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师独具内容)1.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2.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数学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都可以用逻辑用语表述.每一条数学定义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要条件,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每一条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进行数学表达、论证和交流,可以提高交流的严谨性和准确性.3.重点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教师独具内容)1.由于中学数学中的许多命题都可以写成“若p,则q”的形式,通过判断命题的真假,分析条件p和结论q的关系.也就是说,“若p,则q”是真命题,即由p能推出q,则p是q的充分条件,即p成立,足以保证q成立;同时,q是p的必要条件,即p成立,首先必须q成立.反之,“若q,则p”也是真命题,则p也是q的必要条件,此时,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具体包括四种情况:若p q且q p,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若p q且q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p q且q 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并会用充分必要的逻辑语言进行表达,学会用定义法、集合法进行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能够根据充分必要性求参数的范围.3.理解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4.本考点是高考频率较低的内容,试题主要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分值为5分.命题重点是以其他知识模块为背景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问题.(教师独具内容)(教师独具内容)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是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是假命题.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1)如果p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注:①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指A B且B A;②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是指B A且A B.在解题中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以免出现错误.(2)如果q p,则p是q的必要条件.(3)如果既有p q,又有q p,记作p q,则p是q的充要条件.若p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p q且q p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q且q pp是q的充要条件 p q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p q且q p3.从集合的角度判断充分、必要、充要条件若条件p,q以集合的形式出现,即A={x|p(x)},B={x|q(x)},则由A B可得,p是q的充分条件,请写出集合A,B的其他关系对应的条件p,q的关系.①若A?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若A B,则p是q的必要条件;③若A?B,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④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⑤若AB且A B,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数学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与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关系(1)每一条数学定义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要条件.(2)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3)每一条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1.“(x-1)(x+2)=0”是“x=1”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B解析 若x=1,则(x-1)(x+2)=0显然成立,但反之不成立,即若(x-1)(x+2)=0,则x的值也可能为-2.所以“(x-1)(x+2)=0”是“x=1”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已知集合A={1,a},B={1,2,3},则“a=3”是“A B”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当a=3时,A={1,3},显然A B.但A B时,a=2或3.所以“a=3”是“A 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1)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若四边形为菱形,则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4)若x2=1,则x=1;(5)若a=b,则ac=bc;(6)若x,y为无理数,则xy为无理数.答案 (1),(2),(3),(5).4.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1)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2)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3)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4)若x=1,则x2=1;(5)若ac=bc,则a=b;(6)若xy为无理数,则x,y为无理数.