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模拟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匠
刘亮程
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
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
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
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
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
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
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
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
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
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
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
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
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
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
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
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
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
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
我没去打扰他。
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
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
1.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
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
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文中多次出现木匠,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傀儡戏(节选)
沈从文
①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捐钱时,大多都是论家中贫富为多少的;唯有土地戏,却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像我们家有五个姊妹的,虽然明知道并不会比对门张家多谷多米,但是钱,总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己,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
②戏虽在普通一般人家吃过早饭后才开场,很早很早,那个地方就会已为不知谁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惟有“土地堂前猪屎多”,在平时,猪之类,爱在土地堂前卸脱它的粪便,几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戏日,大家临时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碍了看戏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己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押箱子的我们不要问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两个人抬着,箱子上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锁把一些木头人物关闭着。呵,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短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将要做些什么 真可念!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座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
③饭吃了,一十六个大字,照例的每日功课,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钱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面(或饺子)一碗,十二文。甘蔗一节,三文。酸萝卜(或蒜苗),五文。四喜的凉糕,四文。老强母亲的膏粱甜酒,三文。余三文作临时费。
④凉糕,同膏粱甜酒,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
⑤在镇筸,一个石头镶嵌就的圆城圈子里住下来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
⑥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这是实地练习,这是一种预备,一种为本街孩子光荣的预备!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我曾做过七回都督,六弟则做过民政长。都督的义务是为兄弟伙出钱备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则行动不怕别人欺侮,到处看戏有人护卫而已。
⑦晚上,大家无事,正好集合到衙门口坪坝上一类较宽敞地方,练习打筋斗,拿顶倒转手来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揖,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也有那类英雄,用腰带绑其一手。以一手同人来斗的,也有两人与一人斗的。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
