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题目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学科 历史 授课年级 七年级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1 课时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存。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文化,同时各民族之间不断争战,民族交融的进程加快。 本课三个子目: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金的发展及其与辽、宋的关系。本课的主线是金的发展壮大及与两宋的关系。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和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民族政权并存,另一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和战。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也造成了人口的迁徙,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形成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下册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感受到隋唐的盛世,逐步形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课标要求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教学重点 女真族的崛起 金灭辽及北宋教学难点 南宋的偏安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手段 (教具与媒体使用) 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国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纪录片《中国通史》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下册》 (4)中央电视台短视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忠报国》 (5)邓广铭:《宋史十讲》,中华书局 (6)白芷寒:《不可不知的宋朝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7)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辽西夏金》,北京联合出版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入本课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上一节课所学,比较这两张地图,主要的政权有何变化? 引导学生观看地图中两个主要政权的变化。 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概括从地图中得出的历史信息,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一、女真族的崛起展示材料,用时间轴的形式,呈现女 结合材料与时间轴,知 将材料的文字内容,真族的历史。 道:女真族是我国古老 用时间轴的形式转换1.生活区域与特点 结合地图册的地图,了解女真族生活的地理位置与环境。 的民族之一。 通过地理环境,知道女真人过着游牧、渔猎的 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女真人像》以及 生活,擅长骑射。“相关史事”的内容,知道女真人的生活状况。 知道此时女真形成几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结合地图所示,设问:北宋时期的女 个较大的部落联盟。但 能力。真人受到哪一政权的欺压? 常常遭受辽的欺辱。本课 通过两则史料《三朝北盟会编·卷三》与《金史·太祖本纪》,了解完颜阿骨打。 知道完颜阿骨打积极发展生产,扩大实力,并获得了女真百姓的 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讲授 支持。 素养。2.建立政权 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阅读教材,了解女真政权的建立。 阅读书本。 发展所起的领导作3.发展壮大 模仿汉制,改革女真军 用。结合教材“大金得胜陀颂碑”,观看 政体制, 发展农牧生 通过材料,认识民族与之相关的《中国通史》中的视频。 产, 女真势力迅速壮 经济、文化的相互交二、金灭辽及北宋 大。 融与促进。1.金灭辽 结合地图,北宋与金签订了“海上之盟”。后金灭辽。 阅读教材。 跨学科的融合,结合地理所学的环境变化,进行时空观念的2.金灭北宋 认识北宋的政治统治。 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讲述北宋王朝的统治,以及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皇帝,靖康之变,北宋灭 辨证分析朝代更替的亡。 因素,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结合思维导图与材料,探究思考:北 问题。宋灭亡的原因。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三、南宋的偏安 史理解为基础,能够1.南宋的建立 对北宋灭亡的主要原结合地图册地图,了解南宋建立的时 因进行理性分析和客间、人物和都城。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相 观评判。2.岳飞抗金 关知识。结合教材的“人物扫描”,观看短视 认识岳飞,知道岳飞的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忠报 数次北伐,最终以“莫 引导学生明白,人民国》。 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之所以将岳飞视为民设问:如何评价岳飞及其抗金?引导学生从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从岳飞抗金的目的、治军、个人品质等方面进 族英雄,这是因为他 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展示岳飞墓庙图片与楹联,引导学生 行思考与评价,学习岳 国人,培养学生的家民众对岳飞与秦桧等人的不同态度。 飞精忠报国、正气凛然 国情怀。3.宋金对峙 的精神。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结合地图分析,对峙局面形成的原 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因。 了解“对峙”的含义。 制度与先进文化,加展示宋金和议的内容,并从中分析所 阅读和议的内容,从内 快了民族交融的进产生的影响。结合教材内容“金迁都 容进行分析影响。 程。认识我国各民族燕京”与“知识扩展”。 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拓展”林升所写的《题临安邸》,认识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以及其对江南地区经济的 进一步认识民族的交融,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事 人民密切交往、相互 依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影响。 件进行评价与分析。本课小结 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关注本单元的主题词。 以时间轴的形式,对本课进行事件的梳理。1.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 57 集 靖康之难,第 58 集 宋金议和,第 59 集 偏课后 安东南 ,第 65 集 完颜阿骨打) ,整理本课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阅读 与扩展 2.观看短视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忠报国》,重温传承千年历史,寻找传统文化基因。课后练习 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阿保机—契丹 B.元昊—西夏 C.阿骨打—金 D.铁木真—辽 “兴东北, 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占南宋,亡于蒙。”这描述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 B.党项 C.蒙古 D.女真 “ft外青ft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诗创作的背景是( ) A.金与南宋联兵抗辽 B.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C.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 D.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下列不属于 1141 年宋金和议规定的是( ) 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宋金分界线 B. 南宋向金称臣 C. 南宋向金送纳岁币 D. 金迁都于燕京,改名为中都参考答案:1.D 2.D 3.C 4.D板书设计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区域与特点 2.建立政权 3.发展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金灭辽 2.金灭北宋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2.岳飞抗金 3.宋金对峙教学反思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和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民族政权并存,另一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和战。本课教学中,分两条线,一是金发展的时序线,这是明线,二是金与辽与两宋的关系,有民族交融这条暗线。 本课导入部分和课文小结,用历史地图册中的《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既承上,直接点题,又首尾呼应。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概念。这时期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女真族的崛起是本课的第一个子目。首先展示史料,将史料中的女真族的发展历程用时间轴的形式展示,更加形象直观。观察教材图片《女真人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服装、形象、配饰、武器等,从而了解女真族生活。从教材的“大金得胜陀颂碑”结合《中国通史》中,金政权仿汉制,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逐渐改变了女真族落后的状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文物来了解历史,形成图文互证,孤证不立和多重证据的历史学习方法。对这些史料的运用,既是探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能力的重要表现。 金灭辽及北宋是本课的第二子目。其过程借助于地图,引导学生以图释文,了解金灭(辽、灭北宋的史实,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其次,提供史料分析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对北宋的政治有一定的了解,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单元课文的融合,能够对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南宋的偏安包括: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通过岳飞像和人物扫描,结合中央电视台的小视频,知道岳飞的事迹,结合岳飞的诗词,从而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是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宋金和议。结合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和补充的资料,让学生对照相关内容一一分析影响,学会对历史事件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整篇课文,始终贯穿着民族交融这条暗线。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也造成了人口的迁徙,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形成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