答案 (1),(2),(4).5.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1)p:四边形是正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2)p:两个三角形相似,q: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3)p:xy>0,q:x>0,y>0.答案 (2).1.(2021·全国甲卷)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设甲:q>0,乙:{Sn}是递增数列,则(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C.甲是乙的充要条件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答案 B解析 当a1=-1,q=2时,{Sn}是递减数列,所以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当{Sn}是递增数列时,有an+1=Sn+1-Sn=a1qn>0,若a1>0,则qn>0(n∈N*),即q>0;若a1<0,则qn<0(n∈N*),这样的q不存在,所以甲是乙的必要条件.故选B.2.(2021·浙江高考)已知非零向量a,b,c,则“a·c=b·c”是“a=b”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B解析 由a·c=b·c可得(a-b)·c=0,所以(a-b)⊥c或a=b,所以“a·c=b·c”是“a=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3.(2021·天津高考)已知a∈R,则“a>6”是“a2>36”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若a>6,则a2>36,故充分性成立;若a2>36,则a>6或a<-6,推不出a>6,故必要性不成立.所以“a>6”是“a2>36”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4.(2019·全国Ⅱ卷)设α,β为两个平面,则α∥β的充要条件是( )A.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β平行B.α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β平行C.α,β平行于同一条直线D.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答案 B解析 若α∥β,则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β平行,反之则不成立;若α,β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则α与β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若α,β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则α与β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故A,C,D中条件均不是α∥β的充要条件.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若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两平面平行,反之也成立.因此B中条件是α∥β的充要条件.故选B.5.(2017·全国Ⅰ卷)设有下面四个命题:p1:若复数z满足∈R,则z∈R;p2:若复数z满足z2∈R,则z∈R;p3:若复数z1,z2满足z1z2∈R,则z1=2;p4:若复数z∈R,则∈R.其中的真命题为( )A.p1,p3 B.p1,p4C.p2,p3 D.p2,p4答案 B解析 设z=a+bi(a,b∈R),z1=a1+b1i(a1,b1∈R),z2=a2+b2i(a2,b2∈R).对于p1,若∈R,即=∈R,则b=0 z=a+bi=a∈R,所以p1为真命题.对于p2,若z2∈R,即(a+bi)2=a2+2abi-b2∈R,则ab=0.当a=0,b≠0时,z=a+bi=biR,所以p2为假命题.对于p3,若z1z2∈R,即(a1+b1i)(a2+b2i)=(a1a2-b1b2)+(a1b2+a2b1)i∈R,则a1b2+a2b1=0.而z1=2,即a1+b1i=a2-b2i a1=a2,b1=-b2.因为a1b2+a2b1=0 a1=a2,b1=-b2,所以p3为假命题.对于p4,若z∈R,即a+bi∈R,则b=0 =a-bi=a∈R,所以p4为真命题.故选B.一、基础知识巩固考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例1 若p:φ=+kπ,k∈Z,q:f(x)=sin (ωx+φ)(ω≠0)是偶函数,则p是q的( )A.充要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C.必要不充分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若φ=+kπ,k∈Z,则f(x)=sin =cos (ωx+kπ)=所以函数f(x)是偶函数.若f(x)=sin (ωx+φ)(ω≠0)是偶函数,则φ=+kπ,k∈Z.故p是q的充要条件.例2 已知p:->0,q:x≤0,则p是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B解析 由 ->0,知解得- 1.已知a,b为实数,则“a3<b3”是“2a<2b”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C解析 因为函数y=x3在R上单调递增,则a32.设x∈R,则“1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由|x-2|<1,得1 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两种方法及注意事项(1)定义法:根据p q,q p进行判断,适用于定义、定理判断性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2)集合法:根据p,q成立的对象的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多适用于命题中涉及字母取值范围的推断问题.利用集合中包含思想判定时,抓住“以小推大”的技巧,即小范围推得大范围,简记为“小充分,大必要”,即可解决充分必要性的问题.