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方法及教具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类比教具 烧杯、天平和砝码、锥形瓶、小试管、带玻璃管的单孔塞、小气球、锥形瓶、小试管、酒精灯、红磷、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粗铁丝、硫酸铜溶液、镁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网络资源 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动画五、主要教学流程图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联系疑点、改进提高整合应用、自我评价”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六、教学过程阶段安排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导入新课 置疑 提问:1点石能否成金?2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有何关系? 讨论思考 激发兴趣,引起争论,进入课题。 调动学习兴趣,用时1-2分钟推进新课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探究,讨论,总结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2.粗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要组织好学生的试验进度。小结 质量守恒定律 引导,提问,总结小资料其实,早在1756年,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的假说。但是,由于缺乏大量实验的验证,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后来,拉瓦锡用了几年的时间,加热、分解、蒸煮、混合了他所能得到的几乎所有物质,用精确定量的实验和大量的实验事实对此假设重新加以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终于成为化学界广泛应用的一条基本定律。 分组展示实验讨论结果:增强直观性:通过用数码相机现场给学生实验现象拍照并展示,在课堂上建立学生交流的平台,将文字配以图像,使交流更加生动直观。因为各组学生所做实验不同,通过这个方式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自己没有做过的实验现象及结果,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尽量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教师观察分组实验的情况,引领要恰当突破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观看、思考、讨论 难点突破 多媒体插件作用明显实际应用 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呼应导入,重申问题 回答“点石能否成金”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引导学生实验讨论 小组实验,探究,讨论,总结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练习 课堂练习P98二,三,四大题。 巡视检查 独立完成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巩固知识板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原子种类不变 决定 元素种类不变一切化学反应中 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体现 总质量不变六、教学评价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能体现寓教于乐。七、教学反思此教学设计应根据授课班级不同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此设计较适合整体水平较好,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班级,能力较弱班级进程慢,学生练习需在辅导课完成。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设计了四个分组实验,因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完成实验的时间相差了二、三分钟,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只有观看的机会,而没有再思考、再设计的实验资料。改进:将四个实验的仪器、药品都呈现在实验学案上,教师鼓励优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再设计其他小组的实验,这样更有利于进行比较和交流,使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若使用电子天平,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习,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