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盛与开放的时代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内容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二)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繁盛时期。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唐朝前期的统治者,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开辟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盛世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宗贞观年间到开元年间,虽政局经历变动,但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从而使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唐朝国力空前强盛。(三)学情分析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偏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2.学生通过影视、书籍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也比较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具备了学习唐朝历史知识的条件。但学生了解到的历史知识都是零散的、孤立的,没有形成系统性,对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尚未理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构各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习得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历史知识。同时,七年级学生偏重感性认识,理性思维不足,三位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比较抽象,教学中需采取不同的策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二、教学目标1.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与都城。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和“开元盛世”。3.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4.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三、教学重点、难点与方法教学重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教学难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对唐太宗治国策略(思想)的认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研读》和《知识拓展》内容,通过君臣论政活动,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二是唐太宗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和确立的治国思想。四、教学思路“盛世”题材的教学内容会涉及到盛世出现的原因、表现。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政策措施是中国古代出现“盛世”的重要原因。本课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缺乏吸引力。基于此,教学中要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对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历史贡献;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唐太宗是如何做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唐太宗是如何落实他的民本思想的?”“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这些革新措施实行之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辅以君臣论政活动、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等具体活动与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体会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感受其虚心纳谏、举贤任能的人格魅力,感知“贞观之治”盛世局面,进而认识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于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方略,则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二、三个子目,完成表格内容。对于武则天,在归纳其治国措施、感受其对唐朝历史发展贡献的基础上,围绕她的无字碑,设计了“在你的心目中,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查阅相关资料,写下你的看法”话题,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形成正确认识。对于唐玄宗,在归纳其治国措施、感受其对唐朝历史发展贡献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知“开元盛世”的繁盛景象。最后以“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可以从统治者、治国措施、人民群众等方面思考)”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稳定是兴盛的前提,体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五、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这三位杰出的皇帝,你认识吗?)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有很高的声望,他们把中国人为之“唐人”。唐朝是谁建立的? 他们又是怎样一步步把唐朝推向鼎盛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激发兴趣。【新课讲授】(一)唐朝的建立【教师活动】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 6 页第一段,找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前一课,我们知道隋炀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李渊趁机起兵反隋。618 年,隋炀帝被杀。同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平定了全国。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建立联系,落实时空。(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谁?布置任务:观看视频“一分钟了解李世民”,初步了解他的治国思想和历史贡献。【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从视频中,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年号是“贞观”。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确立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呈现“太宗自省图”,提出问题:唐太宗是如何做到“以古为镜”的?学生阅读课本第 8 页的“材料研读”。思考: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史料研读: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 dàn ]腹,腹饱而身毙。” 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唐太宗对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有自己的认识。唐太宗对他的大臣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作为君主,必须要以民为本,心中要有百姓。他还引用古人的话,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让船前行,也可以把船掀翻。百姓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想一想:唐太宗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讲述: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亲身经历了隋末社会的动荡。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唐太宗认识到治理国家必须要重视君民关系,以民为本。只有百姓衣食有余,生活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理解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教师活动】史料研读: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论求谏》思考: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引领思考,归纳总结。“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隋炀帝暴虐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如果我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们一定要极言规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治理国家一定要重视纳谏,虚心纳谏才能长治久安。你知道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言,前后进谏 200 多次的大臣是谁吗?【学生活动】结合第 7 页“相关史事”,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小故事。【教师活动】讲述: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他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曾经策划要谋害李世民。但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经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魏征感到自己遇到了明君,自然是竭力辅佐,常常给皇帝挑刺,经常让皇帝下不了台。但是唐太宗并没有把他当作是麻烦的制造者,而是把他当作一面镜子,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改正错误。魏征病死后,唐太宗很难过,痛惜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感受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人格魅力。【教师活动】思考:除魏征外,唐太宗身边的能人贤士,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教师活动】补充介绍房玄龄、杜如晦等历史人物,加深学生对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的印象。唐太宗善于用人,他身边的能人贤士很多。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两人配合默契,被称为“房谋杜断”。【设计意图】通过唐太宗的民本思想、虚心纳谏、选贤任能三个方面的讲述,用具体的事例和历史的细节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让一个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感受唐太宗的个人风采和人格魅力,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正是“贞观之治”治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感受了唐太宗虚心纳谏、举贤任能的个人魅力,知道了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太宗是如何落实他的民本思想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 页的第一自然段,从政治、经济、用人等方面归纳唐太宗的革新措施。【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归纳并回答。【教师活动】归纳总结,适度拓展。(1)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从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善后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的职权分工更加明确、决策程序更加清晰,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史料研读:“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 zhí ]言》“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旧唐书·房玄龄传》思考: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史料研读: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作用。参考答案:科举制为唐朝笼络了大量的读书人,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这两条措施的推行,有利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稳定。(2)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这项措施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3)军事: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疆域更加广阔。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革新措施实行之后,唐朝社会状况会如何呢?3.“贞观之治”【教师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 10 页“课后活动”第 1 题史料研读: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杜佑《通典》卷七思考: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学生活动】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归纳总结。通过对材料的研读,我们可以看到:米价便宜,粮食连年丰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外户动辄数月不闭,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都不关闭,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材料的研读,认识到贞观年间推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乱世变成了治世,社会呈现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准确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活动】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造就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它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之后的武则天、唐玄宗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唐朝的进一步发展呢?阅读课本第二、三个子目,完成表格内容。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政治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 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 农业生产用人 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形成 局面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表格。【设计意图】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能力。(三)女皇帝武则天【师生活动】归纳概括、梳理教材。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2.治国措施:武则天当上皇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表格归纳)政治上: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 创立殿试制度,皇帝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人上:重用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军事上: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教师活动】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如神探狄仁杰等,开元贤相姚崇、宋璟也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提拔起来的。补充讲述武则天重用人才的故事。3.历史贡献: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学生活动】毛泽东的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郭沫若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宋庆龄的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思考、探究:在你的心目中,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查阅相关资料,写下你的看法。【教师活动】阅读推荐:《蒙曼说唐:武则天》、《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从女主当国到开元盛世(第三卷)》(士承东林著)【设计意图】基于大阅读的问题设计,将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对比、分析中对武则天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四)唐玄宗和“开元盛世”【教师活动】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当上皇帝后,又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呢?请观看视频《开元盛世——唐朝兴盛的顶点》,结合课本,归纳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完成表格。【师生活动】唐玄宗继承了先辈的治国理念,并加以发展。他重用姚崇、宋璟、张九龄,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巩固边疆。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国力空前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开元盛世”的局面。【师生活动】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表格内容。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政治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 各级官吏的政绩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皇帝亲自面试考生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注重对官吏的考核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重视 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用人 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知人善任 重用人才,不拘一格选拔 人才 重用贤能(姚 崇、宋璟)形成 局面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设计意图】用表格形式呈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和治世局面,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脉络,准确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教师活动】合作探究: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可以从统治者、治国措施、人民群众等方面思考)【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活动】从四个方面整理、归纳唐朝兴盛的原因。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前提)2.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政策的连续性。3.统治者重视人才、重视发展生产等。4.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唐朝的兴盛还有哪些原因呢?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进一步思考。【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归纳三位皇帝治国策略的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加深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国家兴盛的前提,杰出历史人物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一个朝代:唐朝两个治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四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五位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隋朝灭亡为唐太宗提供了历史教训,在此基础上的治国思想和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之后的武则天继续实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用人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在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基础上,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