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科技之光与人文情怀》课件(37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作文 《科技之光与人文情怀》课件(37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科技与人文
部编教材必修下第三单元作文训练
【主题阐释】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科技和人文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的两只翅膀,用力不均衡,就会制约社会发展。盲目崇拜科技和肆意贬低人文,无疑给社会的进步套上了“脚镣”。科技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它的功能是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人文是和科技同等地位的,它有助于改善人类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类生活的全面发展。如今风靡全球的iphone开启了苹果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迎来了网络时代,人们正在感受着科技带来的巨大收益。但与此同时,人文情怀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正被模糊甚至割裂。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社会,即使它有发达的科技,它会长久的立足于世界。一个没有人文情怀的社会只是身体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
人类的知识累积到今天,有一个很长的进化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科学与人文,渐渐分化。由于分工不同,这种分化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分化又带来了文明与文化的阻隔,带来了科技与人文的鸿沟。今天,这两种科学融合的时机到了。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两种知识兼备的人才,越来越多的地方提倡人类头脑融人文与科技的宽广思路。专而精的,不如广而精的。教育制度做出的努力是不够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仍需改革。
1. 科技与人文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相互交融发展】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来的无数珍贵遗产,如我国的紫禁城、天坛、秦兵马俑、大足石刻等,无一不体现着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历史上许多著名科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艺术家。如亚里士多德一生撰写过逻辑学、物理学、天文学、动物学、心理学、伦理学、诗学、政治学等著作,在文学与科学的诸多方面都有建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文学、绘画、音乐的发展,解放了被禁锢压抑的人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激情,加上当时的经济与政治变革,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成为科技和人文携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达 芬奇是当时的绘画大师,也是伟大的科学家。彼特拉克以十四行诗闻名于世,又在地理学方面颇有建树,正是他绘制了第一张意大利地图。十八世纪末,歌德既写出过不朽的诗剧《浮士德》,又写过多达14卷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炸药发明家诺贝尔,也写过小说和剧本。
2. 抵制科技崇拜,寻求人文回归
对于人类的发展而言,科技与人文,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科技发展,忽视人文建设,必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虽然20世纪的生物学与医学固然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克隆技术、生育控制、器官移植、抗衰延年、变性整容等方面的发展和突破,使人类在征服自然和自我进步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已经引起了一些激烈的法律和伦理学方面的社会争论。如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克隆人技术打破传统生育观念和生育模式,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和颠倒,性别选择技术带来性别比例的失调,优生学新技术干扰了传统的婚姻与亲子关系,造成家庭结构的不稳定,等等。远不止如此,现代机器对人性的异化,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戕害,核子武器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还有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粮食不足、生态失衡,等等。人类似乎越来越不能在这个数字化的地球上奢谈什么诗意地栖居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了。一切似乎都在应验英国科学家皮尔逊的责难:科学的成长消灭了生活的美和诗意。正是在科技发展最为迅猛的20世纪,人类也品尝到人文失落的苦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的现代都市人,尽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烦恼与焦虑没有丝毫减少,有时反而更多。一些人文学者悲观地预测,人最终将完全臣服于技术。
3. 人文的重要性
【没有人文,科技发展的后果是可怕的】甲醛、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了一个略带恐怖的字眼,利益和道德的战争总是以道德的一溃千里来收场。黄禹锡,首尔大学首席教授,贺海波,浙江大学人气教授,文特尔,人类基因图谱的创始人,这些知识分子精英却频频上演实验室数据造假,获奖论文抄袭,为基因图谱开出百万天价的闹剧,频频上演。这些人类社会的“良心”也抵御不了虚名浮利的诱惑,成了物质的奴隶,没有人文的引导,科技会冲破道德底线,打开物欲的闸门,放任欲望恣肆横流。
【没有人文,审美感觉会萎顿,麻木】我们不再为摇曳的蒹葭心生感念,因为我们早已心坚如铁,没有对伊人的牵挂;我们不再替梧桐细数滴滴雨声,因为我们双耳已聩,听不见自然给人的隐秘信息;我们不再为大漠烟直,长河日圆而感叹,因为我们双眼生翳,看不见人世间的大象和大美。
【真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叫“嫦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上这些科技成果的名字是否引起了你和同学们的兴趣呢?本周要开一个主题为“科技与人文”的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作一个主题演讲。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切题立意(一)
1.人文精神能助推科技发展。
2.科技发展能传播人文精神。
3.科技发展能将古老的梦想变成现实。
