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难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教材案例“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个小村庄集体致富的案例。案例看完了,大家想一想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这种收入分配的方式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内容。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内容与要求过渡:大家刚才说了,这叫按劳分配,可以看到村子富了,村民也富有了,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师讲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且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大家现在结合书本的内容,来说说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过渡:同学们看书本上关于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两种观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那种方式更合理呢?给大家5分钟时间,一会咱们交流观点。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教师归纳知识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其主要的原因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不具备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不能搞平均分配。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三、按劳分配的意义过渡:按劳分配在我国现阶段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有其必然性。那么,实行按劳分配有什么意思呢?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自学,一会儿请同学们来回答。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是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它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环节三:小结作业过渡: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要掌握按劳分配的内容要求以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而且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也是我们党的英明决定,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业:回家调查自己家的家庭收入状况,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这些收入按照分配方式进行分类。【板书设计】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内容与要求二、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2.我国生产力水平3.劳动的性质三、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