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东莞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级期中考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古诗文阅读
1.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
虑,他说:“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3)《阿房宫赋》中说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4)《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来描绘清明之景的句子是“ , ”。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看到
的开阔高远的深秋金陵江山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3题(12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风乎.舞雩,咏而归
B.以.吾一日长乎尔 则何以.哉
C.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或知尔
D.子路率尔.而对曰 赤,尔.何如
3.请判断“不吾知也”的特殊句式类型( )(1分)
A.宾语前置句 B.状语后置句 C.定语后置句 D.主谓倒装句
《烛之武退秦师》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5.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鸿门宴》
6.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候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头发上.指
A. 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C. 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7.与“因击沛公于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具告以事 B.长于臣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大王来何操
8.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张良出,要项伯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1 页 共 12 页
《谏太宗十思疏》
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10.下列各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1分)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阿房宫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以.赂秦之地,奉天下之谋臣
B.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①子孙视之.不甚惜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2.下列各项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1分)
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13.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
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
“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
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
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
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
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
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
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 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
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并选拔特殊人才。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2 页 共 12 页
B.丁父忧,即遭遇父亲去世。官员在位期间,如遭遇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C.中外,又叫内外,指皇宫内外或中央与地方。帝王居所称为禁中。文中特指中国与外国。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内容涉及经书词语、史实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辙参加制举,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被皇帝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很担心,委托苏
辙写信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改革科举考试,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了稍作变
动外,尽量一切如旧。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因对方位
高权重而畏缩不言。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18.文天祥评价苏辙为“直言”,文中哪些事件可以体现这个品质?(3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9-20题。(9分)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①,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②,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①浑:完全,简直。漫与:随意付与。②焉得:怎么找到。陶谢:陶渊明、谢灵运,工于写景,故想到他们。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首联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该联体现了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颔联杜甫自谦之语,写诗已不再琢磨,全是随意付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
颈联呼应题目“江上值水如海势”,虽写江水,只是轻轻带过,借水槛浮槎写海势。
尾联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借陶谢之手,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20.尾联诗人借用陶谢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19分)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
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
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
