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郭宝江 学校 莒县棋山镇第四中学
学科 物理 年级/班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时名称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单元背景 单元学习概述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中心内容,也是该章教学的重点,对于本节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将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及这些像的特点,降为知道成像的规律,而将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指导性学生实验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从而从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明显地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本节在该章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对上节《生活中的透镜》中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原理的释疑,又是在为后几节内容中的眼睛、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理论解释做铺垫,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他们注意观察,收集信息和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好习惯。
课时设计说明 1、教学策略: (1)首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凸透镜观察近处和远处的光源,不但引出了探究的问题,还让学生凸透镜成像有了感性认识。 (2)蜡烛的火焰容易动使得有时在焦点和二倍焦点的成像情况不宜观察。改进光源,换用LED光源,还更为环保 (3)在组装光具座时让学生在f和2f处贴上标签让学生意识到f和2f的重要性,便于学生得出规律。 (4)为降低探究的难度和探究的连贯性,把光源放在较远处移动,分别在光屏上找到三种不同的像,并将物距、像距和像与物体大小数据填在学案上。然后提示是否存在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像的情况 记下此时的物距。提示学生撤去光屏能在凸透镜中看到像吗? (5)让学生分组说出不同成像特点时的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教师对应在大屏幕的主光轴上用不同的颜色画出所成像的情况。分区域让学生得出的成像特点在黑板板书。由画出的像引出课件动画展示完整的成像过程,让学生讨论还有什么发现,补充规律。 (6)由于成虚像和f、2f处的成像情况是实验的难点,把一般课件实验后的总结功能,改在首次对三种成像情况的探究后,既是对成像的总结,也是对漏掉的几个位置成像特点的补充。解决
了实验不能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7)在学以致用中出示上节课学到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情况,应用成像规律分析问题,体现了物理探究的应用价值。 3、教学方法: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的科学探究法。 4、学习方法: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合作探究,边讨论边实验,边实验边完成教材表格内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在展示和点评中质疑,渗透生本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学情分析 本节课围绕着“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什么规律”这一问题展开,由于问题本身比较抽象,学生探究解决这一问题时,必须以教材中前两节课的学习和生活中所积累的关于凸透镜成像特点的一些感性认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按照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等环节层层推进完成本节课地教与学任务,达到本节课的目标。而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不久,对于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还没有熟练掌握,对u和f的表达方特别是f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②乐于参与探究,能在小组学习中展示、质疑和指导别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如何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探究问题和对结论归纳与总结。 难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形成。 解决措施:利用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实验、质疑,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收获。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评价及信息技术应用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1、同学们通常认为我手里拿着什么?我们用它看近处书上的字,然后看远处的老师,看到的像跟实际的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成像的几种情况。 用桌上的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和远处的物体,慢慢改变距离,比较一下看到的像与物体的关系。 【课件1】能提出什么问题 动手体验创设情景
进行新课 点拨指导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2、提出问题:同样是凸透镜,为什么成像情况不一样呢?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讨论时教师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讨论成像情况,做出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因为凸透镜到物体的远近不同时,观察到的像在变化。 体验探究的过程
3、猜想要通过实验验证,那么我们进入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课件2】介绍光具座的组成,物距、像距,特别说明所用的透镜焦距为10cm,2f为20cm。 了解一下光具座,认识物距和像距。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在f和2f处贴纸,计算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调节高度位置并思考怎样算找到了像?(清晰还是模糊) 课件展示光具座,重点标出f和2f
4、调节好后请举手示意。至此我们的准备工作完成,我们刚才的猜想是什么呢?物距的不同可能影响成像特点。【课件3】 组长分工合作,指导探究. (1)把光源放在较远处,在光屏中央得到最清晰的像。 培养归纳能力,拓展视野,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与放大镜成像观察分析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从较远处移动光源,参照实验步骤,在实验记录单上记下物距、像距、像的大小。找出光屏上看不到像的最小物距。巡回指导 启发:各小组的实验已基本完成,那么在实验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同学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疑问? 引导:平时使用放大镜时怎样看到放大的像呢?请没有观察到虚像的小组根据同伴的帮助继续完成实验。 (2)分别在光屏上找到三种不同的像,并将物距、像距和像与物体大小关系填在学案上 (3)是否存在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像的情况 记下此时的物距。 (4)撤去光屏能在凸透镜中看到像吗?再向凸透镜移动光源看看
小组交流 启发引导 归纳总结 得出规律
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单,教师对应在大屏幕的主光轴上用不同的颜色画出所成像的情况。分区域让学生得出的成像特点在黑板板书。 学生展示:我们组的物距为35cm,大于2倍焦距,在光屏上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是15cm。同样介绍其它二种情况。完成学案1,总结成像特点。 在触摸屏上画出成像的情况
将成像图引申到【课件4】,动画分析由画出的像引出课件动画展示完整的成像过程,让学生讨论还有什么发现,补充规律。提示学生补充u和f的关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课件5】 ①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②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③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怎样变化的? 课件展示整个成像的过程和成像情况,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分析讨论
学以致用 1、【课件6】你能解释上节课学到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情况吗?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示意图,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在这5个点中,把蜡烛放在 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把蜡烛放在 点上,所成的像最小;把蜡烛放在 点和 点之间都属于照相机的原理;把蜡烛放在 点和 点之间都属于投影仪的原理 3、【课件7】分析水珠成像有什么不同? 与生活实际联系
小结 【课件8】总结学到了什么 学生展示
课外拓展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成像,他们分别成什么样的像。 从物理走向生活
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2.4.5
课后反思 多媒体辅助教学要用在关键环节上,在教学设计时多次更改汇报实验数据和分析规律的方法,最后决定采取先让学生分组汇报数据和现象,教师在投影屏幕上相应位置画出成像特点的图像,画完不同成像特点后马上让学生总结规律,教师对应在黑板上板书规律。最后再用课件完整的展示成像过程,让学生再总结看看还有什么发现和规律,从而对不宜观察的焦点不成像和2f等大像进行了补充。
点评 学生配合较好,学生目标达成度较高,探究各环节进行高效顺畅,师生互动环节设计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多媒体课件应用适时、适度、高效,对本节课的探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