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历史中考试题汇编七年级下册
一、单选题
(2022·陕西省·历年真题)它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它是( )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2022·浙江省宁波市·历年真题)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与出现这一盛况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科举考试 C. 崇文抑武 D. 八股取士
(2022·江苏省连云港市·历年真题)“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2022·湖北省随州市·历年真题)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历朝特别注重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大一统王朝
B. 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唐朝开创科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
D. 元朝确立行省制,君主专制到顶峰
(2022·全国·历年真题)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 )
A. 开通了大运河 B.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 开创了科举制 D.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022·天津市·历年真题)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
A.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2022·安徽省·历年真题)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
A. 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 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 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 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2022·重庆市·历年真题)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 )
A. 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
B. 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
C. 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D. 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
(2022·云南省·历年真题)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 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 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 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2022·天津市·历年真题)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2022·天津市·历年真题)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靖康之变
(2022·四川省德阳市·历年真题)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
A. 转运使 B. 刺史 C. 按察使 D. 通判
(2022·四川省自贡市·历年真题)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A. 促进阶层流动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推动教育发展 D. 加强思想控制
(2022·湖南省怀化市·历年真题)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 西夏 B. 辽 C. 金 D. 元
(2022·四川省自贡市·历年真题)据《宋史 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 )
A. 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 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 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2022·山东省泰安市·历年真题)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与唐代天宝年间相比,北宋初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增长幅度较大,这一变化可以推断(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
C. 北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D. 北民南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发展
(2022·天津市·历年真题)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
A. 赵匡胤和铁木真 B. 赵匡胤和忽必烈
C. 赵构和铁木真 D. 赵构和忽必烈
(2022·天津市·历年真题)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那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时期 史实
西汉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 新疆 B. 南海 C. 台湾 D. 西藏
(2022·湖南省邵阳市·历年真题)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A. 货币的发展历程 B. 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 商业的发展历程 D. 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2022·安徽省·历年真题)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
A. 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 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 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 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2022·湖北省宜昌市·历年真题)王同学在整理明代的学习资料,其目录中有“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应当是明代的( )
A. 经济发展 B. 文学繁荣 C. 对外关系 D. 科技成就
(2022·江苏省连云港市·历年真题)如表内容是小宇为研究某一主题选的几个历史人物。下列人物符合他研究主题的是( )
朝代 人物
明朝 戚继光
明末清初 郑成功
清朝 邓世昌
A. 祖冲之 B. 李清照 C. 曹雪芹 D. 林则徐
(2022·天津市·历年真题)如图是某同学归纳的关于边疆有效管辖的信息,据此判断其研究的区域是( )
A. 新疆 B. 云南 C. 台湾 D. 西藏
(2022·江苏省苏州市·历年真题)毛泽东曾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谈到一位满族皇帝的功绩时,毛泽东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他在位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这位皇帝是( )
A. 汉武帝 B. 元世祖 C. 康熙帝 D. 道光帝
(2022·山西省·历年真题)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如下评价。据此补全省略号处的论点( )
论点 论据
有利于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隋朝修建大运河;明朝修筑长城等。
有利于……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等。
A. 强化君权,禁锢思想 B.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监督地方,巩固统治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22·甘肃省天水市·历年真题)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这主要是因为清朝( )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大兴“文字狱” D. 实行文化专制
二、材料解析题
(2022·浙江省绍兴市·历年真题)某校学生以“绍兴交通”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各小组收集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交通 地理浙东唐诗之路是绍兴交通史上的华彩篇章。学者一般认为,西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反映了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的主线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唐]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①。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②。
【注释】①镜湖:古代对鉴湖的别称。②青云梯:指天姥山高峻的山路。
(1) 根据如图描述绍兴地区的地势特点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结合图文信息,在对应的图中画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路。
第二组:交通 历史萧甬线(萧山至宁波)是通过绍兴境内的第一条铁路, 1937年初步建成,同年12月,为堵阻日军南侵,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1953年7月,铁道部开始重建萧甬线,1957年萧甬线全线贯通。
——摘编自《绍兴市志》
(2) 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萧甬线“拆除”和“重建”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第三组:交通 发展 2022年4月,绍兴喜迎交通新时代。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通车,将绍兴、杭州两地的商圈、景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人们跨市地铁换乘,可享受“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站换乘、一票通行”的便利,西湖边瞻仰岳飞,鉴湖畔怀念陆游……共享文化之旅。
(3) 根据材料,分析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022·浙江省杭州市·历年真题)一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
(1)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该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
书摘一: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 汴河铭》书摘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2) 材料二中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对我们认识史事有何借鉴意义?
(2022·江苏省扬州市·历年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的表演特征并列举一个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
(2022·江苏省苏州市·历年真题)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在北京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启督修历法。他聘请耶稣会士龙华民、汤若望等参加,最终以《崇祯历书》为总题目,编译了46种、137卷巨著。详细介绍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崔致远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
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
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注:崔致远是9世纪朝鲜人,旅居中国16年。
(1) 读材料一,敦煌莫高窟造像体现了中华文化与哪一宗教文化的融合?徐光启等人主要学习了西方哪些学科门类的先进知识?
