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语文 说明文阅读提升(二)(部编版,有答案)班级 姓名 成绩【例题精析】例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飞翔之王”:蜻蜓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选自《开心趣味百科》)(1)解释词语。骤雨初歇:________自由自在:________(2)本文主要写了________。文章用到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呢?再说一说,蜻蜓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文中引用了“蜻蜓飞上玉搔头”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蜻蜓的诗句呢?写一写吧。【答案】 (1)一场阵雨刚刚停止。;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2)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的根本原因;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3)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解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2:说明文阅读。海洋波能的利用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水的起伏运动中。当然,没有水自身的重力,浪亦难涌。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势能;而动能则来于水质点运动。在深水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大,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瓦电能,其中可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南半球海洋的波浪比北半球大,在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大。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大于北。南海波浪比东南沿海大,平均波高在1.5米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瓦电能。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利用这一巨大能量。现今,淡化海水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利用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组合装置:第一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而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第二级中间转换器,其作用是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一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水头低、速度慢,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用。水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水能,经水轮机再将水能变为机械能。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比直接机械式方便。气动式则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它可以减少海水对设施的腐蚀,它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最终转换是应用设备,它依用户需要来设计。 有趣的是,波浪能产生于海洋,但是波力电站不一定要建在海上。岸式波力电站就是建在常年风急浪大的海边,只有利用坚固的岸基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建成的受波通道伸入海水。这种发电站是利用经过两级转换装置的海洋波能能量压缩空气以推动涡轮机工作,使振荡水柱往复运动而发电的。波力电站可与常规发电站并运行。 1.下列对“海洋波能”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风使海水起伏运动,这种起伏运动产生了势能与动能,而由这动能和势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是“海洋波能”。 B.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海水的水质点运动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 C.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产生的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 D.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它源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波能经过多级转换最终均以电能的形式付诸应用。 B.波能中间转换器共有水动式和气动式两种,目前气动式被广泛采用。 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三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达到应用要求。 D.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3.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波能转换装置有不同的形式,但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三级组合装置。 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 C.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必须综合配套使用才能实现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答案】1、C 2、D 3、A【解析】1.分析试题:A.解说片面。把“海水起伏运动"的原因仅归结于“风"绝对化,且未揭示“势能与动能"的特征。B.曲解文意。势能来于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D.未揭示“势能与动能"的特征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点评:这类题的解答,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当然,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许多复习资料归纳了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也应该明白,这能够提高解题速度,收事半功倍之效。2.分析试题:A.说法绝对。如搅拌站直接利用机械能。B.信息遗漏。还有"直接机械式"。C.混淆概念。“三级转换"误,实际是"两级转换”。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点评: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3.分析试题:B.说法绝对。末句必须统一"不妥,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可根据用户需要设计。C.无中生有,陈述对象不是“波能转换装置"。D.范围缩小。“气动式装置"与“水动式装置"只是波能转化装置第二级"中间转换器”的类型。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点评: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有三个注意。“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专项练习】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树木怎样过冬 树木会不会被冻死?当然会。 如果一棵树整个被冻透了,连芯儿都冻成了冰,那就冻死了。在我们这里,如果冬天特别冷,而且雪下得少,就会冻死不少树木——其中大多数是小树。幸亏树木都有防寒妙策,它们有办法使寒气不致深入到自己身体内部去,不然所有的树木都得死光了。 吸收营养、生长发育、传宗接代——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热。树木在一个夏天里,积蓄充分的能量,到冬天就不再吸收营养,不再生长发育,不再把能量消耗在繁殖后代上。它们停止活动,进入深沉的睡眠。 树叶呼出大量的热——因此,冬天树木不需要树叶!树木拋掉树叶,放弃树叶,就是为了把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热,保存在自己的身体里面。而从树枝上脱落的树叶,在地上腐烂了,也会发热,保护娇嫩的树根,不让树根被冻坏。 这还不算!每一棵树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的活的“皮肉”不受寒气的侵袭,每年,整个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不透水也不透空气。空气停滞在它的气孔中,阻挡住树木活杋体中的热,不使热向外散发。树的年龄越大,它的木栓层就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树木不仅有木栓甲胄。如果严寒把这层甲胄也穿过了,那它会在植物的活机体中,遇到一道可靠的化学防御线。冬季前,树木在树液里积蓄糖和各种盐类。糖的溶液和盐类是有很大抗寒能力的。 不过,树木最好的防寒设备,是松软的雪被。大家都知道,细心的园丁们故意把怕冷果树弯到地上,用雪把它们埋起来,这样,小果树就暖和多了。在多雪的冬天,白雪像条鸭绒被似的,把森林覆盖起来。那时,不管天气怎样冷,树木也不会害怕。 不管严冬怎样残暴,它也冻不死我们北方的森林。 我们的“森林王子”可以抵御住一切暴风雪的袭击。 树木安全过冬的方法有哪些?(3分) 2.画“ ”的句子中的“甲胄”原来指古代战士的甲衣和头盔,文中指 ,而“皮肉”则指 。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植物有防冻妙策,所以绝对不会被冻死 B.冬天树木抛掉树叶只是为了保护树根不被冻坏 C.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是因为它们的木栓层比较厚 D.树叶是有很大抗寒能力 4.结合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下列无助于树木过冬的方法是( )。(2分) A.包裹树干 B.根茎培土 C.修剪枝条 D.冬天施肥 5.为什么冬天的时候园丁们会故意把小果树弯到地上,用雪把它们埋起来?(2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家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别具匠心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3-6年级)》2016年第2期) 1.解释词语。 声名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中,“鼻子”一词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这和文章前面一句________相呼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苍蝇是非常脏的动物,所以它一无是处。 