4.科技能沟通过去与未来,带着人文精神走向未来。
5.科技发展携带着人文气息才更能彰显中国特色。
6.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领域焕发新的生机。7.中国科研人浪漫的人文情怀助推了科技发展。……
切题立意(二)
1.启人文之智,开科技之花
2.让人文之花绽放在科技枝头
3.将人文内涵融入科技成果
4.用人文精神打造科技强国
5.技术之心,当以人文铸
6.科技推动发展,人文展示底蕴
7.科技铸强国,人文展魅力
8.借助科技,传承人文
9.让人文搭乘科技的快车远行
偏题立意
1.过去,现在,未来。(跑题,从时间上片面引申,脱离核心词“科技与人文”)
2.你我齐努力,实现中国梦。(跑题,脱离核心词“科技与人文”)
3.更好地继承,更高地追求。(笼统,针对性不强)
4.科技创新推动祖国发展。(偏题,只抓住科技发展,没有抓住“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立意)
5.科技新时代,你我共努力。(偏题,只抓住材料提供的科技发展的写作语境,没有抓住“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立意)
6.传播传统文化,人人有责。(偏题,只抓住传统文化,没有抓住“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立意)
妙文佳构
题目: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行
分论点一: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行,人文助力科技发展
分论点二: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行,科技强化人文传承
分论点三: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并行,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题目: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精神
分论点一:传承人文精神,提高科技创新的文化自信
分论点二:传承人文精神,增强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
分论点三:传承人文精神,绘制科技创新的美好愿景
题目:诵人文之诗,歌科技之章
分论点一:诵人文之诗,人文助推科技发展
分论点二:歌科技之章, 科技引领人文远行
分论点三:诵人文之诗,歌科技之章,我们要将传承传统文化和推动科技发展结合起来
【考场优秀作文】
人文照亮科技,科技传播人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人文照亮科技,科技传播人文”。列宁曾经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如果忘记了昨天的来路,那么就很难找到明天的出路。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我们牢牢记着“伴着人文来,带着人文去”的理念。
人文精神助推科技发展,为科技发展照亮前路。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故事妇孺皆知,这些神话也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灵感,为他们指明攻关的方向。我们知道,解答一道难题不容易,但是命制一道好题更难。解题时只需要找到命题人设定的方向,而命题却如在荆棘丛深处拓荒,在无路处开路,然后再将开出的路巧妙隐蔽起来让我们去探索。科研方向的制定和科研课题的确立也是这样,我国科技工作者正是在嫦娥和夸父等人文之光和追梦精神的照耀下,确立了开展外太空研究的课题。航天登月探测器取名“嫦娥”,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取名“夸父计划”,可谓实至名归,不足为奇。科技是花,人文是根,根深才能花繁;科技是体,人文是魂,体健要靠魂安。只有筑牢人文底蕴的根基,科技发展才能大展雄风。
科技发展传播人文精神,携人文精神走向未来。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科学家,最早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观点,并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将中国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命名“墨子号”,既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体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华为公司”的寓意乃是中华有为,“鸿蒙”是创世之初自然界中能化育和生成万物的元气,以她来命名,象征着华为操作系统集聚了自然界的元气,具有无限生机和远大发展前景的意思。“神舟”是神奇的天河之舟的意思,寄予着中国航天人遨游太空,泛舟银河的美好梦想。以传统文化命名科技发展,寓意深远,弘扬了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特色。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每一项科技发展都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和传承,古老的人文精神必将搭载着科技发展之神器走向未来。
“却顾所来路已深,科技深处觅人文。人文若想贯古今,借助科技才是真。”让人文照亮科技的前路,让科技传播人文的光辉。科技和人文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比翼齐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研事业必定能在“科技与人文齐飞,创新共诗意一色”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考作文素材:“科技强国”
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
" 两弹一星"元勋
美国人说他抵得上五个师,宁可枪毙也不放回国。软禁五年,他用香烟纸发出求助信,直到周恩来总理过问才得以脱身。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他说:“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
梁思礼 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学成归国,他的同窗兼好友林桦留在了美国。几十年后,林桦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住在高级别墅,而梁思礼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有人问他对此有什么想法,梁思礼答:“我那位同学研究出来的导弹,当时也许就瞄准中国;可我研究出的导弹,却是保卫祖国。”
黄旭华“ 中国核潜艇之父”
隐姓埋名30年,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数据。奋斗一生,他在两鬓霜白时掷地有声地这样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屠呦呦 中国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的科学家
年过八旬的屠呦呦,凭借"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迎来"迟到的荣誉"。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她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张弥曼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