(3)判断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条件之间关系的方向,要注意“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与“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的区别,正确理解“p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q”的含义.考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应用例3 已知“x>k”是“<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 )A.(-∞,-1] B.[1,+∞)C.[2,+∞) D.(2,+∞)答案 C解析 由<1,得>0,即(x+1)(x-2)>0,解得x<-1或x>2.由题意可得{x|x>k}?{x|x<-1,或x>2},所以k≥2.因此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2,+∞).例4 已知P={x|x2-8x-20≤0},非空集合S={x|1-m≤x≤1+m}.若x∈P是x∈S的必要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 由x2-8x-20≤0,得-2≤x≤10.∴P={x|-2≤x≤10}.∵x∈P是x∈S的必要条件,则S P.∴解得m≤3.又S为非空集合,∴1-m≤1+m,解得m≥0.综上,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0,3]. 3.例4中条件“若x∈P是x∈S的必要条件”变为“x∈P是x∈S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 由例4知P={x|-2≤x≤10}.∵P是S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10]?[1-m,1+m].∴或解得m≥9.∴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9,+∞). 已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求参数取值范围的解题策略(1)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是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有关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利用集合知识,结合数轴解决问题.(2)涉及参数问题,直接解决较为困难时,可用等价转化思想,将复杂、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悉的问题来解决.(3)要注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端点值取舍代进去验证.尤其是利用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时,不等式是否能够取等号决定端点值的取舍,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漏解或增解的现象.考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探求与证明例5 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b+c=0.证明 必要性:∵x=1是方程ax2+bx+c=0的根,∴a·12+b·1+c=0,即a+b+c=0.充分性:由a+b+c=0,得c=-a-b.∵ax2+bx+c=0,∴ax2+bx-a-b=0,即a(x2-1)+b(x-1)=0.∴(x-1)(ax+a+b)=0.∴x=1是方程的一个根.故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b+c=0.例6 已知两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两方程mx2-4x+4=0和x2-4mx+4m2-4m-5=0的根均为整数的充要条件.解 因为mx2-4x+4=0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m≠0.又另一方程为x2-4mx+4m2-4m-5=0,且两方程都要有实根,所以解得m∈.因为两方程的根都是整数,故其根的和与积也为整数,所以所以又因为m∈,所以m=-1,-,,1.经检验,仅当m=-1时,第一个方程x2+4x-4=0的根不是整数;当m=1时,两方程的根均为整数.所以两方程的根均为整数的充要条件是m=1. 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a)(x-3)>0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1A.(-∞,-1] B.(-∞,0)C.[2,+∞) D.[1,+∞)答案 D解析 由题可知(-1,1)是不等式(x-a)(x-3)>0的解集的一个真子集.当a=3时,不等式(x-a)(x-3)>0的解集为{x|x≠3},此时(-1,1)?{x|x≠3};当a>3时,不等式(x-a)(x-3)>0的解集为(-∞,3)∪(a,+∞),此时(-1,1)?(-∞,3),符合题意;当a<3时,不等式(x-a)(x-3)>0的解集为(-∞,a)∪(3,+∞),由题意可得(-1,1)?(-∞,a),此时1≤a<3.综上所述,a≥1.5.已知x,y都是非零实数,且x>y,求证:<的充要条件是xy>0.证明 证法一:充分性:由xy>0及x>y,得>,即<.必要性:由<,得-<0,即<0.因为x>y,所以y-x<0,所以xy>0.所以<的充要条件是xy>0.证法二:< -<0 <0.由条件x>y y-x<0,故由<0 xy>0.所以< xy>0,即<的充要条件是xy>0. 充要条件的证明(1)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既要证明p q,又要证明q p,前者证明的是充分性,后者证明的是必要性.(2)证明充要条件,即说明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成立,要注意“p是q的充要条件”与“p的充要条件是q”这两种说法的差异,分清哪个是条件,哪个是结论.(3)探求充要条件的关键在于转化的等价性,解题时要考虑条件包含的各种情况,保证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二、核心素养提升例1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从军行》传诵至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此推断,其中最后一句“攻破楼兰”是“返回家乡”的( )A.必要条件B.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由题意可知,“返回家乡”可推出“攻破楼兰”,故“攻破楼兰”是“返回家乡”的必要条件.