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牛顿定律之两类动力学问题 学案-2023届高三物理暑期衔接课程(word版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6 牛顿定律之两类动力学问题 学案-2023届高三物理暑期衔接课程(word版学案)

资源简介

专题16 牛顿定律之两类动力学问题
知识梳理
两类动力学问题
1. 从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
由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求出几个力的合力,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求出加速度,再由运动学的相关公式求出速度或位移.
2.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
由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受力情况,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已知加速度或根据运动规律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从而确定未知力,至于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的求法可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
3.求解上述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应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4.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4)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并分析讨论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典例分析
题型一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1. 质量m=4kg的物块,在一个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40N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如图所示,已知斜面足够长,倾角θ=37°,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2,力F作用了5s,求物块在5s内的位移及它在5s末的速度。
(g=10m/s2,sin37°=0.6,cos37°=0.8)
题型二已知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2. 如图所示,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与水平面成300角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经过0.5m的距离速度由0.6m/s变为0.4m/s,已知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求作用力F的大小。(g=10m/s2)


巩固练习(作业16)
1.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质量为70.0 kg的建筑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0 kg的建筑材料以0.5 m/s2的加速度上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g取10 m/s2,则建筑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   )
A.510 N
B.490 N
C.890 N
D.910 N
2.受水平外力F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线如图所示,
则 (   )
A.在0~t1秒内,外力F大小不断增大
B.在t1时刻,外力F为零
C.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
D.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3.如图甲所示,物体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用一水平力F拉物体,在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先静止后又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乙中所标出的数据能计算出来的有(   )
A.物体的质量
B.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C.在F为10 N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
D.在F为14 N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4.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力的瞬时值,如图所示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弹性细绳中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实验时,把小球举到悬点O处,然后放手让小球自由落下,由图线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 (  )
A.绳子的自然长度为
B.t2时刻小球的速度最大
C.t1时刻小球处在最低点
D.t1时刻到t2时刻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5.如图11所示,光滑的电梯壁上挂着一个质量m=2 kg的球,悬绳与竖直壁夹角θ=37°,当电梯以a=2 m/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悬绳受到的拉力是多大?电梯壁受到的压力是多大?(取g=10m/s2)
6.为了减少战斗机起飞时在甲板上加速的时间和距离,现代航母大多采用了蒸汽弹射技术.一架总质量M=5.0×103 kg的战机.如果采用滑行加速(只依靠自身动力系统加速),要达到v0=60 m/s的起飞速度,甲板水平跑道的长度至少为120 m.采用蒸汽弹射技术,战机在自身动力和持续的蒸汽动力共同作用下只要水平加速60 m就能达到起飞速度.假设战机起飞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航母保持静止,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取g=10 m/s2.
(1)采用蒸汽弹射技术,求战机加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以及质量m=60 kg的飞行员受到座椅作用力的大小.
(2)采用蒸汽弹射技术,弹射系统的弹力为多大?弹力在加速60 m的过程中对战机做的功是多少?
巩固练习(作业16)答案
1. B
2.CD
3.ABC
4. AD
5. 30 N 18 N
6.(1)30 m/s2 1.9×103 N (2)7.5×104 N 、4.5×106
F
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