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室制取气体(复习课)复习目标(1)熟悉三大气体(O2、CO2、H2)的制取。(包括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检验和验满的方法)(2)小结两种发生装置的注意事项及检查不同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方法。(3)小结三种收集装置的注意事项及多功能瓶的使用方法。(4)了解气体的净化、尾气的处理的原理和有关装置学习过程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对比气体 药品名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检验与验满O2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检验: 验满: 氯酸钾 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 CO2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检验: 验满: H2 锌粒稀硫酸 部分答案: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内,木条复燃,则是氧气排水法:有较大气泡从瓶口冒出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方在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经满了。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这是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经满了二、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决定因素: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装置类型:固+固 加热型 固+液 不加热型A、固+固 加热型1、固定试管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2、为什么导管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引起堵塞。4、用高锰酸钾和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有何不同?是否塞棉花5、用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6、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B、固+液 不加热型A B C D E1、以上装置各有哪些特点或优点答案:A、装置简便,制取气体少B、便于添加液体药品(漏斗下端要液封)C、D便于添加液体药品 且能控制反应速度。E、能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和停止(漏斗下端要液封)2、A至E中哪些需使用铁架台 哪些需使用双孔橡皮塞?3、E装置是否适合于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4、B、E长颈漏斗的下端为什么要伸到液面以下?防止气体逸出C、装置气密性的检查A B CA型:连接仪器,先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或用热毛巾捂住试管、用酒精灯微热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能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好。B型: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形成液封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继续加水,如果长颈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C型: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形成液封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如长颈漏斗末端管口有气泡冒出(或向内推注射器活塞,如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思考:下图(Ⅰ)为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发生装置,图(Ⅱ)用于测量CO2的体积,回答问题(3) ________(填操作方法)可使反应前后油层上方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同,此时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答案:在乳胶管上夹上弹簧夹,向量气管加适量水,提高量气管,一段时间后,若量气管内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防止CO2溶于水调节量气管高度,使反应前后两边液面相平三、气体的收集方法决定因素:气体的溶解性 气体的密度注意1排空气法时: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底 ,排水法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口。排空气法的特点:操作较为方便,需要验满 收集的气体干燥 。排水法的优点:是收集的气体较纯;便于观察气体是否已收集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什么时候表明氧气已收集满?(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 有较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氧气收集满后,应用玻璃片在水面-----(填“上”或“下”)盖上集气瓶口,并-----(填“正”或“倒”)在桌面上。5、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离水面,还是先停止加热,为什么?先将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防止水沿导管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炸裂试管四、气体的净化(除杂):1、常用的净化(除杂)装置如下:液体试剂 固体试剂 固体试剂需加热洗气瓶 球形干燥管 U形干燥管 玻璃管“长进短出” “大进小出”2、常见气体的净化(除杂)CO2O2H2CO2O2H23、常见气体的干燥剂巩固练习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 、② (2)描述A中发生的现象 (3)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 装置相连并产生 的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4)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的该气体,进一步验证它的性质。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 。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