(有删改)
1.首段的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2.本文题为“木傀儡戏”,为何还写苗人们尚武的传统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儿童视角来呈现湘西世界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傀儡戏(节选)
沈从文
①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捐钱时,大多都是论家中贫富为多少的;唯有土地戏,却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像我们家有五个姊妹的,虽然明知道并不会比对门张家多谷多米,但是钱,总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己,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
②戏虽在普通一般人家吃过早饭后才开场,很早很早,那个地方就会已为不知谁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惟有“土地堂前猪屎多”,在平时,猪之类,爱在土地堂前卸脱它的粪便,几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戏日,大家临时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碍了看戏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己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押箱子的我们不要问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两个人抬着,箱子上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锁把一些木头人物关闭着。呵,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短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将要做些什么 真可念!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座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
③饭吃了,一十六个大字,照例的每日功课,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钱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面(或饺子)一碗,十二文。甘蔗一节,三文。酸萝卜(或蒜苗),五文。四喜的凉糕,四文。老强母亲的膏粱甜酒,三文。余三文作临时费。
④凉糕,同膏粱甜酒,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
⑤在镇筸,一个石头镶嵌就的圆城圈子里住下来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
⑥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这是实地练习,这是一种预备,一种为本街孩子光荣的预备!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我曾做过七回都督,六弟则做过民政长。都督的义务是为兄弟伙出钱备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则行动不怕别人欺侮,到处看戏有人护卫而已。
⑦晚上,大家无事,正好集合到衙门口坪坝上一类较宽敞地方,练习打筋斗,拿顶倒转手来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揖,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也有那类英雄,用腰带绑其一手。以一手同人来斗的,也有两人与一人斗的。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
(有删改)
1.首段的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2.本文题为“木傀儡戏”,为何还写苗人们尚武的传统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儿童视角来呈现湘西世界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地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一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一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嬷、阿婆……
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掴捆稻草。挑粪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
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 再回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
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
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
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
“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
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一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
“你在屋里还是屋外 ”
“屋里。”
“屋里漏不漏 ”
“不漏。”
“那还好。”
……
“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头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
