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隋文帝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开皇三年,隋文帝罢去508个郡,共减少官吏5.6万人。由此可见,隋文帝( )A.生活奢侈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崇尚节俭【答案】D【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概括材料可知,隋文帝崇尚节俭,饮食和服饰都力求节俭。行政上减除冗员。体现了隋文帝崇尚节俭的统治特点,D正确;生活奢侈与材料表现相反,A错误;虚心纳谏和变革礼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紧扣题干内容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2022七下·杭州期中)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 )A.运输 B.泄洪 C.灌溉 D.饮水【答案】A【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统治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所以这段评论指的是隋朝大运河主要功能为运输。A项运输是“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反映的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符合题意;B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3.(2022七下·杭州期中)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A项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4.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年(606—1905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对该材料解读错误的是,科举制( )A.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朝末年B.在历史上曾经推广到世界各国C.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D.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特殊人才【答案】B【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解析】【分析】根据”科举制“、”解读错误的是“可知本题要求选出对科举制错误的认识。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但它并没有推广到世界各国,B项说法过于夸张,符合题意,故选B;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末;通过考试选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但在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使读书人集中于考试做官,埋没了其他方面的 特殊人才,ACD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5.(2022七下·杭州期中)如下图①、图②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图① 图②A.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B.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答案】A【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据图片可知,这两位人物是唐朝高僧玄奘和鉴真,玄奘西游是去印度寻求佛法,鉴真东渡则是去日本宣扬佛法。故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A项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是题干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的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的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知道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6.(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面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文化交流 D.中外交往【答案】B【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许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由此可知,题干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民族交融。ACD三项国家统一、文化交流、中外交往在题干史实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民族交融是题干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间交往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7.(2022七下·杭州期中)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少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可知,在受到宋明理学思想影响之前,一般认为唐代对于武则天时期的历史记载较为客观。但是宋明理学主张男尊女卑,受此思想影响,史家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有所转变,说明思维观念对认识历史有很大影响。A项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符合题意;B项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错误,历史人物评价不是不能定论,只是评价的标准不同,不符合题意;C项多少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错误,历史真相的反映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不符合题意;D项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错误,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评价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8.(2022七下·杭州期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A.给唐朝致命打击 B.推翻唐朝统治C.平定安史之乱 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答案】A【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给唐朝致命打击的是黄巢起义,符合题意;B项推翻唐朝统治的是907年朱温篡权,唐朝覆亡,不符合题意;C项平定安史之乱发生在黄巢起义之前,不符合题意;D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在安史之乱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9.(2022七下·杭州期中)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C.科举制度的发展 D.宋朝重武轻文【答案】B【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崇尚读书,宋以后出现的这种改变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重文轻武。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诗歌文学逐渐凋零。ACD三项都不是出现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统治者重文轻武是出现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10.(2022七下·杭州期中)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政府收入C.增强军事力量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B【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两项法令都是针对北宋“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以此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CD三项都不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不符合题意;B项增加政府收入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11.(2022七下·杭州期中)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反映出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A项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错误,不符合题意,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C项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错误,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不符合题意;D项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解读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和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表格信息分析与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12.(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北宋初期,出现了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5年,金灭辽,出现了金、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出现了金、西夏和南宋并存的局面。所以南宋和辽不可能并存。ABD三项所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C项示意图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列的史实。要求解读图片信息。13.(2022七下·杭州期中)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榷场的兴办(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结合所学可知,榷场的作用是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民族交融。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③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榷场的影响。掌握榷场的影响,榷场的开设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14.(2022七下·杭州期中)“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处,通宵不绝。”以上经济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都城咸阳 B.西汉都城长安C.隋朝都城长安 D.北宋都城东京【答案】D【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解析】【分析】据材料中的“夜市”可知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北宋都城东京开始出现题干经济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15.(2022七下·杭州期中)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是指( )A.西夏统治者 B.辽统治者 C.匈奴统治者 D.金统治者【答案】D【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据材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知是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豪情壮志。岳飞抗击的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因而这里的“匈奴”是指女真族建立的金。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金统治者是题干里的“胡虏”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岳飞抗击入侵的少数民族。理解并识记女真族建立的政权。16.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答案】B【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概况的了解。题干中所提到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都出现于宋元时期,而“火药”于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故正确答案为B。【点评】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概况。17.(2022七下·杭州期中)“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这是马克思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答案】C【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据“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这是马克思对成吉思汗的评价。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自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成吉思汗是马克思评价的人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成吉思汗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成吉思汗的功绩。18.(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历史地图最有可能是( )A.