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学习指导(一)知识网络(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本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应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一府两院”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三)学法指导1.分组调查法,即分组分别对我国的各类国家机关进行调查,了解这些国家机关各自的职能范围、他们如何履行这些职能、在履行这些职能时是否体现了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怎样体现这些关系等等。各组将调查结果进行介绍,使大家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识。2.比较法:在本框和上一框的学习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但又相互区别,因此要能够在比较中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二、知识点拨第二框是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对第一框内容的升华,对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的理论概括。这个问题讲了如下几点:(一)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教材以事例的方式介绍了我国的国家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同时引出了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问题,也是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问题。这些问题都将通过第二框的学习得到解答。例题: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过全体代表认真广泛的审议,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表明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国体不断完善宪法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全国人大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解析:宪法的修改广泛征求了代表的意见,并投票通过,这都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不是国体;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正确答案是A。(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政体与国体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的政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例题: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是: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我国政体与我国国体的关系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政体与我国国体关系的了解,AD两项都不是阐述此关系,故不能选;C项的阐述与题目内容正相反,故不能选。正确答案是B。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这一含义与上面讲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它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里要注意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联系和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国家权力体系。例题:以下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总统制同属于民主共和制的政体类型 ③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会制的一种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涉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是错误表述,既把国家权力机关与根本政治制度混为一谈,也把国家权力机关不同层级的权力混为一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所以④错误。正确答案是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例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A、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材料说明的是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机关,不是根本政治制度,不能把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解为同一个问题,故②不能选;地方各级人大无权制定法律,故④不能选。正确答案是D。(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从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角度看,我国的权力机关是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它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既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又是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就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即国家机关之间的横向联系)而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暴力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样不仅便于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通过各国家机关在职责上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一致的工作,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这也体现着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第三、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就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而言,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因为中央国家机构制定的宪法、法律和法规等,反映了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利益,所以,各级地方政府执行宪法、法律和法规及中央机构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决定,确保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必须照顾地方的特点,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一方面,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地方要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目前,我国实行权力下放,使地方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过多地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如近几年在某些地区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这也是坚持民主和集中的统一问题。例题:2003年3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审议通过了“一府两院”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互相监督、分工合作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立法机关与执法、司法机关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的知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审议通过了“一府两院”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B项正确。其他国家机关不能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项错误,其他国家机关不仅有行政机关,还有司法机关等,C项、D项错误。(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它是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上,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应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它是建立国家社会生活各项制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建立全部国家机构的基础。例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表明: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建立全部国家机构的基础A、①③④⑤ B、①③ C、①④ 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理解。②是错误的表述,故不能选。正确答案是A。(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有本质的区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有利于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协调高速运转;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和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学习自评(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有权组织建立和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由它组织建立和监督的国家机关有A、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协C、国务院、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协、国家主席D、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2、2000年7月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产品质量法的决定》、《种子法》、《关于修改海关法的决定》,江泽民分别签署了第33号、第34号、第3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这表明A、国家主席是我国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拥有最高权力B、国家主席独立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C、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D、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3、下列正确揭示我国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之间内在联系的是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从属国务院B、国务院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决议C、国务院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互相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D、国务院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4、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最能直接体现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民主集中制是指A、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B、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C、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D、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6、我国中央与地方职权的划分原则是指A、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适度分权B、维护中央权威,地方必须服从中央C、地方性的问题由地方自主安排和处理D、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在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代表政府向人民代表作政府工作报告,提请代表们讨论、审议并通过。这一情况表明了A、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向人民代表布置工作B、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与最高行政机关之间协商工作C、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法律监督机关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9、下列属于我国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有A、人民法院 B、军事法院C、最高人民法院 D、高级人民法院10、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的是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全国政协C、全国总工会 D、国务院11、国务院A、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B、是最高决策机关C、是最高立法机关 D、是最高法律监督机关12、下列对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体系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形式(二)非选择题:1、请分辨并分析下列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就是国家机构。2、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把这种制度运用于政权建设,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请回答:1.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体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要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3、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存在过分集权的弊端,批评了领导机关“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提出党和国家不要包揽一切、干预一切的重要观点。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地方和部门过多地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不力,甚至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问题:(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针对上述两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能力拓展材料一: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特别是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然而,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国,人民不可能一起开会讨论问题决定国家大事。因此,必须有一种制度既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能克服和消除由人民直接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引起的困难。我国所建立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的形式,是最为理想的一种制度。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由它集中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去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它要向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有权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缘由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正确地反映我国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实现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巩固工农联盟,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以及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能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根据人民的实际需要,及时确定大政方针,作出决策,完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就很难通过自己的代表切实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便无法实现,我国也就不成其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了。材料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经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占居首要和全权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建立国家社会生活各项制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建立全部国家机构的基础。阅读上述两则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相关信息(一)政体的选择在世界政治文明的谱系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政体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政体类型。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政体,在性质上既区别于我国历史上的封建专制国家的政体,也区别于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而且在其具体形式上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这个政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可以简称它人代会制。我国的人代会制创建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回顾这50年它所经过的风雨历程,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领会、更加重视它作为一种政体的意义和价值。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说明,政体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在酝酿社会革命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关于政体的辩论和探索。当社会革命终于发生时,往往不改变政体就不能建立新的国体,因此,在伟大社会变革的时代,关于政体的争论往往成为不同政治力量之间斗争的焦点,关于政体的选择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中的首要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引发革命的导火线。因此,政体相对于国体,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它在实现、保证和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政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除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外,一个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惯甚至自然和地理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这个国家的政体形式的选择。因此,国体与政体并不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政体不是直接地、机械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性质的。一种国体并非只有一种政体,国体相同的国家并不一定政体也相同,国体不同的国家也可能采用相似的政体。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上,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顺应这种经济基础的政治统治建立起来以后,国体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在许多情况下,政体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国体的改变和政权在阶级之间的转移,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先是采用议会共和制政体,后来改为半总统制政体。因此,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可能在保持不改变国体的情况下部分甚至整体地改变政体,但其目的恰恰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完善其国体。相对于国体,政体的发展、变化显得更为灵活。但是,这种变化绝不能是任意行为,在现代宪政国家,更不容许个别统治者随心所欲地改变政体,当社会发展需要改变政体时,必须经过宪法修改程序。(二)邮票上的人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