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
……
溪鳗接着说:
“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
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
“放下,放下。”
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
从这以后,父子两个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
“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
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注: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
袁相舟也只笑笑。
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
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
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
“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
“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
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管自种了菜。
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
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
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
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以抄近路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喷啧的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
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 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
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
“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
(有删改)
1.简析溪鳗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2.林斤澜的小说语言口语化特色鲜明,结合文章划线处分析这一特点。
3.分析本文叙事上的主要特征。
4.赏析结尾处(最后三段)的艺术效果。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猿①
李修文
那年春天,在云南,一座小县城里,他见到过一只猿。为了谋生糊口,他跟着几个人来这里,劝说一位企业家给他们投资拍电影,企业家好吃好喝地招待,但就是不松口。这几个人反正也吃了上顿没下顿,干脆便乐不思蜀,成天在小旅馆里睡到黄昏,天黑之前,再赶到企业家的庄园里去喝酒,他们来的时候,花都还没怎么开,倏忽之间,不管走到哪里,梨花樱花海棠花的花瓣已经落得人满身都是了。
小旅馆所在的巷子走到尽头,再往西,过了一个废弃的水果市场,就来到了一座无人问津的动物园。据说,这动物园是民办的,即将改为房地产开发项目,但是手续还未齐全,所以,就还有一天没一天地开着,那些孔雀、大象和云豹,也只好有一天没一天地继续在这里打发时日。
一旦起得早,又或心乱如麻的时候,他便去看那些无所事事的动物,当然,他并不买票进园子,每回都只是远远地站着,隔着铁栅栏去眺望它们,大多都只是影影绰绰,但是,他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将它们看得多么清楚,似乎是,只要看见动物们是在厮混与无所事事的,他就放心了,因为瞬时之间,他也原谅了自己的厮混与无所事事。
话虽如此,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终究还是如影随形:花瓣们落下来的时候,只要有一朵落在他身前,他便用脚去踩,神经质般,一脚一脚地,直到将花瓣踩成了齑粉和烂泥。
然后,他就看见了那只猿——一个下雨天,他亲眼见到它被五花大绑运进了园子,他以为这只是暂时的,毕竟,初来乍到有可能令它愤怒。哪里知道,他天天去看,发现它天天被绑着。直到他在铁栅栏外面遇见饲养员,终于忍不住好奇,去问他,那只猿,为何在这里是这般下场。哪里知道,饲养员竟然对他说:那只猿,是一只终日里都在寻死的猿。来这园子之前,它在四川的一个游乐场里,成天表演钻火圈和踩自行车,在观众鼓掌的时候,它还得作揖和做鬼脸,一只被驯养过的猿,过这样的日子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可是,那只猿的自尊心却特别强,从第一天登台表演,它就不愿意,不驯服,终于有一天,它就开始寻死了,好几度被人救下,但它却执意要死,没办法了,游乐场的老板将它送给了眼前这座园子的老板,可是,新老板也拿不准它会不会再寻死,只好一样将它终日里五花大绑起来。
他被震惊了,不知道被什么人砸了一拳,这一拳砸得他的太阳穴炸裂般疼痛。自此之后,管他是在喝醉了的迷幻中,还是在睡着之后的梦境里,饲养员对他讲起过的一幕,便不时在他的脑子里电影场景一般闪过:游乐场,暴雨,闪电,高耸的假山上,那只猿,爬到了假山的顶峰,闭上眼睛,而后,头朝下,纵身一跃,跌入了山下;但它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死,而它只是要死——它爬起来,重新上山,仍然是暴雨,闪电,仍然是闭上眼睛,头朝下,纵身一跃。
它始终都没死成,然而,它竟然一直都还在寻死。
夜晚里,他又和同伴们一起,去企业家的庄园里喝酒,企业家叫来了一帮姑娘跟他们喝,自己却并不喝,为了让企业家早日痛下决心,他和同伴们一如既往,全都拼尽了气力去和姑娘们喝酒,间或还要给企业家说上几个段子。他不擅长讲段子,只好一次次起身,给那些姑娘敬酒,第三轮敬过的时候,一道闪电当空而下,照亮了庭院,还有庭院里的假山,他打了个冷战:闪电里,他似乎见到那只猿就站在假山之巅。
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像个小丑,而且,那只猿正在见证着他如何扮演一个小丑,他竟然慌张得要命,差点捂住自己的胸口,只好硬下心肠,对幻觉视而不见,再去敬酒。又一轮敬过,他坐下来,面红耳热,喘粗气,身边的同伴,还有那帮姑娘,尤其是那帮姑娘们,大都喝得神志不清了。这时候,企业家端起了酒杯,让他和同伴们先走,他自己接着和姑娘们喝。