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
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
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 霍金、比尔 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
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 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
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
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成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成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
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
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3 页 共 12 页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
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一一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
以区別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
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
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
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一一其中一部
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
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
人工神经网络(A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
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
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
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
一种节衣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
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
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
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
的正确一一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
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
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
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
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
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
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
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2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
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
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
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
型化写作。
2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请简要说明。(4分)
2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4 页 共 12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9题(16分)
六合
刘博文
形意拳,脱枪为拳。取枪法之精髓,避敌手锋芒,出拳时,无枪在手,枪影纤毫毕现。
哪门子的枪
人说,此枪法源自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业,胡枫却不乐意听,逢此说法他必然还嘴。嘴上常年挂着句,你懂个
甚枪!他说得起这话,东三省内,没有人比胡枫更懂枪,老郭除外。胡枫爱枪,往东北军应征报到时,不足一丈来
高的身板上背负起半杆吊着红缨穗的短枪。比长枪短,较短枪又长些许。实属稀奇。
奉天城外营帐前,正训练新兵的陆军讲武堂教官老郭听见声声议论起了心思,细咪咪的小眼现出金光。左手下
意识捏住下颌八字胡。
好枪,好枪。
当然是好枪!多少年没见过子母鸳鸯枪的教官忍不住上手触摸,却被胡枫一个转身,推出三丈外。顿下身形,
小眼睛教官目不斜视,左手仍托在八字胡上。丝毫没见胡枫的怪。
脱枪为拳,习此拳者,须得倚仗长枪的力量,撇出后化为己用,同讲武堂战术郭教官的带兵理念相同,吸收兵
士之长,为己之用。
适逢乱世,各路军阀割据,占地为王,习武之人也难保自身,一杆长枪迫不得已,请工匠淬炼浇铸为两段,一
分为二,枪头不过两。起个新名字——子母鸳鸯枪。身负子母鸳鸯枪的胡枫,起先没打算到关外,滴水成冰的地方,
耍起铁枪不得作冷 中原腹地才是好汉子该待的地方,否则一身武艺岂为空学 京西火车站做过两年铁路工,现实的
情况大山般压在面前,越来越乱的世道,愈发盲从的内心,叫人看不见光明之所在。唯有铁枪在身,方能给以少许
安宁。而枪炮声声入耳,胡枫听闻道上的朋友说,中原混战,关外反而落得一片清净。便由北平出关,来到关外,
如今世人嘴里的东三省。
若无以上种种,胡枫相信,自己也不会同远在千里外的讲武堂郭教官成为莫逆之交。
你练形意拳多久
可知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出情意。
入讲武堂后,郭松龄常与其探讨武学大义,像是看穿胡枫心中困顿的疑惑,郭松龄笑道,你就喊我老郭吧,咱
武林中人不在乎这些俗世条框。
一来二去,胡枫方才晓得,郭松龄为唐代名将郭子仪后人,祖籍山西太原。独在异乡为异客,打俩人相识相知
的那刻起,便心照不宣地将独字替换为同。
身似弹簧形若炮,形意一拳崩死人。
寒来暑往,胡枫升为副将,二人平日相互习练,苦心钻研兵书拳法,关内的炮火依旧如胡枫来时模样,较之以
前最大不同点在于,日本人插足进来
横切一刀。
1925年,夹竹桃开过的烂漫时节,东北的天起风了,晴一阵雪一阵,已为莫逆的二人于讲武堂内,收到老帅张
作霖入关参与内战的条令,俩人早预想到有此一幕。
秦王扫六合。
更况乎东北王张作霖,细数起来,历朝历代封候者心中都流淌着征战天下的宏愿。
天下一统美好,杀伐却残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形意拳讲究脱枪为拳,再过两年,兄弟,我也脱下这身戎装,待到山花烂漫时,过几天无虑的快活日子。
他不反对征战,只单反对在日军横插一道时征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狗屁,实为一派胡言!胡枫出拳擂上营帐,帐外北风卷地。
无国哪来家,愿与我一道举旗否
愿!
杯盏应声落地。摔过碗,便是过命的兄弟,飞雪落于讲武堂营帐外,一场变故跟随漫天皑皑白雪降临。
时近初冬,兵士心中无不蒙上层层霜雪,较之霜雪更甚。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奉军的魂儿在张家人身上,老帅命少帅出征,复电联日本人,结合日本人中坚力量,一
张算盘敲得精明利落,郭松龄翻盘的气焰被彻底打灭。
一场数年不遇的飞雪,幻化成败军之将口中轻描淡写的词语,流年不利。