周朝 B.秦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D【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观察图片,联系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控制,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直接管理大都附近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ABC三项和题干地图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元朝最有可能是题干历史地图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局部图为切入点,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史实。19.(2022七下·杭州期中)元代《农书》记裁了一种能自动提水的生产工具,此工具使“人无灌溉之势,田有常熟之利”。这种生产工具应是( )A.翻车 B.筒车C.风车 D.纺车【答案】B【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据“人无灌溉之势,田有常熟之利”可知,这反映了唐代筒车这一生产工具创制的功效。唐朝出现的新型灌溉工具筒车,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筒车应是题干描述的生产工具,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0.(2022七下·杭州期中)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答案】C【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科举制的影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1.(2022七下·杭州期中)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①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④设立军机处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④设立军机处是雍正帝。C项①②③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康熙帝的主要活动。识记与灵活掌握康熙帝的相关知识。22.(2022七下·杭州期中)明清时期晋商是与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经营的票号取名颇有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包括( )A.表达兴旺发达的愿望 B.表示和气生财的寓意C.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 D.倡导诚 实守信的理念【答案】C【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明清时期晋商是与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经营的票号取名颇有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包括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晋商的票号“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不能体现其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ABD三项都是题干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符合题意;C项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不是题干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晋商的相关史实。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23.(2022七下·杭州期中)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焚毁不利书籍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答案】D【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解析】【分析】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加强封建君主的权力。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加强思想控制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要理解清朝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4.(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列人物与他的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A.李时珍──《本草纲目》 B.宋应星──《农政全书》C.吴承恩──《西游记》 D.罗贯中──《三国演义》【答案】B【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ACD三项人物与作品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宋应星──《农政全书》搭配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李时珍、宋应星、曹雪芹、罗贯中的作品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李时珍、宋应星、曹雪芹、罗贯中的作品的相关史实。25.(2022七下·杭州期中)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C.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D.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答案】D【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大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领导的的雅克萨之战体现了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故题干年代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ABC三项和题干年代尺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题干年代尺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领导的的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26.(2022七下·杭州期中)“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A.葡萄牙 B.沙皇俄国 C.荷兰 D.倭国【答案】A【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葡萄牙殖民者在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A项葡萄牙是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七子之歌 澳门》为切入点,考查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27.(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表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相关史实。据此判断,这个地区是( )朝代 史实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A.新疆 B.台湾 C.蒙古 D.西藏【答案】A【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地区。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管辖。A项新疆和题干表格信息相符,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表格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重点把握我国古代对新疆的管理措施。28.(2022七下·杭州期中)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C.完善了行政体制 D.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答案】B【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解析】【分析】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依据材料“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A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9.(2022七下·杭州期中)诗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局面;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反映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的是明朝戚继光抗倭;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是南宋偏安江南。按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②③。C项①④②③排序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诗句为切入点,考查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先后顺序,要求理解历史题材的古诗词。30.(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D.明清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C【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社会经济得到高度发展,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A项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描述错误,秦汉时期是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不符合题意;B项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描述错误,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封建社会时期,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不符合题意;C项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描述正确,符合题意;D项明清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描述错误,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所学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知识的运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共40分)31.(2022七下·杭州期中)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治者 农业措施唐太宗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宋真宗 派人从福建运了万斛占城稻,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清初统治者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材料二: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材料三: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1)材料一中图片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2)据图二回答,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4)根据材料归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5)材料三中“第一次商业革命”中出现的最早的纸币是什么?(6)请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2)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或统治者)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3)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4)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5)交子。(6)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商品经济的带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知识点】隋的兴亡;开元盛世;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2)根据图二,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4)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原因有: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迁往江南,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政府重视等。(5)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6)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商品经济的带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故答案为:(1)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2)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或统治者)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3)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4)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5)交子。