走出来后,他在假山底下摔倒,接着呕吐,呕吐的间隙,一抬头,他又看见了那只猿,那只猿也冷漠地看着他,他们对视着,但他知道,他正在被鄙视。
也许是,他需要更加真实地被鄙视,大雨中,他竟然丢下同伴,一个人发足狂奔,奔向了那座隐秘的、无人问津的动物园。
铁栅栏上了锁,他就去攀爬那铁栅栏,雨水滂沱,闪电接连而下,掉落在地上好几次,他仍然一心一意地去攀爬,看上去,他就像一个心如死灰的盗贼,临死之前要再大捞一把;越过了铁栅栏,他在黑暗里环顾,辨认了好一阵子,总算找到了那只猿被关押的所在——一座高大的、从前曾经关押过长颈鹿的铁笼。铁笼的一步之隔,有一棵苦楝树,他便马不停蹄,跑到苦楝树下,抹去脸上的雨水,现在,他终于可以领受真实的被鄙视了,似乎唯有如此,他才能够继续自轻自贱,才能跟自己说:什么都没用的,继续这么混下去就好。
然而,那只猿根本不曾理会他,它只是安静地端坐于铁笼之内,全身上下都是湿漉漉的,它当然看见了自己,但却跟没看见一样,在它眼里,似乎众生已然平等,他和一株苦楝树别无二致。这下子该怎么办呢?他未能满足,但却也不至于去激怒它,就横下了一条心,持续不断地去和它对视,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他终究未能在那只猿的眼神里找出自己和苦楝树的区别。雨越下越大,他不断地打着寒战,一个闪念袭来,他的身体里却骤然生出了崭新的震惊:实际上,他有可能真正是配不上那只猿的鄙视的——现在的它,是尘缘了断的它,是一身清凉的它,所谓的隘口与关卡,它早已渡过了,证悟和执迷,故乡和他处,等等等等。确切的是,这世上的一切语词,语词背后的迷障,都和它一干二净了,现在的它,只剩下死亡一件事。
雨水继续浇淋苦楝树和他,当然还有那只猿,猛然之间,他开始仇恨那只猿,他嘲笑它:想死还不容易吗?你倒是绝食啊!说来说去,你还是智力不够,绝食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想到嘛!可是,一念既罢,他觉察到了自己的脏,于是,他如坐针毡,在雨水里茫然四顾,最终,他仓皇着,从苦楝树底下跑出去,再次翻越了铁栅栏,一步步,落荒而逃。
【注】①节选自李修文《猿与鹤》,有删减。
1.前四段两次写到“花”,有何用意?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有人评价李修文的作品“情绪饱满得要溢出来”,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4.从“猿”与“他”的关系入手,探究本文中“猿”的象征意味。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1.①渲染气氛。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平和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此时的“我”听着冯三说梦话,沐浴在家乡的月光之中,心情平静祥和。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月光的描写,体现出“我”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2.“梦”,指过去的理想。“睡梦”,此处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
3.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因为长时间的离开村庄而造成对村庄的隔膜感觉,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遗憾之情。
4.①首先是象征意义,木匠代表我们曾经的理想。②其次,起到对比和衬托的作用,木匠的行为与“我”形成了对比,木匠对村庄的坚守也衬托了“我”离开村庄的行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家乡的月光。“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一句,首先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温馨平和的气氛。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似乎有着灵性,让月光全部照进房子,让房子里充满着光明,读者也似乎沐浴在这月光之中,能听到月光汩汩地流入窗户的声音。
其次,这一描写也烘托出作者这此时平静祥和的心情。上文中作者写听到冯三的梦话,在寂静的夜晚,作者沐浴在村庄的月光当中,心情平静。
作者已经离开家乡很长时间,此时能够在自己曾经的家里享受着如此温馨的氛围,心中充满着满足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这体现出“我”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的意思是:冯三曾经的理想与他现在的生活现实有多大的距离。所以此处“梦”是指过去的理想。
而“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村庄过去的生活似乎不可避免的会成为模糊遥远的记忆。所以此处“睡梦”是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比如,将“我”的影子比喻为“烧焦的木头”,以此来表明远离家乡对我的改变。
同时,“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则是赋予月光以人的特性,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光以主动性,让表达更加生动活泼。
最后,作者还将“我”的影子和村庄中其他事物的影子做了对比,村庄中的事物再月光长时间的渗透下,已经通透,已经没有影子,只有我的影子像“烧焦的木头”。这些描写表达了因为长时间的离开村庄而造成对村庄的隔膜感觉,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遗憾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木匠”无疑是这篇散文中的重要人物。“我”在小时候差一点成为木匠,而小伙伴们也都想成为木匠。阴差阳错,我们与“木匠”擦肩而过。所以,“木匠”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我们曾经的理想。
同时,“木匠”这一形象也对“我”起到对比和衬托的作用。“我”远走他乡,离开故乡的村庄很长时间,而成为“木匠”的哪位儿时的玩伴则是留在了村庄,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并用自己的手艺完善着村庄。所以,“木匠”与“我”也就形成了对比。
二、1.开篇点出木傀儡戏的由来、节日氛围的浓郁;照应题目,为下文进一步详细介绍当地土地菩萨生日唱戏的习俗做铺垫。
