星体充满好奇,而发现、识别、观测星体是盖亚太空望远镜的主要任务,使用数字能具体准确地说明这一点。(两个文本的分析各2分,其中能准确概括相关说明内容,1分;采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该内容的作用1分,或想要达到的说明效果或激发的阅读体验等,1分;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三)【2021省实验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共12分)文本一深海生物,为何通体透明?①我国蛟龙号潜水艇数次深潜,工作人员已拍摄到不少深海生物的照片。我们应该都发现了:深海生物的颜色,并没有浅海生物的颜色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②有人说,那是因为深海没有光照,看不见物体,也无人欣赏,所以它们无须浪费能量去合成色素;也有人说,因为颜色都是光折射后才被分辨出来的,深海没有光照,所以看不到颜色;还有人说,黑暗中最适合隐藏自己,弱小的生物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中求生,透明是最好的避难之道。③那么,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动物,各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而在深海生存的生物,隐形是它们的绝技之一。在没有光线的深海区,这些生物因为透明,可以更容易地躲过捕食者。所以,透明身体的进化与形成,的确是一种为了逃避捕食者而进行的自我保护。人们也通常把变得透明的鱼,形象地称为“玻璃鱼”。④以玻璃章鱼为例。它们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只有消化系统、视神经和眼睛可见。而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它们的眼睛也进化得相当有特色——不是那种普通的、大大的圆眼睛,而是一种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这样结构的眼睛虽然会损失部分视觉,却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从而更不容易被下方的掠食者发现。而且研究者发现,玻璃章鱼一直都是直立向上地游动,这应该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身体投射到海底的影子。⑤玻璃鱿鱼也是如此。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身体已经完全透明,但大眼睛却不是透明的。所以,原本在它们下方游动的掠食者,可以很容易就发现玻璃鱿鱼的眼睛投下的影子。但玻璃鱿鱼却又进化出另一种功能让自己“隐形”——它们的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有点像阳光经过滤镜后照射下来,就不会让滤镜产生影子,玻璃鱿鱼也由此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自己。只不过,从其他角度看的时候,玻璃鱿鱼发出的光却十分明显——如同海水中吸引掠食者前来的灯塔。⑥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的。透明动物其实一样拥有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只不过这些组织中几乎没有色素细胞,看起来就像是透明的。⑦有一种被称为“海洋蓝宝石”的海洋生物叶水蚤,体型跟蚂蚁差不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本身是有颜色的,因为它们的皮肤表皮细胞具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的蜂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随着角度变化,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了。⑧总之,深海生物的透明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仅仅认为它们是为了隐形而变得透明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深海通常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也已经退化,是否能隐形并不是特别必要。况且,透明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深海没有阳光,生物不需要靠颜色来吸收阳光保持体温,而合成色素细胞反倒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透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摘自《羊城晚报》2021年3月22日 作者:克莉斯汀)文本二①有些动物具有控制光线的能力,能使自己变得近乎隐形。我们都知道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但如果是变得完全隐形呢?②海洋动物如果想躲藏起来,一般有两种选择:生活在深海的动物,它们往往与沙子或岩石融为一体,或者隐藏在珊瑚中。不过,深海通常是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已经退化,隐形并不是很有必要;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在躲藏时,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展示出令人炫目的色彩效果,使位于下方的掠食者误以为是阳光照射水面时产生的波纹。③而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则没有这两种选择。因此,变得透明也成为它们隐形的最简单方式,使光线能完全穿过身体。④在开阔的大洋中,由于缺乏可供躲藏的岩石、裂缝等,变得透明就成为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因此,变得透明是许多毫无关联的动物们共同的选择。(摘自《中关村在线》)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文本一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解释深海生物通体透明的原因。B. 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是因为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本身就是全透明的。C. 文本一中“几乎”“最大限度”“通常”“差不多”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捕食者”“隐形”“发光消影”“海洋蓝宝石”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D. 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这主要归功于它皮肤表皮细胞上的六边形微小晶体片,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原理。E. 文本二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列举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2. 文本一提到的三种深海生物,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各自还进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身体特征,请仿照示例,进行具体概括。(4分)示例:玻璃章鱼的身体特征——眼睛进化成被拉长的管状眼睛,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1)玻璃鱿鱼的身体特征——(2)叶水蚤的身体特征——3. 上面两个文本中,都提到了章鱼和鱿鱼通过变换身体色素细胞,达到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的自我保护效果,文本一详写,文本二略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1. B D(一项2分,共4分) 【解析】根据文本一第⑥段“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的”可知,B项中“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本身就是全透明的”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一第⑦段“……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知,D项中“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表述错误。2. (1)玻璃鱿鱼的身体特征——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自己。(2)叶水蚤的身体特征——皮肤表皮细胞具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就无法看到它们了。(意思对即可。一个2分,共4分)3. 文本一是通过分别列举玻璃章鱼和玻璃鱿鱼将身体变得透明,来逃避捕食者,进行自我保护的身体进化过程,具体解释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详写;文本二是从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谈起,引出下文“变得透明”也是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所以略写。(意思对即可,文本一、文本二的分析各2分,共4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达标检测】专题十: 非连续性文本(说明文)阅读课件.pptx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达标检测】专题十:非连续性文本(说明文)阅读(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