(6)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商品经济的带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表格、地图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隋朝大运河及意义,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及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纸币交子,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及意义,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及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纸币交子,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32.(2022七下·杭州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图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材料三: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领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规。——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四: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1)材料一所示的疆域是哪个朝代的?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这个朝代分别设置了哪个机构?(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4)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面对分裂势力,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答案】(1)元朝。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2)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时期;维护了国家统一。(3)设置中央机构理藩院;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4)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5)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1)材料一所示的是元朝疆域图,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元朝分别设置了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根据材料二,清设置台湾府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3)根据材料三“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可知清朝设置中央机构理藩院;根据材料三“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领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规”可知清朝清朝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4)根据材料四可知,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有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等。(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故答案为:(1)元朝。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2)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时期;维护了国家统一。(3)设置中央机构理藩院;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4)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5)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明、清三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明、清三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相关史实。33.(2022七下·杭州期中)习近平的全方位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进行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到恐外人之交际妓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2)材料二中宋代海运发达主要依赖哪些技术的发展 朝廷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郑和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有什么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实行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我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答案】(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2)造船业,指南针或者航海技术;市舶司(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我们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积极心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1)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材料四反映了乾隆时期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积极心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故答案为:(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2)造船业,指南针或者航海技术;市舶司。(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我们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积极心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宋代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的对外交往,宋代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隋文帝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开皇三年,隋文帝罢去508个郡,共减少官吏5.6万人。由此可见,隋文帝( )A.生活奢侈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崇尚节俭2.(2022七下·杭州期中)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 )A.运输 B.泄洪 C.灌溉 D.饮水3.(2022七下·杭州期中)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4.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年(606—1905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对该材料解读错误的是,科举制( )A.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朝末年B.在历史上曾经推广到世界各国C.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D.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特殊人才5.(2022七下·杭州期中)如下图①、图②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图① 图②A.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B.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6.(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面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文化交流 D.中外交往7.(2022七下·杭州期中)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少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8.(2022七下·杭州期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A.给唐朝致命打击 B.推翻唐朝统治C.平定安史之乱 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9.(2022七下·杭州期中)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C.科举制度的发展 D.宋朝重武轻文10.(2022七下·杭州期中)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政府收入C.增强军事力量 D.减轻农民负担11.(2022七下·杭州期中)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12.(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3.(2022七下·杭州期中)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榷场的兴办(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2022七下·杭州期中)“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处,通宵不绝。”以上经济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都城咸阳 B.西汉都城长安C.隋朝都城长安 D.北宋都城东京15.(2022七下·杭州期中)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是指( )A.西夏统治者 B.辽统治者 C.匈奴统治者 D.金统治者16.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17.(2022七下·杭州期中)“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这是马克思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18.(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历史地图最有可能是( )A.周朝 B.秦朝 C.宋朝 D.元朝19.(2022七下·杭州期中)元代《农书》记裁了一种能自动提水的生产工具,此工具使“人无灌溉之势,田有常熟之利”。这种生产工具应是( )A.翻车 B.筒车C.风车 D.纺车20.(2022七下·杭州期中)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21.(2022七下·杭州期中)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①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④设立军机处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2.(2022七下·杭州期中)明清时期晋商是与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经营的票号取名颇有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包括( )A.表达兴旺发达的愿望 B.表示和气生财的寓意C.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 D.倡导诚 实守信的理念23.(2022七下·杭州期中)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焚毁不利书籍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24.(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列人物与他的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A.李时珍──《本草纲目》 B.宋应星──《农政全书》C.吴承恩──《西游记》 D.罗贯中──《三国演义》25.(2022七下·杭州期中)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C.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D.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26.(2022七下·杭州期中)“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A.葡萄牙 B.沙皇俄国 C.荷兰 D.倭国27.(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表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相关史实。据此判断,这个地区是( )朝代 史实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A.新疆 B.台湾 C.蒙古 D.西藏28.(2022七下·杭州期中)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C.完善了行政体制 D.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29.(2022七下·杭州期中)诗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30.(2022七下·杭州期中)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D.明清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共40分)31.