2.全文并非纯粹对傀儡戏的描写,而是通过土地菩萨生日唱戏这个引起儿童兴趣的事件引出湘西过节的习俗和尚武的传统;有助于丰富小说内容,拓展叙述空间。
3.运用拟人、比喻、想象手法,生动表达了对木傀儡戏的浓厚兴趣;连用三个“有”字,长短句交错,详细描写了戏箱子的好看与神秘;一问一叹,写出了对大木箱子里的物品接下来的变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4.以孩子的视角来理解戏的社会功能,看唱戏日人们的行为,呈现湘西独特的节日氛围;叙述孩子对三十枚制钱的详细支配,以及看戏日家中敬土地的菜品等,忠实记录湘西原生态的生活习俗;通过对孩子们打斗游戏时称谓、规则、器具等的描述,呈现苗族人独特的人文环境,暗示湘西社会的时代背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看,“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位于开篇段首,“有的是戏”与题目“木傀儡戏”相照应,“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下文详细介绍在土地菩萨生日唱戏的习俗,开头这句话有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从内容看,“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段首句交代了木傀儡戏的由来,是庆祝土地菩萨生日,语言简洁,充满了节日浓郁的氛围。
2.结合“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可知,湘西是苗人与汉人杂居,而尚武已经成为当地一种风俗传统,也是儿童感兴趣的打斗游戏,写苗人们尚武的传统丰富了小说内容,拓展了叙述的空间。
本文题目是“木傀儡戏”,但是重点并不在描写傀儡戏本身,而是通过土地菩萨生日唱戏这个引起儿童兴趣的事件引出湘西过节的习俗和尚武的传统,可见写苗人们尚武的传统并没有游离主题,反而丰富了文章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表现手法看,“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短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运用想象手法,以孩子的视角和心理,展开对箱中形象的描写,“豆腐干似的贴着”运用比喻,“爱做笑样子”“睡”运用拟人手法,这些表现手法生动表达了儿童对木傀儡戏的浓厚兴趣,充满了童趣;
从句式看,“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连用三个“有”字,长短句交错,详细描写了戏箱子的好看与神秘;
从语气看,“将要做些什么?真可念!”一问一叹,善用语气,展现人物心理,写出了对大木箱子里的物品接下来的变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
结合“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己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座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可知,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唱戏日人们的行为,呈现湘西独特的节日氛围;
结合“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钱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可知,叙述孩子对三十枚制钱的详细支配,以及看戏日家中敬土地的菜品等,忠实记录湘西原生态的生活习俗;
结合“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可知,打斗游戏与当地苗人尚武的习俗有关,是孩子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他们积极参与,通过对孩子们打斗游戏时称谓、规则、器具等的详细描述,为我们呈现了苗族人独特的人文环境,暗示湘西社会的时代背景。
三、1.①性格温和、对人和善。在“不管谁叫他,他都鸡啄米似的点头,微笑着,答应”可感受到他的温和。②为人风雅:家里挂墨荷画,喝茶用带墨荷的盖碗,对艺术有钟爱。③重情重义。他一直保存、使用朋友送给他的盖碗,体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④有点偏心。作为父亲,他喜爱上进的小溪,而对儿子却不太关心。⑤命运坎坷。被偏爱的女儿揭发,遣送回老家。
2.①作为物象,串连了全文的情节,成为文章的线索。②衬托人物形象。借老袁头偏爱盖碗来突出他重情重义的特点。③推动全文情节的发展,是故事转折的关键。正是盖碗造成了父女关系的决裂,引发了家庭的悲剧。④袁家盖碗的变迁,令人唏嘘,引人深思。(写出3点即可。)
3.①运用比喻修辞,把小溪等人比作黄蜂,以“飞炸”生动地写出了红卫兵闯进大院的纷乱场景,表现他们嚣张的姿态。②通过动作描写,用“推倒”“拽”“扔”“踩”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小溪“革命”态度的坚决。③运用短句,节奏感强烈,突显了小溪等人打砸的紧张氛围。④描写小溪对自己家革命的行动,为下文宣布与家庭决裂的行为作铺垫。
4.①“依然”形容盖碗材质与前文老袁头用的盖碗一样,表现了老袁头对小水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小水对父亲的缅怀。②“没了墨荷”暗示了伤害难以修复,表达了作者对老袁头的同情。③相比前文的不变与变,暗含作者对时代灾难淡淡的感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小说“不管谁叫他,他都鸡啄米似的点头,微笑着,答应着,人显得很和气”的情节可以看出袁老头性格温和、对人和善。
从小说中“屋子中间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子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大写意的墨荷图挂轴。不用问,肯定是他爸爸画的”“我瞟了一眼,和我爸喝茶用的玻璃杯不一样,和大院里有的街坊用的大搪瓷茶缸子更是完全不同,老袁头喝茶用的是那种盖碗,牙白细瓷,碗身和碗盖上都印有一朵小小的墨荷”等内容可以看出,老袁头为人风雅。
从小说中“我这才明白盖碗茶对于袁老师的重要意义。原来,新中国成立以前,袁老师在北京一所中学里教美术,学校里的另一位美术老师,是袁老师最好的朋友,这套盖碗就是那位老师送的。那位老师在北京解放前夕到台湾去了,袁老师一直钟情盖碗茶,并存放着这套盖碗”的情节可以看出老袁头重情重义。