郭松龄兵败雪夜,副将胡枫失踪,东北依旧是张家人的天下。而日本人,亦未料到老帅张作霖的反口,之前私
下递交承诺的协议,通通翻脸不认账。日本人可不似脱枪为拳的形意拳那么应手,一旦沾上便难脱干系。以其之力
为我用,扫荡六合。
张作霖的想法实在狂妄且天真。
1928年6月4日,拒不签字的张作霖,乘坐由北京返回奉天的专列,行驶至皇姑屯附近的南满铁路交汇处桥洞
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逝年53岁。老帅曾经横扫六合的宏愿,亦随着一声凭空而起的爆炸,灰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5 页 共 12 页
飞烟灭。
生在死的对立面,说不出口的事更有许多。
毫无疑虑,戒备森严的奉系专列,当然混不进日本间谍,埋下炸药的祸根密而不宣,是名铁道老工人。选他做
事,日本人看上的便是其寡言少语、心思缜密,以及一拳崩开木板的好身手。形意一拳崩死人,身后,传来山崩地
裂的爆炸塌陷声。
只是,你为何不笑呢
不单不笑,拿到赏金的杀手反而以红缨穗布掩面,发出阵阵哀嚎,不顾日本翻译的追问,朝奉天城外奔去。
嚎的哪门子丧
城外,营帐已不复在,晚熟的六月夹竹桃树,现出大片烂漫如霞的红光。
(选自《202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
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当日上午9时许,因抢救无效死亡。当时日本国没有公布凶手。案发皇姑屯站以东,史
称皇姑屯事件。
2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松龄丝毫不见胡枫的怪,并与其探讨武学大义、结为莫逆之交,可见郭松龄是懂枪的,十分欣赏胡枫及其所
练的形意拳。
B.小说多次提及“山花烂漫时”,第一次是交代时节,第二次是表明郭松龄远离世俗的愿望,第三次是渲染气氛、
丰富文章意蕴。
C.小说全篇没有使用一个引号,而是将引语直接呈现,但哪里是引语,哪里是叙述,依然一清二楚,体现了独特的
叙事风貌。
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郭松龄、胡枫、张作霖和日本翻译等个性鲜
明的形象。
27.下列对小说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京西火车站做过两年铁路工”这句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暗示预先埋下炸药的人物身
份。
B.“同在异乡为异客”是郭胡二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身处异乡,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交,却仍有异地作客的孤独
之感。
C.“横切一刀。”四个字另成一段,并保留句号,形式和语义高度一致,对日本人插足内战的强烈不满情绪,跃然
纸上。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执政者的愤慨,与原出处张养浩所抒情感基本一
致。
28.胡枫为什么要为日本人做事,埋下炸药炸死张作霖 这与他先前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是否矛盾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
的看法。(4分)
29.本文是《小说年选·传奇小说》栏目中的一篇,请据此简要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三、名著阅读(4分)
30.《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争吵出现在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请你简述这一故事情节,并对
林黛玉的这一行为作简要分析。
四、作文(60分)
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 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
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
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
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论述类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6 页 共 12 页
东莞市部分学校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级期中考试语文科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
1.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3题(12分)
A(考察实词、虚词含义)
解析:A同“于”的用法,介词,在;B①因为,②做;C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或者,②假如;D①形容词词尾,②第二 人称代词。
A(考察特殊句式)
A(考察实词含义)
解析:A项,解释有误。“夫晋,何厌之有?”的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句中的“厌”通“餍”应是“满足”之 意。
C(考察虚词“之”的用法及含义)
解析:C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意思是“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所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考察词类活用)
解析:①⑦为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使眼色;②⑤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接近;③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使……跟随;④⑥⑨为名词做状语,像兄长一样,在夜里,向上。故选D项。
7.D(考察特殊句式)
解析:例句“于坐”,状语后置句;A项,“以事”,状语后置句;B项,“于臣”,状语后置句;C项,“于此”,状语后置句; D项,“何操”,宾语前置句。故选D。
8.C(考察通假字)
解析:A项,“距”通“拒”,“内”通“纳”;B项,“蚤”通“早”;C项,无通假字;D项,“要”通“邀”。故选C。
9.C(考察使动用法)
解析: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C项,“乐”,意 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D项,“弘”,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弘扬”。
10.D(考察古今异义)
解析:A项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本质。B项古义:骄傲。今义:尽情。C项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 虚的美德。
11.D(考察虚词用法及意义)
解析:两个“也”字都是语气助词。A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形容词语尾,……的样子/助词,表感叹语气。C 项,代词,代疆土/结构助词,的。
12.D(考察实词)
解析:A项,灭亡;B项,逃亡的人;C项,逃走;例句及 D项,损失。
13.B(考察虚词用法及意义)
解析:B项,连词,表承接。其他项都为转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14.A
解析:
“汪洋澹泊”修饰“为文”,排除C、D;“其高处”是“殆与兄轼相迫”的主语,排除 B;故选A,整句话翻译为“苏辙性
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高超的地方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7 页 共 12 页
15.C
解析:“中国与外国”错误。文中的“中外”即是朝廷与地方的意思。
16.B
解析: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是出于自己心意,并不是受众人委托。
17.