(2022七下·杭州期中)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治者 农业措施唐太宗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宋真宗 派人从福建运了万斛占城稻,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清初统治者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材料二: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材料三: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1)材料一中图片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2)据图二回答,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4)根据材料归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5)材料三中“第一次商业革命”中出现的最早的纸币是什么?(6)请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32.(2022七下·杭州期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图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材料三: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领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规。——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四: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1)材料一所示的疆域是哪个朝代的?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这个朝代分别设置了哪个机构?(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4)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面对分裂势力,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33.(2022七下·杭州期中)习近平的全方位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进行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到恐外人之交际妓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2)材料二中宋代海运发达主要依赖哪些技术的发展 朝廷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郑和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有什么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实行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我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概括材料可知,隋文帝崇尚节俭,饮食和服饰都力求节俭。行政上减除冗员。体现了隋文帝崇尚节俭的统治特点,D正确;生活奢侈与材料表现相反,A错误;虚心纳谏和变革礼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紧扣题干内容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答案】A【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统治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所以这段评论指的是隋朝大运河主要功能为运输。A项运输是“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反映的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符合题意;B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3.【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A项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4.【答案】B【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解析】【分析】根据”科举制“、”解读错误的是“可知本题要求选出对科举制错误的认识。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但它并没有推广到世界各国,B项说法过于夸张,符合题意,故选B;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末;通过考试选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但在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使读书人集中于考试做官,埋没了其他方面的 特殊人才,ACD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倒退于明朝,被废除于清朝末年。5.【答案】A【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据图片可知,这两位人物是唐朝高僧玄奘和鉴真,玄奘西游是去印度寻求佛法,鉴真东渡则是去日本宣扬佛法。故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A项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是题干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的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题干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的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知道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6.【答案】B【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许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由此可知,题干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民族交融。ACD三项国家统一、文化交流、中外交往在题干史实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民族交融是题干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间交往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7.【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可知,在受到宋明理学思想影响之前,一般认为唐代对于武则天时期的历史记载较为客观。但是宋明理学主张男尊女卑,受此思想影响,史家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有所转变,说明思维观念对认识历史有很大影响。A项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符合题意;B项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错误,历史人物评价不是不能定论,只是评价的标准不同,不符合题意;C项多少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错误,历史真相的反映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不符合题意;D项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错误,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评价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8.【答案】A【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给唐朝致命打击的是黄巢起义,符合题意;B项推翻唐朝统治的是907年朱温篡权,唐朝覆亡,不符合题意;C项平定安史之乱发生在黄巢起义之前,不符合题意;D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在安史之乱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9.【答案】B【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崇尚读书,宋以后出现的这种改变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重文轻武。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诗歌文学逐渐凋零。ACD三项都不是出现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统治者重文轻武是出现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10.【答案】B【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两项法令都是针对北宋“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以此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CD三项都不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不符合题意;B项增加政府收入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11.【答案】D【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反映出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A项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错误,不符合题意,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C项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错误,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不符合题意;D项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解读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和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表格信息分析与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12.【答案】C【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北宋初期,出现了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5年,金灭辽,出现了金、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出现了金、西夏和南宋并存的局面。所以南宋和辽不可能并存。ABD三项所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C项示意图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列的史实。要求解读图片信息。13.【答案】D【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结合所学可知,榷场的作用是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民族交融。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③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榷场的影响。掌握榷场的影响,榷场的开设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14.【答案】D【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解析】【分析】据材料中的“夜市”可知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北宋都城东京开始出现题干经济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15.【答案】D【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据材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知是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豪情壮志。岳飞抗击的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因而这里的“匈奴”是指女真族建立的金。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金统治者是题干里的“胡虏”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岳飞抗击入侵的少数民族。理解并识记女真族建立的政权。16.【答案】B【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概况的了解。题干中所提到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都出现于宋元时期,而“火药”于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故正确答案为B。【点评】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概况。17.【答案】C【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据“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这是马克思对成吉思汗的评价。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自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成吉思汗是马克思评价的人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成吉思汗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成吉思汗的功绩。18.【答案】D【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观察图片,联系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控制,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直接管理大都附近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ABC三项和题干地图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元朝最有可能是题干历史地图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局部图为切入点,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史实。