从小说中“听我们大院的街坊们讲,老袁头这两个孩子,他更喜欢姐姐,因为姐姐爱读书,学习成绩好”可知,作为父亲,他喜爱上进的女儿小溪,而对儿子却不太关心,从中可看出他有点偏心。
从“小溪带着一群高校的红卫兵,……把墙上的那幅墨荷拽下来,扔在院子里,踩在了脚下,紧接着又转身回屋,抱出一个红漆木盒,一下子摔在地上。木盒裂开,从里面蹦出几个茶杯,是老袁头最喜欢的那种盖碗——碗身和碗盖上都印着墨荷的盖碗。盖碗原来是一套四个,在那个惨淡黄昏,都碎在小溪那修长的腿下面。每一片碎片上,都反射着夕阳跳跃的光芒,一闪一闪,晃动在老袁头的身上和脸上”可知,偏爱的女儿揭发父亲,亲自打碎父亲珍爱的盖碗,后来还被遣送回老家。从中可见袁老头命运坎坷。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
通过阅读小说可知,袁老头的“盖碗”将小说的情节串联在一起,小说就是围绕“盖碗”所展开,从“我”看到袁老头用独特的“盖碗”喝茶感到奇怪,讲到文革中袁老头的遭遇,以及“盖碗”的来历。到最后小水请我用盖碗喝茶,“盖碗”是文章的线索。
其次,通过小说后半部分对老袁头“盖碗”来历的讲述,“原来,新中国成立以前,袁老师在北京一所中学里教美术,学校里的另一位美术老师,是袁老师最好的朋友,这套盖碗就是那位老师送的。那位老师在北京解放前夕到台湾去了,袁老师一直钟情盖碗茶,并存放着这套盖碗”,从中可以看出老袁头重情重义,所以,此处“盖碗”起到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三,“盖碗”还起到推动全文情节发展的作用。小溪成为红卫兵后打碎了父亲钟爱的盖碗,这让父亲感到非常伤心,造成了父女关系的决裂,即使是被赶回乡下也不告诉女儿,这就与前面父亲对小溪的偏爱形成了对比,故事情节出现转折。
最后,通过对袁家盖碗的变迁的讲述,表现了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所发生的令人痛心的悲剧,引人唏嘘,也让人深思。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语段艺术效果的能力。
本题可从修辞、句式特点、动词的使用的角度分析。
在画线句子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小溪带着一群高校的红卫兵,像一群飞炸了的黄蜂一样,闯进了我们大院”,将小溪及红卫兵比作黄蜂,以“飞炸”生动地写出了红卫兵闯进大院的纷乱场景,表现他们嚣张的姿态。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文革抄家的场景。
其次,这一段中运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反映出人物的特征。如用“推倒”“拽”“扔”“踩”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小溪将父亲最钟爱的东西毁灭的过程,强调了她“革命”态度的坚决。
这一段中多用短句,如“把墙上的那幅墨荷拽下来,扔在院子里,踩在了脚下,紧接着又转身回屋,抱出一个红漆木盒,一下子摔在地上”,加快了叙述的节奏,突显了小溪等人打砸的紧张氛围。
最后,这一情节的描写,为下文宣布与家庭决裂的行为作铺垫,也为下文老袁头家庭悲剧的发生买下了伏笔。正是小溪的这些行为,让老袁头不能原谅女儿,最后造成了小溪自杀的悲剧。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小说最后用“依然是牙白细瓷,只是没有了墨荷”一句结尾,句子虽简短,但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句子中“依然”形容盖碗材质与前文老袁头用的盖碗一样,在经历严酷的文革和悲惨的家庭悲剧,小水最后用盖碗来喝茶,表现了老袁头对小水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体现小水对父亲的缅怀。
这一句中作者特意提到“没有了墨荷”,这是对袁老师家悲剧的强调,这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伤害,暗示了这种伤害难以修复,表达了作者对老袁头的同情,也暗含着对传统伦理惋惜之情。
“依然是牙白细瓷,只是没有了墨荷”一句,将小水的盖碗与他父亲盖碗的不同着重提出,将相比前文的不变与变,暗含作者对时代灾难淡淡的感伤。
四、1.①以溪鳗店铺的变化展现时代的变迁;②与“丫头她妈”关于梦的谈话串联起全文,推动情节发展;③侧写“丫头她妈”任劳任怨、质朴慈爱等性格特征。
2.①语言简洁,多用短句,长句有明显停顿;②使用方言词汇,如“旺俏(很抢手)”;③用词直白浅显,不事修饰;④比喻生活化,将菜根比作老人胡子。
3.①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②叙述不动声色,客观展示场景;③多用对话和心理活动推动小说发展;④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⑤悬念开篇,首尾呼应,叙述圆融。
4.①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②照应开头,点明“秘密”的内容,使结构紧凑;③从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到强调自己的名字,反映出了女性自我意谋的觉醒、对个人尊严和自身价值的追寻;④增添文章象征意味和民间文化的神秘色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等分析,写了溪鳗的鱼丸摊子,后来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到只开半扇小门,到最后要大干一场的景象,以店铺的变化见证时代的变迁。
结合“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及后来丫头她妈种菜成功等分析,与“丫头她妈”关于梦的谈话,预测会有劫数,人要挨饿,到后来种菜可以发等内容,串联起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结合“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等分析,通过写与溪鳗的一些交流及做法分析,丫头她妈没事时候去溪鳗的摊子上帮忙,任劳任怨种菜,给溪鳗的店铺送菜等,写出她的质朴。
结合“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从这以后,父子两个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等分析,溪鳗告诉她车钻的事情后,丫头她妈就什么事情都不要儿子和丈夫做,为了他们以后能转运,自己任劳任怨。写溪鳗从侧面突出丫头她妈的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
