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红军长征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感悟“长征精神”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图说长征——重走长征路中的描图、绘图、讲图、找图活动,训练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习左图右史 、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互助合作意识和方法。
③通过学生话说长征——讲长征故事,从课本中的词句、图片及搜集的长征资料说明红军长征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展示自我能力;并从中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讨论长征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②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等长征精神,并内化为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中央红军的长征:红军长征是本课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2.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本课另一重点。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教学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对理性知识较难领会,本课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领悟长征精神。
四、教学手段及准备
1.学生预习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搜集红军长征故事、长征图片、长征资材等相关资源,学习探究红军长征的艰难。
3.多媒体教学课件,预先准备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时老师和同学互相交流。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就是毛泽东所作的《长征》,请欣赏视频《长征》。 (板书课题) 我们欣赏了《长征》一诗,从中可以看出长征有什么特点?对于又远又难的长征,红军是什么态度? 好,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去打开长征这部凝重的历史画卷,去触抚长征这段历史的心灵,去体验长征的艰险,去感悟长征留给我们的启迪与思考。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课文。 观看《长征》视频 远、难 不怕 感知精练语言的刺激, 激发学习热情 从视、听方面给学生感官刺激,创设情境,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打下基础。 老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形成长征“远”和“难”基本概念,以及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用精练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渴望学习长征历史的热情与动力。
学习新课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巡视、点拔。 老师指导学生检查自学效果。 自学课文,抽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导学案答案。 学生用红笔订正答案,发现黑板上的答案有错别字并用彩笔改正。 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订正提纲答案,并在改正错别字的过程中,树立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长征原因 同学们,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用自己的脚步镌刻在神州大地上的一座丰碑,一曲用生命谱写的壮歌,一条浸透红军鲜血的红飘带。那红军为什么要走这么艰苦的长征路呢?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追寻长征原因。 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回顾已学内容。我们知道,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已燃遍成全国10多块革命根据地的燎原之势,国民党蒋介石大为震惊,从1930年到1933年调集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制定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战术,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博古李德错误指挥,请从课文相关史实中找出他们错误的表现。就这样,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伤亡惨重,没能粉碎敌人“围剿”,结果如何? 学生回顾已学内容,观看展示的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过程简表。 学生从课文相关史实中,找出博古李德错误指挥的表现并回答。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补充前四次反“围剿”过程简表等内容,与第五次反“围剿”相联系,过渡自然,学生形成五次反“围剿”整体印象。 学生从博古、李德错误表现,认识其错误的危害,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并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归纳红军被迫长征原因,训练综合能力。
三、长征经过 (一)图说长征______“重走长征路”活动,请同学们选择以下几种“重走长征路”活动方式,体验长征的艰险。 课件展示: 1、描图:在课本或地图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用彩笔描出长征路线; 2、绘图:绘制红一方面军长征简图; 3、讲图:图文结合,讲述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 4、找图:找出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主要河流及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的位置及发生的大事。 1、学生选择一种图说长征的活动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和长征示意图,自主学习。 2、请一位选择绘图的同学上黑板绘制红一方面军长征简图。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历史,体验长征的艰险。 学生学习左图右史,图文结合的方法。 选择活动方式,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同学们展示图说长征____“重走长征路”活动成果。 1、展示描图:①描课本长征图;②描地图册上长征图;③彩笔描出路线,还标注长征途中的重要地点; 2、绘图:①学生评价黑板上同学所绘简图;②展示作业本上绘制的简图; 3、学生上讲台,师生配合。老师给学生当助手,点击鼠标,学生根据图示,说出长征中的重大事件; 4、找图:学生上讲台,在课件展示的长征图上找出红军经过的省份、河流、重要地点及大事。 1、学生展示图说长征成果,就是展示自学活动成果,展示绘画、语言表达、观察、说图、用图等综合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3、把老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新的学习方式。
(二)话说长征 同学们刚才展示图说长征活动,非常精彩。想一想,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有哪些令你难忘的故事? 学生讲课文中或课外收集的长征故事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动故事丰富课文内容,课内知识与课外故事相联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课文。