19.【答案】B【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据“人无灌溉之势,田有常熟之利”可知,这反映了唐代筒车这一生产工具创制的功效。唐朝出现的新型灌溉工具筒车,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筒车应是题干描述的生产工具,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0.【答案】C【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科举制的影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1.【答案】C【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④设立军机处是雍正帝。C项①②③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康熙帝的主要活动。识记与灵活掌握康熙帝的相关知识。22.【答案】C【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明清时期晋商是与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经营的票号取名颇有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包括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晋商的票号“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不能体现其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ABD三项都是题干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符合题意;C项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不是题干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晋商的相关史实。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23.【答案】D【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解析】【分析】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加强封建君主的权力。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加强思想控制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要理解清朝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4.【答案】B【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ACD三项人物与作品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宋应星──《农政全书》搭配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李时珍、宋应星、曹雪芹、罗贯中的作品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李时珍、宋应星、曹雪芹、罗贯中的作品的相关史实。25.【答案】D【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大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领导的的雅克萨之战体现了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故题干年代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ABC三项和题干年代尺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题干年代尺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领导的的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26.【答案】A【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葡萄牙殖民者在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A项葡萄牙是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七子之歌 澳门》为切入点,考查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27.【答案】A【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地区。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管辖。A项新疆和题干表格信息相符,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表格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重点把握我国古代对新疆的管理措施。28.【答案】B【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解析】【分析】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依据材料“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A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9.【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局面;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反映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的是明朝戚继光抗倭;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是南宋偏安江南。按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②③。C项①④②③排序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诗句为切入点,考查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先后顺序,要求理解历史题材的古诗词。30.【答案】C【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社会经济得到高度发展,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A项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描述错误,秦汉时期是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不符合题意;B项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描述错误,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封建社会时期,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不符合题意;C项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描述正确,符合题意;D项明清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描述错误,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所学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知识的运用。31.【答案】(1)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2)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或统治者)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3)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4)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5)交子。(6)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商品经济的带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知识点】隋的兴亡;开元盛世;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2)根据图二,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4)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原因有: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迁往江南,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政府重视等。(5)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6)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商品经济的带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故答案为:(1)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2)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或统治者)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3)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或经济重心南移)(4)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5)交子。(6)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商品经济的带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表格、地图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隋朝大运河及意义,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及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纸币交子,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及意义,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及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纸币交子,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32.【答案】(1)元朝。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2)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时期;维护了国家统一。(3)设置中央机构理藩院;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4)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5)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1)材料一所示的是元朝疆域图,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元朝分别设置了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根据材料二,清设置台湾府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3)根据材料三“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可知清朝设置中央机构理藩院;根据材料三“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领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规”可知清朝清朝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4)根据材料四可知,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有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等。(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故答案为:(1)元朝。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2)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时期;维护了国家统一。(3)设置中央机构理藩院;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4)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5)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明、清三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明、清三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相关史实。33.【答案】(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2)造船业,指南针或者航海技术;市舶司(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我们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积极心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1)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材料四反映了乾隆时期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积极心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故答案为:(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2)造船业,指南针或者航海技术;市舶司。(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我们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积极心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宋代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的对外交往,宋代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