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统编教材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
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教材,准确说出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地点、指导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2.简要讲述但丁、达 芬奇、莎士比亚的生平故事,通过介绍他们的代表作品,初步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含义。
3.结合史料,合作概括出文艺复兴的背景、实质、影响。
4.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逐渐培养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在生活中升华这种美。
二、教材分析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内容内在联系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在神学迷雾的笼罩中,但丁、达 芬奇、莎士比亚等一批思想文化巨人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猛烈攻击为神学所禁锢的封建精神堡垒,使“人”从封建神学堡垒中被发现。他们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为资产阶级文化和革命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可以将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联系起来,再加上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变化,资产阶级革命就水到渠成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但丁、达 芬奇、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成就。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人文主义、影响。
四、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但初三学生刚刚接触世界历史知识不久,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理论素养也有限,对于教材中那些理论程度高知识点,需要做适当调整,注重实效,避免学习事倍功半。可以借助于形象的资料,比如:文学作品,绘画雕塑作品,尽量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再现理性的认识,这才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将深奥、枯燥的历史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就是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有什么价值是值得我们坚持和追寻的?有什么价值是需要我们摒弃的?在思想领域中,现代性的滋长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因此,文艺复兴是世界史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我们也必须从“现代性”的理论角度来把握它,才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也就是学习本课知识可以将古代希腊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文明进行对比学习,重在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新课: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教师:图片一的雕塑名称?是哪一地区的什么时间的作品?有何时代特征?
学生:《掷铁饼者》古代希腊,体现出了那一时期崇尚自然,展示个性的特征。
教师:观察图片二和图片三,两幅中世纪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学生:图片二冷漠,缺少人情,图片三充满母性,有人情味。
教师:那么图片三是不是在复兴图片一中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呢?为何中世纪会出现这种绘画风格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文艺复兴运动。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学生要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文艺复兴运动从名称上看就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复兴,导入时选用三幅图片,引导学生对比文艺复兴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时的作品,为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表象与实质做铺垫,也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艺术作品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二)新课讲授:
1. 文艺复兴
(1)自主学习:仔细阅读课文65页和66页,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地点。
②文艺复兴的倡导者?
③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是什么?
以上问题非常简单,学生看书后可以轻松的找到答案。
(2)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课文,思考文艺复兴为什么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材料一:意大利,……那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大商人、企业主、银行家为了增加财富,就需要扩大业务,改进经营,提高效率,因而也就需要……各种人才。他们要求物质享受和优美的艺术欣赏,这就需要为他们服务的教师,医生,建筑师,艺术家等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增添乐趣。这客观上需要促使一种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产生并且发展起来…….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中世纪的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材料三: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惨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Black Death,即鼠疫)。 1347—1351年间,欧洲死亡人数约2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就重视人自己的价值 。
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完整,可以由教师总结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原因: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教会和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文化传统: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现实因素:黑死病在欧洲流行,促使人们反省。
设计意图: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这一环节设计时想通过四则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且初三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应该有了初步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同时,在材料的选择时,还加入了地图,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时空概念。
过渡: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么在文艺复兴中产生了哪些巨人呢? 他们有哪些代表作呢?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自主学习,完成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知识点的梳理:
代表人物 国别 代表作 地位
但丁 意大利 《神曲》 文艺复兴的先驱,“文学三杰”之一Com]
达·芬奇 意大利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学巨匠
(2)自主与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三位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生平事迹和作品的搜集,然后选派代表进行班级分享。
①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
学生通过平板查找资料,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但丁相关事迹的搜集和整理,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全班分享。
参考:但丁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刻苦学习,博览群书,终成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诗人。他身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之一,因抵制教皇插手内政,遭到教皇迫害,被判终身流放,流落意大利各地近20年,《神曲》即为流放时所作。
《神曲》的介绍资料:《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谴责教会的统治。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卢齐菲罗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学生分角色朗读《神曲》节选的对话:
教皇:“我生前曾身着尊贵的法衣。我如此贪婪成性,在人世我把钱财放进口袋,在这则是把我自己打入恶囊……”
但丁:“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你们把金银做你们的上帝……”
师: 《神曲》中但丁在谴责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谴责的是已经死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他在地狱中遇到了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同时诗人还给当时活着的教皇普尼法斯八世,在地狱中找好了位置,他看见教皇受火刑的惩罚,但丁认为是教皇罪有应得。
师:按照中世纪标准,教皇死后应该在哪儿?(天堂)。但丁并没有按照当时的标准,而用自己的标准把人分类,这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否定,对教会的各种罪行,他严厉的抨击,是反对教会的第一位勇士,大胆地谴责了教皇和教士的贪婪专横,表露了人文主义思想。因此但丁被誉为“ 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②达 芬奇