(三)长征转折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长征故事千千万。我们不应忘记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那就是? 1、展示长征图和遵义会议图。这是军阀柏辉章的官邸,也是当时遵义最好的房子,遵义会议就在这幢房子的二楼这间屋子里召开的。 遵义会议 把遵义会议相关图片放在长征图中,着重突出长征途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突出本课重点,加强理解与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屋子中间摆放一张长方形桌子,代表们就围坐会在这张桌子四周开会,会议室虽小,却决定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请简介遵义会的时间、内容、意义。 2、你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提示:①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有何不同? ②从建党到建国来看,遵义会议前后有何不同?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A:遵义会议前,博古李德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初期,红军处境艰难,陷入重围损失惨重;关键时刻,听从毛泽东向敌人力量薄弱贵州前进的建议,否则,红军后果不堪设想。 小组B: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然后红军克服困难,取得长征胜利。 小组C: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小组D: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14年间,党经历过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错误问题,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4年间,在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建立新中国。所以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生合作探究,体现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共享合作成果的喜悦。 探究的问题,突破了课文内容、涉及到课外及后面所学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解决本课难点。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再学习,再认识,达到活学活用目的。 4、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长征艰险,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生死攸关和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长征困难 同学们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除遵义会议对博古、李德的错误进行斗争外,红军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学生用课文词句说明; 2、学生从课本和地图册的图片说明; 3、学生从课外收集的材料说明; 4、归纳:主要困难问题是 ①对错误问题的斗争; ②敌人围追堵截; ③恶劣的自然环境(雪山、草地等); ④缺衣缺粮; ⑤复杂的民族关系等。 学生不仅要读好课本,还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 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 学习史论结合,论出史出的方法。 4、训练学生归纳综合能力,体验长征的艰险。
(五)长征胜利及意义 长征途中,红军克服了以上困难和问题,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1、想一想:红军长征的初心是什么? (提示:1931年9月18日,有何大事?后果如何?)长征胜利有何意义? 新时代,新长征,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的初心又是什么? 我们不仅要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更要感悟长征胜利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的初心就是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红军北上还有抗击日本侵略的目的。 学生回答长征胜利的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红军长征初心结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及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读史明智,以史为鉴,吸取历史营养,自然过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六)长征精神 1、播放长征数字故事ppt 2、我们欣赏的图片,充分表明了长征的远和难。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战胜无数困难,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创造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是什么力量让红军创造这一奇迹,那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在你心中是什么精神? 3、同学们,红军长征,以世界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就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在长征胜利80多年的今天,我们既要回顾昨天的历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蓝图。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学生观看视频,以视、听材料再次让学生体验长征的艰难,感悟长征精神。 学生回答后,归纳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 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学生从学习方面回答怎样做? 学生从生活方面回答如何做? 我们应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勤奋学习,炼好本领。 用图片梳理长征过程的艰险,视频给学生视听冲击,让情感在得以升华。 再次解读远和难 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训练归纳概括能力 把长征精神内化为学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老师指导学生小结 2、老师结合长征示意图总结如下: 同学们,80多年前的红军长征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漫漫长征路,红军战士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旗帜,以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钢铁意志,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了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饥饿寒冷,疾病硝烟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变了,高楼大厦,红墙绿瓦,我们不应忘记长征途中的饥饿寒冷,草毯泥毡。路迢迢,重任在肩,长征精神代代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路,去夺取更加辉煌的胜利!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过程:瑞金出发→冲破四道防线→突破湘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意义与感悟(长征精神) 感知老师的总结 师生互动,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结构,融汇贯通。 老师用语言的“活水”浇灌学生吸取长征精神的蓓蕾,在他们的思想领地盛开长征精神的艳丽之花,结出弘扬长征精神,结出新长征的累累硕果。
课堂练习 展示练习 完成练习题目 检测学习效果
课外延伸 展示延伸内容 课后:学生收集与长征相关的诗、词、散文、歌曲、影视作品和感兴趣的故事,感悟长征精神,为活动课做好准备。 课堂内外结合,拓展课堂内容,训练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