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中册10《苏武传》课件(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必修中册10《苏武传》课件(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苏武传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作者介绍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 (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检查预习
稍迁至栘中厩监
且鞮侯单于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置煴火,覆武其上
武卧啮雪
使牧羝
武能网纺缴
节旄尽落
虽蒙斧钺汤镬
劾大不敬
yí,园名;jiù,马棚,马圈
jū,dī.单于:蒙语为广大,天
gōu,姓氏
yān zhī,匈奴王后
yūn,微火
niè,咬,嚼
dī,公羊
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
máo,牦牛尾的毛,原为牦牛尾做装饰的旗
yuè,斧子;huò,锅,汤镬,开水锅
hé,弹劾
通假字
畔主背亲 空自苦亡人知地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
与武决去
信义安所见乎
“畔”通“叛”,背叛
“亡”通“无”,没有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 [jǔ] ,收藏
“亡”通“无”,
“见”通“现”,表现
“决”通“诀”
文言知识点归纳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其一人夜亡 天雨雪 宜皆降之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
欲因此时降武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空以身膏草野
杖汉节牧羊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归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下
使动用法,使  投降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意动用法,以__为壮,认为__豪壮
使动用法,使__投降
使动用法,使__争斗
名词作动词,滋润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古今异义
武使匈奴明年
置币遗单于
且陛下春秋高
皆为陛下所成就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
虚心以相待
古:第二年。今:来年。
古:币,财物,礼品。今: 货币
古:年龄。今:季节
古:相抵,抵偿。今:副词
古:长辈。今:岳父
古:不抱成见;今:谦虚
古:成就:提拔;今:事业上

(1)少以父任:
(2)汉亦留之以相当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以状语武
(5)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介词,由于
连词,来
介词,凭
介词,把
介词,在

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3.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于是,就
于是,就


你的
虚词
特殊句式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6 、何以女为见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9、 为降虏于蛮夷.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11、引佩刀自刺.
(判断)
(被动)
(定语后置)
(判断)
(被动)
(宾语前置)
(判断)
(宾语前置)
(介宾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苏武的性格特征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理清思路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1段)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二、( 2 ~8段)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三、(9、10段)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因厚赂单于
6、置币遗单于
7、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1、介词,表原因,由于
2、长辈
3、使动用法,使……归
4、以……身份
(定语后置)
5、趁机
6、赠送
7、更加
重点词句
梳理第一部分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1、方欲发使送武等
2、会缑王与长水虞
常等谋反匈奴中
3、及卫律所将降者,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4、幸蒙其赏赐
5、以货物与常
6、其一人夜亡
1、方:副词,正在;发:派遣
2、会:刚好,恰逢
(状语后置)
3、及:和;将:率领;
阴:暗中
4、幸:希望;其:代词,指汉朝
5、以:把;货物:财物(古今异义)
6、夜:名作状,在夜里;亡:逃走
梳理第二部分
重点词句
2--4段
7、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8、见犯乃死,重负国。
9、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名词,话;动词,告诉
见:表被动;乃:才;
即:假使;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0、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11、舆归营
12、 单于壮其节
扶持
名作动,用车子送
意动用法,以……为壮
第5 --8段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3、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4、君因我降
5、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6、反欲斗两主
7、若知我不降明
使动用法,使……知道,告知
论:定罪;因:趁
定语后置,“数万众”;弥:满
通过
畔:通“叛”;为:做。
状语后置
使动用法,使……争斗
若:你。
重点词句
8、单于愈益欲降之
9、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
10、羝乳乃得归
更加。同义副词连用
绝:跟外界隔绝;
饮食:使动用法,指供应饮食
名词作动词,生育;才
1、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2、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
3、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4、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5、子卿尚复谁为乎?
6、皆为陛下所成就
7、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当初,表示追叙。
通“无”,“现”。
宾语前置
车子撞在柱子上。
超过
副词同义连用,还。
宾语前置
提拔。被动句
亡:通“无”;恨:遗憾;
复再:副词同义连用。
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逼降、诱降)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
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第9、10段
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得夜见汉使
2、凡随武还者九人
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4、始以强壮出,及还
1、请求看守他的人一起去(见汉朝使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凡:共
3、在
4、始:当初;及:等到
重点词句
梳理第三部分
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忠诚、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 ”
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主题总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私情不能动
探讨艺术特色
1、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
苏武的忠君报国
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爱憎分明 立场坚定
拓展:解读苏武精神
1.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 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 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 何 焯
名家评价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 ,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个性解读
①两人的境界有高下之分。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所以,他并不在乎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
②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
《苏武传》塑造的是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但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他自己归国后不忘故友,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
传承民族精神
关于气节的名句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高考满分作文: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 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永远的苏武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苏武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