(2) 读材料二,崔致远的作品主要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哪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宋代哪位发明家的成就为古腾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 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22·江苏省连云港市·历年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材料三: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有些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学习。鸦片战争以后,留学生日渐增多……20世纪初,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出国留学生热。1901年的留日学生为280名,1903年就达到1242名,1905年增至8000名。1910年,留美学生达到500多人。
——摘编自王玉德《中华文明史稿》
(1) 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
(2) 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
(3) 据上述材料,阐述近代“走出国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走出国门”的历史启示。
(2022·湖北省随州市·历年真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医圣”张仲景】
材料一《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齐世荣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和平使者”郑和】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张帆、李帆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上)【“铁人”王进喜】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辨证分析病情”的思想与我国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看待问题的方法相似?“‘治未病’理论”对应对新冠疫情有何借鉴意义?
(2) 结合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的地区。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3) 材料三中“铁人”王进喜参加的石油大会战是建设我国哪一油田?他是我国哪一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
(4) 综上所述,请谈谈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故选:B。
2.【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唐太宗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实行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扩大的人才的社会基础,有利于人才参政议政。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的无关,排除。
故选:B。
3.【答案】D
【解析】“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是西周不是建立大一统王朝,A表述错误;科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C表述错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到顶峰,故D表述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析】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ACD。
故选:B。
6.【答案】D
【解析】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出自《忆昔》,全部诗句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的“开元”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因为当时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任用贤才、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7.【答案】A
【解析】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仅仅是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排除BCD。
故选:A。
8.【答案】C
【解析】题干现象表明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A说法错误;题干现象反映的是文化方面,不是经济方面,排除B;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C。
9.【答案】B
【解析】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是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不是吸收外来文化。排除A;CD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推动了丝绸生产多样化,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D表述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D符合题意,转运使是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官职,排除A;刺史是汉武帝时监督地方的官职,排除B;按察使是明朝的官职,排除C。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选项B符合题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A排除;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C排除;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D排除。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率军抗金,精忠报国”反映的是岳飞。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A符合题意。“组织抗元,宁死不屈”与文天祥有关;“收复台湾,维护主权”与郑成功有关;“斥逐沙俄,捍卫统一”与康熙帝有关,排除BCD。
故选:A。
16.【答案】D
【解析】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与唐代天宝年间相比,北宋初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增长幅度较大”可知,这体现了北方人民的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发展,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是在西晋以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D。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宋太祖指的是赵匡胤。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因此“一代天骄”指的是铁木真,故A正确。
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被称为元世祖;赵构建立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故BCD错误。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图表中的史实,可知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归属会稽郡,称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同台湾地区的联系。230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隋朝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隋炀帝继位不久,就派人前去流求,先后有三次,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隋炀帝曾经派人三次赴流求,“。元朝时,1281年元世祖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夷洲”流求”琉球是今天的台湾。
故选C。
19.【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唐都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纸币产生,清朝《前门街市图》反映了清朝商业发展,清朝广州十三行反映了清朝商业发展,故展览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故选:C。
20.【答案】C
【解析】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排除ABD。
故选:C。
2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充分说明了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势力,捍卫了国家主权。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明代的对外关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代“经济发展、文学繁荣、科技成就”的内容,排除ABD项。
故选:C。
22.【答案】D
【解析】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ABC都不是民族英雄,排除。
故选:D。
23.【答案】D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顺治帝册封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ABC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D。
24.【答案】C
【解析】毛泽东曾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谈到一位满族皇帝的功绩时,毛泽东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他在位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这位皇帝是康熙帝。汉武帝是汉族皇帝,元世祖是蒙古族皇帝,道光帝在位时,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BD。
故选:C。
2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等。”可知,这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为加强与吐蕃族的友好,进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为进一步加强西藏地区管理,清朝康熙册封五世班禅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CD与题干表格内容不相符,排除。
故选:D。
26.【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对外政策上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清朝的对内政策,排除。
故选:B。
27.【答案】【小题1】地势特点:南高北低。判断依据:绍兴地区的主要河流自南向北流。(其他答案出之成理亦可)主线路:大致经过古鉴湖、剡溪到达天姥山即可。
【小题2】背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53至1957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感悟是开放性设问,凡能结合本题材料和主旨即可,例如,萧甬线“拆除”和“重建”是近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
【小题3】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方便人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以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绍兴地区的地势特点和判断依据、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路、萧甬线“拆除”和“重建”的历史背景、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绍兴地区的地势特点和判断依据、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路、萧甬线“拆除”和“重建”的历史背景、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等知识。
28.【答案】【小题1】大运河的开通,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隋唐以后的朝代,大运河继续发挥着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小题2】坚持唯物史观,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史事。
29.【答案】【小题1】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关汉卿;《窦娥冤》。
【小题2】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元朝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等。
【小题3】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促进。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宋词和元曲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宋词和元曲等相关史实。
30.【答案】【小题1】佛教文化;天文历法等。
【小题2】儒家思想的影响;毕昇。
【小题3】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等。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的传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佛教的传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相关史实。
31.【答案】【小题1】信息:路途遥远;使命艰巨;过程艰难;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过玉门关、阳关等地,到达西域。
【小题2】共同之处:政府支持;主动交流;官方组织。共同作用:开拓了交通线;促进了中外交流;展现了大国风度。
【小题3】变化:由主动到被动;由少数人推动到众多人参与;由官员到民众。启示:坚持主动走出国门;要符合国家的需要;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32.【答案】【小题1】老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战胜新冠疫情。
【小题2】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小题3】大庆油田;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小题4】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勇于创新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老子的思想观点、“治未病”理论的现实意义、郑和下西洋、铁人王进喜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老子的思想观点、“治未病”理论的现实意义、郑和下西洋、铁人王进喜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