答案:(1)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
解析:入, 1 分,翻译为“送达” 、“呈上”均可;见, 1 分,翻译为“被” ;难, 1 分,翻译为“对…感到为难””、 “认为…很为难”均可。大意 1 分。
答案:(2)苏辙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把罪名施加给他。
解析:力,1分,翻译为“全力”也可;“将加以罪”,状语后置句,1 分,翻译为“想要把罪名施加给他”。大意 2分。
18.(1)在制举考试中向皇帝直言朝廷之事;(2)向王安石竭力陈说不可派使者寻求财利;(3)劝说司马光不要过分改变科举内容。
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 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
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 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 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 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
说: “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
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
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 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
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 《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
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 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
请求来年 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 专用王安石的学
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 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 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高超的地方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9-20题。(9分)
19.D
解析:“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情怀”分析有误。这里只是说希望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那样工于描写景物,显示出诗人对 艺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基于对杜甫的了解,也当知道他不可能选择归隐。
20.①怎么能找到才思如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妙手,让他们来作诗述怀,自己只需陪同游览即可(2分)。②诗人用一“焉” 字,委婉而谦虚地写出自己不如陶谢这样写景状物的妙手,表达了对与志同道合之友作诗游玩切磋诗技的期望(2分)。 ③与首联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与严谨的创作态度(2分)。
21.D
解析:A项是对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概述。“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是对材料一第一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8 页 共 12 页
自然段第一句话的转述,原文表述为“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世人关注”“引发的忧虑和争论”转述为“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
争论”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是从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转述而来,与原
文“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意思是一致的。“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这句话是衍化出来的,是对文中“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这句话的引申,这个引申是合理的。该项表述是正确的,不能作为选项。B项对应的答题阅读区间在材料一的第三自然段,“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
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选项是一个假设判断,“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这个跟文中“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 一致。假如这个假设成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是有可能出现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是不是在人类控制之中,就没有威胁呢 不,还是一种威胁,原文中说道:“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选项的假设与判断都跟文中一致。该项表述是正确的,不能作为选项。
C项对应的答题阅读区间是材料一的第五自然段。“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比较选项与原文,需要厘清两个不同,一个是选项用了“等人”的表述, 文中只是举了阿西莫夫的例子,但不等于只有阿西莫夫持这种看法,第五段最后一句话“这个看法”有这个,就会有那个,所以这个表述是可以的。另外是多了一个“失控”的表述。第五自然段第二句话“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 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反叛是肯定没问题的,失控包不包括在里面呢 我们看看后面的“所有依赖人工智能……” 表示也把失控排除在外。该项表述是正确的,不能作为选项。
D项对应的答题阅读区间在材料二。材料二第一自然段末提到了这两种能力,“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 完全照搬文中说法。“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锅煮的能力'
这是形象的说法,命题
者用抽象的方式改变了说法,“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与原文形象的说法是一致的。我们只需要判断这两种能力 属不属于“形式逻辑”就可以了。什么是“形式逻辑”﹖材料二第一自然段提到过“形式逻辑”,“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
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读到形式逻辑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化”,从材料二整体的意思来看,这两种能力恰恰很难数据化,根据这个我们就可以 判断这项是不正确的,作为选项。
22.C
解析:A项,对应的答题阅读区间在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从局部看"文中表述是“从经济效益看”经济效益只是一个部分,表述为“从局部看”完全可以。“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段中“从经济效益看, 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变得有利可图”就是说经济效益提高了,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这就是“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发生动荡就是危及社会的稳定。比较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可以判断该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不能作为答案选项。
B项,对应的答题阅读区间在材料一的第四自然段。《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看看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开头“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就很容易判断这项表 述是正确的。
C项,对应的答题阅读区间在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 “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 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一句,就可以知道作者认为机器人不能超越人,可以判断这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作为答题选项。
D项,材料二第1段“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 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心智积淀、价值观传导、创见、情义这些事人类智能的优势,人工智能不容易做到。选项“文学中保存了人 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的表述跟这个是一致的。
23.C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智能,在某些方面人类智能相比人工智能有天然的优势。
A项,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都难以辨别诗歌由谁创作的,表现的是人工智能的强大,跟材料二观点是相反的。B项,表明人工智能软件受欢迎的程度,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论据。
C项,汤显祖语“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就是作者的灵感,这是人类的优势,不是人工智能可以达到的,这个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二观点的论据。
D项,是突出宫斗神剧的套路化,人机合作写出套路化的剧情是可以的,这个是为了突出人工智能的作用,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二观点的论据。
24.
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
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翅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5.示例一:同意。
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
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
不同意。
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
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题目要求对观点“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作出自己的判断,结合材料 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看这个观点的重点词在“态度”,“态度”是谁的态度,是文本作者的态度,不是你考生的态度。这个是要区分好的。 第二个是文本的范围,是材料一与材料二。第三个,这个观点的核心判断是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是“截然相反”的,强调不同。
考生可以同意这个观点,材料一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是悲观的,材料二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是乐观的,并结合文本相应能够举出证据,就可以了。
考生也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按照参考答案的答题思路,是先承认两者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有不同,然后认为两者面对的领域不同,不能这样比较。从考生的情况看,能够这样来分析问题的,几乎没有,大多数的考生会从不同中找出联系或者相同点。比如有考生认为两者不是截然相反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9题(16分)
26.D
解析:“塑造了………张作霖和日本翻译等个性鲜明的形象”错,小说写到张作霖的内容有“更况乎东北王张作霖,细数 起来,历朝历代封侯者心中都流淌着征战天下的宏愿”、“老帅命少帅出征,复电联日本人,结合日本人中坚力量,一张算盘敲得精明利落”等,这些都是对张作霖的叙述和评价,没有个性鲜明的形象描写。结尾对日本翻译只是简单描写,并未刻画出其鲜明形象。
27.B
解析:“却仍有异地作客的孤独之感”错,由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俩人打相识相知的那刻起,便心照不宣地将独字替 换为同”可知,两人因志同道合而成为朋友,突出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8.