参考内容:达 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地理学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全才,所以他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介绍《蒙娜丽莎》:这是达 芬奇为佛罗伦萨商人吉奥贡达的妻子所作的肖像,先后四年方才完成。画中的主人公蒙娜丽莎是那不勒斯人,生于1479年。这幅油画摒弃了过去的宗教题材,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口角含着一丝微笑,显得恬静而愉快,富有生命的活力。人物背后衬托着优美的景色。整幅画画形象逼真,色彩调和,在光线明暗的变化上,表情的刻画上,都表现了精湛的艺术造诣。现收藏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师: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专家有这样的解读:“她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了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乐。” ——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师:那同学们从这幅画中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个自然的、清纯的、恬静的、幸福的、神秘的贵妇形象,她来源于人世,又超脱于人世。
师:我们在欣赏一下《最后的晚餐》。请小组代表介绍这幅画的故事。
过渡:达 芬奇格言:“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
师:说明达芬奇的神奇、睿智并不仅限于他的绘画成就,而让人称奇的是,他对自然科学的许多探索和建树,催生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简单介绍达 芬奇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和探索。
过渡: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5-16世纪时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这些国家和地区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艺术家。英国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代表。
③莎士比亚
生: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 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写作的戏剧有历史剧、悲剧、喜剧和传奇剧。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参考: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古丹麦王国王子,他求学回国后,发现父亲已被叔父害死,叔父篡夺了王位,还强娶了他的母亲。哈姆雷特决心复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展示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
学生朗读: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师:从哈姆雷特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赞美人,肯定人,肯定人性。
设计意图:
文艺复兴是一个跨度较大的历史事件。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发生于公元14世纪~17世纪,其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对一个长时段历史事件的动态考察,即文艺复兴过程中“人性”是如何一步步在“历史时空”中展现出来的。基于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带领学生搜集整理代表人物事迹和欣赏他们的重要代表作品的方法,学生在半开放的思维环境下,通过感知作品,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为理解人文主义做好铺垫。
过渡:刚才大家自主搜集并且分享了文艺复兴中三位伟人的事迹和他们的代表作品,现在大家归纳一下,在这些作品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他们都批判了基督教会,注重解放人。
生:他们都要求建立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中心的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可以看出这些巨人们都在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肯定人追求现世财富、幸福、享乐的权利;反对宗教束缚下的麻木顺从,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这种精神就是“人文主义”。讨论:为什么他们要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师:文艺交兴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路罗马文化的方式,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本,文艺复兴运动就此兴起。大家根据课本说一说,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
生: 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师:这场思想的解放会带来西欧社会怎样的变化呢?
生: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城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设计意图:
教材中对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性质、影响在开头的第一部分就已经给出了结论,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但是,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做了顺序的调整,学生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涌现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创设出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如若不加以解释,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就会影响对整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拓展升华
我国也正在提倡“以人为本”。600多年前在意大利觉醒的意识,600多年后也成为中国的一句时髦口号。对我们而言,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文艺复兴运动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场运动对我们有哪些启发和启示呢?(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什么环境,我们都需要对人、人性的尊重、人的价值的肯定)文艺复兴是诗、是哲学、是艺术、是科学、是思想,是许多许多;既是很远的过去,也是很近的现在……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发挥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所以通过谈启示,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理念。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入14-17世纪的欧洲,探源了文艺复兴运动,有举起反抗基督教会的旗帜的先驱——但丁,有带着人们从盲从迷信到追求真理的达 芬奇,有从神权至上到人性至上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也是启迪欧洲社会继续发现人的伟人。以他们为代表的这场资产阶级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此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开始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在精神方面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文艺复兴不仅奠定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而且还以其深厚的精神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不断地召唤迈着现代主义步伐的人们,返回古典的境界,返回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世界。
六、板书设计
资产阶级 促进
反对教会
设计意图:采用直观的图示,展示本课的主要史实,通过梳理知识点,突出人文主义的特点。教会学生用简单的图示法概括总结历史知识,学生今后才会自主整理、归纳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
(一)本课亮点
1.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通过课标解读,知道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人文主义。如何进行突破,课标也给出了指导,就是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慢慢的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最初的想法是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做几组欣赏对比,也许会更加直观。无奈中世纪的作品并不多见,且由于时间的久远和中文翻译的原因,大多略显晦涩,并不利于学生解读。所以在后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只选择了在导入时使用一组作品进行比较。同时,上课的过程中带着学生重点了解《神曲》、《蒙娜丽莎》、《哈姆雷特》三部作品,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一步步加深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
2.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全面发展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本课运用了信息技术辅助了教学,让课堂的容量变大,前测和课堂检测都有精准的数据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依据。
其次,本课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呈现图片、视频、史料,为学生创设出历史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
本课教师在教材的研读,研读史料的能力上都还有待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看专业类的书籍,上课时深入浅出,让学生对历史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注重兴趣更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要走出去,多向同行教师学习,认真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的使命感、责任感。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
复兴
但丁
达 芬奇
莎士
比亚
兴起
背景
文艺复兴的性质、影响
人物
简介
代表作品《神曲》
人物
简介
代表作品《蒙娜丽莎》
人物
简介
代表作品《哈姆雷特》
但丁
资本主义发展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
达 芬奇
莎士比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