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位于本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是对本单元前两个课题的一个总结性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化学知识学习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题在教材中只有一页的篇幅,但它在化学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是化学学习的重点。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理解,因此本节课重在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加深对知识的应用程度。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2)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2.过程与方法(1)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计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2)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三、教学重点:由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四、教学难点:解题的格式规范化五、教学方法:1、教学演练法:演示例题,分析解题思路、解题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解题的步骤,最后学会以模仿性解题,形成解题的格式规范化。2、自主学习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自主学习,遇到问题自己思考,查阅资料,从而得出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3、归纳法:将各种方法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知识与方法,便于记忆与阅读,同一内容的不同分类方法,灵活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课时:1课时八、教学流程情景导入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 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要想知道汽车能跑多远,就要弄清楚小桶中那18Kg的水能分解产生多少Kg的氢气?思路1:可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求解。理由:水中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氢气。解: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18Kg的水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8Kg ×11.11%=2Kg所以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2Kg。设计意图: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困惑:若某种元素没有全部转化为某种物质,求该物质的质量怎么办呢?思路2: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求解。【复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有哪些?(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1、表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2、表示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3.粒子数目比是 。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降低了教学难点【过渡】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课题)【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设计意图:适当引导性提问,让学生产生疑问解:设产生氢气质量为36 4 3218Kg X解x= =2g所以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2Kg。所以小桶内的水能使汽车行驶2Kg×100Km/1Kg=200 Km设计意图: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提问】怎样把同学们的思路清楚的表示出来呢?指导阅读讨论归纳【指导】阅读课本第100页例题1.要求:对照例题1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格式。[例题1]加热分解6.3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书写格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1)设未知量;注意质量单位2KMnO4K2MnO4+MnO2+O2↑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2×158 32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系数;6.3g x (4) 对应写出已知、未知纯物的质量(质量=密度×体积 纯物质量=不纯物质量×纯物质量分数(纯度))(5)列出比例式x==0.6 g。 (6) 求解,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7)简明地写出答案。[思考]并请同学们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解题步骤及化学计算题中设答与物理、数学区别。设计意图: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讲解]: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 [例题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 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 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解:设需要氯气质量为x,氯化氢气体质量为 yCaCO3CaO+CO2↑ H2 + Cl2 2HCl100 56 2 71 73x 10 t 100g x yx==18 t。 或:氯化氢气体质量=100g+3500g=3600g答:需要碳酸钙18 t。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的方式尝试根据化学方程式规范地解题。强调: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1. 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先换算成一致的再进行计算.2. 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标明反应条件.气体.沉淀符号,注意化学方程式的完整性.3. 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的化学式下,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4.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设计意图:规范解题的步骤,利于形成解题的模式。练习:实验室要用9.6g氧气做实验。小红同学提议利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制取氧气。那么,请你帮小红同学计算一下,至少需要准备多少过氧化氢?生成水多少?(温馨提示:H:1 O:16)设计意图:教学演练法与学生笔记结合,加深对各个步骤的理解归纳总结:1.化学方程式中只要已知一种纯物的质量就可以列正比例式求出任意一种纯物的质量。2.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四个关键。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四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系数。④对应写出已知、未知纯物的质量3.化学反应计算中的几种方法1、 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 --- 物质中的某元素完全转化到另一种物质中2、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已知任何一种物质的质量,可求其他物质的质量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未知设计意图: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训练】:课本P103页 练习与应用1. (1) 4克氧气可跟 克氢气完全反应。(H=1,O=16)2.某工厂需要96Kg氧气做原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消耗水的质量是 ,同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氢气的密度是0.097Kg/m3,氢气的体积是 。(H=1,O=16)3.锌和盐酸(HCl)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实验室用6.5g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可制得氢气的质量是 ,氯化锌的质量是 。(H=1,Zn=65,Cl=35.5)设计意图:适当地课后复习、练习,加深知识理解板书设计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步骤:1、设2、房3、关4、比5、解6、答教学反思本课题我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教会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在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的基础上;再展开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常用公式的运用,考虑到教后联系的需要和学生认知过程,我在第二课时拓展了密度公式、纯度公式以及差量法,其余地复杂的计算方法留到下学期再作介绍。本课题教学有以下特点:1、 创设教学情景,引出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意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选用一些典型的、有价值的、首席的化学反应的图片增强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2、 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观察对比法,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再对比交流,将感知上升为理论。3、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示范,在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运算要准确,以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4、 教学中设计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让学生加深印象,产生反思与冲击,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5、 利用实际生产问题计算,对学生进行辩证思想教育。本课题出现的问题:1、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几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列比例式等错误。2、 不会看比例式的关系,常用交叉相乘法导致计算速度慢,容易把结果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比例式的关系。)3、 学生在做题时,常忽略了解、设、答、以及列比例式。4、 运用密度公式时,不会换算单位。5、 运用纯度公式时,直接把杂质当成纯度代入运算。18Kg×4362×158/6.3=32/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