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芦花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2.默读课文,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教学重点列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青铜葵花》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学生准备:搜集曹文轩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活动1 了解作者,引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看过《根鸟》《草房子》这两本书吗?知道作者是谁吗?(曹文轩)谁愿意把课前收集的作者资料和大家分享。2.师生简介作者: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7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3.过渡:一本好书,是一路风景;一个好故事,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你一生回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麦地,走进《芦花鞋》。活动2 板书课题,提出疑问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出示芦花鞋图片。(“芦花鞋”,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操作指导:本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走近作者,熟知作者,让学生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很多学生并未见过芦花鞋,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为深入读文奠定感情基调。板块二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1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快速阅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2.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同桌合作学习生字,纠正字音,口头给生字组词。3.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芦花鞋”写了哪几件事?出现了哪些人物?活动2 检测重点生字词1.出示会认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1)课件出示:搓(cuō)(搓手);葵(kuí)(葵花);憾(hàn)(遗憾);屑(xiè)(雪屑)。(2)点拨:“搓”为平舌音,不要读成chuō,另第九画是长撇贯穿,不要断成两画;“葵”第十二画是点,不是捺。(3)交流识字方法:“搓”与手的动作有关,“葵”与植物有关,“祈”与祭祀有关……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识记生字。活动3 梳理人物,理清脉络1.同学们,课文围绕“芦花鞋”写了哪几件事?出现了哪些人物?2.借助表格来说一说。故事中的人物 相关事件奶奶、爸爸、妈妈、葵花 做芦花鞋青铜 采芦花 做芦花鞋 卖芦花鞋城里人 买芦花鞋围炉烤火的人 劝青铜进屋烤火取暖3.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发现青铜的相关事件最多,而且贯穿全文,应该是本文的核心人物。操作指导:通读全文,学习生字,对易错字加以强调。要引导学生从平翘舌音、三拼音节、生字的声调等方面进行关注提醒。教师可以借助表格来梳理人物,找出核心人物,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板块三 理清脉络,列出标题活动1 浏览全文,比较不同1.浏览全文,说一说《芦花鞋》和前两篇课文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1)这篇课文很长,是分成几部分来写的?(2)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每部分之间是怎样隔开的?(用空行的方式)2.想一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划分这4部分内容的呢?(起因——经过——发展——高潮。按故事发展来划分的。)3.小结:本单元这三篇文章都是长文章,文章都分成几个部分?(《小英雄雨来》用序号标出几部分,《我们家的男子汉》除了开头和结尾,用小标题把课文分成3部分,而本课是用空行的方式把课文分成了4部分。)活动2 理清脉络,拟定小标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列小标题的方法,尝试给本课列小标题。2.请大家默读课文,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预设:引导学生先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再用一个短语来列出小标题。第一部分:青铜和妹妹葵花一起采芦花,青铜一家编织了一百零一双鞋。(采芦花做芦花鞋)第二部分:青铜打算冒雪去镇上卖鞋。(青铜雪天坚持去卖鞋)第三部分:风雪中青铜意外卖掉十双鞋。(城里人买走芦花鞋)第四部分:青铜卖了脚上的芦花鞋。(青铜卖掉脚上鞋)3.小结:同学们,在阅读长文章时,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利用小标题,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把故事说完整,表达要流畅。操作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与前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发现课文的不同之处——用空行的方式分出每个部分。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板块四 合作交流,品析感悟活动1 品析课文,感知故事特别之处1.这篇课文篇幅很长,相信你在读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请再次品味令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勾画相关的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2.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抓住关键句交流感受。