B.苍蝇是依靠嗅觉神经细胞闻到气味的。 C.科学家仿制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是金属。 4.你还知道哪些模仿生物的发明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生物是天然保护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000多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保护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1.微生物被称为( )。(2分) A.净化器 B.清洁工 C.预报员 D.防疫员 2.文章第三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不包括( )。(2分)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下定义 3.下列不属于益鸟的一项是( )。(2分) A.灰喜鹊 B.啄木鸟 C.猫头鹰 D.蝙蝠 4.这篇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2分) A.植物是地球的环境保护。B.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遗骸。 C.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D.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环境。5.“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中的“全部”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文章内容,为保护环境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说明文阅读 。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直接A4纸打印使用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钱塘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潮水奔腾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水涨得特别高,落得也最低。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浦附近窄到3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3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农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潮的奇观。(1)“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2)“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引潮力特别大”是因为________。(3)“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这一句中,用“南北”的根据是________。这是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4)文末“潮水更加汹涌”的原因是( )。A. 江面束狭,沙坎阻拦B. 水量丰富,海潮顶托C. 江面束狭,海潮顶托D. 水量丰富,沙坎阻拦(5)这段文字主要写( )。A. 壮观的钱塘潮汹涌奔腾的景象B. 壮观的钱塘潮给人的深刻印象C. 壮观的钱塘潮与气象天文的关系D. 壮观的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六、说明文阅读 。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①如果保护个体是手段,那么保护特种、保护地球瘾生态是不是就应该成为终极目的呢? ②但实际上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物种虽然寿命长,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动物每个物种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已。地球历至少99.9%的物种都已经绝灭了,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没有关系。 ③至于保护地球,则问题更大。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比如发生在大约2.5亿年前的P/T绝灭事件(二叠记-三叠记绝灭事件),导致海洋中大约96%的物种消失。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比如P/T之后过了1000万年,物种多样性就超过了绝灭之前的水平。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变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④类似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次。这有点像一个不倒翁,一推就晃,但怎么晃都不倒。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坦率地说,只要太阳系的结构维持不变,我想象不出任何方法能把地球生命打成万劫不复;就连核弹也不能保证消灭所有无脊椎动物。 ⑤那么我们天天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图的又是什么呢?就像是一个人成长期间摔过了无穷多次跤,未来也要摔无穷多跤,为什么偏要执着于阻止眼下的这一跤呢? ⑥很简单,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虽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每次都恢复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种数目却不计其数。不要说生态系统崩盘了,脆弱的人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动辄上百米的海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⑦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变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⑧而如果不考虑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因素的话,保护其它野生动物的动机似乎也变得不充分了。人类的捕杀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猛犸的绝灭,这件事情应该责怪人类吗?但如果这是人类的错,三叶虫绝灭又是谁的错呢?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硬骨鱼考虑一下三叶虫的感情和生存权?恐龙经受不住小行星撞击而绝灭了,这又应该怪谁呢?恐龙自己还是小行星?一种生物适应不了小行星撞击,另一种生物适应不了人类出现,二者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⑨在一个外星智慧看来,也许是这样的:如果人类把猛犸象杀光了,那是猛犸象缺乏像蟑螂这样的适应力。如果人类因为滥杀生物导致自己毁灭,那是人类过于愚蠢、活该倒霉。如果人类通过保护其它物种使自己得以延续,这就很聪明、很高瞻远瞩。 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保护物种,保护地球生态,这两个命题都很可疑。 B.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会波及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就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 C.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每次经历了生态系统的崩盘后都恢复了。 D.从智慧的角度看,如果人类通过保护其他物种,使自己得以延续,那人类也许是聪明的。 请结合本文,谈谈人类和其他物种应该具有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停止活动,进入深沉的睡眠;放弃树叶,保存热量;储存木栓组织,使热量不向外散发;在树液里积蓄糖和各种盐类;盖松软的雪被。 2.树的木栓层 树木活机体 木栓层能保护树木不受寒气的侵袭 3.C 4.D 5.因为松软的雪被是树木最好的防寒设备。把小果树弯到地上,用雪把它们埋起来,小果树就暖和多了。二、1. 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 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 3.B 4.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三、1、B 2.A 3.D 4.C 5.不能去掉。因为“全部”的意思是所有,说明了微生物可以把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如果去掉会改变句意。“全部”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 6.示例:植树造林,把绿色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要结合文章内容,从植树造林、保护益鸟等方面来写。四、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 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4、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5、评分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五、【答案】 (1)列数字(2)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3)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沙坝门槛;沙坎;门槛(4)B(5)D【解析】(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3、5米、9米”这是运用的列数字说明方法.(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3)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故答案为:(1)列数字(2)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3)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沙坝门槛;沙坎 ;门槛(4)B;(5)D【点评】(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六、【答案】1、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2、比喻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弱,但恢复了稳定性很强。3、B4、人类和其他物种应该具有和谐共存,互利互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