第一问:胡枫为日本人做事并非是为了赏金,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老帅横扫六合的宏愿破灭。
第二问:
示例一:不矛盾。
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源自胡枫的爱国情怀,埋下炸药快意恩仇是其内心的武林侠义,且矛头都指向张作霖,二者并不矛盾。 示例二:有一定的矛盾。
反对老帅勾结日军源自胡枫的爱国情怀,但其炸死张作霖的做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二者有一定的矛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10 页 共 12 页
盾。
29.①对历史事件、传说闻见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杜撰,情节有夸张成分,既传奇又不特别离奇;
②以通俗化叙事为主要特征,语言浅显、口语化,叙述句多;
③继承中国传统英雄传奇的“侠义”精神,迎合民众心理,具有教育意义。
三、名著阅读
30.(1)情节简述:贾宝玉在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大展风采,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宝玉把自己送他的“荷包”也给了小厮们,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经宝玉解释,她方知那“荷包”宝玉一直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 (2分)
(2)行为分析:乍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小性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2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作文
31.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紧贴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考题提供了对网络
虚拟世界这种新生事物的三种态度,要求考生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考生作文具有可选择性,但是,又有明确的任务性和文体规定性。这道作文题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题,不再是就材料中的某一点生发联想,引出文章核心的题目了,而是必
须按照题目指定的任务,完成“规定动作”。题目驱动着考生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网络虚拟世界的问题。题目一改过去“文体不限”的宽泛要求,而规定写论述类文章,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特点,重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理性思辨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人生。
题目列出了三种态度:拥抱这个新世界;刻意远离;保持适当距离。考生怎样选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一旦做出选择,就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寻找论据,进行论证。
但是,千万不要粗心,不要看到有三种选择,便草率决定。要仔细阅读材料,材料的第一段明确写着“网上购物,视频聊
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到命题者明确的主导意向,既然已经
肯定了“不可或缺”,那么,面对网络虚拟世界,逃避是枉然的,抗拒是徒劳的,那只能拥抱了。其实不然,因为材料中还有 “很多人”一词,即这三种态度均可作为立意角度,要理性、思辨地对待网络虚拟世界。
思路举例:
①面对任何一种新事物,首先需要接近它、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而不是远离它,张开双臂拥抱才是最佳选择,但怎么拥抱却有讲究。虚拟世界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于人有利、于世有补,若不分青红皂白,不辨利弊得失,不顾人伦情理,则可能毁坏世道,甚至毁灭人类。所以,需要提出拥抱网络世界的几条原则:提升个人素养,建立必要秩序,完善保障机制,禁止犯规。
②从现实生活切入,引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生活实例为论据,论证虚拟世界的不可抗拒性,论述其对人类的有
益作用(正面论证)→以生活实例为论据,论证远离虚拟世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反面论证)→理性地论辩我们只要理性对待、科学控制虚拟网络,就能运用虚拟网络为人类进步服务。
③拥抱现实,适度虚拟。现实毕竟是现实,虚拟毕竟是虚拟,虚拟代替不了现实,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那么,人们为何沉溺 于虚拟世界 是因为逃避 懒惰 空虚 其实,人们战胜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的办法不止一种,不一定非要沉溺于虚拟世界。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害怕虚拟甚至拒绝虚拟,适度利用虚拟为人类服务,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拥抱虚拟,珍惜现实
当高科技带着虚拟世界向我们冲来时,有的人难以接受,刻意远离,有的人迫不及待,沉溺其中,而我的选择是拥抱虚拟,珍惜现实。
虚拟世界就如同险要地形中的一根拐杖。坚决不用者,将跌跌撞撞,难以前行,最终被时代潮流击垮;过分依赖者恨不得将它变成轮椅,最终丧失行走能力,空虚无助;唯有以之为辅者,着眼于现实,方可大步向前,攀上高峰。
虚拟世界融入我们生活之时,我们不应刻意远离。对新事物过分抵制,将使我们落后于时代潮流,当发现自己已孤
身一人站立于潮流之后时,再想追赶,已为时过晚。毕竟时代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虚拟世界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兴起,必然有它不同寻常的优越之处。比如只需在家安装 VR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在商店里试衣穿衣,在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11 页 共 12 页
诊室里与医生交流,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等等,由此可见,虚拟世界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是革命性的。另外,伴随着虚拟世界的电子信息系统,也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在虚拟世界中,由于大规模的电子信息化,各方面的信息都将快速准确地被呈递到我们眼前。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若是拒绝,又该如何实现发展呢?