例2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写出了三个集合:A=,B={x|x2-4x-5≤0},C={x|log0.5x>0},然后请甲、乙、丙三位同学到讲台上,并将“△”中的数告诉了他们,要求他们各用一句话来描述“△”中的数,以便同学们能确定该数,以下是甲、乙、丙三位同学的描述,甲:此数为小于6的正整数;乙:A是B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丙:A是C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三位同学说的都对,则“△”中的数为( )A.1 B.2 C.3 D.4答案 A解析 依据甲的描述可知,△可能取的值为1,2,3,4,5,故△>0.则A=,依题意,得B={x|-1≤x≤5},C={x|0这类试题只是以充分、必要条件为媒介,考查考生理解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新概念、新法则、新运算等,这类试题中充分、必要条件只是关系的一种新的说法.对于选择题,可结合选项,通过验证、排除、对比、特值法等进行求解或排除错误选项,当不满足新定义的要求时,只需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以达到快速判断结果的目的.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已知p:x=2,q:x-2=,则p是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C解析 当x-2=时,两边平方可得(x-2)2=2-x,即(x-2)(x-1)=0,解得x1=2,x2=1.当x=1时,-1=不成立,故舍去,则x=2.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故选C.2.王大妈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依此判断,“不便宜”是“好货”的( )A.必要不充分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好货能够说明这件物品不便宜,但物品不便宜并不一定是好货,故“不便宜”是“好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已知f(x)是定义在[0,1]上的函数,那么“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增”是“函数f(x)在[0,1]上的最大值为f(1)”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若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增,则f(x)在[0,1]上的最大值为f(1),若f(x)在[0,1]上的最大值为f(1),比如f(x)=,但f(x)=在上为减函数,在上为增函数,故f(x)在[0,1]上的最大值为f(1)推不出f(x)在[0,1]上单调递增,故“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增”是“函数f(x)在[0,1]上的最大值为f(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4.对于直线m,n和平面α,β,使m⊥α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m⊥n,n∥α B.m∥β,β⊥αC.m⊥β,n⊥β,n⊥α D.m⊥n,n⊥β,β⊥α答案 C解析 对于C,因为m⊥β,n⊥β,所以m∥n,又n⊥α,所以m⊥α.故选C.5.“不等式x2-x+m>0在R上恒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m> B.0<m<1C.m>0 D.m>1答案 C解析 若不等式x2-x+m>0在R上恒成立,则Δ=(-1)2-4m<0,解得m>,因此当不等式x2-x+m>0在R上恒成立时,必有m>0,但当m>0时,不一定推出不等式在R上恒成立,故所求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可以是m>0.6.设函数f(x)=cos x+b sin x(b为常数),则“b=0”是“f(x)为偶函数”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C解析 b=0时,f(x)=cos x,显然f(x)是偶函数,故“b=0”是“f(x)为偶函数”的充分条件;f(x)是偶函数,则有f(-x)=f(x),即cos (-x)+b sin (-x)=cos x+b sin x,又cos (-x)=cos x,sin (-x)=-sin x,所以cos x-b sin x=cos x+b sin x,则2b sin x=0对任意x∈R恒成立,得b=0,因此“b=0”是“f(x)为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因此“b=0”是“f(x)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故选C.7.设集合A={x|x>-1},B={x|x≥1},则“x∈A且x B”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A.-1<x≤1 B.x≤1C.x>-1 D.-1<x<1答案 D解析 ∵集合A={x|x>-1},B={x|x≥1},又x∈A且x B,∴-1<x<1,又当-1<x<1时,满足x∈A且x B,∴“x∈A且x B”成立的充要条件是-1<x<1.故选D.8.已知A(cos α,sin α),B(cos β,sin β),C(cos γ,sin γ)是△ABC的三个顶点,记p:“△ABC是等边三角形”,q:“sin α+sin β+sin γ=0,cos α+cos β+cos γ=0”,则p是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C解析 因为sin2α+cos2α=1,sin2β+cos2β=1,sin2γ+cos2γ=1,所以A,B,C都在圆x2+y2=1上,即O(0,0)是△ABC的外心,又由已知条件可得=0,=0,所以△ABC的重心是O(0,0),即△ABC的外心、重心重合,从而△ABC是等边三角形,故必要性成立.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C的外心也是重心,又因为A(cos α,sin α),B(cos β,sin β),C(cos γ,sin γ)在单位圆x2+y2=1上,且圆心是O(0,0),所以=0,=0,从而sin α+sin β+sin γ=0,cos α+cos β+cos γ=0,故充分性成立.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bc”是“a=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是“a<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C.