分析语句内容,所写的是丫头她妈种菜的事情,如换筐,洗涮菜,整理菜根等,这些语句直白浅显易懂,没有用一些华丽的辞藻,不事修饰。
且语段多用短句,如“珍贵”“旺俏”“敞口”“萝上不带泥”“叶子要挺着”等,也运用了一些有明显停顿的长句,这样长短句结合,语言简洁、精炼。
结合“在众人眼里,旺俏”分析,“旺俏”就是畅销,受欢迎的意思,这是方言,富有地域特色。
结合“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把菜根子比作老人家的胡子,突出其整齐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叙述视角、人称、结构等特征的能力。
本文写了一个叫溪鳗的女子,一个袁相舟和他的老婆“丫头她妈”。溪鳗开店铺,以她的店铺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袁相舟曾经是中学教师,丫头她妈指望他以后能够转运。丫头她妈,身上凝聚着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特点,任劳任怨,为了家庭付出。经过两次解梦,她走出了生活的困境,靠种菜,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文章叙述节奏舒缓,写大家日常的生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结合“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屋里漏不漏”“不漏”“那还好”分析,这是解梦的对话;“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这是丫头她妈和儿子的对话场景;“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等分析,这是后来解梦的对话。这些对话长句的描写,客观真实,没有加以雕琢,富有生活气息。
文章写溪鳗、丫头她妈、儿子、袁相舟等人,这样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结合“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屋里漏不漏”“不漏”“那还好”,“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等分析,文章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还有一些心理活动,如“头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等。
结合“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地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析,开头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设置悬念;文章结尾说“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揭示了这个秘密。这样首尾呼应,叙述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结尾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起个名字叫王梦水”,这样的收尾,给人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想象,如小时候有名字,为什么后来名字是个秘密;这个名字为什么没用等。
结合开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地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分析,开头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有个秘密,文章结尾揭示了名字叫“王梦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文章前面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一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嬷、阿婆……”等,这个地方很多人都称呼外号,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后面说“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强调自己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慢慢觉醒,重视自己的名字,找寻自己的价值等。
结合“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等分析,抓住“做梦”“秘密”等分析,文章结尾有象征意味,而且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
五、1.①表现出时间的匆匆流逝和“他”的虚度年华、无所事事。
②“踩碎花瓣”的细节生动刻画出“他”想原谅自己厮混又无法全然心安理得的焦虑、矛盾和烦躁。
③两次描写相互照应,写出“他”的外在和内在状态,为后文“他”因见到猿而产生强烈的精神震动作铺垫。
2.①运用“爬”“闭上眼”“头朝下”“纵身一跃”等动词,生动表现出猿求死的决绝。
②多用短句,甚至独词成句,舒缓语气,放慢节奏,渲染悲壮氛围,体现出“电影场景”的特征。(多用短句,甚至独词成句,以电影快镜头的方式迅速闪过,体现“电影场景”的特征,渲染悲壮氛围。)
③反复刻画猿求死的过程,两个“仍然”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和猿的坚决,强化悲壮意味。
3.①大量真实细腻且情感强烈的心理描写。如最后一段直接呈现“他”内心的矛盾纠结和迷茫软弱。(最后一段用对话形式直接表现真实强烈的情感)
②强烈情感驱使下近乎反常的人物行动。如陪酒后为领受更为真实的“鄙视”而“发足狂奔”至动物园,雷雨中“一心一意”攀爬铁栅栏,“持续”与猿对视等。
③饱含情绪张力的描写语言。如第六段中通过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猿的决绝求死,营造了浓厚的悲壮色彩。
④情绪饱满的叙述语言。如“它竟然一直都还在寻死”“他竟然慌张得要命”“他竟然丢下同伴”等句中“竟然”的使用,增强了情感表达力度。
4.①游乐场里登台表演的“被驯养的猿”象征现实中的“他”,每日厮混,无所事事,为了生计在众人面前活成一个小丑。
②“求死的猿”象征内心不甘(或理想)的“他”,不满于庸碌的现实,以悲壮的形式追求自尊和有信念的生活。
③安静站在笼中无视“他”的“猿”,象征坚决不向现实妥协又最终不得不领受自己命运的人。
