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理念】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成学生情感、价值的升华。 本课设计的初衷,就是立足于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开放性及“三贴近”原则,以新课标“自主 合作 探究”为指导思想,围绕教学重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设置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境,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做到课堂上的真正“入境”,发自内心地树立本课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一课,是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一课,新课标对知识目标的达成要求虽然并不高,但本课与前后内容如我国的民族政策、维护国家的主权、尊重和保障人权等,都有牵连,且涉及到敏感问题,所以教学难度还是相当大。鉴于此,本课一开始,即补充了五大宗教的系列内容,以吸引学生走进课堂,从而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在主干知识点的讲授中,以藏传佛教为主要线索,选取了达赖散布西藏无宗教信仰自由言论、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奥巴马会见达赖、十一世班禅事迹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在归纳出我国宗教政策的同时,对我国采取此政策的必要性有更深的感悟。作为本课的落脚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这一块,则采用观点辨析和讨论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表达。因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体现于此,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要求学生脱离课本,自己总结结论,以避免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化和说教化。 【新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 以藏传佛教为线索,通过对达赖散布西藏无宗教信仰自由言论、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奥巴马会见达赖、十一世班禅事迹四事件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完整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观点的辨析,使学生理解我国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合我国国情,从而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处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学生是否可以信仰宗教”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懂得中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全面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情境思考法,讨论法,启发引导式教学,讲授法。 【教学流程】 一、我国宗教掠影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宗教政策,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主要的宗教 出示图片,由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我国的几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藏传佛教,简介其相关知识并由教师补充(略) 教师:出示我国宗教状况数字图示,点出我国信教人数绝对数字并不少,指导学生简单了解宗教的本质(略) 由此可见,宗教本身不是科学的认识,但宗教道德中也存在很多积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也决定了我国要制定专门的宗教政策。下面一起来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出示十四世达赖图片极其散布的西藏没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话语,那么西藏到底有没有宗教信仰自由,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看视频《西藏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分析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回答(藏民可以自由地从事宗教活动、在西藏可以信仰伊斯兰教、国家对宗教活动的支持、对寺庙建设给予物质资源等) 教师:由此得出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学生概括出其内涵(公民有信或不信宗教的自由、信哪种宗教的自由、信哪个教派的自由、改变宗教信仰的自由) 教师引导: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国家不仅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由此,宗教信仰问题以已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强制的宗教信仰,不得歧视信教或是不信教公民。 出示图片:《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 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同时点明这是我国首次出台人权计划,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进步。 教师:刚刚我们了解了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其实,不仅在西藏,在全国各个城市,宗教信仰自由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教师:街头测字、以烧纸钱代替上医院等类活动是否是宗教活动,有哪些危害,什么样的宗教活动受国家保护?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得出结论——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并举例(如烧香、拜佛、诵经、做弥撒、做礼拜等) 教师引申: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同时宗教活动还要注意场合,必须在国家规定的寺院、道观、教堂或是自己家中进行宗教活动,如到学校、图书馆等场所则是违法的。 教师:只有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国家的保护,但有些组织、有些人,则打着宗教的幌子、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着危害祖国人民的事情,出示图片及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宗教政策的第二个内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学生总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目的——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 教师引申——对3.14打砸抢烧事件犯罪分子的惩处,不仅仅是宗教政策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需要。 多媒体出示法轮功组织的天安门自焚事件图片,引导学生明白邪教≠宗教,对法轮功的依法取缔,是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体现。 多媒体出示两幅图片及文字——“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无锡举行”与“奥巴马无视中方反对会见达赖” 教师:这两幅图片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不同,第一幅是世界宗教界在平等有好基础上开展的对外交往,第二幅是国外利用宗教干涉我国内政。第一种活动国家给予支持,第二种活动我们要坚决反对。 多媒体出示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的发言并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并由学生概括其内容要点。 多媒体出示美国发布《2009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资料 教师引申:美国这种打着宗教、人权的旗号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批评,我国更是坚决地反对,这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多媒体出示人物——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杰布图片、事迹及记者采访的回答学生根据其事迹总结出我国宗教政策的第四条内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及其两方面内容(为什么、怎么做)注:在如何引导这个问题上,因为内容浅显,教师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自己总结,以避免学生只读课本。 教师:在我国的几大宗教中,教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许多一致之处(多媒体出示五大宗教教义),信教群众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多媒体出示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后,寺院僧人自发组织抢险救灾、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祈福法会、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举行超度法会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对这些活动的允许、支持也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体现。 三、弘扬科学精神 观点辨析:“宗教就是迷信,应运用行政力量去消灭”与“宗教导人向善,是积极的,应该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学生讨论、回答(略)并总结我们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教师:那么中学生是否可以信仰宗教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并总结——青少年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做好信息的有效筛选与整合,使之既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又成为知识点讲授的有力佐证。 实例、信息的筛选对一政治堂课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实例时必须把握住新颖、典型、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等几个标准,我在备课过程中对材料的筛选颇花了番功夫,几经推敲才最终定下堂课例举的四大事件。在讲授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与所举实例引起共鸣,他们能够自觉对达赖的不实言论进行反驳、对藏独分子犯罪行为的予以谴责,对美国干涉我国内政事物表示批评,被宗教人士在玉树地震中的积极表现所感染,我切实感受到,学生不仅对我国宗教政策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更被激发起了内心的爱国热情,这样,知识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就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 二、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起到真实导向作用,避免政治教育的说教性与形式化。 在回答问题“以何种态度对待宗教时”学生使用了书上的表达“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然后这名学生与其他学生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之前,这个表达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和套话,是假大空的表现,所以他们笑了。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迫使他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但是如果这个班的学生拘谨一些不笑呢?教师或许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因为他们回答出了正确答案。这提醒教师,要高度警惕课堂上无导向的情感、价值观教育,真正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课本上的专业术语与标准答案,相反,有时学生用更为朴实原生态的表达反而效果更好,那些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另一方面,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世界观、价值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看问题消极,对正面事件排斥,如何不使价值观教育成为无意义的说教,甚至引发个别学生的不屑一顾和嗤之以鼻,则成为当前政治课的一个难题,对此,笔者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孜孜不怠地探索。 三、关注课堂细节,把握生成资源,敢于应对课堂突发状况。 新课程理念已经不再鼓励课堂按照教师的预设步步为营行云流水,而是主张教师尽量设置开放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生成新资源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关注被提问同学的回答,还要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这一点上,我显然在功力和胆量上都有所欠缺。如本课在回答“为什么不能用行政力量消灭宗教”问题时,学生提出要尊重人权,此答案因为不是教师之前预设所以并未给予充分的表扬,因而错失了课堂生成的良机。这提醒教师今后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对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知识做全面把握,鼓励学生离开课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PAGE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