张弥曼,当今最受推崇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之一。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上,她的名字赫然在列。为了寻觅亿万年前鱼类的踪迹,她常独自一人背着30多公斤重的行囊在荒野跋涉,五十年如一日。她寄语年轻人:“遵从内心选择职业,学会坚持。”
吴文俊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数学泰斗”
谈及成绩,吴文俊皱起眉头:“有个吴文俊,那能说明什么?要是在这一个领域,发现有十个、八个研究人员的工作都非常好,无法判定谁是英雄,那才说明我们发展了、进步了。”
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
24载,8000多个日夜,心无旁骛,他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让中国在世界天文史上刻下新高度。“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常挂在南仁东嘴边的是这句话。
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过去半个多世纪,他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如今年近九旬,仍带领团队研究耐盐碱地水稻品种。他把人比作种子,深信“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84岁的钟南山用一张“无座”车票挤上了开往武汉的“逆行”列车。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冲锋在前,争分夺秒与病魔较量,守护人民生命安全。钟南山接受采访时谈及武汉,一度红了眼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精仿精练
主题写作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910年,斯科特率领团队从英国出发,目标是要到达南极极点。随后他知道有一个竞争者: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阿蒙森留下一封信,等待着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并请第二名把这封信带给挪威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20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
本题是新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讲述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故事,从时代精神来说,突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但科学精神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推动。科学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时代发展。从立德树人的层面,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考查学生在义与利面前的权衡;在思维能力层面,考察考生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和综合理解。
参考题目
1.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
2.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领航。
3.科学精神和诚信人格是科学工作者的双翼。
4.科学家更需要高尚的人格。
5.科学家的人格光辉。
6.科学光环,人格光辉。
【优秀范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
斯科特南极探险,献身科学,至死仍带着沉重的岩石样品,他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坦然接受失败,答应为素不相识的对手作证,并至死不忘,他高尚的人格更让我们钦佩。
斯科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在民族复兴路上,我们需要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来引航。
在夹缝中崛起,在困境中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科学精神来推动。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的核心科技还有许多短板。曾经我们的圆珠笔头完全依靠进口,就是因为我们在笔尖钢的制造上没有实现科研突破。笔槽和圆珠之间需要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准度,我们的精细制造业达不到这样的水准。中美之间的贸易大战,美国对中兴的限购,更是伤透了我们的“中国芯”。华为独立研制的芯片以及在5G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国人争了一口气,但是我们不可因此掉以轻心。
科学精神,必须成为时代的灯塔。
除了科学精神,我们还需要人文精神来滋养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单纯的崇尚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做支撑,任由科学无序发展,是非常可怕的。科技的滥用,会导致技术异化,甚至人的异化。我们饱受毒奶粉、毒大米、毒豆芽、地沟油等黑科技的伤害,我们也经历过复旦投毒案的悲剧,我们也对基因技术使用莫衷一是。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当祖国需要时,会不会再有钱学森一样的科学家排除万难,报效国家;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在科研遇到困境时,会不会再有屠呦呦一样的科学家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继续研究;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在取得一定成果后,会不会再有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还脚踩两腿泥在实验田里奔波?
人文精神,必须成为科学精神的养分。
新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方面,科学精神可以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衣食足是知荣辱的前提,没有物质基础的人文精神,只是空中楼阁,痴人说梦。另一方面,科学思维需要人文艺术的带来灵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钱学森说:“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斯科特为科学英勇献身了,但他闪耀的人格魅力,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
追梦路上,我们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需要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点亮人生,照亮时代。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