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和学具]: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鸡蛋 盐 水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演示浮沉子 二、新课教学 1、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鸡蛋、球、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鸡蛋、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思考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 3.生活物理社会 4.总结。 三、巩固练习 课时作业本 四、布置作业 物理学习指导用书 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