若“x∈A”是“x∈B”的充分条件,则A BD.“a>b>0”是“an>bn(n∈N,n≥2)”的充要条件答案 BC解析 对于A,当c=0时,由ac=bc不能得出a=b,A错误;对于B,>与a<b相互不能推导,如a=2,b=-1时,满足>但不满足a<b,反之若a=-1,b=2,满足a<b但不满足>,∴“>”是“a<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正确;对于C,由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可知C正确;对于D,由a>b>0能得出an>bn,当a=-4,b=-2时,a2>b2,但a<b,D错误.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1”是“方程x2+x+a=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若a,b,c∈R,则“ab2>cb2”的充要条件是“a>c”C.“a>1”是“<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D.若a,b,c∈R,则“ax2+bx+c≥0”的充要条件是“b2-4ac≤0”答案 AC解析 若方程x2+x+a=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则Δ=1-4a>0,x1x2=a<0,∴a<0,∴“a<1”是“方程x2+x+a=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A正确;a>c且b=0时,推不出ab2>cb2,故B不正确;a>1 <1,<1 a>1,∴“a>1”是“<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C正确;当a=0,b=0,c<0时,满足b2-4ac≤0,但此时ax2+bx+c≥0不成立,所以D不正确.三、填空题11.已知p:1-x<0,q:x>a,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1)解析 由已知可得p:x>1,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p q,但q p,也就是说,p对应的集合是q对应的集合的真子集,所以a<1.12.已知函数f(x)是R上的奇函数,则“x1+x2=0”是“f(x1)+f(x2)=0”的________________条件(选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答案 充分不必要解析 ∵函数f(x)是R上的奇函数,∴若x1+x2=0,即x1=-x2,则f(x1)=f(-x2)=-f(x2),即f(x1)+f(x2)=0成立,即充分性成立;若f(x)=0,满足f(x)是奇函数,当x1=x2=2时,f(x1)=f(x2)=0,此时满足f(x1)+f(x2)=0,但x1+x2=4≠0,即必要性不成立.故“x1+x2=0”是“f(x1)+f(x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13.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qn+B(q≠0,1),则“A=-B”是“数列{an}为等比数列”的________条件.答案 必要不充分解析 若A=B=0,则Sn=0,数列{an}不是等比数列.如果数列{an}是等比数列,因为公比q≠1,则Sn==-·qn,则A=-a1·=-B.故“A=-B”是“数列{an}为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4.设p:ln (2x-1)≤0,q:(x-a)[x-(a+1)]≤0,若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解析 p对应的集合为A={x|y=ln (2x-1)≤0}=,q对应的集合为B={x|(x-a)[x-(a+1)]≤0}={x|a≤x≤a+1}.由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知A?B.所以a≤且a+1≥1,因此0≤a≤.四、解答题15.已知集合A={x|x2-4ax+3a2<0},集合B={x|(x-3)(x-2)≤0}.(1)当a=1时,求A∩B,A∪B;(2)设a>0,若“x∈A”是“x∈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 (1)当a=1时,A={x|x2-4x+3<0}={x|1B={x|(x-3)(x-2)≤0}={x|2≤x≤3},所以A∩B={x|2≤x<3},A∪B={x|1(2)若a>0,则A={x|x2-4ax+3a2<0}={x|a若“x∈A”是“x∈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B?A.则解得1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1,2).16.已知p:,q:{x|1-m≤x≤1+m,m>0}.(1)若m=1,则p是q的什么条件?(2)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 (1)因为p:={x|-2≤x≤10},q:{x|1-m≤x≤1+m,m>0}={x|0≤x≤2},显然{x|0≤x≤2}?{x|-2≤x≤10},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由(1),知p:{x|-2≤x≤10},因为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或解得m≥9.故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9,+∞).17.已知命题p:方程+=1所表示的曲线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命题q:实数t满足不等式t2-(a+2)t+2a<0.(1)若命题p为真,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2)若“命题p为真”是“命题q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 (1)∵方程+=1所表示的曲线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2-t>2+t>0,解得-2故实数t的取值范围为(-2,0).(2)∵“命题p为真”是“命题q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t|-2令f(t)=t2-(a+2)t+2a,∴解得a≤-2.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