与此同时,过分依赖而沉溺其中的做法同样不值得提倡。虚拟世界是生活的助手,是万万不可作为精神的寄托所的。 虚拟世界如此便利,能化许多不可能为可能,它可以让你和远方的亲人轻松见面、聊天,可是,它却不能弥补亲人心中因你不在而产生的空缺。精神世界是人高贵之处所在,正因为高贵,所以无法替代,若是渴望以虚拟世界来替代一切,结果必是精神空虚,不知所措。
于是,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应是拥抱虚拟,珍惜现实。积极地融入虚拟世界中去,学习使用虚拟世界来辅助我们的生活。然而,当远方的亲人需要你时,别再依赖虚拟世界了,用你的真诚,来珍惜现实中的相聚吧!
虚拟世界是一股大潮流,何以傲立潮头,又不失本心,唯有拥抱虚拟,珍惜现实。
虚拟之浪宜远观其美
科技予人便利,我们已有望足不出户而尽览天下事,无风尘而走过千里路。但我们似乎也沉沦在虚拟的风暴中,渐渐不能自已不再真切地活。
虚拟时代的到来就像当初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样,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有蓬勃的生命力,是生活中的新气象。
然而一如信息风暴不曾彻底改变人生活的内核一般,虚拟所带来的最多只是丰富生活的一种形式而绝不是让人们完全进入另一个生活去生存,这风暴来势猛烈,也引人深思。
曾有人慨叹,当今看似文化繁荣,竟有如此多的人在网上理直气壮地吐槽《红楼梦》等名著根本读不下去。何以至
此呢?人们乐于欣赏3D电影,乐于追逐娱乐传媒,追求光影图像等简单的感官满足。被虚拟文化惯坏了的人们又如何有 心情去读这“隐晦”的作品呢?但这无疑是国民的文化之殇,也是虚拟世界的一个可怕的侧面。
虚拟本身作为一种工具,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将它用在处理一些繁琐的计算问题,省去旅程的疲累等方面无疑是令
人由衷喜悦的。然而如果将它用来省去你思索的过程,缩短感情积累所需的时候,凡事都追求快和便利,必将导致一个 人的空虚,一群人的迷失与空泛。毕竟真便是真,假就是假。我们有什么必要用虚拟世界的一个表情来代替你真挚的爱, 有什么必要为了省去一段路的疲惫,放弃了这途中的花草枝蔓欣欣向荣呢?
我们终究应当以自己的双眼去目睹自然的风景变迁,用自己的双腿去踏过崎岖不平的路,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抱自己
所爱的人。这些难道不是上天馈赠于你的本能吗?为何要藏匿在虚拟的背后,依赖那些数据和飞速的快感来稀释你真切的生命呢?
我们曾经因为技术的落后,被囚禁在一个地方,时时有迁客骚人抒发思乡之恨,而今,荒谬的是,我们竟也将自己
囚禁在原地,却自以为自由地穿梭于这个世界吗?任虚拟的虚拟再走近现实的现实,却也终究不能将一个有灵魂的人从这个世界上剥离。我们的心是属于这个花开花落的世界的,用科技再虚拟一个一模一样的地方有又何必要,不显得可笑吗?
虚拟世界看似美好,却无形之中疏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有时走一段路到达一个地方本来就是必要的,风尘也好, 疲累也罢,真切的旅程是踏实的足迹所通往的。生命的过程也是如此,一味沉沦于便利,一味追求虚拟,又如何品味它真切的美呢?
虚拟之浪荡于现世,迷失在其豪迈壮美之余,我们要知道,只有能自如地走出来,不忘记这只是一次激荡。才能够更清楚地明白,所谓生命生活所谓真是虚假。不失却生命的厚度和文化的重量,才是生命的意义。
高一期中考语文科试卷 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