④“猿”在“他”的幻觉中反复出现,象征着“他”对自身生存处境的反省;而“猿”的求死不得,又象征着“他”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正也吃了上顿没下顿,干脆便乐不思蜀,成天在小旅馆里睡到黄昏,天黑之前,再赶到企业家的庄园里去喝酒,他们来的时候,花都还没怎么开,倏忽之间,不管走到哪里,梨花樱花海棠花的花瓣已经落得人满身都是了”分析,花开花落表现出时间的匆匆流逝;“他”在浑浑昏睡到黄昏,醒来就喝酒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虚度年华、无所事事。
第二处,结合前文“心乱如麻的时候,他便去看那些无所事事的动物”“只要看见动物们是在厮混与无所事事的,他就放心了,因为瞬时之间,他也原谅了自己的厮混与无所事事”“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虚终究还是如影随形”分析,他“便用脚去踩”“将花瓣踩成了齑粉和烂泥”属于细节描写,他的这一动作是他想原谅自己厮混又无法全然心安理得的焦虑、矛盾和烦躁心情的外化。
两次都描写代“花”,在结构上前后形成照应;同时,下文写到“他被震惊了,不知道被什么人砸了一拳,这一拳砸得他的太阳穴炸裂般疼痛”,文中写到的这两处“花”为后文“他”因见到猿而产生强烈的精神震动作铺垫;内容上,通过花开花落和“他”踩碎花瓣的动作,表现了“他”的外在和内在状态。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1)“爬到了假山的顶峰,闭上眼睛,而后,头朝下,纵身一跃,跌入了山下”中运用“爬”“闭上眼”“头朝下”“纵身一跃”等一系列动词,生动表现出猿求死的决心之大。
(2)“游乐场,暴雨,闪电,高耸的假山上,那只猿”“闭上眼睛,而后,头朝下,纵身一跃,跌入了山下”“头朝下,纵身一跃”等, 用短句,甚至用 “游乐场”“暴雨”“闪电”这样的独词成句,语气舒缓,节奏放慢,渲染悲壮氛围,以电影快镜头的方式迅速闪过,此处对猿求死的描写体现出“电影场景”的特征。
(3)“那只猿,爬到了假山的顶峰,闭上眼睛”和“它爬起来,重新上山……仍然是闭上眼睛”,“头朝下,纵身一跃,跌入了山下”和“仍然是闭上眼睛,头朝下,纵身一跃”,此句采用反复的手法,刻画猿求死的过程;“仍然是暴雨,闪电,仍然是闭上眼睛,头朝下,纵身一跃”中的两个“仍然”一词,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和猿的坚决,强化悲壮氛围。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1)根据“他开始仇恨那只猿,他嘲笑它……可是,一念既罢,他觉察到了自己的脏,于是,他如坐针毡,在雨水里茫然四顾,最终,他仓皇着,从苦楝树底下跑出去,再次翻越了铁栅栏,一步步,落荒而逃”分析,最后一段直接呈现“他”内心的矛盾纠结和迷茫软弱。
(2)根据“他不擅长讲段子,只好一次次起身,给那些姑娘敬酒”“他觉得自己像个小丑”“他竟然丢下同伴,一个人发足狂奔,奔向了那座隐秘的、无人问津的动物园”“他就去攀爬那铁栅栏,雨水滂沱,闪电接连而下,掉落在地上好几次,他仍然一心一意地去攀爬”“他便马不停蹄,跑到苦楝树下,抹去脸上的雨”他……横下了一条心,持续不断地去和它对视”分析,陪酒后,他为领受更为真实的鄙视而发足狂奔至动物园,雷雨中一心一意攀爬铁栅栏,持续与猿对视等。可见,强烈情感驱使他做出了近乎反常的行为。
(3)根据第六段中“游乐场,暴雨,闪电,高耸的假山上,那只猿,爬到了假山的顶峰,闭上眼睛,而后,头朝下,纵身一跃,跌入了山下;但它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死,而它只是要死——它爬起来,重新上山,仍然是暴雨,闪电,仍然是闭上眼睛,头朝下,纵身一跃”分析,作者通过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刻画猿的决绝求死,营造了浓厚的悲壮色彩。可见,文中的描写语言饱含情绪张力。
(4)根据“猿竟然一直都还在寻死”“他竟然慌张得要命”“他竟然丢下同伴”等句中使用“竟然”一词,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意思,饱满的叙述语言增强了情感表达力度。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丰富内涵的能力。
(1)根据“为了谋生糊口……成天在小旅馆里睡到黄昏,天黑之前,再赶到企业家的庄园里去喝酒”“夜晚里,他又和同伴们一起,去企业家的庄园里喝酒……他和同伴们一如既往,全都拼尽了气力去和姑娘们喝酒,间或还要给企业家说上几个段子。他不擅长讲段子,只好一次次起身,给那些姑娘敬酒”“又一轮敬过,他坐下来,面红耳热,喘粗气”“他在假山底下摔倒,接着呕吐”和“它在四川的一个游乐场里,成天表演钻火圈和踩自行车,在观众鼓掌的时候,它还得作揖和做鬼脸”“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像个小丑”分析, 表演中“被驯养的猿”象征现实中的“他”,他每日厮混,无所事事,为了生计在众人面前活成一个小丑。
(2)根据“一抬头,他又看见了那只猿,那只猿也冷漠地看着他,他们对视着,但他知道,他正在被鄙视”“他需要更加真实地被鄙视,大雨中,他竟然丢下同伴,一个人发足狂奔,奔向了那座隐秘的、无人问津的动物园”“他终于可以领受真实的被鄙视了,似乎唯有如此,他才能够继续自轻自贱,才能跟自己说:什么都没用的,继续这么混下去就好”“横下了一条心,持续不断地去和它对视”分析,他不满于庸碌的现实,以悲壮的形式追求自尊和有信念的生活。所以,“求死的猿”象征不甘心的他。
(3)根据“那只猿——一个下雨天,他亲眼见到它被五花大绑运进了园子”“那只猿,是一只终日里都在寻死的猿”“将它终日里五花大绑起来”“那只猿的自尊心却特别强,从第一天登台表演,它就不愿意,不驯服,终于有一天,它就开始寻死了”“发现它天天被绑着”“那只猿根本不曾理会他,它只是安静地端坐于铁笼之内,全身上下都是湿漉漉的”“他终究未能在那只猿的眼神里找出自己和苦楝树的区别”和“夜晚里,他又和同伴们一起,去企业家的庄园里喝酒%为了让企业家早日痛下决心,他和同伴们一如既往,全都拼尽了气力去和姑娘们喝酒,间或还要给企业家说上几个段子”分析,安静站在笼中无视“他”的“猿”,象征坚决不向现实妥协,最终又不得不领受自己命运的人。
(4)根据“他不擅长讲段子,只好一次次起身,给那些姑娘敬酒,第三轮敬过的时候,……闪电里,他似乎见到那只猿就站在假山之巅”“呕吐的间隙,一抬头,他又看见了那只猿,那只猿也冷漠地看着他,他们对视着,但他知道,他正在被鄙视”分析,“猿”在“他”的幻觉中反复出现,象征着“他”对自身生存处境的反省;
根据“它就开始寻死了,好几度被人救下,但它却执意要死,没办法了,游乐场的老板将它送给了眼前这座园子的老板,可是,新老板也拿不准它会不会再寻死,只好一样将它终日里五花大绑起来”“它始终都没死成,然而,它竟然一直都还在寻死”分析,“猿”的求死不得,又象征着“他”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