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2.1 空气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氡等气体的总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中含有氩气等稀有气体。现在人们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验证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耗尽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倒流入容器内,那么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化学表达式写成: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点燃O2PP2O5实验步骤:(1) 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平均分为5等份;(3)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4) 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瓶塞;(5)等红磷燃烧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实验现象:(能用感官感受到的)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能看到用手摸能感受到能看到能看到固体小颗粒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实验思考:1.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中 2.实验前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水?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压强减小吸收白烟;吸收热量,使装置较快冷却。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保证集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完,防止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小于1/5实验思考:4.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动作慢了会怎样?5.为什么要等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6.点燃红磷后,塞子未塞紧会怎么样?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逸出,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大于1/5空气热胀冷缩,冷却至室温才能防止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小于1/5相当于装置漏气,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小于1/5误差分析:1.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在进行该实验时,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1/5的原因:点燃红磷后,没有立即塞进集气瓶例: 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mL,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C. 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D. 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DA.气球可用于调节由于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压强变化,故正确;B.红磷燃烧会放出热量,以免炸裂锥形瓶底,需在瓶底铺上细砂,故正确;C.红磷熄灭后要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开始读数,测量更准确,故说法正确定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区别: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中含有多种物质,一般无固定的组成和性质,且各物质只是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各自保持自己原来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物质分类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氧气、氮气、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自来水、空气、合金、可乐这里的纯净物,指的是组成只要是同一种物质即可,没有物理上固液汽形态上的区分。例: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 二氧化碳 液氮 B. 洁净的空气 矿泉水C. 红磷 牛奶 D. 稀有气体 冰水共存物C1.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用途比较广泛。可供给呼吸,如用于潜水、登山、医疗急救、航天等;还可以支持燃烧,如用于炼钢、焊接金属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2. 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常作为金属焊接或白炽灯泡中的保护气;将氮气充入冷库,有利于粮食、蔬菜、瓜果的保存;充氮气可以延长食品或药剂的存放期;液态氮还是一种深度冷冻剂,可用于超低温实验和医疗手术等。3.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包括氩和极少量的氦、氖、氪、氙、氡,它们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以用作电光源、保护气,氦用于制造低温环境。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空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工厂排放废气空气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空气污染的防治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使用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必须经过除尘、除污处理后再排放;大力植树造林等。每日的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例: 空气质量日报可以及时反映空气质量状况,下列物质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B课时脉络空气空气成分主要成分的用途测定氧气含量空气的污染和防治衍生出新知识物质分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