谈谈印象最深的内容。预设:关于芦花鞋。(1)这是怎样的芦花鞋?找到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谈一谈。①这两双芦花鞋,实在是太好看了。那柔软的芦花,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被风一吹,那花都往一个方向倾覆而去,露出金黄的稻草来。让人想到落在树上的鸟,风吹起时,细软的绒毛被吹开,露出身子来。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柔软的芦花”“金黄的稻草”写出了芦花鞋的美丽与舒适。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两双鞋比喻成四只鸟窝、两对鸟,体现出芦花鞋带给人的亲切、温馨的感觉,里面包含着满满的爱。②那十双被雪地映照着的芦花鞋……一股稻草香,在这清新的空气里,格外分明。a.侧面描写:从“啧啧啧地感叹不已”“抚摸”“闻了闻”可以看出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爱,借城里人看见芦花鞋的反应来写芦花鞋的艺术之美。b.直接描写:“一股稻草香”强调了芦花鞋的美。(2)指导朗读描写芦花鞋的句子,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活动2 感悟品析,走近青铜1.品析描写青铜的语句,交流对青铜的印象。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进行指导。(1)感受青铜的勤劳。①青铜拿着一只大布口袋……从穗上捋下来。从动词“拿”“钻”“挑”“捋”,体会青铜的勤劳。②但青铜却坚持着……便跑进了风雪里。从大雪天,青铜不顾天气寒冷坚持要到镇上去卖鞋,可以看出青铜很能干。③对面屋子里围炉烤火的人招呼青铜……守在芦花鞋旁。青铜非常能干,一直守在芦花鞋旁,祈求鞋快点卖出去。④过渡:你们喜欢这样能干的青铜吗?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青铜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感受青铜的善良。①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在这大雪天里卖鞋,青铜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可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这些城里人这么喜欢芦花鞋,如果青铜提高一点儿价格,他们也会买的呀,可青铜——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从而看出青铜诚实、朴实、善良。②走着走着,青铜放慢了脚步……后来停下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青铜做决定时的样子。你们能结合重点词语说一说他当时的心理吗?从“放慢了脚步”“越走越慢”可以看出他一直替那个没买到芦花鞋的人感到遗憾,一直在心里琢磨着怎样帮助他。从这里可以看出青铜是一个善良的孩子。③他看看天空,看看雪地,最后又把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上。此时此刻,请你们走进青铜的内心世界,猜一猜:他也许在想什么?(他看看天空,已经不下雪了,心里想:或许我可以把脚上的这双芦花鞋卖给那个没有买到鞋的人。他看看雪地,心里似乎有些犹豫:这样冰冷的雪地,我能受得了吗?最后,他终于下定决心,把脚上的芦花鞋脱了下来。)④但过了一会儿……朝那个人追了过去。请你抓住细节谈一谈青铜留给你们的印象。“又是一股刺骨的寒冷”体现了雪地的寒冷,而此时青铜却顾不上寒冷,一心想着把这双芦花鞋给那个城里人送过去。青铜为什么连脚上的这一双芦花鞋也要卖掉呢?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钱吗?(青铜是一个善良的孩子,看那个城里人那么喜欢芦花鞋,他不想让那个城里人失望,所以决定卖掉脚上的这双芦花鞋。)⑤“他笑了笑。”这是怎样的笑?(满足的笑,帮助别人之后的快乐的笑,天真善良的笑……)2.小结:这就是作者笔下的青铜,一个勤劳、能干、善良的人。活动3 感悟交流,描写雪景的作用1.文中多处描写下雪的情景,请你们找一找并画出来,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下。(渲染了当时雪很大,天气很恶劣,起到了烘托的作用,突显了青铜的吃苦耐劳。)(2)到了镇上一看……挂在绳子上的十双芦花鞋就落满了雪。(大雪中,青铜坚持卖鞋,可以看出青铜肯吃苦的精神。环境描写突显了人物性格特点。)(3)到了中午,雪大了起来,成团成团地往下抛落。(“成团成团”“抛落”体现了雪大,突出了青铜想要尽快卖出芦花鞋的强烈愿望。)2.小结:这些描写雪的句子,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故事更加吸引人。这正是恰当的环境描写的妙处!操作指导:通过问题引导、聚焦重点词句的方法,品析关键语句,交流自己对印象最深的内容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以“我从哪句话体会到了什么”来谈谈对文章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见解,充分体现出学习的自主性。板块五 想象练笔,拓展延伸1.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一个省略号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2.请你展开合理想象:那个城里人被青铜追上后会有什么反应?他们会说些什么?3.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操作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故事的结局,借机进行小练笔,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设计芦花鞋―→执着、朴实、善良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教学反思学生读完这个故事后,对青铜的印象颇深。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交流大多数集中在对青铜的认识上。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语句,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学生兴趣较为浓厚,纷纷结合关键语句谈感受。在解读课文时,教师关注到了对芦花鞋的描写和对下雪的环境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这几处描写,体会其妙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